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描寫秋天的詩句(古今中外的都要),每種各一首就行,不用太長
1.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曹操:《觀滄海》) 2.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李嶠:《風》) 3.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李紳:《憫農》) 4.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漢樂府?長歌行》) 5.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杜甫:《絕句》) 6.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劉禹錫:《望洞庭》) 7.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劉禹錫:《秋詞》) 8.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杜牧:《秋夕》) 9.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 10.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辛棄疾:《丑奴兒?書博山道中》) 11.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李嶠:《風》) 12.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李紳:《憫農》) 13.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
(《漢樂府?長歌行》) 14.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杜甫:《絕句》) 15.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劉禹錫:《望洞庭》) 16.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劉禹錫:《秋詞》) 17.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杜牧:《秋夕》) 18.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19.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唐·杜牧《山行》) 20.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唐·張繼《楓橋夜泊》) 21.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唐·王維《山居秋暝》) 22.秋風入窗里,羅帳起飄揚。(南北·無名《子夜秋歌》) 23.睡起秋風無覓處,滿階梧葉月明中。
(宋·劉翰《立 秋》 ) 早秋》許渾 遙夜泛清瑟,西風生翠蘿。 殘螢棲玉露,早雁拂金河。
高樹曉還密,遠山晴更多。 淮南一葉下,自覺洞庭波。
《蘇幕遮 懷舊》范仲淹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山映斜陽天接水。
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 《御街行 秋日懷舊》范仲淹 紛紛墜葉飄香徹,夜寂靜、寒聲碎。
真珠簾卷玉樓空,天淡銀河垂地。 …… 《秋霽》 史達祖 江水蒼蒼,望倦柳愁荷,共感秋色。
廢閣先涼,古簾空暮,雁程最嫌風力。 故園信息。
愛渠入眼南山碧。 念上國。
誰是、膾鱸江漢未歸客。 還又歲晚,瘦骨臨風, 夜聞秋聲,吹動岑寂。
露蛬悲、青燈冷屋,翻書愁上鬢毛白。 年少俊游渾斷得。
但可憐處,無奈冉冉魂驚,采香南浦,剪梅煙驛。 《桂枝香》王安石 登臨送目。
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 千里澄江似練。
翠峰如簇。 歸帆去棹殘陽里,背西風、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 念往昔、繁華競逐。
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 千古憑高,對此謾嗟榮辱。
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芳草凝綠。 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遺曲。
《玉京秋》 周密 煙水闊。高林弄殘照,晚蜩凄切。
碧砧度韻,銀床飄葉。 衣濕桐陰露冷,采涼花、時賦秋雪。
嘆輕別。一襟幽事,砌蛩能說。
客思吟商還怯。怨歌長、瓊壺暗缺。
翠扇恩疏,紅衣香褪,翻成消歇。 玉骨西風,恨最恨、閑卻新涼時節。
成語:秋高氣爽 秋風蕭瑟 秋色宜人 一葉知秋、春種秋收、春蘭秋菊、春花秋月 秋風過耳、秋雨綿綿 秋意深濃、秋蘭飄香、丹楓迎秋 、楓林如火、秋風習習、描寫秋天的古詩和描寫秋天的名句: 1、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裊裊:形容微風吹拂。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
波:微波泛動。木葉:枯黃的樹葉。
戰國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2、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栗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 蕭瑟:寂寞蕭條的樣子。燎栗:凄涼。
若在遠行:好象人在遠行之中。 戰國楚·宋玉《九辯》 3、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漢·劉徹《秋風辭》 4、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三國魏·曹丕《燕歌行》 5、櫚庭多落葉,慨然知已秋 櫚庭:櫚巷庭院。
晉·陶淵明《酬劉柴桑》 6、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將圓 迢迢:形容夜長。亭亭:遠貌。
晉·陶淵明《戊申歲六月中遇火》 7、芙蓉露下落,楊柳月中疏 芙蓉:荷花。 南朝齊·蕭愨《秋思》 8、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蒼然 寒城:寒意已侵城關。
眺:遠望。平楚:平野。
蒼然:草木茂盛的樣子。兩句寫初秋之景。
南朝齊·謝朓《宣城郡內登望》 9、亭皋木葉下,隴首秋云飛 亭皋:水邊平地。木葉:樹葉。
隴首:山名,在今陜西、甘肅之間。 南朝梁·柳渾《搗衣詩》 10、草低金城霧,木下玉門風 草低:衰草枯萎。
木下:樹葉落下。金城:古郡名,在今甘肅榆中與青海西寧之間。
玉門:玉門關,在今甘肅敦煌西。兩句寫西北寒秋之景。
南朝梁·范云《別詩》 11、樹樹秋聲,山山寒色 秋聲:秋天西風作,草木零落,多肅殺之聲。 北周·庾信《周譙國公夫人步陸孤氏墓志銘》 12、時維九月,序屬三秋 維:語助詞,無義。
序:時節。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閣餞別序》 13、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騖:鳥名,野鴨。
齊飛:落霞從天而下,孤騖由下而上,高下齊飛。一色:秋水碧而連天,長空藍而映水,形成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閣餞別序》 14、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唐·王績《野望》 15、掛林風景異,秋似洛陽春 唐·宋之問《始安秋日》 16、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 潺湲:流水聲。 唐·王維《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17、荊溪白。
二、吟詠秋天找出古今中外有關秋風的名言詩句
秋日凄凄,百卉具腓
秋天風凄凄,百花都凋蔽。
《詩經·小雅·四月》
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裊裊:形容微風吹拂。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波:微波泛動。木葉:枯黃的樹葉。
戰國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
唐·劉長卿《游休禪師雙峰寺》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漢·劉徹《秋風辭》
萬葉秋聲里,千家落照時
唐·錢起《題蘇公林亭》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唐·李商隱《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
《子夜秋歌》【唐】李白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登高》【唐】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劉禹錫:《秋風引》)
三、吟詠秋天找出古今中外有關秋風的名言詩句
秋日凄凄,百卉具腓秋天風凄凄,百花都凋蔽。
《詩經·小雅·四月》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裊裊:形容微風吹拂。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
波:微波泛動。木葉:枯黃的樹葉。
戰國楚·屈原《九歌·湘夫人》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唐·劉長卿《游休禪師雙峰寺》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唐·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漢·劉徹《秋風辭》 萬葉秋聲里,千家落照時 唐·錢起《題蘇公林亭》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唐·李商隱《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 《子夜秋歌》【唐】李白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登高》【唐】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
(劉禹錫:《秋風引》)。
四、描寫秋的詩句及詩人
《山居秋暝》【唐】王維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秋夜曲》【唐】王維 桂魄初生秋露微,輕羅已薄未更衣。
銀箏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歸。 《子夜秋歌》【唐】李白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秋登宣城謝眺北樓》【唐】李白 江城如畫里,山曉望晴空。雨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秋登蘭山寄張五【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隱者自怡悅。相望始登高,心隨雁飛滅。
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時見歸村人,沙行渡頭歇。
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
《秋夕》【唐】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登高》【唐】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中秋月》【宋】蘇軾 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中秋月》【唐】白居易 萬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繞天涯。 誰人隴外久征戍?何處庭前新別離? 失寵故姬歸院夜,沒蕃老將上樓時。
照他幾許人腸斷,玉兔銀蟾遠不知。
五、誰能列舉古今中外有關“秋”的散文大家名作
感秋 秋天在不知不覺中來到我們的身邊。
秋,一個很深遠的名字,仿佛是從古老的幽谷中傳出的,我好奇的往谷中探頭遙望,摸索,卻發現了她的凄涼神秘!寂寞清秋之夜,片片落葉飛花飄入我酣甜的夢鄉,溫柔地將我僅有的一縷憂傷撫平。我便枕著這樣的雨聲沉沉地睡去,在睡夢中期待著秋天的故事延續她昔日的豐韻,然后靜候著臨近的冬的敲門聲。
秋天的神韻,表現在那一份明澈、深遠和成熟上。 劉禹錫的詩,名為《秋詞》,眾人皆知,也是我較喜愛的一首,“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美妙至及,另人陶醉。
秋天初臨的時節,初秋,是最舒服的,輕柔爽朗的秋風吹過臉龐,便會感到一種被她愛撫的溫暖,靜靜聆聽她的溫柔話語,為你講訴著一個又一個古老神秘的神話傳說,卻是幸福樂事。 秋的天空是澄明而安詳的。
風清云淡,香桂飄遠的日子里,我追隨著秋的腳步,慢慢揀拾著純真的回憶,奮力揮灑著秋天的嬌媚和艷麗,卻始終勾勒不出她那獨一無二的韻致。秋的版畫是沉默而豐盈的。
落英如雨,清馥遍地,萬物皆在這成熟的剎那趨于平和。無論是飄飛的傷紅,散落的殘黃還是漂泊的萎綠最后都沉淀為一幅幅寒雨襯映的秋景,收獲成秋實中一張張滿載而歸的笑臉。
秋的天空很藍很藍。藍的讓人迷惑。
有著些許的愁些許的憂。淡藍的秋空,因為其淡,才成其深遠;碧綠的秋水,因為其靜,才顯示其幽深;淡泊的人生,因為擯棄名利,才寄志向于高遠。
秋的天空,總在金風漸起后,一日一日地清亮明凈起來。幾朵淡淡的白云映襯著寬博的藍天,就越顯它的清高和幽遠。
秋越深,天也越藍,藍得叫人心醉,藍得似乎能滴出水來。,藍得令人回腸蕩氣,總想伸出圣潔般的手去觸摸一番。
這時,若偶爾飛過一列排著人字形的越冬秋雁,在廣博藍湛的底色襯托下,該是一幅多么幽深的畫卷。 秋的落葉很美,風吹過,樹上的葉子徐徐落下,飄逸的飛舞,翻劃出一個優美的弧度,落地。
落葉的過程,很美。秋風起,秋葉飄零。
愛秋的風,它總是很容易使我懷舊。多少次帶著如許的美麗,如許銷魂的傷感,我漫舞在西風里,愴然于回憶中。
揣想著,是誰在樽前月下,傳唱著幽香暗溢的詩篇?香箋錦書中輝映著兩心的嬋娟,是誰在千古的風月場上,彈撥著古老的琴弦?和應著詞客們婉約的情懷?因此有了見秋霜而悲白發,見殘花而淚紅顏,見歸鴻而思故舊,見寒蟬而嘆余生,見秋風秋雨則更是“夜雨聞鈴斷腸聲”的無奈。 秋的雨水很清,黃昏的點點滴滴中,憑欄處只剩殘荷,回眸時寫不盡的意興闌珊。
殘花簌簌落地的聲音從窗欞外無聲潛入,我在夜的靜謐中擁衾而坐,聽那瀟瀟秋雨隨心所欲地和風飄灑,淅瀝不絕而清脆可聽。誰說秋天只剩凄凄慘慘切切?秋的和諧細密早已落進了我的心田。
我在秋天里思考,孕育,成熟,秋以她那感性而鴻博的胸懷包容著一切。 秋的原野很真,秋天的原野是裸露的。
沒有春的繁華,那樣引人注目,那樣色彩絢麗;也沒有夏的熱烈,那樣著意于塑造,那樣喜怒無常陰晴多變。秋就是秋,秋將一切都袒誠地交給大自然,它面臨著肅殺,面臨著成熟,也面臨著葉落歸根。
如果你在秋天的原野上,發現一簇兩簇紅色的云霓,你不要驚喜,那不是春天的花魂,那是紅楓,是秋的肅殺之美。 但要小心,你的手和你的心隨時都會讓秋天玉化。
難怪天上很少有云彩游動,因為云彩稍一抬頭,便會溶化在秋的淡藍之中。 我喜歡秋天的原野--廣袤而豐盈,寧靜又淡遠,農人們在田地間焚燒野草與雜物,有人說那是"焚秋",帶著濃濃的芳草氣息,那煙裊裊繞繞慢慢升入天際,有多少浪漫的遐思隨著那煙一起飛揚。
。
。這時候,我發覺我所有的感情都溶化在那煙里。
說到焚秋,便想到秋涼的季節,有清潔工人在沙沙的聲中打掃著一夜的落葉。掃完以后,把秋葉垛成一垛一垛的;不多時,便有一股股濃濃淡淡的輕煙裊裊升起,散漫開來,就像清晨山里的秋霧那樣輕籠住我住的舊樓,那是秋葉焚燒的輕煙,彌漫著一種濃香。
焚秋。
“焚秋”這個詞讓我久久難忘,舊時的生活借著這個詞語重返我的腦海,記憶變得清晰起來。 想象著一顆在秋天里,掉落塵土里的種子,會擁有一個怎樣的等待,才能相逢春天的蓬勃? 伸手撫摸,透著大地體溫的秋的枯草,暖暖的熱流在手指間串流。
不禁快樂起來。 原來,只要有大地,就有生命的熱流。
秋天,凄美,蒼涼。美麗。
秋的天空,秋的草,秋的樹林,秋的小溪,秋的色澤,秋的氣息。 伊寧何所有,聊贈一葉秋。
當那絢爛如霞、金黃如蝶的葉子隨風飄落時,片片盡是飛旋的熱情,將我所有的期盼和無以傾訴的柔情都溶進這秋風的遐想里。 引誘人在酡紅如醉的夕陽中,品一壺新沏的菊花茶,唇齒間流淌著秋的清香。
在迷蒙的煙雨中搖曳著幾許禪意的孤舟徜徉于黛色的青山秀水間,眉宇中寫不盡的恬淡與悠閑。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一直很喜歡范仲淹的《蘇幕遮》,這種在夢里才有的風景會誘起我想出去走走的欲望。
但這是詩人眼里的秋。這么美的意境只有詩人才能營造出來。
走在黃。
六、秋天的詩句
《秋詞》
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自古以來,騷人墨客都悲嘆秋天蕭條,我卻說秋天遠遠勝過春天。秋日晴空萬里,一只仙鶴排開云層扶搖直上,便引發我的詩情飛上云霄。 悲,是秋的一種色調,一種情緒;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詩人開篇,即以議論起筆,斷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觀念,表現出一種激越向上的詩情。
詩人抓住秋天“一鶴凌云”,這一別致的景觀的描繪,展現的是秋高氣爽,萬里晴空,白云漂浮的開闊景象。那凌云的鶴,也載著詩人的詩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雖然,這鶴是孤獨的,然而它所呈現出來的氣勢,卻是非凡的。
讀這樣的詩,洋溢在我們心頭的,絕非什么悲涼的氣息,我們隨著詩人的“詩情”,借助詩人想象的翅膀,天馬行空般馳騁于碧空之上。于是,鶴飛之沖霄,詩情之曠遠,“實”和“虛”便融合在了一起,所獲得的全然是一種勵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七、關于古人描寫秋景的詩句,詩人與古人有何不同
1、秋夜 唐代:王建 夜久葉露滴,秋蟲入戶飛。
臥多骨髓冷,起覆舊綿衣。 譯文 秋天夜里葉子露水滴,秋季蟲子在房間里飛。
躺久了感覺全身寒冷,只能起身走動穿棉衣。 2、立秋 宋代:劉翰 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
睡起秋色無覓處,滿階梧桐月明中。 譯文 小烏鴉的鳴叫鴰耳,待乳鴉聲散去時,只有玉色屏風空虛寂寞地立著。
突然間起風了,秋風習習,噸覺枕邊清新涼爽,就像有人在床邊用絹扇在扇一樣。 睡夢中朦朦朧朧地聽見外面秋風蕭蕭,可是醒來去找,卻什么也找不到,只見落滿臺階的梧桐葉,沐浴在朗朗的月光中。
3、秋夜 宋代:朱淑真 夜久無眠秋氣清,燭花頻剪欲三更。 鋪床涼滿梧桐月,月在梧桐缺處明。
譯文 夜晚輾轉反側難已入睡,秋天的晚上夜氣清涼。剪了很多次燭花了馬上就到了三更天了。
窗外梧桐樹縫的月影,斑斑駁駁地鋪灑在冰涼的床席上,而從梧桐縫里看上去的月亮依然是那么明亮。 4、秋夕 唐代: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 譯文 在秋夜里燭光映照著畫屏,手拿著小羅扇撲打螢火蟲。
夜色里的石階清涼如冷水,靜坐寢宮凝視牛郎織女星。 5、浪淘沙·一葉忽驚秋 宋代:賀鑄 一葉忽驚秋。
分付東流。殷勤為過白蘋洲。
洲上小樓簾半卷,應認歸舟。 回首戀朋游。
跡去心留。歌塵蕭散夢云收。
惟有尊前曾見月,相伴人愁。 譯文 看到葉子落下忽然驚覺秋天到了,這秋色交給了東去的流水。
流水殷勤地流過白蘋洲,沙洲上有簾幕半卷的小樓,樓中的人應該在識別返回的小舟。 回望之前和友人出游心里依然懷戀,出游的痕跡消失了那份心情卻保存了下來。
動聽的歌曲消散了,美人也不見了,只有飲酒時看到的月亮和以前一樣,和人交相愁苦。 詩人與古人的不同之處 1、詩人,就一般意義來講,通常是指寫詩的人,但從文學概念上講,則應是在詩歌(詩詞)創作上有一定成就的寫詩的人和詩作家。
古人是指過去的人,隨著時間向后的遷移,只要到人世間來過一趟的人都要成為古人。差別只在于時期或時代不同。
2、詩人,通過詩歌創作、吟詠抒發激情,通過詩歌謳歌祖國的大好河山,通過詩歌鞭撻社會丑惡,通過詩歌傳頌人間真善美。古人是指過去的,在社會上有一定影響的名人。
如:孔子,老子,李時珍,李白,杜甫,宋徽宗,李清照。 3、詩人是創作詩歌的人,屬于文學家一類。
古人是指古人類,猿人。
八、寫與秋天有關的詩句
自古以來,詩人多喜歡傷春悲秋,不但詩里有“秋”,詞里也有“秋”以下節選了一些被歷代傳誦的名句,供參考:1: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滕王閣序》唐.王勃作者通過落霞、孤鶩、秋水和長天的完美組合,把秋天的美成現在我們眼前2: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漁家傲》宋.范仲淹作者戍守邊疆,看到秋天到了,西北邊塞的風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飛回衡陽了,一點也沒有停留之意。
。這首詞首先給人的感覺是凄清、悲涼、壯闊、深沉,還有些傷感。
而就在這悲涼、傷感中,有悲壯的英雄氣在回蕩著。3: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黯鄉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蘇幕遮》宋.范仲淹4.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宋.辛棄疾.5.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南唐.李煜6.湖光秋月兩相和, 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 白銀盤里一青螺 (唐.劉禹錫.《望洞庭》)7.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山居秋暝》唐.王維8.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秋夕》唐.杜牧。
九、秋天的詩句
《秋詞》劉禹錫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自古以來,騷人墨客都悲嘆秋天蕭條,我卻說秋天遠遠勝過春天。
秋日晴空萬里,一只仙鶴排開云層扶搖直上,便引發我的詩情飛上云霄。 悲,是秋的一種色調,一種情緒;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
然而,詩人開篇,即以議論起筆,斷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觀念,表現出一種激越向上的詩情。詩人抓住秋天“一鶴凌云”,這一別致的景觀的描繪,展現的是秋高氣爽,萬里晴空,白云漂浮的開闊景象。
那凌云的鶴,也載著詩人的詩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雖然,這鶴是孤獨的,然而它所呈現出來的氣勢,卻是非凡的。
讀這樣的詩,洋溢在我們心頭的,絕非什么悲涼的氣息,我們隨著詩人的“詩情”,借助詩人想象的翅膀,天馬行空般馳騁于碧空之上。于是,鶴飛之沖霄,詩情之曠遠,“實”和“虛”便融合在了一起,所獲得的全然是一種勵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描寫秋天古今中外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