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表達“領導積極帶頭,下屬奮力向前”的詩句
表達“領導積極帶頭,下屬奮力向前”的詩句: 1、君王勉力前,誰敢不爭先! 出處:李白的《永王東巡歌》 釋義:君王都在努力勤政,我們臣子們做事怎么能不奮勇爭先? 2、安不忘危,盛必慮衰。
出處:《漢書》中的《傅常鄭甘陳段傳》 釋義:主要是指一種國防思想,即使處于和平環境,也不能“開夷狄之隙,虧中國之固”(侯應《對問罷邊備事狀》,《全漢文》卷四十七),要謀及子孫后世,謹防“無邊亡國”(《潛夫論.救邊》)。 3、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出處:宋代王安石的《登飛來峰》 釋義:不怕層層浮云遮住我那遠眺的視野,只因為我站在飛來峰頂,登高望遠心胸寬廣。 4、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出處: 《國語·周語下》 釋義: 比喻學好很難,學壞極容易。 5、操千曲而知音,觀千劍而識器。
出處:劉勰《文心雕龍·知音》。釋義:練習一千支樂曲之后才能懂得音樂,觀察過一千柄劍之后才知道如何識別劍器。
擴展資料: 表達“領導積極帶頭,下屬奮力向前”的成語: 1、榮辱與共 出處:余秋雨《霜冷長河·關于友情》:“很多被告和原告都是朋友,而且一度還稱得上是生死莫逆、榮辱與共的朋友。” 釋義:兩者共同分享榮耀和恥辱。
指關系十分密切 2、齊頭并進 出處:**《在上海科學技術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實事求是,循序前進,齊頭并進,迎頭趕上。” 釋義:幾個事情或多方面同時進行 3、風雨同舟 出處:孫武《孫子·九地》:“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共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釋義:在狂風暴雨中同乘一條船,一起與風雨搏斗。比喻共同經歷患難。
4、齊心協力 出處:《周書·崔謙傳》:“然后與宇文行臺,同心協力,電討不庭,則桓文之勛,復興于茲日矣。” 釋義:形容認識一致,共同努力。
抒發建功立業的詩句
1、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出自:宋代·文天祥《過零丁洋》
釋義:自古以來,人終不免一死!倘若能為國盡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2、詩句: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出自:宋代·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二首》
釋義:夜將盡了,我躺在床上聽到那風雨的聲音,迷迷糊糊地夢見,自己騎著披著鐵甲的戰馬跨過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場。
3、詩句: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
出自:宋代·陸游《訴衷情·當年萬里覓封侯》
釋義:回憶當年鵬程萬里為了尋找建功立業的機會,單槍匹馬奔赴邊境保衛梁州。
4、詩句: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自:宋代·陸游《書憤五首·其一》
釋義:想當初我自比萬里長城, 立壯志為祖國掃除邊患。到如今垂垂老鬢發如霜, 盼北伐盼恢復都成空談。
5、詩句: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出自:宋代·文天祥《揚子江》
釋義:我的心就像那一根磁針,不永遠指向南方誓不罷休。
形容奮勇爭先帶馬的成語
開足馬力 走馬到任 〖解釋〗指新委官員急速到任。
后亦泛指接任新職。同“走馬上任”。
倚馬千言 〖解釋〗倚馬:靠著戰馬。倚靠在即將出發的戰馬前起草文件,千言立就。
形容才思敏捷。 衣馬輕肥 〖解釋〗穿著輕暖的皮袍,坐著由肥馬駕的車。
形容生活的豪華。 系馬埋輪 〖解釋〗指敵人進攻時,系住馬,埋車輪于地,以示固守不退。
素絲良馬 〖解釋〗以之為禮遇賢士之辭。 司馬牛之嘆 〖解釋〗比喻對孑然一身、孤立無援的感嘆。
射人先射馬 〖解釋〗比喻作事要抓住要害。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解釋〗比喻一時雖然受到損失,也許反而因此能得到好處。
也指壞事在一定條件下可變為好事。同“塞翁失馬,安知非福”。
塞翁失馬,安知非福 〖解釋〗比喻一時雖然受到損失,也許反而因此能得到好處。也指壞事在一定條件下可變為好事。
同“塞翁失馬”。 戎馬倥傯 〖解釋〗指在戰爭中軍務緊迫繁忙。
人語馬嘶 〖解釋〗人叫喊,馬嘶鳴。形容紛亂擾攘或熱鬧歡騰的情景。
犬馬之戀 〖解釋〗比喻臣子眷戀君上。 裘馬聲色 〖解釋〗衣輕裘,乘肥馬,醉心歌舞,迷戀女色。
謂貪圖享受,生活糜爛。 求馬于唐市 〖解釋〗到空無所有的市集去買馬。
比喻求非所求,必無所獲。同“求馬于唐肆”。
秋高馬肥 〖解釋〗秋高氣爽,馬匹肥壯。古常以指西北外族活動的季節。
騎曹不記馬 〖解釋〗指有名士習氣,不理事務。 駑馬戀棧 〖解釋〗駑馬:劣馬,跑不快的馬;棧:指馬棚。
劣馬惦著的只是馬棚里的飼料。比喻無能的人只貪圖安逸,無遠大志向。
牛頭不對馬面 〖解釋〗比喻答非所問或對不上號。 拿下馬來 〖解釋〗比喻將人制服。
盲人騎瞎馬 〖解釋〗瞎子騎著瞎馬。形容亂闖瞎撞,非常危險。
馬上得天下 〖解釋〗喻指武功建國。 馬毛猬磔 〖解釋〗猬,同“猬”。
形容狂風大作,氣候惡劣。 驢頭不對馬嘴 〖解釋〗比喻答非所問或兩下不相合。
同“驢唇不對馬嘴”。 路遙知馬力,事久見人心 〖解釋〗路途遙遠,才可以知道馬的力氣的大小;經歷的事情多了,時間長了,才可識別人心的善惡好歹。
厲兵粟馬 〖解釋〗磨快兵器喂飽馬。指準備作戰。
襟裾馬牛 〖解釋〗像馬牛穿上人的衣服。比喻沒有頭腦和無知。
風馬云車 〖解釋〗指神靈的車馬。 風馬牛 〖解釋〗風:放逸,走失。
指齊楚兩地相離甚遠,馬牛不會走失至對方地界。后用以比喻事物之間毫不相干。
同“風馬牛不相及”。 風馬不接 〖解釋〗猶言風馬牛不相及。
東風射馬耳 〖解釋〗射:射出。比喻把別人的話當作耳邊風,充耳不聞,無動于衷。
單槍獨馬 〖解釋〗比喻孤身一人或單獨行動。 窗間過馬 〖解釋〗形容時間過得很快。
車馬填門 〖解釋〗車子充滿門庭,比喻賓客很多。同“車馬盈門”。
車馬駢闐 〖解釋〗車馬聚集很多。形容非常熱鬧。
車馬輻輳 〖解釋〗輻輳:形容人或貨物像車輪上的輻條聚集在車轂上一樣。指車馬集聚擁擠。
車怠馬煩 〖解釋〗車危且馬疲。形容旅途困乏。
怠:通“殆”。同“車殆馬煩”。
策馬飛輿 〖解釋〗指駕馬車疾行。 躍馬彎弓 〖釋義〗馳馬盤旋,張弓要射。
形容擺開架勢,準備作戰。后比喻故做驚人的姿態,實際上并不立即行動。
鞍不離馬背,甲不離將 【出處】《敦煌變文集·卷一·漢將王陵變》:“鞍不離馬背,甲不離將身。” 【解釋】甲:鎧甲。
馬不卸鞍,人不解甲。處于高度警惕狀態【示例】【故事】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 【出處】元·無名氏《爭報恩》第一折:“則愿得姐姐長命富貴,若有些兒好歹,我少不得報答姐姐之恩,可不道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解釋】路途遙遠才能知道馬的力氣大小,日子長了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壞。【示例】但是“~”,在長期和殘酷的戰爭中,游擊戰爭將表現其很 班馬文章 〖解釋〗漢代史學家司馬遷與班固的并稱。
泛指可與班固、司馬遷相比美的文章。 兵馬不動,糧草先行 〖解釋〗作戰時兵馬還沒出動,軍用糧草的運輸要先行一步。
后泛指行動前須作好準備工作。 鞍不離馬背,甲不離將 〖解釋〗甲:鎧甲。
馬不卸鞍,人不解甲。處于高度警惕狀態。
風牛馬不相及 〖解釋〗比喻事物彼此毫不相干。同“風馬牛不相及”。
竹馬之交 竹馬:小孩當馬騎的竹竿。童年時代就要好的朋友。
止戈散馬 停用兵戈,放還戰馬,意謂結束戰爭。 枕戈汗馬 枕著武器,疾馳戰馬。
形容時刻準備殺敵立功。 招軍買馬 猶招兵買馬。
躍馬揚鞭 跳上馬背,揚起鞭子。形容勇往直前。
飲馬投錢 比喻為人廉潔,不損公肥私。 飲馬長江 在長江邊給戰馬喝水。
謂渡江南下進行征伐。 以毛相馬 根據毛色判斷馬的優劣。
比喻從表面上看問題,其所得認識往往與實際不符。 一馬一鞍 比喻一夫一妻,白頭偕老。
以鹿為馬 把鹿說成馬。比喻故意顛倒是非。
以渴服馬 使馬忍渴受訓,從人驅遣。比喻用苛政治民,不能使人真心順服。
燕昭好馬 燕昭王喜愛駿馬。后作求賢之典。
懸車束馬 形容險阻。 懸兵束馬 見“懸車束馬”。
選兵秣馬 選好兵器喂飽戰馬。指作好戰前準備。
朽索馭馬 用腐爛的繩索駕馭奔馳的馬。形容傾覆的危險十分嚴重。
多含戒懼之意。亦作“腐索御馬。”
休牛散馬 見“休牛歸馬”。 休牛歸馬 亦作“休牛散馬”。
放歸軍用的牛馬。
表達“追逐夢想”的古詩句有哪些
1、己亥雜詩·其五
清代:龔自珍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譯文
浩浩蕩蕩的離別愁緒向著日落西斜的遠處延伸, 離開北京,馬鞭向東一揮,感覺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我辭官歸鄉,有如從枝頭上掉下來的落花,但它卻不是無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還能起著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2、鵲橋仙·纖云弄巧
宋代:秦觀
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度 通:渡)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譯文
纖薄的云彩在天空中變幻多端,天上的流星傳遞著相思的愁怨,遙遠無垠的銀河今夜我悄悄渡過。在秋風白露的七夕相會,就勝過塵世間那些長相廝守卻貌合神離的夫妻。
共訴相思,柔情似水,短暫的相會如夢如幻,分別之時不忍去看那鵲橋路。只要兩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貪求卿卿我我的朝歡暮樂呢。
3、江南春
唐代:杜牧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譯文
江南大地鳥啼聲聲綠草紅花相映,水邊村寨山麓城郭處處酒旗飄動。
南朝遺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無數的樓臺全籠罩在風煙云雨中。
4、樂游原
唐代:李商隱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譯文
傍晚時心情不快,駕著車登上古原。
夕陽啊無限美好,只不過已是黃昏。
5、勸學詩
宋代:朱熹
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譯文
青春的日子十分容易逝去,學問卻很難獲得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陰都要珍惜,不能輕易放過。沒等池塘生春草的美夢醒來,臺階前的梧桐樹葉就已經在秋風里沙沙作響了。
形容“精神抖擻、壯志滿懷”的詩句有哪些
1、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三國?魏?曹操《步出夏門行·龜雖壽》 2、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唐?李白<<行路難>> 3、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
—— 清?曹雪芹<<紅樓夢>> 4、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清?龔自珍<<已亥雜記>> 5、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唐?劉禹錫<<酬樂天詠老見示>> 一、三國?魏?曹操《步出夏門行·龜雖壽》 1. 原文 龜雖壽 神龜雖壽,猷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2.賞析 這首詩是曹操的樂府詩《步出夏門行》的最后一章,寫作的時間是建安十二年(207)。
東漢末年,居住在我國東北部的烏桓奴隸主貴族,乘中原一帶天下大亂之機,經常入塞擄掠漢民。建安十年,曹操平定冀州以后,袁紹的兒子袁熙和袁尚等,投奔了烏桓。
建安十二年,曹操為了安定東北邊境,消滅袁紹的殘余勢力,率軍征伐烏桓,結果取得了勝利。這首詩是他凱旋歸來的時候寫的。
全詩以昂揚慷慨為基調,抒發了曹操老當益壯、積極進取的豪壯之情。二、李白《行路難》1.原文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岐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2.賞析 這首詩在題材、表現手法上都受到《擬行路難》的影響,但卻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兩人的詩,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統治者對人才的壓抑,而由于時代和詩人精神氣質方面的原因,李詩卻揭示得更加深刻強烈,同時還表現了一種積極的追求、樂觀的自信和頑強地堅持理想的品格。
因而,和鮑作相比,李詩的思想境界就顯得更高。此詩多寫世道艱難,表達了離愁別緒。
三、曹雪芹《臨江仙》1.原文 白玉堂前春解舞,東風卷得均勻。蜂團蝶陣亂紛紛。
幾曾隨逝水?豈必委芳塵?萬縷千絲終不改,任他隨聚隨分。韶華休笑本無根。
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2.賞析 細看詞的雙關隱義,可以發現“蜂圍蝶陣亂紛紛”正是變故來臨時大觀園紛亂情景的象征。
薛寶釵一向以高潔自持,“丑禍”不會沾惹到她的身上,何況她頗有處世的本領,所以詞中以“解舞”、“均勻”自詡。林黛玉就不同了,她不禁聚散的悲痛,就像落絮那樣“隨逝水”、“委芳塵”了。
薛寶釵能“任他隨聚隨分”而“終不改”故態,所以林黛玉死后客觀上就必然造成“金玉良緣”的機會而使薛寶釵青云直上。但這種結合并不能從根本上消除薛寶釵和賈寶玉在對待封建禮教、仕途經濟上的思想分歧,也不能使賈寶玉忘懷死去的知己而傾心于她。
所以,薛寶釵最終仍被賈寶玉所棄,詞中的“本無根”也就是這個意思。 四、龔自珍 《已亥雜詩 》1.原文 九州生氣恃風雷, 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 不拘一格降人才。2.賞析 “萬馬齊喑究可哀”一句,深刻地表現了龔自珍對清朝末年死氣沉沉的社會局面的不滿,因此他熱情地呼喚社會變革,而且認為這種變革越大越好,大得該像驚天動地的春雷一樣。
他又認為實行社會變革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才,所以他熱情地呼喚:天公啊!請你抖擻精神,把各式各樣的人才都賜給我們吧。五、劉禹錫 《酬樂天詠老見示》1.原文 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
身瘦帶頻減,發稀冠自偏。廢書緣惜眼,多炙為隨年。
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2.賞析 后六句詩意思產生了巨大的轉折,詩情一振而起,“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
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頭兩句“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是說人老了經歷的事多,理解也深刻透徹,看人也像看山河一樣,一目了然,有很深的洞察力。下兩句“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思考深刻,濃縮著人生的精華;認識全面,充滿著一種辯證思想;感情深摯,表達了詩人對老朋友的真情關愛和真誠勸勉。
末兩句“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桑榆,喻日暮。
是說:不要說日到桑榆已是晚景了,而撒出的晚霞還可以照得滿天彤紅、燦爛無比呢!這里詩人用一個令人神往的深情比喻,托出了一種豁達樂觀、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表達志氣的詩句
雄心壯志
1、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2、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
3、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
4、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李白《行路難》)
5、 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岳飛《滿江紅》)
6、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曹操《觀滄海》)
7、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史記-陳涉世家》)
8、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龜雖壽》)
9、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李賀《南園》)
立志
1、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孔子)
2、 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3、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王勃)
4、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史記-陳涉世家》)
5、 志當存高遠.(諸葛亮)
6、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龜雖壽》)
7、 壯心未與年俱老,死去猶能作鬼雄.(陸游)
8、 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李清照)
9、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堅忍不拔之志.(蘇軾)
高風亮節
1、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2、 大丈夫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李白藥)
3、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于謙《石灰吟》)
4、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周敦頤《愛蓮說》)
5、 不為五斗米折腰.(陶淵明)
6、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屈原)
7、 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諸葛亮《出師表》)
8、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
9、 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陶淵明《五柳先生傳》)
10、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陽樓記》)
有關精神的古詩句
1、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 2、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 宋?陸 游> 3、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宋?陸 游> 4、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 唐?杜牧> 5、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尸還。 清?徐錫麟> 6、一腔熱血勤珍重,灑去猶能化碧濤。
清?秋 瑾> 7、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宋?辛棄疾 8、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宋?文天祥> 9、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唐?王昌齡> 10、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宋?范仲淹> 11、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唐?杜甫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塞下曲》,唐代樂府名。
李白的《塞下曲》共有六首,反映唐代反擊西北部少數民族侵擾戰爭情況。這里選的是第一首,描寫了邊塞生活的艱苦,表現戍邊將士奮勇殺敵的英雄氣概和愛國精神。
詩的前四句描寫景物,極寫邊地的酷寒,以表現戍邊將士為國御敵不怕艱難困苦的精神,全從側面寫出,意脈貫通,措語天然,不拘格律。詩的后四句刻畫人物,表現軍旅生活的緊張和戍邊將士的英勇、警惕。
從結構上看,前四句對艱苦環境的描寫,正是為后四句表現將士們的英雄氣概作鋪墊,足見作者構思的匠心。 作者善于抓住具有特征性的事物來概括生活,表現主題。
如以五月天山寒冷、無花無柳而只能聞《折楊柳》曲來襯托邊塞環境的艱苦,以“隨金鼓”和“抱玉鞍”來硐終絞棵欠苡律鋇屑案叨染?櫪純艿那榫啊=崳擦驕洹霸附??陸#?蔽?堵ダ肌保??舜?娼?棵侵筆閾匾埽??且粼巷?希??坪雷常?澩锪聳乃老??呋跡???⒐Φ腦竿?刖魴摹?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杜甫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注:劍外,指劍門關以南,也稱劍南,這里代指古代蜀地。薊北,即薊州,指今河北北部及遼寧西南部一帶,是安史叛軍舉兵叛亂地。
由于個人的生活遭遇和身處復雜動蕩的時代,杜詩大多都有沉郁、悲涼、凝重的色彩,但此詩卻不同,它一掃往昔沉郁悲壯的氣氛,寫得大喜若狂、輕快明朗。 首聯點明事實原委,寫詩人雖偏居“劍外”,但聽到官軍收復了遙遠的“薊北”后,喜極而泣。
河南河北被收復,曾給廣大人民帶來深重災難的安史之亂被平定,想著自己即將會與廣大人民一樣獲得安定的生活,詩人怎能不喜極而泣、熱淚縱橫呢? 頷聯兩句以轉作承,著筆深化,寫出了詩人的妻兒子女笑逐顏開、歡天喜地的心情,這使得詩人更是激動萬分,從而漫卷詩書、興高采烈。此兩句妙筆傳神,詩人那種大喜欲狂的情狀,躍然紙上,惟妙惟肖。
詩的后兩聯,繼續就喜意升華,由前面的國喜、家喜,轉入寫喜歸,表達了詩人意欲開懷痛飲,放聲高歌,準備趁著大好春光早日返鄉的心情。 這是一首有名的“快詩”,開篇伊始,即運筆如飛,四聯八句,一氣呵成,情感熾烈。
它之所以 膾炙人口,千古傳唱,主要在于它深刻而形象地表現了詩人關心國家、人民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 南 園 ----李賀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注釋:吳鉤,一種形似劍而彎的刀。
春秋時吳人善鑄鉤,故稱。這里泛指武器。
凌煙閣,古代朝廷為表彰功臣而建筑的繪有功臣像的高閣。 這是李賀所寫《南園》詩十三首的第五首,表達棄文就武,為國家統一事業建功立業的的愿望。
詩的首句“男兒何不帶吳鉤”起勢急切,氣魄豪邁,既是泛問,也是自問,在鼓動別人的同時,也在鼓勵自己,抒發了“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使命感和愛國情。接下來的次句承前啟后,氣勢磅礴,喊出揮刀殺敵、馳騁戰場、收復失地的心聲,字里行間表現了一種強烈的希望國家統一的思想感情。
這兩句詩一氣呵成,節奏明快,令人讀了為之精神振奮。詩的后兩句則是呼吁有志男兒“帶吳鉤”效命沙場,以鼓勵別人和鞭策自己能像凌煙閣上那些功臣一樣,為國建功立業。
(當然,聯系作者的身世來看,詩中也流露出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激之情。) 全詩運用設問、借代等修辭手法,語言通俗易懂,壯志豪情與愛國熱情溢于字里行間。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陸游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注:輪臺,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這里泛指邊地。 詩的前兩句點明自己雖然年邁力衰獨處孤村,但并不悲哀絕望,還想著替國家出征防守邊關,表達出詩人對復國大業充滿勝利信心。
“不自哀”以“僵臥孤村”來反襯,更顯出詩人堅定不移的報國之志和憂國憂民的拳拳之念! 后兩句是前兩句的深化,寫得形象感人。詩人心頭始終郁結著慷慨之情,所以當夜深人靜、聽窗外風雨時,觸景生情——由風雨大作的氣勢聯想到官軍殺敵的神威,詩人激動不已,即便入夢也是鐵馬冰河,從而抒發了詩人寶刀不老,愿為收復中原大地而馳騁殺敵的壯志豪情,并以此喻寫、襯托抗金義士的堅強勇武及收復失地的壯志。
全詩意境開闊,氣魄。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表達奮勇爭先的古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