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李清照的詩詞里還有沒有像夏日絕句一樣有氣勢
《上樞密韓肖胄詩》
紹興癸丑五月,樞密韓公、工部尚書胡公使虜,通兩宮也。
有易安室者,父祖皆出韓公門下,今家世淪替,子姓寒微,不
敢望公之車塵。又貧病,但神明未衰落。見此大號令,不能忘
言,作古、律詩各一章,以寄區區之意,以待采詩者云。
三年夏六月,天子視朝久。凝旒望南云,垂衣思北狩。
如聞帝若曰:“岳牧與群后,賢寧無半千,運已過陽九。
勿勒燕然銘,勿種金城柳。豈無純孝臣,識此霜露悲!
何必羹舍肉,便可車載脂。土地非所惜,玉帛如塵泥。
誰可當將命,幣厚辭益卑。四岳僉曰俞,臣下帝所知。
中朝第一人,春官有昌黎。身為百夫特,行足萬人師。
嘉佑與建中,為政有皋夔。匈奴畏王商,吐蕃尊子儀。
夷狄已破膽,將命公所宜。”公拜手稽首,受命白玉墀,
曰“臣敢辭難,此亦何等時。家人安足謀,妻子不必
辭。愿奉天地靈,愿奉宗廟威。徑持紫泥詔,直入黃龍
城。單于定稽顙,侍子當來迎。仁君方恃信,狂生休請
纓。或取犬馬血,與結天日盟。”
胡公清德人所難,謀同德協心志安。脫衣已被漢恩暖,
離歌不道《易水寒》。皇天久陰后土濕,雨勢未收風勢
急。車聲轔轔馬蕭蕭,壯士懦夫俱感泣。閭閻嫠婦亦何
知,瀝血投書干記室。夷虜從來性虎狼,不虞預備庸何
傷。衷甲昔時聞楚幕,乘城前日記平涼。葵丘踐土非荒
城,勿輕談士棄儒生。露布詞成馬猶倚,崤函關出雞未
鳴。巧匠何曾棄樓櫟?芻殼之言或有益。不乞隋珠與和
璧,只乞鄉關新信息。靈光雖在應蕭蕭,草中翁仲今何
若?遺氓豈尚種桑麻,殘虜如聞保城郭。嫠家父祖生齊
魯,位下名高人比數。當時稷下縱談時,猶記人揮汗成
雨。子孫南渡今幾年,漂流遂與流人伍。欲將血淚寄山
河,去灑東山一杯土。
想見皇華過二京,壺漿夾道萬人迎。連昌宮里桃應在,
華萼樓前鵲定驚。但說帝心憐赤子,須知天意念蒼生。
圣君大信明如日,長亂何須在屢盟。
(這首表達的愛國情懷更直接)
************************************************************************
《漁家傲》
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這首表達的內容更積極)
*****************************************************************************
《菩薩蠻》
風柔日薄春猶早,
夾衫乍著心情好。
睡起覺微寒,
梅花鬢上殘。
故鄉何處是?
忘了除非醉。
沈水臥時燒,
香消酒未消。
(這首詞中愛國情懷較為隱蔽)
二、夏日絕句中表達了作者愛國情懷的是哪一句
這個詩句是: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簡析:項羽最壯烈的舉動當屬因“無顏見江東父老”,放棄暫避江東重振旗鼓的精神而自殺身亡。在作者李清照看來這種失敗中表現出來的異乎尋常的英雄氣概在宋廷南渡時尤顯可貴。
詩人盛贊“不肯過江東”的精神,實因感慨時事,借史實來抒寫滿腔愛國熱情。“至今”兩字從時間與空間上將古與今、歷史與現實巧妙地勾聯起來,透發出借懷古以諷今的深刻用意。
南宋統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顧自己逃命;拋棄中原河山,茍且偷生。因此,詩人想起了項羽,借項羽的壯舉鞭撻南宋當權派的無恥行徑,正氣凜然。
三、夏日絕句中的愛國句子
《夏日絕句》是宋代詞人李清照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
這是一首借古諷今、抒發悲憤的懷古詩。詩的前兩句,語出驚人,直抒胸臆,提出人"生當作人杰",為國建功立業,報效朝廷;"死"也應該做"鬼雄",方才不愧于頂天立地的好男兒。深深的愛國之情噴涌出來,震撼人心。最后兩句,詩人通過歌頌項羽的悲壯之舉來諷刺南宋當權者不思進取、茍且偷生的無恥行徑。全詩只有短短的二十個字,卻連用三個典故,可謂字字珠璣,字里行間透出一股正氣。
作品原文
夏日絕句
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折疊編輯本段注釋譯文
詩詞注釋
人杰:人中的豪杰。漢高祖曾稱贊開國功臣張良、蕭何、韓信是“人杰”。
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國殤》:“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
項羽:秦末時自立為西楚霸王,與劉邦爭奪天下,在垓下之戰中,兵敗自殺。
江東:項羽當初隨叔父項梁起兵的地方。
詩句譯文
生時應當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
到今天人們還在懷念項羽,因為他不肯茍且偷生,退回江東[3]。
創作背景
靖康二年(1127),金兵入侵中原,砸爛宋王朝的瓊樓玉苑,擄走徽、欽二帝,趙宋王朝被迫南逃。后來,李清照之夫趙明誠出任建康知府。一天夜里,城中爆發叛亂,趙明誠不思平叛,反而臨陣脫逃。李清照為國為夫感到恥辱,在路過烏江時,有感于項羽的悲壯,創作此詩,同時也有暗諷南宋王朝和自己丈夫之意。
作品賞析
賞析
趙玄荒院士楷書刻石拓片《夏日絕句》這首詩起筆落處,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詩的開頭兩句破空而起,勢如千鈞,先聲奪人地將那種生死都無愧為英雄豪杰的氣魄展現在讀者面前,讓人肅然起敬。這兩句詩是一種精髓的凝練,是一種氣魄的承載,是一種所向無懼的人生姿態,因其崇高的境界與非凡的氣勢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
詩的后兩句“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點出其原因所在。項羽最壯烈的舉動當屬因“無顏見江東父老”,放棄暫避江東重振旗鼓的精神而自殺身亡。在作者李清照看來這種失敗中表現出來的異乎尋常的英雄氣概在宋廷南渡時尤顯可貴。詩人盛贊“不肯過江東”的精神,實因感慨時事,借史實來抒寫滿腔愛國熱情。“至今”兩字從時間與空間上將古與今、歷史與現實巧妙地勾聯起來,透發出借懷古以諷今的深刻用意。
這首詩起調高亢,鮮明地提出了人生的價值取向:人活著就要做人中的豪杰,為國家建功立業;死也要為國捐軀,成為鬼中的英雄。愛國激情,溢于言表,在當時確有振聾發聵的作用。南宋統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顧自己逃命;拋棄中原河山,茍且偷生。因此,詩人想起了項羽,借項羽的壯舉鞭撻南宋當權派的無恥行徑,正氣凜然。
作者簡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號易安居士,漢族,齊州章丘(今濟南章丘)人。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
李清照出生于書香門第,早期生活優裕,其父李格非藏書甚富,她小時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打下文學基礎。出嫁后與夫趙明誠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時,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后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詞》輯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四、夏日絕句中表達了作者愛國情懷的是哪一句
這個詩句是: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簡析:項羽最壯烈的舉動當屬因“無顏見江東父老”,放棄暫避江東重振旗鼓的精神而自殺身亡。在作者李清照看來這種失敗中表現出來的異乎尋常的英雄氣概在宋廷南渡時尤顯可貴。詩人盛贊“不肯過江東”的精神,實因感慨時事,借史實來抒寫滿腔愛國熱情。“至今”兩字從時間與空間上將古與今、歷史與現實巧妙地勾聯起來,透發出借懷古以諷今的深刻用意。南宋統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顧自己逃命;拋棄中原河山,茍且偷生。因此,詩人想起了項羽,借項羽的壯舉鞭撻南宋當權派的無恥行徑,正氣凜然。
五、李清照寫的贊頌項羽的詩李清照寫的一首贊頌項羽,抒發愛國情懷的
李清照 夏日絕句 李清照 生當作人杰,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夏日絕句 宋 李清照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這首詩起調高亢,鮮明地提出了人生的價值取向:人活著就要作人中的豪杰,為國家建功立業;死也要為國捐軀,成為鬼中的英雄.愛國激情,溢于言表,在當時確有振聾發聵的作用.但南宋統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顧自己逃命;拋棄中原河山,但求茍且偷生.因此,詩人想起了項羽.項羽突圍到烏江,烏江亭長勸他急速渡江,回到江東,重整齊鼓.項羽自己覺得無臉見江東父老,便回身苦戰,殺死敵兵數百,然后自刎.詩人鞭撻南宋當權派的無恥行徑,借古諷今,正氣凜然.全詩僅二十個字,連用了三個典故,但無堆砌之弊,因為這都是詩人的心聲.如此慷慨雄健、擲地有聲的詩篇,出自女性之手,實在是壓倒須眉了.。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李清照夏日絕句中愛國情懷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