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描述夜歸人的詩句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作者】劉長卿 【朝代】唐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白話譯文
暮色降臨山色蒼茫愈覺路途遠,天寒冷茅草屋顯得更貧困。柴門外忽傳來犬吠聲聲,風雪夜回宿家的家人回來了。
擴展資料
這首詩用極其凝煉的詩筆,描畫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風雪人歸為素材的寒山夜宿圖。詩是按時間順序寫下來的。首句寫旅客薄暮在山路上行進時所感,次句寫到達投宿人家時所見,后兩句寫入夜后在投宿人家所聞。每句詩都構成一個獨立的畫面,而又彼此連屬。詩中有畫,畫外見情。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是唐代詩人劉長卿的一首五言絕句,這首詩描繪的是一幅風雪夜歸圖。前兩句,寫詩人投宿山村時的所見所感。后兩句寫詩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全詩語言樸實淺顯,寫景如畫,敘事雖然簡樸,含意十分深刻。
對這首詩的詞句釋義和意境理解,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此詩表面看似乎字字“明白”,實則言簡意約,含而不露,“情在景中,事在景中”,而情非直抒、事不明寫,這給解讀帶來難度,歧義難免,多解必然。
二、描述夜歸人的詩句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作者】劉長卿 【朝代】唐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白話譯文 暮色降臨山色蒼茫愈覺路途遠,天寒冷茅草屋顯得更貧困。
柴門外忽傳來犬吠聲聲,風雪夜回宿家的家人回來了。 擴展資料 這首詩用極其凝煉的詩筆,描畫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風雪人歸為素材的寒山夜宿圖。
詩是按時間順序寫下來的。首句寫旅客薄暮在山路上行進時所感,次句寫到達投宿人家時所見,后兩句寫入夜后在投宿人家所聞。
每句詩都構成一個獨立的畫面,而又彼此連屬。詩中有畫,畫外見情。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是唐代詩人劉長卿的一首五言絕句,這首詩描繪的是一幅風雪夜歸圖。前兩句,寫詩人投宿山村時的所見所感。
后兩句寫詩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全詩語言樸實淺顯,寫景如畫,敘事雖然簡樸,含意十分深刻。
對這首詩的詞句釋義和意境理解,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此詩表面看似乎字字“明白”,實則言簡意約,含而不露,“情在景中,事在景中”,而情非直抒、事不明寫,這給解讀帶來難度,歧義難免,多解必然。
三、描寫寒風刺骨的詩句
1.疾風吹塵暗河縣,行子隔手不相見。
--《冬末以事之東都,湖城東遇孟云卿,復歸劉顥》唐.杜甫2.烈烈寒風起,慘慘飛云浮。--《冬狩》唐.李世民3.十里向北行,寒風吹破耳。
--《早朝賀雪寄陳山人》唐.白居易4.長嘯出原野,凜然寒風生。--《酬崔五郎中》唐.李白5.寒風動地氣蒼芒,橫吹先悲出塞長。
--《送孫徵赴云中》唐.韋應物6.寒風淅瀝,遙天萬里,黯淡同云冪冪。--《白苧》宋.紫姑7.寒風響枯木,通夕不得臥。
--《子夜歌十八首》唐.晁采8.凍結南云,寒風朔吹,紛紛六出飛花墜。--《踏莎行詠雪》元.白樸9.塞垣苦寒風氣惡,歸來面皺須眉斑。
--《送董元達》宋.謝逸10.冶云赤天漲為黑,寒風余吹山拔木。--《九鼎》宋.王安石11。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四、古代描寫夜深的詩詞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淚濕羅巾夢不成,夜深前殿按歌聲。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五、描寫夜的寂靜的詩句
(1)宿業師山房待丁大不至 (孟浩然) 夕陽度西嶺,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涼,風泉滿清聽。 樵人歸盡欲,煙鳥棲初定。
之子期宿來,孤琴候蘿徑。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旅夜書懷 (杜甫)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終南別業 (王維)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望月懷遠 (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雜詩 (沈佺期) 聞道黃龍戍,頻年不解兵。
可憐閨里月,長在漢家營。 少婦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誰能將旗鼓,一為取龍城? 次北固山下 (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夜泊牛渚懷古 (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無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 余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
明朝掛帆席,楓葉落紛紛。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乾 月夜憶舍弟 (杜甫) 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送梓州李使君 (王維) 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 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
漢女輸幢布,巴人訟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賢。
歲暮歸南山 (孟浩然) 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 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白發催年老,青陽逼歲除。 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墟。
宿桐廬江寄廣陵舊游 (孟浩然) 山暝聽猿愁,滄江急夜流。 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維揚憶舊游。 還將兩行淚,遙寄海西頭。
酬程延秋夜即事見贈 (韓翃) 長簟迎風早,空城澹月華。 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
節候看應晚,心期臥亦賒。 向來吟秀句,不覺已鳴鴉。
六、描寫風的詩句
1.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曉》)
2.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王維:《觀獵》)
3.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盧綸:《塞下曲》)
4.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5.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6.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杜甫:《春夜喜雨》)
7.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8.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9.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李商隱:《無題》)
七、形容寒冷孤寂的詩句
1、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柳宗元 《江雪》
2、日 暮 蒼 山 遠,天 寒 白 屋 貧。
柴 門 聞 犬 吠,風 雪 夜 歸 人。 ---劉長卿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3、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蘇軾《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4、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王昌齡《從軍行七首·其四》
5、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6、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陸游《卜算子·詠梅》
7、誰念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沉思往事立殘陽。---納蘭性德《浣溪沙·誰念西風自涼》
8、落葉他鄉樹,寒燈獨夜人。---馬戴《灞上秋居》
八、風雪夜歸人用自己的話加以描述
【作者】劉長卿【原文】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 劉長卿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注釋】1.芙蓉山:地名。
2.蒼山:青山。3.白屋:貧家的住所。
房頂用白茅覆蓋,或木材不加油漆叫白屋。4.犬吠:狗叫。
【譯文】 暮色降山蒼茫愈覺路途遠, 天寒冷茅草屋顯得更貧困。 柴門外忽傳來犬吠聲聲, 風雪夜來了我這個投宿的人【簡析】 這首詩描繪的是一幅風雪夜歸圖。
前兩句,寫詩人投宿山村時的所見所感。首句“日暮蒼山遠”,“日暮”點明時間,正是傍晚。
“蒼山遠”,是詩人風雪途中所見。青山遙遠迷蒙,暗示跋涉的艱辛,急于投宿的心情。
次句“天寒白屋貧”點明投宿的地點。“白屋”,主人家簡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顯得貧窮。
“寒”“白”“貧”三字互相映襯,渲染貧寒、清白的氣氛,也反映了詩人獨特的感受。 后兩句寫詩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
“柴門聞犬吠”,詩人進入茅屋已安頓就寢,忽從臥榻上聽到吠聲不止。“風雪夜歸人”,詩人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風戴雪歸來了吧。
這兩句從耳聞的角度落墨,給人展示一個犬吠人歸的場面。 這首詩歷來解釋不同,主要分歧是在對“歸”的理解上。
一種意見認為“歸”是詩人的來到,詩人在迷漫風雪中忽然找到投宿處,如“賓至如歸”一般。另一種意見是芙蓉山主人風雪夜歸。
關鍵是詩人的立足點在哪里。前者,詩人是在“白屋”外,在風雪途中;后者,詩人在“白屋”內,或前兩句在屋外,后兩句在屋內。
這首詩用極其凝煉的詩筆,描畫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風雪人歸為素材的寒山夜宿圖。詩是按時間順序寫下來的。
首句寫旅客薄暮在山路上行進時所感,次句寫到達投宿人家時所見,后兩句寫入夜后在投宿人家所聞。每句詩都構成一個獨立的畫面,而又彼此連屬。
詩中有畫,畫外見情。 詩的開端,以“日暮蒼山遠”五個字勾畫出一個暮色蒼茫、山路漫長的畫面。
詩句中并沒有明寫人物,直抒情思,但使讀者感到其人呼之欲出,其情浮現紙上。這里,點活畫面、托出詩境的是一個“遠”字。
它給人以暗示,引人去想象。從這一個字,讀者自會想見有人在暮色來臨的山路上行進,并推知他的孤寂勞頓的旅況和急于投宿的心情。
接下來,詩的次句使讀者的視線跟隨這位行人,沿著這條山路投向借宿人家。“天寒白屋貧”是對這戶人家的寫照;而一個“貧”字,應當是從遙遙望見茅屋到叩門入室后形成的印象。
上句在“蒼山遠”前先寫“日暮”,這句則在“白屋貧”前先寫“天寒”,都是增多詩句層次、加重詩句分量的寫法。漫長的山路,本來已經使人感到行程遙遠,又眼看日暮,就更覺得遙遠;簡陋的茅屋,本來已經使人感到境況貧窮,再時逢寒冬,就更顯出貧窮。
而聯系上下句看,這一句里的“天寒”兩字,還有其承上啟下作用。承上,是進一步渲染日暮路遙的行色;啟下,是作為夜來風雪的伏筆。
這前兩句詩,合起來只用了十個字,已經把山行和投宿的情景寫得神完氣足了。后兩句詩“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寫的是借宿山家以后的事。
在用字上,“柴門”上承“白屋”,“風雪”遙承“天寒”,而“夜”則與“日暮”銜接。這樣,從整首詩來說,雖然下半首另外開辟了一個詩境,卻又與上半首緊緊相扣,不使讀者感到上下脫節。
但這里,在承接中又有跳越。看來,“聞犬吠”既在夜間,山行勞累的旅人多半已經就寢;而從暮色蒼茫到黑夜來臨,從寒氣侵人到風雪交作,從進入茅屋到安頓就寢,中間有一段時間,也應當有一些可以描寫的事物,可是詩筆跳過了這段時間,略去了一些情節,即使詩篇顯得格外精煉,也使承接顯得更加緊湊。
詩人在取舍之間是費了一番斟酌的。如果不下這番剪裁的功夫,也許下半首詩應當進一步描寫借宿人家境況的蕭條,寫山居的荒涼和環境的靜寂,或寫夜間風雪的來臨,再不然,也可以寫自己的孤寂旅況和投宿后靜夜所思。
但詩人撇開這些不去寫,出人意外地展現了一個在萬籟俱寂中忽見喧鬧的犬吠人歸的場面。這就在尺幅中顯示變化,給人以平地上突現奇峰之感。
就寫作角度而言,前半首詩是從所見之景著墨,后半首詩則是從所聞之聲下筆的。因為,既然夜已來臨,人已就寢,就不可能再寫所見,只可能寫所聞了。
“柴門”句寫的應是黑夜中、臥榻上聽到的院內動靜:“風雪”句應也不是眼見,而是耳聞,是因聽到各種聲音而知道風雪中有人歸來。這里,只寫“聞犬吠”,可能因為這是最先打破靜夜之聲,也是最先入耳之聲,而實際聽到的當然不只是犬吠聲,應當還有風雪聲、叩門聲、柴門啟閉聲、家人回答聲,等等。
這些聲音交織成一片,盡管借宿之人不在院內,未曾目睹,但從這一片嘈雜的聲音足以構想出一幅風雪人歸的畫面。 詩寫到這里,含意不伸,戛然而止,沒有多費筆墨去說明傾聽這些聲音、構想這幅畫面的借宿之人的感想,但從中透露的山居荒寒之感,由此觸發的旅人靜夜之情,都不言自見,可想而知了。
【作者簡介】劉長卿(709—780),中唐前期的重要詩人,工五言,描寫個人生活和自然風景的詩,具有高度的藝術技巧,詩的風格以工整清麗出名。【鑒賞】 這是詩中有畫,畫中見情的四句詩。
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