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描寫隱居的詩詞
1、湖上春既早,田家日不閑。——丘為《題農父廬舍》
2、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王維《積雨輞川莊作/秋歸輞川莊作》
3、持斧伐遠揚,荷鋤覘泉脈。——王維《春中田園作》
4、高田如樓梯,平田如棋局。——楊慎《出郊》
5、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三》
6、一簾鳩外雨,幾處閑田,隔水動春鋤。——張炎《渡江云·山陰久客一再逢春回憶西杭渺然愁思》
7、蠶無夏織桑充寨,田廢春耕犢勞軍。——杜荀鶴《題所居村舍》
8、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李紳《古風二首/憫農二首》
9、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王維《新晴野望》
10、碧毯線頭抽早稻,青羅裙帶展新蒲。——白居易《春題湖上》
11、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張繼《閭門即事》
12、水滿田疇稻葉齊,日光穿樹曉煙低。——徐璣《新涼》
13、君看獲稻時,粒粒脂膏香。——黃燮清《秋日田家雜詠》
14、綠桑高下映平川,賽罷田神笑語喧。——歐陽修《田家》
15、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聶夷中《詠田家/傷田家》
1、無田似我猶欣舞,何況田間望歲心。——曾幾《蘇秀道中》
2、綠波春浪滿前陂,極目連云稏肥。——韋莊《稻田》
3、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4、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王維《渭川田家》
5、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
6、勤苦守恒業,始有數月糧。——黃燮清《秋日田家雜詠》
7、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崔道融《田上》
8、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佚名《長歌行》
9、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韋應物《觀田家》
10、客行野田間,比屋皆閉戶。——姚合《莊居野行》
11、田舍清明日,家家出火遲。——王建《寒食》
12、一朝哭都市,淚盡歸田畝。——元結《農臣怨》
13、莫辭酒味薄,黍地無人耕。——杜甫《羌村三首·其三》
14、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
15、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李紳《古風二首/憫農二首》
16、兩岸人家微雨后,收紅豆,樹底纖纖抬素手。——歐陽炯《南鄉子·路入南中》
17、獨出前門望野田,月明蕎麥花如雪。——白居易《村夜》
18、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范成大《夏日田園雜興·其七》
19、稻根科斗行如塊,田水今年一尺寬。——范成大《夏日田園雜興》
20、十里西疇熟稻香,槿花籬落竹絲長,垂垂山果掛青黃。——范成大《浣溪沙·江村道中》
1、山荒聊可田,錢镈還易辦。——王守仁《謫居糧絕請學于農將田南山詠言寄懷》
2、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
3、萬頃風濤不記蘇。雪晴江上麥千車。——蘇軾《浣溪沙·萬頃風濤不記蘇》
4、五月雖熱麥風清,檐頭索索繰車鳴。——王建《田家行》
5、倉稟無宿儲,徭役猶未已。——韋應物《觀田家》
6、時人不識農家苦,將謂田中谷自生。——顏仁郁《農家》
7、桑柘廢來猶納稅,田園荒后尚征苗。——杜荀鶴《山中寡婦/時世行》
8、鳥銜野田草,誤入枯桑里。——李白《樹中草》
9、登車宿遷北,萬頃鋪瓊田。——陸文圭《宿遷道中遇雪》
10、千層石樹遙行路,一帶山田放水聲。——姚鼐《山行·布谷飛飛勸早耕》
11、疏籬曲徑田家小。云樹開清曉。——周邦彥《虞美人·疏籬曲徑田家小》
12、布谷飛飛勸早耕,舂鋤撲撲趁春睛。——姚鼐《山行·布谷飛飛勸早耕》
13、方慚不耕者,祿食出閭里。——韋應物《觀田家》
14、田家幾日閑,耕種從此起。——韋應物《觀田家》
15、數叢沙草群鷗散,萬頃江田一鷺飛。——溫庭筠《利州南渡》
二、形容隱居的詩詞
歸園田居五首
陶淵明
其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十三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抱拙歸園田。
方宅十馀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馀閑。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其二
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
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
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
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
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其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其四
久去山澤游,浪莽林野娛。
試攜子侄輩,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隴間,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遺處,桑竹殘朽株。
借問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歿無復馀”。
“一世異朝市”,此語真不虛!
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
其五
悵恨獨策還,崎嶇歷榛曲。
山澗清且淺,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雙雞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荊薪代明燭。
歡來苦夕短,已復至天旭。
三、關于隱居的詩句急需,我是悲觀主義者啊??最愛陶潛了
陶淵明 其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其二 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
白日掩荊扉,對酒絕塵想。 時復墟曲人,披草共來往。
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 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其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其四 久去山澤游,浪莽林野娛。
試攜子侄輩,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垅間,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遺處,桑竹殘朽株。 借問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沒無復余。
一世棄朝市,此語真不虛。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
其五 悵恨獨策還,崎嶇歷榛曲。山澗清且淺,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只雞招近局。日入室中,荊薪代明燭。
歡來苦夕短,已復至天旭。
四、中國古代都有哪些辭官歸隱的詩人
中國古代歸隱田園的詩歌并不在少數,當我們提到山水田園詩的時候,陶淵明的《歸田園居》始終是茫茫詩海中那顆閃耀的珍珠。
它字里行間透露出來的那種自然﹑清新﹑純樸的鄉野氣息是其它同類詩詞所無法相比的,真實的如同詩人鋤下翻松的泥土。了解任何一個藝術作品的實質,都必須通過與作者時代的時空轉換回到作者的身邊看到他是怎樣的生活,在怎樣的情況下觸發了靈感,為什么而創作。
這首詩是在他堅定的走上歸隱之路后一年所作,心境已經相當的淡泊成熟,又不乏當日辭官而去的感觸余溫。在此之前他一直過著仕隱不定的生活。
我把這首詩看作詩人終于發現了自我并勇敢的肯定自我的開篇之作。“少無世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十三年。”開篇兩句頗有一些“人的覺醒”的意味。
詩人受曾祖父和傳統儒家教育的影響,也有過濟世大志。在多次不得志時他也歸隱了多次,但這與后世那些尋求終南捷徑的文人們不同,其價值在于他是在尋找一種適合自己并且與社會價值觀平行的生存方式而非借此尋找再次出世的機會。
為人生中目標太過明確時,結果往往是迷失了自己,自己為自己設計的那個自己常常不是真正的自己。陶淵明在追求政治理想時必然有著成型的計劃,未來的人生一定有著美好的展望,這些可能是他所希望的,也或許是他身邊的人對他的期望。
在生活中,現實的世界,大眾的意識讓我們以為這(我認為出仕是當時文人的普遍理想,文人都追求共同的一個目標,忽略自身的特點。在現代社會,我們依然有著種種自我定義對真實自我的限制。)
就是生活,當我們強迫自己去遵循這種生活的時候,我們以為我們在努力的使自己變得更加適應這個環境,這使我們感到不適和壓抑。執迷于不可見的前方,使得道途上的其它都變成了黯淡的灰色,于是不安和掙扎讓我們忽然在某個啟示下覺醒,于是回頭發現自己還在那里,還是自己,好象已經回到了過去所愿的某個安詳的時刻,但實際又是一個升華了的自我。
在不斷的反復和徘徊中終于找到了自己。陶淵明的歸隱沒有絲毫勉強無奈的意思,因而詩中自然清新,樸實中展現農家之樂。
我可以想象詩人在徹底歸隱之前的思想斗爭的苦悶,不斷在社會群體意識與真我的選擇中掙扎,想融于社會,卻無法按捺自己正直,自由的本性。我想象他是在某個清晨一早醒來,一拍腦門豁然開朗,釋然的接受了“性本愛丘山”的自己,拿著鋤頭悠然歸隱去了。
他慨嘆道“誤落塵網中,一去十三年。”流露出的對整個前半生在塵網的癡迷、搖擺的反思和懺悔。
但此筆僅是一嘆,并無深及肺腑的悔恨,我們仿佛看到詩人在山下勞作時抬頭看見夕陽時淡淡一嘆,望著紅色混合的天邊發一小會兒呆,然后繼續埋頭耕耘,或許他的臉上還掛著一絲淡然的自嘲的笑意也未可知。我們姑且認為出世這一段是詩人的人生道路上的一段歧路(違背了詩人的本愿),而詩人也淡泊的接受了這一段。
也許他也希望自己沒有經歷過這一段會有多好,但也許沒有“誤落塵網”的這一段,他就永遠都達不到這樣超然的境地。這就是人生的規律,如同價值規律中商品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一樣,人生的軌跡圍繞著真我的水平線上下波動,偏離的太遠總會回來,我們需要的是在嘗試中早點找到自己,增加交點,減少偏離的距離。
然而,面對現實生活時,我們所看到所了解的卻常常干擾了選擇,我們面對每一具體情況的時候,我們知道很多規則規律經驗,可是卻常常不知道用哪一條來指導自己的行動。道德經給了答案:“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何謂自然?自己如爾。西方也探討這樣的規律,從他們的古代就開始,我們可以在希臘神話或者北歐神話里看到無論是偉大的宙斯還是神力的奧定,他們創造了人類,而他們自己的命運卻也早已在預言書上寫好了,人類創造了神,用他們的喜怒哀樂來解釋人世間種種奇妙的現象,而把探討真正的主宰者——規律的任務交給了他們用無限想象力創造的神們。
這里我總要覺得西方人有著可愛的會偷懶的小聰明,而中國卻不安于這些宗教氛圍的解釋,總有人積極地尋找并早早地給出了“自然”這樣精妙的答案。這樣看來是簡單了,找到自己,照著自己做就可以了,但實踐上并非如想象那般容易,國際象棋32個棋子就產生了10的120次方種可能,而人的思想每分每秒都在發生著微妙的變化,誰也不知道這無限可能的結果是什么,每個人的故事可能大同小異,可是每個細節都不可能相同,正如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先哲前輩們給了我們許多經驗,可是哪些能用到自己的身上還要經過自己的探索和尋找,陶淵明在出世和入世的反復中一定經歷過徹夜難眠的夜晚,一定曾郁結而飲酒也不能銷愁,然而終于超脫接受了自己,不管三十年還是十三年都只是一個必由之路,他這一聲“誤落塵網中,一去十三年。”
的慨嘆,因是頗含辛酸,感觸良多卻淡然而出的。“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則是對自己的選擇的一種肯定,認為自己回到了自己。后面幾句描寫自己的歸隱生活,并無鋪張華麗的渲染生活,也沒有矯揉造作的贊美生活有多美好,樸實平淡的敘述真實而。
五、歸隱的詩有值得欣賞的地方么
有
修道的人一般講求修心養性,與世無爭。也講因果循環,眾生平等。這首作品里也有這樣的觀點出現。可能這正是作者隱居前最后對紅塵的回顧,里面還有看破塵世的意思。
像許多隱士一樣,詩人也曾遠足游歷,因此尋到了心中理想的隱居地點,這可能是武當山,又可能是華山。武當山是道教名山,華山上也有道觀。深山歷來為修道者的所愛,因為山中就連四時也不于山外的相同,有安靜的環境,又有簡樸的生活必需品,如山泉、野蘑菇、山野菜、古剎遺跡也是山林里保存的最好。因此詩里最后也表示詩人最終還是要回歸山林,隱居起來的。這有他自身的原因,也有時代的印記。
說他看破紅塵,其實在第一句里“十年蹤跡走紅塵,回首青山入夢頻”中就點明了。后面的兩句可以說是對這一句的補充說明,最后則是對立志歸隱修道的表白。紅塵游遍,唯有青山是最向往的,說明對詩人來說俗事已經是如過眼云煙般了,詩人通過十年的磨礪,終究決定歸隱修道,這除了消沉,還有一種獨特的清醒。這從后面對選擇歸隱的解釋“紫綬縱榮怎及睡,朱門雖富不如貧。愁聞劍戟扶危主,悶聽笙歌聒醉人”中可以領會到。說詩人隱居有時代因素,也是因為這兩句中還有對世事的一些批評。最后表露出的對自然的欣賞和喜愛似乎說明了他并非不愛熱鬧,繁華的世間,只不過逃避的是不該有的戰亂和人禍罷了。大自然的生機正是詩人向往的,他要遠離的是腐敗和頹廢的環境。所以詩里就有“野花鳴鳥一般春”這樣的句子。與其說詩人想棄世,不如說詩人是想洗刷自己的思想,用樸素的生活歷練自己,以達到修道的本來目的。
六、關于那些高人隱居在山間的詩句
《梅道士水亭》
年代: 唐 作者: 孟浩然
傲吏非凡吏,名流即道流。
隱居不可見,高論莫能酬。
水接仙源近,山藏鬼谷幽。
再來迷處所,花下問漁舟
《貽隱者》
年代: 唐 作者: 杜牧
回報隱居山,莫憂山興闌。
求人顏色盡,知道性情寬。
信譜彈琴誤,緣崖劚藥難。
東皋亦自給,殊愧遠相安。
《對酒作》
年代: 宋 作者: 陸游
羨門安期何在哉?河流上泝昆侖開。
白云不與隱居老,孤鶴自下遼天來。
春江風物正閑美,綠浦潮平柁初起。
暮吹長笛發巴陵,曉掛高帆渡湘水。
世間萬變更故新,會當太息摩銅人。
脫裘取酒藉芳草,與子共醉壺中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