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雨巷》是一首愛情詩嗎
F 這首詩為我們呈現了梅雨季節江南小巷中的一個場景。
細雨蒙蒙中,“我”撐著油紙傘在悠長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獨行。心中懷著一種落寞、惆悵的情緒和一絲微茫的希望,“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而這姑娘卻與我擦肩而過、轉瞬即在小巷的盡頭消逝。
詩寫得朦朧恍惚,既實又虛,沒有將“我”無限的心事明白地道出來。“我”似乎在期待、追求著什么,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標卻是那樣的遙遠而渺茫。
單從字面上來看,我們完全可以把詩的情感歸結為對“姑娘”的朦朧愛情,但優秀的詩作一般都可以有多樣的解讀。這首詩不僅表達了詩人對愛情的追求,它其實也表達了作者陷入人生苦悶時的彷徨心情,詩中可遇不可求的“姑娘”代表了作者追求又幻滅的理想。
二、戴望舒的詩哪首是你的至愛
當然是戴望舒的《雨巷》,經典、意境也好。
雨 巷 撐 著 油 紙 傘 , 獨 自 彷 徨 在 悠 長 , 悠 長 又 寂 寥 的 雨 巷 , 我 希 望 逢 著 一 個 丁 香 一 樣 地 結 著 愁 怨 的 姑 娘 。 她 是 有 丁 香 一 樣 的 顏 色 , 丁 香 一 樣 的 芬 芳 , 丁 香 一 樣 的 憂 愁 , 在 雨 中 哀 怨 , 哀 怨 又 彷 徨 ; 她 彷 徨 在 這 寂 寥 的 雨 巷 , 撐 著 油 紙 傘 像 我 一 樣 , 像 我 一 樣 地 默 默 彳 亍 著 , 冷 漠 , 凄 清 , 又 惆 悵 。
她 靜 默 地 走 近 走 近 , 又 投 出 太 息 一 般 的 眼 光 , 她 飄 過 像 夢 一 般 地 , 像 夢 一 般 地 凄 婉 迷 茫 。 像 夢 中 飄 過 一 枝 丁 香 地 , 我 身 旁 飄 過 這 女 郎 ; 她 靜 靜 地 遠 了 , 遠 了 , 到 了 頹 圮 的 籬 墻 , 走 盡 這 雨 巷 。
在 雨 的 哀 曲 里 , 消 了 她 的 顏 色 , 散 了 她 的 芬 芳 , 消 散 了 , 甚 至 她 的 太 息 般 的 眼 光 , 丁 香 般 的 惆 悵 。 撐 著 油 紙 傘 , 獨 自 彷 徨 在 悠 長 , 悠 長 又 寂 寥 的 雨 巷 , 我 希 望 飄 過 一 個 丁 香 一 樣 地 結 著 愁 怨 的 姑 娘 。
。
三、戴望舒的愛情
曾經很喜歡戴望舒的《雨巷》,“撐著油紙傘,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般結著愁怨的姑娘。”多年后的今天,詩句還是能夠不經大腦,脫口而出。當時,不是很了解詩句的寓意,倒是很希望自己就是那個結著愁怨的姑娘。
戴望舒的詩句浪漫、柔軟、細膩、溫柔。可是,他的愛情,卻仿若一朵朵枯萎的花,蒼白,無力,和他的詩句,不可同日而語。戴望舒有過初戀,卻無疾而終;有過兩段痛苦的婚姻,均以勞燕分飛而告終。令我沒有想到的是,這樣一個多才多藝的詩人,竟多次以自殺的方式來挽救他的初戀,他的婚姻。自殺,并沒有換來他想要的,只有在生命中徒增痛苦而已。
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有誰能想到能寫出如此多情、浪漫詩句的人,戀人、妻子卻因他的索然無味而背離他呢?總有許多人、許多事以我們所不了解、不知曉的方式生活在這個世界的某個角落,我們只能慨嘆,卻無權評判。
從別人的故事里,我們讀的永遠是自己。
女友的丈夫是個極有才華的人,出口成章,令人羨慕不已。與女友相戀時書信往來,情書、情詩不斷,往往令女友驚喜不斷,也令我們艷羨不已。可是最后,他卻背叛了女友、背叛了婚姻,滿口的情詩、情話說給了身邊的一個又一個女子,只是對著妻子,再也沒了這份才情。縱觀史上的文學大家,很多是我們所熟知的。他們大多多情、浪漫,身邊的女人如四季嬌艷的花,開過了一茬又開一茬。也許激情肆意的生活,才能激發靈感,才能創造出如此動人的故事、感人肺腑的詩篇。殊不知,美麗光鮮的背后,隱藏了多少女子的眼淚、心酸,多少不為人知的痛苦。有些事,有些人,只有距離遠了,在外在的輪廓上才能顯現得無懈可擊,熠熠生輝,分外耀眼。近了,能看到、感受到的,只有實實在在生活,即使不是千瘡百孔,也是爬滿了虱子的華袍。
戴望舒的愛情,讓我感慨萬千。也讓我知道平凡的人,一如我們,安心做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很多外表看似和諧美好的愛情、生活,也許內里卻早已破敗不堪。個中滋味,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能體會的到,幸或者不幸,不足為外人道。所以,不用羨慕,不用渴望,你所擁有的,也許正是最適合你的。羨慕、景仰你并不了解的事物,包括愛情、包括事業、包括孩子、包括生活中的種種,有點得不償失,有點顧此失彼。古語常說知足長樂,只有知足才能長樂。
四、戴望舒的詩
戴望舒《煩憂》
說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說是遼遠的海的相思。
假如有人問我的煩憂,
我不敢說出你的名字。
我不敢說出你的名字,
假如有人問我的煩憂。
說是遼遠的海的相思,
說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It is called gloomy mood of lone Autumn
It is called miss of distant sea
If someone ask what's my boring
I am afraid of throwing our you name.
I am afraid of throwing our you name.
If someone ask what's my boring
It is called miss of distant sea
It is called gloomy mood of lone Autumn
讀“雨巷詩人”戴望舒早期的詩,人們往往不能不被他深長的感情和流暢和諧的音節所折服。《煩憂》便是其很有代表性的一首詩.這首詩好象是詩人在和別人對話,那人問:你愛人在哪里?她叫什么名字?這位正在愛戀的詩人不好意思的喃喃自語.在遼遠深沉的海,寂寞的冷清的秋這種典型憂愁的印象下把詩的灰階色調映襯得很強烈.這種顏色是帶灰的綠或者上一帶灰的藍.比較引人注意的詩的格式的表現手法采取的是回環反復,把自己欲言又止的心情浮現在讀者面前.最為我喜歡的詩的音韻美,讀起來是那么的和諧那么的順暢,這在中國早期白話詩中是相當突出的,比徐志摩早期的詩要好得多.因為戴望舒是最寫自己心情的寫家,作品體現的全是自己的心路歷程,是那么的真實,那么的引人入勝,緊緊的扣緊我們的心.
清秋是一個懷人的季節,大海寄寓著無盡的相思,讀來已是使人傷懷,加上“寂寞”,加上“遼遠”,便把詩人落寞無奈與欲罷不能的相思之情展示得更為深刻細致,一種“斷腸人在天涯”的感覺便油然而生。然而在這愁腸百結,落寞孤寂中,作者卻突發奇想:身邊有人來問起你的煩惱,你的憂愁,這時你會如何回答?是和盤托出,把一腔愁緒全本細相地告訴對方,還是諱莫如深,緊緊瞞住!自己雖有選擇的自由,但面對關愛你的朋友的詢問,你能裝聾作啞嗎?那么,這種欲言又止的心理又如何表達呢?“我不敢說出你的名字”這“不敢”二字實在是確切地表達了作者的矛盾心態,且把讀者引向無窮的遐想之中。全詩八句兩組,呈軸對稱排列,形式整齊,音節和諧,這是作者深受中國傳統文化格律詩影響的結果,前四句的壓韻為后四句的復唱設置了先機,故讀來十分上口,給人留下齒頰生香的愉悅之感。
戴望舒似乎現在已經不是很出名了,市面上他的作品也不多,但是我想他的精神存在是永遠不會泯滅的!
五、請幫我作一首模仿戴望舒的雨巷的愛情詩
戴望舒一生的詩歌創作主要集中在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詩作數量不滿百首,但卻在中國新詩史上占據了一個重要地位,這一方面是因為戴望舒詩歌本身的質量決定了他的地位,另一方面是因為戴望舒的詩歌風格多變,基本上代表了那一段時期中國詩壇的演變史,具有相當的典型性。
詩人生前出的詩集有《我底記憶》《望舒草》《望舒詩稿》《災難的歲月》,其詩歌按照詩風的變化,可分為三個較明顯的階段:早期(1924年-1929年)、中期(1929 年-1937年)、晚期(1939 年-1945年)。 《我底記憶》為第一期,包括戴望舒早期詩作二十六首,分為《舊錦囊》《雨巷》《我底記憶》三輯。
這三輯中也體現出在同一時期內戴望舒詩歌趨向的微妙變化。《舊錦囊》有著舊體詩詞,特別是晚唐詩、宋詞的哀艷感傷纏綿華麗的特色,也顯現出英國頹廢派和法國消極浪漫派的影響。
《雨巷》輯則體現了詩人“對詩的音樂美,詩的形象的流動性和主題的朦朧性的追求;法國早期象征派詩人魏爾倫的意象‘模糊和精密緊密結合’、把強烈的情緒寓于朦朧的意象的主張,對他的影響甚為明顯”[1],而《我底記憶》輯中的詩作則追求詩的口語化和淳樸自然,受到法國后期象征派果爾蒙、耶麥等人的影響。施蟄存曾說: “戴望舒的譯外國詩,和他的創作新詩,幾乎是同時開始”, “譯道生、魏爾倫詩的時候,正是寫《雨巷》的時候;譯果爾蒙、耶麥的時候,正是他放棄韻律,轉向自由詩的時候。
后來,在四十年代譯《惡之花》的時候,他的創作詩也用起韻腳來了”[2]。可以看出戴望舒詩歌每次詩風的轉向都與西方詩歌的影響有關。
戴望舒二十年代中期開始寫詩,當時詩壇的狀況一方面正流行以坦白奔放為標榜的新詩,另一方面聞一多、徐志摩等人又正在進行新詩的格律化實驗。戴望舒的詩作是對前一種取向的反叛,而對新月派等人的成果卻有所借鑒。
《舊錦囊》輯尚未脫去舊詩的痕跡,除了詩的外在形式是新詩而外,辭藻華麗雕飾、色彩濃艷,其意象古典化、題材意境也接近古詩,詩歌的情緒情感則顯豁明白,悲哀傷感。從其用詞中,我們可略窺一斑,如其景物詞匯多為晚云、溪水、古樹、遠山、落葉、寒風、殘花、蝴蝶、香淚等,抽象詞匯則大多是憂愁、寂寞、傷感、孤苦、凄涼等,更像是古詩今譯。
不過在形式上還是有多方面的嘗試,除對舊詩詞的模仿外,也有注重口語化的《靜夜》以及十四行詩的擬作。 戴望舒很快轉向了《雨巷》階段,著重表現在對新詩音韻的追求上,雖然此輯中的詩仍還有濃重的古詩意味,但已化用得很自然了。
戴望舒雖非新月派詩人,但他《雨巷》一詩對新詩音樂化的貢獻,卻使得葉圣陶稱贊他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紀元。《雨巷》以三頓詩行為主,間以二頓詩行,皆以雙音節收尾,交錯押韻,每節詩末一行以相同的腳韻呼應。
間用句中韻,首尾二節重復一遍,特別是用了連續意義音節的跨行法,使音節的停頓若斷若續,使詩義的連綿與音節的回環相應相合,同時又采用了幾組排比句,更增加了詩的音樂感。朱湘曾贊美《雨巷》兼采有西詩行斷意不斷的長處,在音節上比起唐人的長短句來,實在毫不遜色。
另一首《不要這樣盈盈地相看》則很注意音韻的回旋往復,全詩共五段,一、三、五段的前三句重復同樣的內容,只有末一句稍有變化,形成反復詠嘆的效果。 -戴望舒并未在追求音韻上停留太長時間,不久之后,他寫出了《我底記憶》,從對外在韻律的注重,上升到追尋詩的內在情緒的節奏和旋律。
中國最初的白話新詩追求自然音節,近乎散文而失去詩的韻味,后來新格律詩派矯枉過正,對詩的音樂化作出了貢獻。戴望舒在經歷了新詩的格律化后,另辟新路,他吸取兩種方式的優長,使不講傳統音律的新詩,在散文化的外表之下,也具有了內在的音樂美。
《我底記憶》句式長短不齊,而且沒有固定的韻腳,詩句舒緩自然,為其后期的《我用殘損的手掌》等詩作開了先聲。《獨自的時候》以兩組對立的意象相互映襯,一邊是笑聲、夢、音樂、白云等流逝把握不定的東西,一邊是穩固不變的物象木器、煙斗等,形成詩歌的張力,寫出了“人在滿積著的夢的灰塵中抽煙”這樣具有表現力的句子。
《秋天》中“我對它沒有愛也沒有恨,我知道它所帶來的東西的重量”等自由的語句,有著娓娓道來的平實親切。 二 戴望舒中期詩作包括《望舒草》和《望舒詩稿》,他這一時期的詩作受法國象征派詩歌影響。
象征派詩反對客觀描述,強調表現自我內心,而這種對于內心的表達又不是用理智解釋得明白的情。
六、收集有關愛情的詩
現代經典情詩 煩憂(戴望舒) 說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說是遼遠的海的相思。
假如有人問我的煩憂, 我不敢說出你的名字。 我不敢說出你的名字, 假如有人問我的煩憂: 說是遼遠的海的相思, 說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再別康橋(許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艷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的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淀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云彩。 雨巷 (戴望舒)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 一個丁香一樣的 結著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樣的顏色, 丁香一樣的芬芳, 丁香一樣的憂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 撐著紙油傘 像我一樣, 像我一樣, 默默行著, 冷漠、凄清、又惆悵。 她靜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飄過 像夢一般地, 像夢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夢中飄過 一枝丁香地, 像我身旁飄過這女郎; 她靜默地遠了,遠了, 到了頹圮的籬墻, 走盡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顏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悵。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飄過 一個丁香一樣地 結著愁怨的姑娘。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連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隨波千萬里, 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 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 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 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 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 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 愿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 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 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 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 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 落月搖情滿江樹。
詩篇題目就令人心馳神往。春、江、花、月、夜,這五種事物集中體現了人生最動人的良辰美景,構成了誘人探尋的奇妙的藝術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