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清明節的詩句-清明詩句傳統的清明節就要到了,關于清明的詩句
清明詩詞 寒食 韓?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清明 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 黃庭堅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驕妾婦,士甘焚心不公侯。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清明日對酒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
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日落狐貍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
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清明即事 瞿佑 風落梨花雪滿庭,今年又是一清明。
游絲到地終無意,芳草連天若有情。 滿院曉煙聞燕語,半窗晴日照蠶生。
秋千一架名園里,柳絲今日向東風。 清明 陳子龍 江南煙雨畫屏中,半鏡斜窗弄小紅。
燕子不來樓閣回,柳絲今日向東風。 壬戌清明作 屈大均 朝作輕寒暮作陰,愁中不覺已春深。
落花有淚因風雨,啼鳥無情自古今。 故國江山徒夢寐,中華人物又銷沉。
龍蛇四海歸無所,寒食年年愴客心。 雜詩 無名氏 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麥苗風柳映堤。
等是有家歸未得,杜鵑休向耳邊啼。 小寒食舟中作 杜甫 佳辰強飲食猶寒,引幾蕭條戴鹖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霧中看。 娟娟戲蝶過閑幔,片片輕鷗下急湍。
雪白山青萬余里,愁看直北是長安。 寒食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寒食遠堪悲。
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為子推。 寒食寄京師諸弟 韋應物 雨中禁火空齋冷,江上流鶯獨坐聽。
把酒看花想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江陵使至汝州 王建 回看巴路在云間,寒食離家麥熟還。
日暮數峰青似染,商人說是汝州山。 寒食夜 韓?? 惻惻輕寒剪剪風,小梅飄雪杏花紅。
夜深斜搭秋千索,樓閣朦朧煙雨中。 五、論語教學─孝道 了解清明節的意義與活動后,最重要的除了能慎終追遠外,就是要能真正的實踐孝道。
「孝順」是我國統的美德、立國的精神,孔子在論語中對「孝」有相當多的引述。 所以,我們要發揚傳統的美德,必須孝順父母;我們要宏揚孔圣儒學,更必須實行孝道。
何謂「孝」?「孝」就是曲盡奉養之道,敬而有禮。何謂「順」?「順」就是善體親意,勞而不怨。
孝順是做人的基本道德,一個人如果連孝順父母都做不到,想要齊家當然不可能。 在家庭中孝順父母,可說是為齊家的功夫打下基礎,古人的「求忠臣于孝子之門。
」所以孝順為齊家之本。 俗語說:「百善孝為先。
」所以,孝親不但能使父母感到安慰,也能使我們的社會安寧。孝經上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者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如果我們孝順父母,就不會逞強斗狠,讓自己受創,也不做出毀損父母名譽的事。所大家重孝道,社會一定更安定。
就讓我們透過論語中對孝的闡述,來了解應該怎樣做,才是孝順。 1、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意義:孝順父母和敬愛兄長這兩件事,是仁德的根基! 2、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意義:在家孝順父母,出外敬愛兄長做人的根本。
3、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是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為學,吾必謂之學矣。」 意義:侍奉父母,要能夠完全盡力。
4、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歿,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意義:要能繼承遵循父母優良的意向和作為,才是孝順。
5、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
」樊遲御子告知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樊遲約:「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 意義:侍奉父母要合乎禮儀。 6、 子游問孝。
子曰:「今之效者,是謂能養。 至于犬馬,皆能有養。
不敬,何以別乎?」 意義:奉養父母要心存敬意。 7、 子夏問孝。
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以為是孝乎?」 意義:奉養父母要能夠和顏悅色。
8、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由必有方。 」 意義:不可讓父母擔心。
9、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憂。
」 意義:要能牢記父母的年紀。 10、 曾子曰:「吾聞諸夫子:孟莊子之孝也,其它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也。
」 意義:不改變父母的作為。 六、孝道良心歌 1 人生天地間 孝順最為先 孝順父母親 即孝天地前 人生天地間 父母最為先 生育我身體 扶養教育全 知恩當要報 孝順達滿圓 2 父母恩重如泰山 我來報答要周全 日常生活多擔代 衣食住行要齊全 冷了暖衣早準備 熱了清涼安排全 好的食物父母用 粗糧淡飯我來餐 日常生活照顧好 點點滴滴要周全 3 好的房屋父母住 舊的房屋我住焉 有了錢財父母用 自己無錢也無關 父母出門安排好 交通車輛要安全 時刻操心對父母 不可疏忽敷衍耽 出則告知返則面 晨昏定省時問安 4 待奉父母要溫和 待奉父母要親切 父母講話要順受 不可違背不遵前 父母有命不可違 無命不可自當權 父母怒責而不悖 面帶笑容孩兒錯 順從圓滿要周到 事事如意父母歡 5 兄弟無爭互忍讓 父母面前心喜歡 一切煩勞子代替 一切事務辦圓滿 。
請介紹關于清明節的詩詞
清明節(網友來稿) 關于清明節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
后來,由于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關于寒食,有這樣一個傳說: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
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
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 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
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
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后,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 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
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
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
介子推不愿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 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
于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后,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
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 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尸體哭拜一陣,然后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梁堵著個柳樹樹洞,洞里好象有什么東西。
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
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
“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于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
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 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
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后,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以后,晉文公常把血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
還用面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
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
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懷念。 白居易一首《寒食野望吟》描寫了當時墓祭之情形: 《寒食野望吟》 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
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 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別離處。
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清明日貍渡道中》 范成大 灑灑沾巾雨,披披側帽風。
花燃山色里,柳臥水聲中。 石馬當道立,紙鳶鳴半空。
(土番)間人散后,烏鳥正西東 這首五律有如廣角鏡頭,攝下了清明春野的全景。 書生們瀟灑的游春,空中風箏爭鳴,鳥雀啄食(土賁)間祭品。
哀歡相映,這真是一個極具特色的節日。不過,清明墓祭凄清悲切固然有,但至唐宋,宴樂游賞的風氣也已形成。
唐詩人顧非熊的一首《長安清明言懷》詩道盡其間關系: 《長安清明言懷》 明時帝里遇清明,還逐游人出禁城。 九陌芳菲鶯自囀,萬家車馬兩初晴。
至唐代,寒食清明祭掃墳塋的習俗已經合二而一了。時值三春大好時光,清明墓祭這種戶外活動業已具備冶游的條件。
唐宋元明如此,清及晚近也不例外。晚近以來,這種風習還是很盛的。
求神拜佛可視作迷信,作為者心里也免忐忑,祭掃先塋則不,行此舉之人肚子鼓鼓象有許多理由,怎么做也都心安理得。 于是,北方便荷擔挑盒,南方便行船載酒,熱熱鬧鬧地上墳去。
清明節對聯: 春風重拂地;佳節倍思親。 燕子來時春社;梨花落后清明。
三月光陰槐火換;二分消息杏花知。 相逢馬上紛桃雨;喜見樹前鬧杏花。
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遙山皆有情。 槐火。
有關清明的詩句及賞析
清明 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古詩詞作者簡介
杜牧(803-約852),字牧之,唐代晚期的著名詩人。人們把他和杜甫并提,稱他為“小杜”,稱杜甫為“老杜”。“小杜”有才華,有抱負,寫詩喜歡評今論古,抒發軍事、政治見解。他有不少描寫山水風光的小詩,名朗秀麗,清新自然,深受讀者喜愛。
古詩詞注釋
①清明――我國傳統的掃墓節日,在陽歷四月五日前后。
②欲斷魂――形容愁苦極深,好像神魂要與身體分開一樣。
③借問――請問。
清明節的時候,詩人不能夠回家掃墓,卻孤零零一個人在異鄉路上奔波,心里已經不是滋味;況且,天也不作美,陰沉著臉,將牛毛細雨紛紛灑落下來,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濕漉漉的。詩人啊,簡直要斷魂了!找個灑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頭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兒呢?
詩人想著,便向路旁的牧童打聽。騎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遠處一指――哦,在那天滿杏花的村莊,一面酒店的幌子高高挑起,正在招攬行人呢!
這首小詩,用優美生動的語言,描繪了一幅活靈尖現的雨中問路圖。小牧童的熱情指引,自然會叫詩人道謝連聲;杏花村里那酒店的幌子,更在詩人心頭喚起許多暖意!
清明這首古詩在人教版語文幾年級
A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清明》
《清明》這首詩所表達的茫然若失的心情,學生可能不易理解。對此,教師可積極誘導,一是從感性知識入手,通過對重點字、詞的解釋,加深對詩句的了解;二是從學生的已有知識入手,巧妙點撥,橫向遷移,最終化解難點。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對詩歌教學的要求,結合教材特點,針對學生實際,我確定了本課時的教學目標為:1、學習并掌握本文的生字新詞。2、理解詩句大意,并熟讀成誦。3、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情感。 為了落實本課教學目標,我把本課的教學重點定為:了解詩句大意,能夠描述詩歌所描繪的場景,并熟讀成誦。難點定為: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水無常形,教無定法。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完美統一,本節課我將采用朗讀品味法、想象感悟法、情境教學法和多媒體輔助法我認為教師的教法對學生的學法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在學法上,我將引導學生運用“讀、品、悟”的方法學習課文,以達到在讀中受到情感熏陶,在品味語言中積累語言,在內容體會中受到感悟。
關于清明節的詩句和意思
1、(唐)杜牧《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在清明時節,雨一直下。踏青游人遇雨而使心情受到影響,所以想找個落腳的地方喝幾盅歇息避雨,也散散心頭之愁緒。
2、(宋)陸游《臨安春雨初霽》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淅淅瀝瀝的春雨,若隱若現的賣花聲,那種凄清如水的景致,與其說躍然紙上,不如說直入我們的心扉。這正是大家手筆,用最簡潔曉白的語句,便能把景與情自然交融而不著痕跡。讀詩切莫匆忙,細細品味是關鍵,諸君且看那“一夜”二字,正點出詩人徹夜不眠,憂思系于家國的情懷,與頸聯之作書品茶、尾聯之迫切歸家的悠然形成鮮明對比。可見閑閑筆墨,卻藏不住胸中難抑之波濤。
清明節的詩句
1.幾多情,無處說,落花飛絮清明節。——魏承班《漁歌子·柳如眉》
2.燕歸花謝,早因循、又過清明。——納蘭性德《紅窗月·燕歸花謝》
3.清明過了,不堪回首,云鎖朱樓。——朱淑真《眼兒媚·風日遲遲弄輕柔》
4.拆桐花爛熳,乍疏雨、洗清明。——柳永《木蘭花慢·拆桐花爛熳》
5.時霎清明,載花不過西園路。——吳文英《點絳唇·時霎清明》
6.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吳惟信《蘇堤清明即事》
7.才過清明,漸覺傷春暮。——李冠《蝶戀花·春暮》
8.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孟浩然《清明即事》
9.白下有山皆繞郭,清明無客不思家。——高啟《清明呈館中諸公》
10.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張繼《閭門即事》
11.清明天氣。永日愁如醉。——杜安世《鶴沖天·清明天氣》
12.清明節,雨晴天,得意正當年。——薛昭蘊《喜遷鶯·清明節》
13.算韶華,又因循過了,清明時候。——王雱《倦尋芳慢·露晞向晚》
14.內官初賜清明火,上相閑分白打錢。——韋莊《長安清明》
15.清明時節雨聲嘩。潮擁渡頭沙。——張炎《朝中措·清明時節》
16.今日清明節,園林勝事偏。——賈島《清明日園林寄友人》
17.清明上巳西湖好,滿目繁華。——歐陽修《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18.東風惆悵欲清明,公子橋邊沉醉。——張泌《滿宮花·花正芳》
19.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程顥《郊行即事》
20.待把酒送君,恰又清明后。——何夢桂《摸魚兒·記年時人人何處》
關于清明的詩句及詞匯
清明節詩篇: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閭門即事》
(唐)張繼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清明》
(宋)王禹俏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蘇堤清明即事》
(宋)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清江引 清明日出游》
(明)王磐
問西樓禁煙何處好?
綠野晴天道。
馬穿楊柳嘶,人倚秋千笑,
探鶯花總教春醉倒。
【晉】 介子推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清明日曲江懷友
【唐】羅隱
君與田蘇即舊游,我于交分亦綢繆。
二年隔絕黃泉下,盡日悲涼曲水頭。
鷗鳥似能齊物理,杏花疑欲伴人愁。
寡妻稚子應寒食,遙望江陵一淚流。
清明即事
【唐】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
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戲。
空堂坐相憶,酌茗聊代醉。
清明
【唐】孫昌胤
清明暮春里,悵望北山陲。
燧火開新焰,桐花發故枝。
沈冥慚歲物,歡宴阻朋知。
不及林間鳥,遷喬并羽儀。
清明日憶諸弟
【唐】韋應物
冷食方多病,開襟一忻然。
終令思故郡,煙火滿晴川。
杏粥猶堪食,榆羹已稍煎。
唯恨乖親燕,坐度此芳年。
長安清明
【唐】韋莊
蚤是傷春夢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內官初賜清明火,上相閑分白打錢。
紫陌亂嘶紅叱撥,綠楊高映畫秋千。
游人記得承平事,暗喜風光似昔年。
江南清明
【唐】鄭準
吳山楚驛四年中,一見清明一改容。
旅恨共風連夜起,韶光隨酒著人濃。
延興門外攀花別,采石江頭帶雨逢。
無限歸心何計是,路邊戈甲正重重。
清明
【宋】高翥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
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日落狐貍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
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清明
【宋】黃庭堅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候。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清明
【宋】王禹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民間廣為流傳的孟姜女尋夫小曲也有
"三月里來是清明,桃紅柳綠百草青;
別家墳上飄白紙,我家墳上冷清清。
清 明 詩 之 一
卷地風拋市井聲,病夫危坐了清明。
一簾晚日看收盡,楊柳微風百媚生。
清 明 二 絕 之 二
街頭女兒雙髻鴉,隨風趁蝶學妖邪。
東風也作清明節,天遍來禽一樹花。
清明節的詩句 古詩
濃睡覺來慵不語,驚殘好夢無尋處? —— 馮延巳《鵲踏枝·清明》
梨花榆火催寒食。 —— 周邦彥《蘭陵王·柳》
日落狐貍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 —— 高翥《清明日對酒》
把酒看花想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 韋應物《寒食寄京師諸弟》
大堤欲上誰相伴,馬踏春泥半是花。 —— 竇鞏《襄陽寒食寄宇文籍》
忽逢青鳥使,邀入赤松家。 —— 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 宋之問《途中寒食題黃梅臨江驛寄崔融》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 張繼《閭門即事》
林臥愁春盡,開軒覽物華。 —— 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
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為子推。 —— 孟云卿《寒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