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古詩里的句子嗎
語出 明·董其昌《畫旨》“畫家六法,一曰‘氣韻生動’。
‘氣韻’不可學,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然亦有學得處,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
成立郛郭,隨手寫去,皆為山水傳神。”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中有詩句:“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三說是清代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卷五:“《眼鏡銘》:‘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有耀自他,我得其助’”。 四說是清代錢泳的《履園叢話》中:“‘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二者不可偏廢。”
語出 明·董其昌《畫旨》“畫家六法,一曰‘氣韻生動’。 ‘氣韻’不可學,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
然亦有學得處,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成立郛郭,隨手寫去,皆為山水傳神。”
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中有詩句:“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中文名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外文名Learn as much as you can and do all you can。
出處《畫禪室隨筆——卷二》作者董其昌已通知提問者對您的回答進行評價,請稍等。
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相似的名言與詩句有哪些
1、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2、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3、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 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名師指路不如貴人相助;貴人相助不如自己去悟4、少壯不努力,老大徒悲傷.5、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顏真卿 6、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7、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8、一日無書,百事荒廢.——陳壽 9、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高爾基 10、一日不讀口生,一日不寫手生.11、我撲在書上,就像饑餓的人撲在面包上.——高爾基 12、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陸游[NextPage] 13、讀一本好書,就如同和一個高尚的人在交談.——歌德 14、讀一切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笛卡兒 15、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劉向16、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孔子17、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韓愈18、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于謙19、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蘇軾20、書癡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蒲松齡21、路漫漫其修道遠,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22、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23、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蘇軾24、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李苦禪25、立志宜思真品格,讀書須盡苦功夫——阮元26、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27、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以一日不讀——**28、讀書也像開礦一樣“沙里淘金”——趙樹理29、讀過一本好書,像交了一個益友——臧克家30、聰明在于勤奮,天才在于積累——華羅庚31、與肝膽人共事,無字句處讀書——**32、閱讀的最大理由是想擺脫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 遲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擾——余秋雨33、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愿擠,總還是有的.——魯迅34、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陶行之35、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誰的名言
明朝董其昌的名言。
原文出處: 明朝,董其昌《畫禪室隨筆——卷二》中有“昔人評大年畫,謂得胸中萬卷書。更奇,又大年以宗室不得遠游,每朝陵回,得寫胸中丘壑,不行萬里路,不讀萬卷書,欲作畫祖,其可得乎?” 譯:以前有人評價大年的畫,說他胸中有萬卷書。
更神奇的是,大年因為宗室不能出游,都要回來。才能寫出心中丘壑,不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想做畫能畫得出來嗎? 擴展資料古代萬卷是指皇帝的試卷。
讀書為了進京趕考,金榜題名。現比喻要努力讀書,讓自己的才識過人并讓自己的所學,能在生活中體現,同時增長見識,理論結合實際,學以致用。
“行路”理解為在實踐中學習。人類進化是從行路開始的。
從樹上到了地面,首先學會的是行走。行走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更多的食物,為了尋找安全的憩息地,同時也開闊了眼界,學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識。
大禹是在隨父治水中悟到了宜疏不宜堵的治洪原理。 孔子非常重視實踐在學習中的作用,并通過周游列國治國安邦來印證所學。
李時珍、徐霞客、馬可波羅、達爾文、哥倫布都是靠“行路”寫出了宏偉巨著或取得重大發現。可見,“行萬里路”較“讀萬卷書”要重要得多。
把“讀書”與“行路”關系作個比喻:“讀萬卷書”好比人們通過一個窗口看到了知識和能力的金山,但要想真正得到知識和能力這個金山,還要靠走出門去“行萬里路”。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四、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當我漾舟西湖不禁想起蘇軾的什么詩句
蘇軾的水光瀲滟晴偏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注釋] ①瀲滟----形容水波相連,蕩漾閃光.②方好----正顯得美好.③空蒙----形容云霧迷茫,似有若無.④西子----西施,春秋時代越國的美女,姓施,家住浣紗溪村(在今浙江諸暨縣)西,所以稱為西施.[解說]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大文學家、大藝術家,在詩詞、散文、書法、繪畫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對后世影響很深.他的詩詞,揮灑自如,明快豪放,善于運用新鮮的比喻描寫山水景物,善于從常見的事物中揭示深刻的哲理.杭州西湖,又叫西子湖,因為它在杭州西面;叫西子湖,則是從這首小詩而來.一天,蘇軾和朋友在西湖邊上飲酒.開始天氣晴朗朗的,不大工夫竟陰了天,下起雨來.這樣,飲酒未盡,詩人便飽覽了西湖上晴和雨兩種截然不同的風光.于是詩人贊嘆說: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蕩漾,閃爍耀眼,正好展示著那美麗的風貌;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霧朦朧,縹縹渺渺,又顯出別一番奇妙景致.我想,最好把西湖比作西子,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妝飾,瀲滟水光是她濃艷的粉脂,不管她怎樣打扮,總能很好地烘托出天生麗質和迷人的神韻.這首小詩前兩句是描寫:寫晴天的水、雨天的山,從兩種地貌、兩種天氣表現西湖山水風光之美和晴雨多變的特征,寫得具體、傳神,具有高度的藝術概括性,以致有人評論說,古來多少西湖詩全被這兩句掃盡了.后兩句是比喻:天地之間,人類最靈;人類之中,西子最美.在前兩句描寫的基礎上,把西湖比做美女西施,說它和西施一樣同為天下靈與美的極至,何況又經過或淡妝或濃抹的精心打扮呢!然而,極寫西湖之美還不是這個比喻的全部奧妙.歷史上有些女子,美名和西子不相上下,詩人何以偏偏要拿西子來和西湖相比呢?這是因為,西子除了她靈秀美麗,她和西湖還有兩點獨特的契合:一是西子家鄉離西湖不遠,同屬古越之地;二是西子、西湖,頭上都有“西”字,叫起來自然天成.由于這種種原因,蘇軾這個妙手偶得的比喻,博得了后人的稱道,西湖也就被稱作西子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