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于“韜光養晦”的格言
韜乃韜光,晦即晦跡,所謂「韜晦」或韜光養晦,就是收斂鋒芒,隱藏不露。
僅從詞義上看,這是一個中性的詞匯,就看處在什么語境之中,用在什么人的身上。「王莽謙恭未篡時」,這也可以叫做「韜光養晦」,這種「韜晦」,也可以說是「陰謀家野心家的伎倆」。
但在更多的情況下,「韜光養晦」大致出于自我保護的需要,乃是一種不得已的舉措。中國人有許多保護的需要,乃是一種不得已的舉措。
中國人有許多格言,深究下去,都與「韜晦」二字有關。「木秀于林,風必摧之」,此「風」當為世風;「槍打出頭鳥」之「槍」,恐怕就是強權者之專利了。
縱觀歷朝歷代,尤其是有才華有志向卻一切都維系于君主的臣子在能夠決定臣子生死榮辱的君主面前,往往就需要韜晦。明明有才華的卻要掩飾自己的才華,明明有志向的卻要掩飾自己的志向,就像明明會說話卻要裝成啞巴,其實是一種很痛苦的事。
恰如王翦,既要為你去沖鋒陷陣,又怕你過河拆橋,其韜光養晦之中,包含了多少辛酸和不得已,何罪之有?。
二、“韜光養晦是什么意思
出 處 《舊唐書·宣宗記》:“歷太和會昌朝,愈事韜晦,群居游處,未嘗有言。”
韜光養晦的意思,韜光是隱藏自己的光芒,養晦是處在一個相對不顯眼的位置。它和低調的意思基本相同,這是一種優秀的策略。
人類社會的發展一直都處在一種競爭狀態,為了維續生存,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生存本領。 在自然界中,當相對弱小的動物受到強大對手的攻擊時它往往會以假死來蒙騙敵人、保護自己。
同樣,韜光養晦實際上也是一種類似假死的行為,人類社會和動物界一樣處在競爭的狀態,由于人比動物更聰明,這種競爭也更加復雜和殘酷! 在人類社會的生存競爭中,幾乎所有的人都往高處爬,這過程要犧牲許許多多弱小或者不幸的人!每當這種生存競爭經歷過一次較大的動蕩之后,社會會走向有序化和規范化,社會或者國家的組織秩序、尊卑貴賤也都已經確立下來,按理說至此天下就該太平無事了,可是問題的復雜性在于這種生存競爭的延續性和永恒性,高高在上的統治者雖然大權在握,但是因為擔心周圍的人侵犯到自己、把自己拉下馬,故時時充滿恐懼、沒有安全感!他們警惕四周的人,看哪些人可能對自己構成危協!如果他發現目標,就會展開清洗,這種流血事件在歷史上舉不勝舉。 比如說,曹操就是一個極其多疑而沒有安全感的人,為了防止別人暗殺自己,他連給他蓋被的侍衛也殺了,且說:“吾夢中好殺人!”可見在古代和帝王權貴相處的危險性,難怪古書上有伴君如伴虎之說,真的一點都不為過。
由于帝王權貴缺乏安全感,生性好疑,常好殺人!在其身邊相對弱小的群體為了保護自己,韜光養晦這種生存藝術就誕生了。 實現韜光養晦的要旨在于:實施對象沒有安全感、怕人謀害,就向他表示最大的忠誠和善意;實施對象怕有人威脅到他的位置,就向他表示自己淡泊名利的態度;實施對象害怕失去權威,就向他表達最大的敬畏與尊崇!當你成功地讓實施對象相信你的這種意圖,你就是一個成功地掌握韜光養晦這種藝術的人。
如果說弱勢群體為了保護自己有向強勢群體示弱的必要,強勢群體何必韜光養晦呢?這里面也有很多奧妙。一般來說,強勢群體大權在握,處在比較顯眼的位置。
這樣,他受人關注的就必然多,所要應付的事情也必然多。這樣,會讓他把許多的精力分散在與人周旋、應付上。
一個人如果沒有安靜思考的時間,長期處在顯眼的位置指揮、領導、周旋、應付。久而久之,精力、健康、知識、智慧,都會受到虧損!這就要求處在領導位置的人,避開眾人的焦點,避開不必要的繁雜事物,回到比較隱蔽的位置。
這樣的位置有助于人修身養心、恢復精力;有助于人們不斷反思、不斷調整,拓展自己心靈的空間,強大自己靈魂的力量。 這樣,當人再一次投入到工作中,就會獲得足夠的智慧和精力去面對。
所以,強勢群體也常常會運用“韜光養晦”這種生存策略。只不過強勢群體和弱勢群體運用韜光養晦的手段和目的不一樣。
韜光養晦還包括謙卑的意思,就是甘愿讓對方處在重要的位置,讓自己處在次要的位置。 易經謙卦說:謙卑是指人因為虛心所以能進入對方的心,被別人接納。
而在溝通時彼此接納是很重要的,因此謙卑作為一種品格也非常重要。如果你不謙卑,就不能夠被別人接納。
不被別人接納你就無法與別人溝通,無法與別人溝通你就什么事也別想做!如果人與人之間能夠相互謙卑、互相尊重,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會很好,大家團結一致就沒有做不成的事情。 因此,韜光養晦不只是一種生存策略,也是一種美德。
一個甘愿處于次要位置的人,一個謙卑的人,最后會贏得大家的尊重和愛戴,這樣的人在領導位置上也能好好地服務他人。而一個驕傲的人,一個鋒芒畢露的人,常常因為無法接納他人的意見,從而失去他人的支持,最終常常被降到卑賤的地步。
所以說,謙卑對一個人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