形容報仇的詩句有哪些
報仇沖雪去,乘醉臂鷹回。——《少年行》
千場縱博家仍富,幾度報仇身不死。——《邯鄲少年行》
報仇不用劍,輔國不用兵。——《少年行》
報仇須及晨,安用詐行乞。——《感古十首》
呼盧百萬終不惜,報仇千里如咫尺。——《少年行其三》
山東不是無公子,何事張良獨報仇。——《詠史詩·博浪沙》
報仇向何處,堂堂九衢路。——《俠客行》
一首讀起來很有氣勢的詩文送給您
龍在沙灘被蝦戲,虎落平陽被犬欺.
得勢貍貓兇似虎,落配鳳凰不如雞.
虎伏深山聽風嘯,龍臥淺灘等海潮.
海到盡頭天做岸,山登絕頂我為峰.
如日東山能在起,大鵬展翅恨天低。
誰無虎落平陽日,待我風山再起時.
有朝一日龍得水,必令長江水倒流.
有朝一日鳳囬巢,必讓長城永不倒.
有朝一日虎歸山,必要血染半邊天.
有朝一日東山起,鳳是鳳來雞是雞.
有朝一日獅入林,我要氣吼山河震.
有朝一日游地府,我讓地府底朝天.
有朝一日游天邊,眾神跪在我身邊.
有朝一日鳳翔天,我要天下盡我鳴.
有朝一日我出頭,我要天下唯我尊.
天下英雄出我輩,一入江湖歲月摧.
宏圖霸業談笑中,不勝人生一場醉.
誰無英雄落難日,待我東山再起時.
論成敗人生豪邁,大不了從頭再來
同感,做人就該如此,拿得起放得下,
敢從頭再來,永不言敗,永不放棄。
關于氣憤或報復的詩句有哪些
1、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宋代:岳飛《滿江紅·寫懷》
譯文:我憤怒得頭發豎了起來,帽子被頂飛了。獨自登高憑欄遠眺,驟急的風雨剛剛停歇。抬頭遠望天空,禁不住仰天長嘯,一片報國之心充滿心懷。
2、那信江海余生,南行萬里,屬扁舟齊發。正為鷗盟留醉眼,細看濤生云滅。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沖冠發。——《酹江月》宋代鄧剡
回想不久以前,為了抗擊元軍,我曾經擺脫敵人嚴密的監視坐了小船,經過海路,到南方舉起抗元的大旗。雖然后來失敗被俘,但我決心要象藺相如痛斥秦王、諸葛亮嚇退司馬懿那樣。英勇頑強地同敵人斗爭到底。
3、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先秦:佚名《相鼠》
譯文:你看這黃鼠還有皮,人咋會不要臉面。人若不要臉面,還不如死了算啦。
4、千萬恨,恨極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風空落眼前花,搖曳碧云斜。——《夢江南千萬恨》唐代溫庭筠
譯文:恨意千萬如絲如縷,飄散到了遙遠的天邊。山間的明月不知道我的心事。綠水清風中,鮮花獨自搖落。花兒零落中,不知不覺的明月早已經斜入碧云外。
5、老來曾識淵明,夢中一見參差是。覺來幽恨,停觴不御,欲歌還止。白發西風,折腰五斗,不應堪此。問北窗高臥,東籬自醉,應別有,歸來意。——《水龍吟》宋代:辛棄疾
譯文:到老才認識了陶淵明,夢中見到的仿佛是他的身影。一覺醒來覺得滿腔幽恨,放下酒杯,想唱支歌,開口又停。
我佩服你白發歸隱面對西風,不堪忍受五斗米折腰寧愿歸耕。夏天在北窗前高臥乘涼,秋天在東籬旁自醉自星。你的歸隱又更深的意義含在其中,絕不僅只是逸致閑情。
6、復楚情何極,亡秦氣未平。雄風清角勁,落日大旗明。縞素酬家國,戈船決死生!胡笳千古恨,一片月臨城。——明代夏完淳《即事三首.其一》
譯文:復國的愿望多么急切難禁,消滅敵人的志氣在心頭熱烈奔騰。大風送來清脆而雄勁的角聲,夕陽的余輝照在大旗上,紅艷鮮明。
我全身縞素,立誓要報國仇家恨,指揮兵船跟敵人拼個你死我生。聽到胡笳聲,激起我滿腔無限的悲憤;抬頭見明月已上城頭,一片光明。
形容報仇的詩句
報仇沖雪去,乘醉臂鷹回。——《少年行》
呼盧百萬終不惜,報仇千里如咫尺。——《少年行其三》
千場縱博家仍富,幾度報仇身不死。——《邯鄲少年行》
少年但飲莫相問,此中報仇亦報恩。——《輕薄篇》
報仇不用劍,輔國不用兵。——《少年行》
報仇先劇孟,排難鄙侯嬴。——《劉生》
報仇須及晨,安用詐行乞。——《感古十首》
山東不是無公子,何事張良獨報仇。——《詠史詩·博浪沙》
報仇向何處,堂堂九衢路。——《俠客行》
報仇使氣風塵里,吹竹彈絲錦繡中。——《言懷》
沈子報仇塞外行,一詫便得千黃金。——《沈叔子解番刀為贈二首》
報仇只是聞嘗膽,飲酒不曾妨刮骨。——《燕支行》
二十報仇許人死,殺人不數舞陽兒。——《傅道人歌》
百里報仇夜出城,平明還在倡樓醉。——《雜曲歌辭·少年行》
重義輕生一劍知,白虹貫日報仇歸。——《雜曲歌辭·結客少年場行》
要解心頭恨,拔劍斬仇人
立志報仇的詩句
關西俠少何咆勃。報仇只是聞嘗膽。——《燕支行》【王維】
義士頻報仇,殺人不曾缺。——《雜興》【王昌齡】
少年但飲莫相問,此中報仇亦報恩。——《輕薄篇》【李益】
呼盧百萬終不惜,報仇千里如咫尺。——《少年行其三》【李白】
重義輕生一劍知,白虹貫日報仇歸。——《雜曲歌辭·結客少年場行》【沉彬】
百里報仇夜出城,平明還在倡樓醉。——《雜曲歌辭·少年行》【張籍】
千場縱博家仍富,幾度報仇身不死。——《雜曲歌辭·邯鄲少年行》【高適】
壯士揮金槌,報仇六國聞。——《送張秀才謁高中丞》【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