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廣泛閱讀的詩句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周易》 (譯:作為君子,應該有堅強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奮斗精神,努力加強自我修養,完成并發展自己的學業或事業,能這樣做才體現了天的意志,不辜負宇宙給予君子的職責和才能。) 2.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三國志》 (譯:對任何一件事,不要因為它是很小的、不顯眼的壞事就去做;相反,對于一些微小的。卻有益于別人的好事,不要因為它意義不大就不去做它。)
3.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論語》 (譯:見到好的人,生怕來不及向他學習,見到好的事,生怕遲了就做不了。
看到了惡人、壞事,就像是接觸到熱得發燙的水一樣,要立刻離開,避得遠遠的。) 4.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
——《論語》 (譯:干活搶重的,有過失主動承擔主要責任是“躬自厚”,對別人多諒解多寬容,是“薄責于人”,這樣的話,就不會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小人反是。 ——《論語》 (譯:君子總是從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發,全心全意促使別人實現良好的意愿和正當的要求,不會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
或是唯恐天下不亂,不會在別人有失敗、錯誤或痛苦時推波助瀾。小人卻相反,總是“成人之惡,不成人之美”。)
6.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論語》 (譯:見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過自己的長處和優點,就虛心請教,認真學習,想辦法趕上他,和他達到同一水平;見有人存在某種缺點或不足,就要冷靜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樣的缺點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論語》 (譯: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災難、禍事……),就不要把它強加到別人身上去。)
8.當仁,不讓于師。 ——《論語》 (譯:遇到應該做的好事,不能猶豫不決,即使老師在一旁,也應該搶著去做。
后發展為成語“當仁不讓”。) 9.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論語》 (譯:君子不會夸夸其談,做起事來卻敏捷靈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周易》 (譯:同心協辦的人,他們的力量足以把堅硬的金屬弄斷;同心同德的人發表一致的意見,說服力強,人們就像嗅到芬芳的蘭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
——《周易》 (譯: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藝,也不會到處炫耀、賣弄。而是在必要的時刻把才能或技藝施展出來。)
12.滿招損,謙受益。 ——《尚書》 (譯:自滿于已獲得的成績,將會招來損失和災害;謙遜并時時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論語》 (譯: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別人并不理解,可我決不會感到氣憤、委屈。這不也是一種君子風度的表現嗎?) 14.言必信 ,行必果。
——《論語》 (譯:說了的話,一定要守信用;確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堅決果敢地干下去。)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論語》 (譯:講事實,不憑空猜測;遇事不專斷,不任性,可行則行;行事要靈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為中心,不自以為是,與周圍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務。) 16.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論語》 (譯:三個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學習的,那他就可當我的老師。我選取他的優點來學習,對他的缺點和不足,我會引以為戒,有則改之。)
17.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論語》 (譯:君子總是責備自己,從自身找缺點,找問題。
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別人,找別人的缺點和不足。) 18.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論語》 (譯:君子心胸開朗,思想上坦率潔凈,外貌動作也顯得十分舒暢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負擔很重,就常憂慮、擔心,外貌、動作也顯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穩的樣子。)
19.不怨天,不尤人。 ——《論語》 (譯:遇到挫折與失敗,絕不從客觀上去找借口,絕不把責任推向別人,后來發展為成語“怨天尤人”。)
20.不遷怒,不貳過。 ——《論語》 (譯:犯了錯誤,不要遷怒別人,并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21.小不忍,則亂大謀。 ——《論語》 (譯:不該干的事,即使很想去干,但堅持不干,叫“忍”。
對小事不忍,沒忍性,就會影響大局,壞了大事。) 22.小人之過也必文。
——《論語》 (譯:小人對自己的過錯必定加以掩飾。) 23.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論語》 (譯:有了過錯而不改正,這就是真的過錯了。) 24.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論語》 (譯:君子致力于根本,確立了根本,“道”也就自然產生。) 25.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論語》 (譯:君子認為說得多做得少是可恥的。) 26.三思而后行。
——《論語》 (譯:每做一件事情必須要經過反復的考慮后才去做。) 27.多行不義必自斃。
——《左傳》 (譯:壞事做得太多,終將自取滅亡。) 28.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傳》 (譯:人都有可能犯錯誤,犯了獵誤,只要改正了仍是最好的人。) 29.不以一眚掩大德。
——《左傳》 (譯:評價一個人時,不能因為一點過失就抹殺他的功勞。) 30.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中庸。
有關讀書的詩句或格言
〔唐〕顏真卿《勸學》:“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唐〕王貞白《白鹿洞詩》:“讀書不覺春已深,一寸光陰一寸金。
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 〔唐〕杜荀鶴《閑居書事》:“窗竹影搖書案上,野泉聲入硯池中。
少年辛苦終事成,莫向光明惰寸功。” 〔宋〕蘇軾《宋安淳秀才失解西歸》:“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他日名宦恐不免,今日棲遲那可追。” 〔宋〕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古來學問無遺力,少壯功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宋〕朱熹《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宋〕陸九淵《讀書》:“讀書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興味長。未曉不妨權放過,切身須要急思量。”
〔明〕于謙《觀書》:“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無一點塵。”
〔清〕蕭掄謂《讀書有所見作》:“人心如良苗,得養乃茲長;苗以泉水灌,心以理義養。一日不讀書,胸臆無佳想。
一月不讀書,耳目失清爽。” 〔清〕法式善《讀書》:“讀書如樹木,不可求驟長。
植諸空山中,日來而月往。露葉既暢茂,煙打漸蒼莽。”
〔東晉〕陶淵明《讀山海經》:“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
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窮巷隔深轍,頗回故人車。
歡言酌春酒,摘我園中蔬。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
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 〔唐〕韓愈《贈別元十八協律六首》:“讀書患不多,思義患不明。
患足已不學,既學患不行。” 〔宋〕朱熹《觀書有感》:“昨夜江邊春水生,蒙沖巨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宋〕朱熹《勸學詩》:“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宋〕劉過《書院》:“力學如力耕,勤情爾自知。
但使書種多,會有歲捻時。” 〔明〕湯顯祖《正覺寺示弟儒祖》詩:“窗間白發催愁境,燭底蒼頭勸讀書。”
〔明〕宋應星《憐愚詩》:“一個渾身有幾何,學書不就學兵戈。南思北想無安著,明鏡催人白發多。”
〔清〕潘際云《廠橋》:“細雨無塵駕小車,廠橋東畔晚行徐。奚童悄向輿夫語,莫典春衣又買書?” 〔唐〕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唐〕裴說《句》:“讀書貧里樂,搜句靜中忙。” 〔唐〕許渾《寄殷堯藩》:“宅從栽竹貴,家為買書貧。”
〔唐〕杜荀鶴《書齋即事》:“賣卻屋邊三畝地,添成窗下一床書。” 〔宋〕蘇軾《和董傳留別》:“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
〔宋〕陸游《寄題吳斗南玩芳亭》:“讀書不放一字過,閉戶忽驚雙鬢秋。” 〔宋〕范成大《寄題王仲顯讀書樓》:“嗜書如嗜酒,知味乃篤好。”
〔明〕楊循吉《題書櫥》:“當怒讀則喜,當病讀則痊。恃此用為命,縱橫堆滿前。”
〔清〕劉巖《雜詩》:“有書堆數仞,不如讀盈寸。讀書雖可喜,何如躬踐履。”
〔清〕汪瑩《示兒》:“讀書能養氣,乃為善讀書。” 〔清〕袁枚《寒夜》:“寒夜讀書忘卻眠,錦衾香燼爐無煙。”
〔唐〕杜牧《讀韓杜集》:“杜詩韓集愁來讀,似倩麻姑癢處抓。” 〔唐〕薛令之《草堂吟》:“草堂棲在靈山谷,勤讀詩書向燈燭。”
〔唐〕姚合《別賈島》:“書多筆漸重,睡少枕長新。” 〔唐〕韓愈《符讀書城南》:“木之就規矩,在梓匠輪輿。
人之能為人,由腹有詩書。詩書勤乃有,不勤腹空虛。”
〔宋〕王安石《寄吳沖卿》:“物變極萬殊,心通才一曲。讀書謂已多,撫事知不足。”
〔宋〕蘇軾《送任極通判黃州兼寄其兄孜》:“別來十年學不厭,讀破萬卷詩愈美。” 〔宋〕劉克莊《贈玉隆劉道士》:“詩非易作須勤讀,琴亦難精莫廢彈。”
〔明〕文徵明《飲子畏小樓》:“尹家在皋橋,喧闐井市區。何以掩市聲,充樓古今書。
左陳四五冊,**三兩壺。” 〔清〕袁枚《遣懷雜詩》:“書味在胸中,甘于飲陳酒。”
〔清〕彭兆蓀《讀書》:“人讀等身書,如將兵十萬。兵多行慮嘩,書多語愁蔓。
何以節宣之?。
大量搜集關于讀書的名言警句
讀書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讀一書,增一智。
不吃飯則饑,不讀書則愚。 不向前走,不知路遠;不努力學習,不明白真理。
樹不修,長不直;人不學,沒知識。 用寶珠打扮自己,不如用知識充實自己。
蜂采百花釀甜蜜,人讀群書明真理。 勞動是知識的源泉;知識是生活的指南。
知識是智慧的火炬。 寶劍不磨要生銹;人不學習要落后。
茂盛的禾苗需要水分;成長的少年需要學習。 星星使天空絢爛奪目;知識使人增長才干。
造燭求明,讀書求理。 糧食補身體,書籍豐富智慧。
世界上三種東西最寶貴——知識、糧食和友誼。(緬甸諺語) 書籍備而不讀如廢紙。
(英國諺語) 積累知識,勝過積蓄金銀。(歐洲諺語) 謙虛是學習的朋友 泰山不是壘的,學問不是吹的。
天不言自高,地不語自厚。 水滿則溢,月滿則虧;自滿則敗,自矜則愚。
包子有肉,不在皮上;人有學問,不掛嘴上。 不實心不成事,不虛心不知事。
不自是者博聞,不自滿者受益。 虛心的人,常想己之短;驕傲的人,常夸己之長。
自贊就是自輕。 自滿是智慧的盡頭。
如果有了胡子就算學識淵博,那么,山羊也可以講課了。 成就是謙虛者前進的階梯,也是驕傲者后退的滑梯。
吹噓自己有知識的人,等于在宣揚自己的無知。 言過其實,終無大用。
知識愈淺,自信愈深。 訥訥寡言者未必愚,喋喋利口者未必智。
寬闊的河平靜,博學的人謙虛。 秀才不怕衣衫破,就怕肚子沒有貨。
山不厭高,水不厭深。 驕傲是跌跤的前奏。
驕傲來自淺薄,狂妄出于無知。 驕傲是失敗的開頭,自滿是智慧的盡頭。
說大話的人像爆竹,響一聲就完了。 鑒難明,始能照物;衡唯平,始能權物。
謙虛是學習的朋友,自滿是學習的敵人。 趕腳的對頭是腳懶,學習的對頭是自滿。
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 虛心的人學十算一,驕傲的人學一當十。
強中更有強中手,莫向人前自夸口。 滿足現在的成就,就窒息了未來。
喜歡吹噓的人猶如一面大鼓,響聲大腹中空。 人唯虛,始能知人。
滿招損,謙受益。 滿必溢,驕必敗。
知識貯藏在謙虛的大海中。(朝鮮諺語) 學問多深也別滿足,過失多小也別忽略。
(蒙古諺語) 懂得自己無知,說明已有收獲。(拉丁美洲諺語) 學問學問,不懂就問 刀鈍石上磨,人笨人前學。
以人為師能進步。 試試并非受罪,問問并不吃虧。
善于發問的人,知識豐富。 不聽指點,多繞彎彎。
不懂裝懂,永世飯桶。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不能則學,不知則問,恥于問人,決無長進。 學問淵博的人,懂了還要問;學問淺薄的人,不懂也不問。
井淘三遍吃好水,人從三師武藝高。 手指有長有短,知識有高有低。
學無前后,達者為師。 邊學邊問,才有學問。
若要精,人前聽。 只要是有益的話,小孩的話也要聽。
要學蜜蜂采百花,問遍百家成行家。 老姜辣味大,老人經驗多。
請教別人不折本,舌頭打個滾。 怕問路,要迷路。
嘴勤不走冤枉路。 書籍備而不讀如廢紙。
(英國諺語) 不問的人永遠和愚昧在一起。(東非諺語) 耳朵沒有底,可以從早聽到晚。
(非洲諺語)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一藝之成,當盡畢生之力。
一個不想蹚過小河的人,自然不想遠涉重洋。 針越用越明,腦越用越靈。
學在苦中求,藝在勤中練。 不怕學問淺,就怕志氣短。
才華是血汗的結晶。 才華是刀刃,辛苦是磨刀石。
上如階盡管費力,卻一步比一步高。 不經過琢磨,寶石也不會發光。
心專才能繡得花,心靜才能織得麻。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日日行,不怕千萬里;時時學,不怕千萬卷。 多練多乖,不練就呆。
只有努力攀登頂峰的人,才能把頂峰踩在腳下。 困難是人的教科書。
汗水和豐收是忠實的伙伴,勤學和知識是一對最美麗的情侶。 學習如鉆探石油,鉆得愈深,愈能找到知識的精髓。
先學爬,然后學走。 心堅石也穿。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勤勉是成功之母。
好高騖遠的一無所得,埋頭苦干的獲得知識。 百藝通,不如一藝精。
同時趕兩只兔,一只也捉不到。 一回生,二回熟,三回過來當師傅。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學習如趕路,不能慢一步。
學問之根苦,學問之果甜。 學問勤中得,富裕儉中來。
注意力是智慧的門戶。 要得驚人藝,須下苦功夫。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繡花針。 拳不離手,曲不離口。
常說口里順,常做手不笨。 最淡的墨水,也勝過最強的記性。
搓繩不能松勁,前進不能停頓。 瞄準還不是射中,起跑還不算到達。
沒有艱苦的學習,就沒有最簡單的發明。(南斯拉夫諺語) 誰游樂無度,誰沒空學習。
(法國諺語) 誰要懂得多,就要睡得少。(亞美尼亞諺語) 知識好象砂石下面的泉水,越掘得深泉水越清。
(丹麥諺語) 知識需要反復探索,土地需要辛勤耕耘。(尼泊爾諺語) 學如駕車登山,不進就退。
(日本諺語)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讀了懂不了,用處也不大。 一竅通,百竅通 心里沒有眼,有眼也無用。
仔細考慮一天,勝過蠻干十天。 吃別人嚼過的饃沒有味道。
盡信書,莫如無書。 燈不撥不亮,理不辯不明。
沒有意志的人,一切都感到困難;沒有。
“閱讀過大量的小說、詩歌、散文以及外國名著”一語存在怎樣的語病
他是個文學愛好者,閱讀了大量的小說、 詩歌、散文以及外國名著。
句子中出現了 “小說、詩歌、散文以及 外國名著”的句式,這就是說“小說”、“詩 歌”、“散文”和“外國名著”之間的關系是并 列關系。但實際上,“小說”、“詩歌”和“散 文”中有一些是“外國名著”,而“外國名著” 中也有一些是“小說”、“散文”和“詩歌”。
也就是說,“小說”、“詩歌”和“散文”之間 的關系為并列關系,而它們與“外國名著”之 間的關系則是交叉關系。可以將“外國名著” 去掉,如果要保留,可以這樣改正: 他是個文學愛好者,閱讀了大量的小說、 詩歌、散文,其中有一些還是外國名著。
并列關系與交叉關系是有區別的:并列 關系一定是同類的事物,但它們之間是沒有 交集的;交叉關系也是同類事物,但它們之 間一定是有交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