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魚的詩句有哪些
1、捕魚的詩句“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原文
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2、注釋
絕:無,沒有。
萬徑:虛指,指千萬條路。
人蹤:人的腳印。
孤:孤零零。
蓑笠(suō lì):蓑衣和斗笠 笠:用竹篾編成的帽子。(“蓑” ,古代用來防雨的衣服;“笠” ,古代用來防雨的帽子。)
獨:獨自。
3、譯文
所有的山,飛鳥全都斷絕;所有的路,不見人影蹤跡。
江上孤舟,漁翁披蓑戴笠;獨自垂釣,不怕冰雪侵襲。
4、簡析
在這首詩里,籠罩一切、包羅一切的東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萬徑”都是雪,才使得“鳥飛絕”、“人蹤滅”。就連船篷上,漁翁的蓑笠上,當然也都是雪。可是作者并沒有把這些景物同“雪”明顯地聯系在一起。相反,在這個畫面里,只有江,只有江心。江,當然不會存雪,不會被雪蓋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會變成水。然而作者卻偏偏用了“寒江雪”三個字,把“江”和“雪”這兩個關系最遠的形象聯系到一起,這就給人以一種比較空蒙、比較遙遠、比較縮小了的感覺,這就形成了遠距離的鏡頭。這就使得詩中主要描寫的對象更集中、更靈巧、更突出。因為連江里都仿佛下滿了雪,連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滿了雪,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濃又厚的情形完全寫出來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蒼茫一片的氣氛也完全烘托出來了。至于上面再用一個“寒”字,固然是為了點明氣候;但詩人的主觀意圖卻是在想不動聲色地寫出漁翁的精神世界。試想,在這樣一個寒冷寂靜的環境里,那個老漁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專心地釣魚,形體雖然孤獨,性格卻顯得清高孤傲,甚至有點凜然不可侵犯似的。這個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漁翁形象,實際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寫照。由此可見,這“寒江雪”三字正是“畫龍點睛”之筆,它把全詩前后兩部分有機地聯系起來,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煉概括的圖景,也塑造了漁翁完整突出的形象。
淮上漁者的古詩的字
《淮上漁者》由晚唐詩人鄭谷所著,是一首七絕詩歌。
此詩描述了淮河漁民的艱辛生活,散發著濃郁的生活氣息,抒發了作者對盛唐的仰慕之情。全詩語言曉暢明白,真切動人。
白頭波上白頭翁,家逐船移浦浦風。一尺鱸魚新釣得,兒孫吹火荻花中。
譯文 江中白浪里有一位白發老漁翁,江岸風聲陣陣,老漁翁船行到哪個地方,家就安在哪里。剛才他釣了一條一尺長的鱸魚,兒孫們就忙著撿柴準備在荻花中生火準備煮魚吃。
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淮河漁民生活的七絕詩歌,短短七言二十八個字便為我們展示了一幅垂釣風情畫。詩句近乎俗語,但情理兼備,意境高雅,讀來如飲醇酒,滿口生香,使人仿佛正在欣賞一幅自然和諧、閑適安逸的垂釣圖。
詩中雖然沒有直接歌詠漁民如何撒網捕魚,而是以“白頭波上白頭翁,家逐船移浦浦風”為讀者描述了老人一家以漁為業、居無定所、風餐露宿的生活境況。顯然,隨波逐流的漂泊生活是十分艱辛的。
然而人窮志不窮,苦中樂無窮,“一尺鱸魚新釣得,兒孫吹火荻花中”詩句又把讀者帶入了欣喜歡快的垂釣畫面,給人一種向往、激動、幸福的感受。老人家剛剛釣獲一條尺長的鱸魚,魚在灘邊草中活蹦亂跳,兒子興高采烈地連忙摘鉤宰魚,孫子歡蹦亂跳地在蘆荻叢中拾來干枯荻柴,只見老人家的兒孫倆用一把帶花的荻葉裹起從灶灰中刨出的火炭埋頭吹火,煙熏火燎,渾汗直流…… 老人家釣獲一條鱸魚,給一家人帶來了歡快的忙碌,也帶來了自然和諧生活氛圍的幸福感受。
這首詩言詞純樸自然,毫無修飾雕琢的痕跡,使讀者過目難忘,激昂吟誦,沉醉于垂釣的樂趣之中。須要說明的是古時沒有打火機甚至火柴,人們生火只能用火鐮敲擊石英石片獲取火種點燃火草后再引燃柴禾,生火程序相當麻煩。
因此,人們便用灶灰把未熄滅火炭焐起來保存火種,待再次生火時扒開灶灰拈取火炭裹在易燃柴禾中吹燃就可以生火了。“兒孫吹火荻花中”雖然只描寫生火的情景,卻包羅了收拾和烹魚以及張羅飯菜的全過程,無不充滿歡樂的氣氛。
荻是一種類似蘆葦的植物,生長在水邊,干枯的蘆荻葉及花易燃,可當作柴禾。 我是垂釣愛好者,非常喜愛這首《淮上漁者》詩,每當休閑于煙波岸柳、縱情于野河葦灘、逍遙于操竿垂釣之時,往往默默吟誦這首詩,自我陶醉,享受垂釣的樂趣。
但愿廣大釣魚愛好者都喜歡《淮上漁者》,讓它為咱們休閑垂釣歌詠助興,開拓境界,使休閑垂釣獲得無窮的樂趣。
請問江上漁者的詩句怎么寫
江上漁者
[北宋]范仲淹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注釋】
1.漁者:捕魚的人。 2.但:只。愛:喜歡。 3.鱸魚:一種頭大口大、體扁鱗細、背青腹白、 味道鮮美的魚。 生長快,體大味美。 4.君:你。一葉舟:像飄浮在水上的一片樹葉似的小船。 5.出沒:若隱若現。指一會兒看得見,一會兒看不見。 6.風波:波浪。 7.一葉舟:像落葉漂浮在水面的小船。 【解釋】
江岸上來來往往的行人,只喜歡鱸魚味道的鮮美。 請您看那一葉小小漁船,時隱時現在滔滔風浪里。
江上來來往往的人啊,你們只是知道鱸魚味道鮮美,可以一飽口福,請你們也注意一下那出沒在驚濤駭浪中的捕魚人吧!這里雖然沒有直言打漁人的艱險,但情溢言外,讀者是完全可以感受到的,這里隱喻比直言更為可取,更具有藝術魅力。
江上來來往往的人,只是喜愛鱸魚的味道鮮美。你看江中那小小的漁船,在風浪中飄蕩,一會兒看得見,一會兒看不見。
【簡析】 這首語言樸實、形象生動、對比強烈、耐人尋味的小詩,反映了漁民勞作的艱辛,喚起人們對民生疾苦的注意。首句寫江岸上人來人往,十分熱鬧。次句寫岸上人的心態,揭示“往來'的原因。后二句牽過的視線,指示出風浪中忽隱忽現的捕魚小船,注意捕魚的情景。鱸魚雖味美,捕捉卻艱辛表達出詩人對漁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對“但愛鱸魚美”的岸上人的規勸。“江上”和“風波”兩種環境,“往來人”和“一葉舟”兩種情態、“往來”和“出沒”兩種動態強烈對比,顯示出全詩旨在所在。
【助讀】
范仲淹是主張革新的政治家,北宋仁宗時曾擔任參知政事,主持變法。他能夠關心生活在社會下層的一般民眾的疾苦,寫過一些同情勞動人民的詩歌作品,但流傳下來的很少。這首《江上漁者》生活勞動的艱苦。指出江上來來往往飲酒作樂的人們,只知道品嘗鱸魚味道的鮮美,卻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打魚人出生入死同驚濤駭浪搏斗的艱辛。時句樸實流暢,就像一首漁歌號子,吟誦起來瑯瑯上口,饒有韻味。
我國江南水鄉,川道縱橫,極富魚蝦之利。其中以江蘇松江四腮鱸魚最為知名。凡往來于松江水上的,沒有不喜歡這一特產,不希望一嘗這一美味佳肴的。范仲淹江蘇吳縣人,生長在松江邊上。對這一情況,知之甚深。但他發之于詩,卻沒有把注意力僅僅停留在對鱸魚這一美味的品嘗和贊嘆上,而是注意到了另外一些更值得注意的東西。注意到了隱藏在這一特產背后的漁民的痛苦和艱險,并且深表同情。
【中心】 這首小詩不事藝術形象上的雕琢,而是以情勝。以悲天憫人的情緒來感染讀者。讓讀者從所描繪的事物中,自行去觀察、體會、思索、判斷,從而得出自己的結論。這是完全符合詩貴含蓄的創作之旨的。
描寫漁翁的詩句
《次鄒希賢買魚不得三首衍為漁翁問答六詩·答》
年代: 宋 作者: 姚勉
茅屋無金可滿籯,湖邊小艇卻堪撐。
縱無介甫魚羹飯,也學東坡飽菜羹。
《和漁翁四絕》
年代: 宋 作者: 劉黻
滄波萬頃即良田,一舸東西臥碧天。
鬢發如銀長是醉,不知生甲是何年。
《漁翁》
年代: 宋 作者: 陸游
江頭漁家結茆廬,青山當門畫不如。
江煙淡淡雨疏疏,老翁破浪行捕魚。
恨渠生來不讀書,江山如此一句無。
我亦衰遲慚筆力,共對江山三嘆息。
《漁翁》
年代: 唐 作者: 柳宗元
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
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云相逐。
《贈漁翁》
年代: 唐 作者: 羅隱
葉艇悠揚鶴發垂,生涯空托一綸絲。
是非不向眼前起,寒暑任從波上移。
風漾長歌籠月里,夢和春雨晝眠時。
逍遙此意誰人會,應有青山淥水知。
《贈漁翁》
年代: 唐 作者: 韋莊
草衣荷笠鬢如霜,自說家編楚水陽。
滿岸秋風吹枳橘,繞陂煙雨種菰蔣。
蘆刀夜鲙紅鱗膩,水甑朝蒸紫芋香。
曾向五湖期范蠡,爾來空闊久相忘。
《漁翁》
年代: 宋 作者: 劉過
短篷三尺寄煙波,短褐休休歲月過。
江海不知戎馬事,酒酣搔首唱漁歌。
《漁翁》
年代: 宋 作者: 釋行海
歷盡江湖白盡頭,生涯惟有一扁舟。
醉來吹笛空沙上,魚自相忘水自流。
《漁翁》
年代: 宋 作者: 舒岳祥
大男舉網錦鱗紅,稚子輕搖一榜風。
微雨斜陽身半顯,瓦甌醉酌主船翁。
《賦湖中漁翁》
年代: 宋 作者: 蜀僧
籃里無魚欠酒錢,酒家門外系漁船。
幾回欲脫蓑衣當,又恐明朝是雨天。
《漁翁》
年代: 宋 作者: 朱繼芳
漁翁家在何許,慣宿蘆花不歸。
昨夜江村欲雪,百錢買得蓑衣。
《漁翁》
年代: 元 作者: 周權
轉棹收緡日未西,短篷斜閣斷沙低。
賣魚買酒歸來晚,風飐蘆花雪滿溪。
淮上漁者的古詩的字
《淮上漁者》由晚唐詩人鄭谷所著,是一首七絕詩歌。此詩描述了淮河漁民的艱辛生活,散發著濃郁的生活氣息,抒發了作者對盛唐的仰慕之情。
全詩語言曉暢明白,真切動人。
白頭波上白頭翁,家逐船移浦浦風。
一尺鱸魚新釣得,兒孫吹火荻花中。
譯文
江中白浪里有一位白發老漁翁,江岸風聲陣陣,老漁翁船行到哪個地方,家就安在哪里。剛才他釣了一條一尺長的鱸魚,兒孫們就忙著撿柴準備在荻花中生火準備煮魚吃。
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淮河漁民生活的七絕詩歌,短短七言二十八個字便為我們展示了一幅垂釣風情畫。詩句近乎俗語,但情理兼備,意境高雅,讀來如飲醇酒,滿口生香,使人仿佛正在欣賞一幅自然和諧、閑適安逸的垂釣圖。
詩中雖然沒有直接歌詠漁民如何撒網捕魚,而是以“白頭波上白頭翁,家逐船移浦浦風”為讀者描述了老人一家以漁為業、居無定所、風餐露宿的生活境況。顯然,隨波逐流的漂泊生活是十分艱辛的。然而人窮志不窮,苦中樂無窮,“一尺鱸魚新釣得,兒孫吹火荻花中”詩句又把讀者帶入了欣喜歡快的垂釣畫面,給人一種向往、激動、幸福的感受。老人家剛剛釣獲一條尺長的鱸魚,魚在灘邊草中活蹦亂跳,兒子興高采烈地連忙摘鉤宰魚,孫子歡蹦亂跳地在蘆荻叢中拾來干枯荻柴,只見老人家的兒孫倆用一把帶花的荻葉裹起從灶灰中刨出的火炭埋頭吹火,煙熏火燎,渾汗直流……
老人家釣獲一條鱸魚,給一家人帶來了歡快的忙碌,也帶來了自然和諧生活氛圍的幸福感受。
這首詩言詞純樸自然,毫無修飾雕琢的痕跡,使讀者過目難忘,激昂吟誦,沉醉于垂釣的樂趣之中。須要說明的是古時沒有打火機甚至火柴,人們生火只能用火鐮敲擊石英石片獲取火種點燃火草后再引燃柴禾,生火程序相當麻煩。因此,人們便用灶灰把未熄滅火炭焐起來保存火種,待再次生火時扒開灶灰拈取火炭裹在易燃柴禾中吹燃就可以生火了。“兒孫吹火荻花中”雖然只描寫生火的情景,卻包羅了收拾和烹魚以及張羅飯菜的全過程,無不充滿歡樂的氣氛。荻是一種類似蘆葦的植物,生長在水邊,干枯的蘆荻葉及花易燃,可當作柴禾。
我是垂釣愛好者,非常喜愛這首《淮上漁者》詩,每當休閑于煙波岸柳、縱情于野河葦灘、逍遙于操竿垂釣之時,往往默默吟誦這首詩,自我陶醉,享受垂釣的樂趣。
但愿廣大釣魚愛好者都喜歡《淮上漁者》,讓它為咱們休閑垂釣歌詠助興,開拓境界,使休閑垂釣獲得無窮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