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文藝青年的詞
白面書生
拼音: bái miàn shū shēng 簡拼: bmss
解釋: 指缺乏閱歷經驗的讀書人。也指面孔白凈的讀書人。
出處: 《宋書·沈慶之傳》:“陛下今欲伐國,而與白面書生輩謀之,事何有濟?”
初生之犢
拼音: chū shēng zhī dú
解釋: 剛出生的小牛,比喻單純或勇猛的青年人
翩翩少年
拼音: piān piān shào nián 簡拼: ppsn
解釋: 指舉止灑脫的青年男子。
形容文藝青年的成語
形容文藝青年的成語有:文質彬彬、翩翩少年 、才貌雙全、白面書生、玉樹臨風、逸群之才等。
文藝青年,顧名思義就是喜歡文化藝術的青年人。 文藝青年,不僅僅是對文學和藝術的熱愛,更多的是一種生活態度。
他/她們是傳統和現代交融下的新一代,他們熱愛文字,欣賞藝術,珍視當下,仰望未來;用自己熱愛的方式生活,不妥協,不將就;他們是當代知識分子的一部分,不論文化高低,時刻保持著對新知識的渴求;他們善良,正義,傳遞陽光,笑傲時代。 文藝青年,沒有一個標準或準確的定義,它是開源的,可以有各種各樣的表現形式,但歸根結底,是一種對生命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什么是文藝青年
文藝青年”是繼“小資”之后重又興起的一個身份標識,與之相應的環境變化大致有:歌壇上搖滾、民謠等“獨立音樂”形式的興盛,網絡上繼個人博客網站之后“豆瓣”等“興趣小組”式網站的興起,潮流界環保袋、手工服飾、玩偶等“創意市集”概念的推廣等等。
每個人周圍都“噌噌”地冒出了好幾個貼著“文藝青年”標簽的家伙。 文藝青年更注重外界對自身的感受。
雖然后來者“潮人”正追趕“文藝青年”以爭奪下一季主流身份標識的趨勢,不過現在,“文藝青年”依然正當時。看完本期嘉賓們的“說道”,大家不論是或不是文藝青年,都不必為此“痛心疾首”。
隨著資訊的“爆炸”,大家的個性也越來越細分,不論是小資青年、文藝青年還是潮流青年,只要是新時代好青年就都是最可愛的。 每個人都是文藝青年 1。
情緒化的對待真實生活,每個人都是。特別是如今的“80后”“90后”為什么是這兩個年代的人而不是“70”呢?因為在“70后”的選擇里,沒有太多的路能走。
如果情緒化,那么在那個艱苦的年代,他將什么都得不到。而“80”“90”則不然,有了兩代的人努力,他們可以安然的享受生活,選擇多了,便自然而然的情緒化了。
2。超過真實理解力的表現出對藝術的偏愛,依然如上面所敘。
這個問題是主要存在“80”“90”。這兩個年代的人,看了太多浪漫劇,有著別樣的幻想能力。
對待某些方面的問題,往往會存在對這個問題的“虛假超越”自信或者自負。在對自身能力不肯定的時候,便會“效仿”某些成功人士的做法,而結果往往會弄的很糟。
3。缺乏穩定而理性的自省和思考能力。
對于這點,或許許多人都否認。也是,沒有誰會承認自己的缺陷。
這種缺陷是自負。對自己的能力過于肯定,目中無人,桀驁不訓。
每個文青都有顆細膩的心 田藏月(北京印刷學院學生) 文藝青年這個稱呼,我大概是上了大學之后才開始聽說的。 當時猛然間發現身邊涌現出了不少文藝青年。
他們整日花大把大把的時間來聽音樂、看電影、讀書,沉醉其中且樂此不疲。而這些音樂、電影、書籍,也幾乎不是在大眾中間廣泛流行的那一類,多數是只有一小部分人關注的文藝色彩濃重的作品。
文藝青年確實有其自身獨特的魅力,他們的精神世界豐富而廣闊,他們大多行事低調,追求一種“低處生活”的自由狀態,很多人有著天馬行空的思想和過人的才華。 文藝青年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宅男”、“宅女”,平日不怎么愛出門,活在自己構架的精神幻想國度,希望憑借某種來自精神層面的力量超越現實生活。
就像一篇文章里說的——真正的文藝青年是天生的悲劇者,他們不是為生活而活的,他們是為理想中的生活而活的。 在我看來,真正的文藝青年都有顆細膩敏感的心。
他們從文藝作品中得到了太多、感悟得太多、冥想得太多。所以一般在生活中碰到問題的時候,他們也會想得多、想得深,遇到解不開的結的時候就容易“糾結”、“擰巴”。
我相信“犯擰巴”幾乎是每個文藝青年都經歷過的。感情細膩的文藝青年很容易放任自己的情緒,由著自己的性子來,如此情緒化就很容易導致他們“不靠譜”。
我身邊和文藝男青年談過戀愛的姑娘經常奉勸周遭的朋友:“千萬不要和文藝男青年談戀愛,他們太不靠譜了。” 我覺得自己算是一個喜愛文藝的姑娘,但算不上嚴格意義上的文藝青年。
在我看來,只要把握好“文藝”的度,文藝青年還是挺招人喜歡的。如今的文藝青年已經比幾年前多了不少,呈現一種燎原之勢。
豆瓣網上有關文藝青年的小組也都紅紅火火、熱熱鬧鬧。更多的人開始投身文藝,在音樂、電影、書籍中尋找慰藉、溫暖和快感。
這些音樂通常以搖滾樂等等一些獨立音樂為主。他們愛看的電影也多是一些勾起人們強烈共鳴、直搗人心的文藝片。
臺灣有個獨立歌手叫Finn,他寫過一首叫做《文藝青年》的歌,其中最后一段歌詞是這樣的:“我是自以為是的文藝青年,理想在哪邊。 我想有人等著我,改變這世界。”
怎么形容文藝范
具體如下: 文藝女青年的標準硬件,至少有三:女的(這是硬件中最剛性的);歲數不大(鑒于化妝技術的出神入化,和現代社交規范中女士年紀為頂級隱私的律條,該硬件有相當彈性,從18到48,一切皆有可能);相貌不惡(這是一條蘿卜白菜式的標準,關鍵點在該女士的自我感覺——一般來講,她都自信是美女,最不濟,也是氣質美女)。
相對于硬件,軟件總是更復雜的。這個軟件,就是所謂“文藝氣質”了。
舉個例子,大觀園的平均文化水平,不是一般的高。最命苦的小妾香菱,學詩成癡,張口能誦;最世俗的管家奶奶鳳姐,參與聯句,脫口就是一句“一夜北風緊”,應時對景,平實大氣。
但是,香菱和鳳姐都算不上文藝女青年,她們身上的氣質屬性不對。就是博學如寶釵,也不能歸入女文青的隊伍。
文不文藝,不取決于你是不是讀過些詩詞歌賦、有一點文字功底,和學識、素養也不完全呈正相關。據說,奶茶劉若英是有文藝氣質的,博客女王徐靜蕾是有文藝氣質的。
我要是說,《紅樓夢》里,黛玉有文藝氣質,妙玉有文藝氣質,估計也沒人反對。這個文藝氣質,基本上能意會,但言傳就有點兒難。
如果不用氣質這種玄虛的詞的話,它應該是這樣一些生存環境和行為習慣的總成:鳳姐文藝不起來,倒不全是因為她識字有限,是上上下下等著她操心的事太多,她實在沒空文藝。探春能詩,且雅擅書法,寶釵更是才高學富的全能型選手,但她們的氣質中都欠了一點兒“飄”,你可以把它理解為飄逸、飄忽、輕飄或者其他和飄有關的詞組。
總之,文藝女青年中鮮見擼胳膊挽袖子的務實派。雖然文藝女青年通常很樂意自承是美女、才女、精英女,可不是所有的后者,都跟前者重疊。
寶姐姐、三妹妹都太“人間”了。文藝女青年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糞土金錢富貴的不多,愛慕豪宅美飾的不少,但最好別讓她們自己動手,遠離煙火灶臺,米貴油賤,才有文藝的空閑和心情。
文藝生活滲透文藝女青年的日常起居,是她們生活的重中之重、核心內容,并且貫穿始終。時不常地寫寫字、談談詩,對音樂、戲劇、繪畫等一切藝術門類都作投入的姿態,當然務求是這些藝術門類中特別小眾的、或曰先鋒的那些。
云遮霧罩一點沒關系,要是大家都懂、都喜歡,那叫“通俗”,不叫“文藝”,多沒品呀。大觀園提供了一切物質條件,所以紅樓諸女的文藝生活是比較豐富的。
談詩、聽曲、悟道,感時抒懷,搞搞創作,這些典型文藝女青年行為,紅樓十二釵里的多數,都試過。以她們的花樣年華、青春少艾,在大觀園這樣一個詩意的棲居地,不多多少少熏染點文藝傾向,才奇怪。
就像老人家賈母,也是很有些文藝范兒的,她講究“如此好月,不可不聞笛”,聽音樂要鋪排在亭子上,“借著水音”聽。寶釵跟寶玉大談“一任俺芒鞋破缽隨緣化”時,也很像一女文青的路數。
但她們都還不能算正宗文藝女,因為文藝頂多算她們生活和情趣的一部分,比例有限,不夠分量,不夠核心。說黛玉、妙玉的文藝氣質更濃郁,也是基于她們旁騖較少,空閑較多,萬事不費神,傷春悲秋起來更專心。
文藝女青年是圈子文化的一部分。自己一個人孤獨地文藝著,沒有觀眾,沒有唱和,會大掃女文青的文藝興致,進一步大傷她們的文藝質量。
你見過哪個文藝女青年,是不屬于某個圈子或者正在努力攀爬、奮不顧身地要擠進某個圈子的?文藝感覺需要交流、促動和激發,切磋文藝體驗,探討文藝理論。女文青和圈子的關系,是魚和水的關系。
大觀園也是在起了詩社之后才進入創作的高峰期和詩歌的繁榮期的。和文藝男青年(含部分有了一些文藝成就和地位的中老年)的彼此欣賞,相互推重,詩酒酬唱,宴飲歡聚,也成為文藝女青年文藝生活中相當重要的部分。
寶玉雖然是大觀園詩社中的絕對配角,詩歌評比經常忝陪末座,但若沒了這片綠葉,詩社只怕也寂寥不少。文藝女青年和異性的關系,是比較受關注的。
劉若英的真實性向與恨嫁、徐靜蕾的男友更迭與婚否,始終是文藝圈內外的話題。一個比較惡毒的說法是,她們“對于男人的興趣遠遠超出男人的想象”、“內心充滿對男人的需求和向往”。
這當然是來自自我感覺良好的文藝男性的歪曲。隱藏在這種“惡攻”中接近事實本相的情況是,文藝女青年只向往愛情,不向往婚姻。
婚姻的對象單一,限定性強,愛情或者類似于愛情感覺的曖昧,可能性無限豐富。在相對年輕的時候,不婚狀態是文藝女青年的標準配置。
可實在上了年紀,有勇氣當高齡剩女的女文青也不多。折衷的辦法,是婚了也當自己沒婚,從不在人前提及老公和孩子,堅持以單身形象出沒文藝江湖。
大觀園中最具女文青潛質的林妹妹,就是折在了這一條上。她竟然認定寶玉,想廝守終生。
過于專情,生死相許,而且搞得盡人皆知,太實了,大失“飄”的意味。這讓黛玉的女文青范兒大打折扣。
更惡毒的攻擊,是說文藝女青年容易跟男人上床。高鶚估計就信這個,所以他會安排大觀園另一位女文青妙玉,抑制不住綺思旖念,走火入魔,墜入風塵。
《紅樓夢》里的多姑娘也容易跟男人上床,但多姑娘和文藝就一點兒不搭界。這種說法可以理解的一層意思,大約是指文藝女青年對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