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頭引用詩句有什么好處
古人常說,“腹有詩書氣自華”。
古典詩文蘊涵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情感資源。妙用古詩文可以激活語言表達、彰顯文章底蘊,使文章散發出濃濃的書卷氣和文化氣。
詩句的引用就是在文章的局部位置直接嵌入古典詩文名句。如文章的標題、題記、首段和末尾等。
在文章開頭嵌入詩詞佳句。以此領起全篇,則能夠使語言顯得凝練精辟,更能讓閱卷者立刻“窺”到作者的文化積淀和人文素養,給他們留下較佳的第一印象。
在文章收尾處引用古典詩文,則具有畫龍點睛之效,能夠啟人心智、升華主題,收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表達效果,令讀者掩卷沉思,回味無窮。
二、文章中引用詩句的作用
一、文章中引用詩句,分為引用詩句作文題、在文中引用詩句、在文末引用詩句三種情況,作用分別為: 1、引用詩句作文題,可以起到鮮明、醒目的作用。
2、在文中引用詩句,可以起到使文章錦上添花、增色的作用。 3、在文末引用詩句,既可以總結全文,又可以深化主題,起到一箭雙雕的作用。
二、詳解: 1、引用詩句作文題,鮮明、醒目。如《春蠶到死絲方盡》一文引用李商隱《無題》中詩句名句“春蠶到死絲方盡”(釋義:春蠶結繭到死時絲才吐完)作文題,既切合說明的內容,又有助于引起人們閱讀的興趣,讓人產生豐富的聯想。
2、在文中引用詩句,可使文章錦上添花,增色不少。如《往事依依》一文引用《千家詩》中歌詠祖國風物的詩句,為我們展現了春夏秋冬的風光:寫春光的有“萬紫千紅總是春”(釋義:春風吹得百花開放、萬紫千紅,到處都是春天的景致)。
寫夏景的有“綠樹陰濃夏日長”(釋義:綠樹蔥郁濃陰夏日漫長),寫秋色的有“青女素峨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釋義: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爭艷斗俏,在寒月冷霜中爭艷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潔的美好姿容)。 寫冬日的有“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擱筆費評章”(釋義:梅花和雪花都認為各自占盡了春色,誰也不肯服輸。
難壞了詩人,難寫評判文章),這些詩句如一幅幅美麗的圖畫,似一幕幕特寫的鏡頭,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在文末引用詩句,一箭雙雕,既可以總結全文,又可以深化主題。
如《驛路梨花》在結尾處引用陸游《聞武均州報已復西京》中的詩句“驛路梨花處處開”(釋義:一路春風處處梨花盛開),是畫龍點睛之筆,結構上照應題目,內容上深化主題,象征雷鋒精神在神州大地處處弘揚。 擴展資料: 引用是一種常用的藝術方法。
巧妙地運用引用,能使說明文更顯生動,能使議論文更見雄辯,能使散文更具文采、魅力。 1、引用詩句。
引用詩句作文題,鮮明、醒目。在文中引用詩句,可使文章錦上添花,增色不少。
在文末引用詩句,一箭雙雕,既可以總結全文,又可以深化主題。 2、引用謎語。
可以使文章顯得新奇、有趣。 3、引用成語。
成語言簡意豐,引用貼切,可使行文準確、生動。 4、引用格言。
格言言簡意明,引用得當,可使行文活潑、明快。 5、引用名人名句。
名人名句語言典范,往往在讀者中留下的印象,深刻、鮮明,如能“妙手偶得之”,便能一下子讓文章長出明亮的眉目,給人親切感,增強感染力。 6、引用故事。
神話、傳說、寓言,富有情趣,意味深長,耐人尋味,引人入勝。從故事中引出論點,結合故事講道理,使論據具體、形象、通俗、精辟,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
7、引用俗語。 俗語是人民群眾口頭流傳的定型語句,它簡練形象,通俗易懂,質樸無華。
俗語的引用,可使文章充滿濃厚的生活氣息。 8、引用日記。
日記是一個人的內心獨白,真情流露。引用日記,可讓讀者感到親切、真實。
9、引用諺語。 諺語是群眾中流傳的穩定語句,它形象鮮明,音調和諧,便于記憶、背誦。
10、引用流行歌曲 流行歌曲的旋律和歌詞會讓你找回了那份遙遠的生活回憶,給你此時紛亂的感情體驗一個定型,給你痛苦而枯澀的構思一種啟發,,給你茫然不定的選擇一些靈感的潤色,使你筆下的文字親切而又有靈動感。
三、議論文中引用詩句、名言的作用是什么
作用: 1、引出中心論點或論題,觀點鮮明 2、激發讀者閱讀興趣,啟迪讀者 3、增強論證的說服力和權威性 4、耐人尋味,在文章中有著畫龍點睛和升華主題的作用,起到水**融的效果。
名人名言即經典性的著作和權威性的言論,一般包括名言、格言、警句、古詩詞名句等。在議論文或綜合文體中,作者引用名人名言往往作為理論論據來論證自己的觀點,以論點為統帥,始終為論點服務。
引用的作用是使論據確鑿充分,更有說服力、權威性,增強文采,有啟發性,而且語言精煉,含蓄典雅。 文章開頭引用名人名言可以達到提綱挈領、總領全篇、引人入勝,為整篇文章奠定基調等作用。
文中引用名人名言可以使論據確鑿充分,說明問題、闡明觀點時增強說服力,具有突出中心、富有啟發性、使語言精煉等作用。 而在文章末尾引用名人名言則可以起到在全篇文章有畫龍點睛,啟迪讀者的作用,達到水**融的效果。
擴展資料: 一、議論文修辭手法的作用: 1.比喻:化平淡為生動、化抽象為具體、化深奧為淺顯、化冗長為簡潔。 2.借代: 引人聯想、形象突出; 特點鮮明、生動; 在表情達意上更得體、含蓄、別致。
3.比擬: 語言生動形象,蘊涵豐富; 色彩鮮明,描繪形象; 感情強烈,引起讀者共鳴。 4.夸張: 突出本質、特征,引人聯想; 烘托氣氛,語言生動形象,增強感染力; 感情強烈,引起讀者共鳴。
5.對偶: 便于吟誦,易于記憶; 表意凝練,抒情酣暢; 對比強烈,褒貶分明。 6.排比: 句式整齊,節奏勻稱; 文章貫通,語勢強勁; 集中內容,加重感情; 條分縷析,說理嚴密透徹,抒情酣暢淋漓。
7.設問:提醒注意,引起思考; 突出內容,變化波瀾; 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 增強說服力和表達效果。 8.反問: 強化語氣,強調內容; 增強表達效果,表達強烈感情; 引起思考,余音回蕩。
9.反復: 寫景抒情感染力增強; 承上啟下,層次清晰; 多次強調,給人以深刻印象。 10.起興: 渲染氣氛,定下感情基調; 統攝全詩,引出故事; 激發讀者想象; 化實為虛,形象生動。
11.雙關: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表情達意更含蓄,更有趣。 二、議論文表現手法的作用 1.象征: 言在此而意在彼,內涵豐富; 富有哲理,給人以啟迪。
2.襯托:突出事物特點。 3.先抑后揚: 在變化和反差中突出事物特點; 表達某種特定的情感。
4.借景抒情: 賦予客觀景物以濃厚的主觀色彩; 委婉含蓄地表達XX思想感情。 5.融情于景: 賦予客觀景物以濃厚的主觀色彩; 營造氛圍,創造意境;表達XX思想感情; 含而不露,韻味悠長,使人想象于無窮之境界。
6.反諷:突出強調,深化主題。 7.托物言志: 富有暗示性、朦朧性,意在言外; 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空間。
8.虛實相生: 二者相互聯系,相互滲透轉化,可以達到虛實相生的境界; 豐富詩中的意象,開拓詩中的意境,為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空間。 9.化用典故: 賦予文章語言的雅趣; 賦予文章鋪墊和仿擬對象,增強古今對照的效果; 豐富文章內涵。
10.意象組合: 最大限度地增強了詩歌意象的密度和詩歌的力度; 使詩中的意象鮮明突出;為讀者提供了聯想與想象的廣闊天地和咀嚼回味的余地。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文章開頭引用詩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