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于端午節的由來和古詩
【端午節由來與傳說】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于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
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源于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
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
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
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的詩詞】端午(唐)文秀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滿江紅·祭屈原千載悠悠,成習俗,天中端午。
逢佳節,粼粼波上,百舟爭渡。萬戶家中纏米粽,三閭廟外吟君賦。
祭圣賢,忠義蕩乾坤,傷君去。奸當道,謠言布;遭放逐,悲難訴。
嘆家亡國破,汨羅歸處。志潔行廉爭日月,辭微文約傳千古。
子沉江,鶴駕淚淫淫,何其苦。乙卯重五詩 陸游(南宋)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七律.端午(唐)殷堯藩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競渡 歌(節錄)(唐)張建封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鷹;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前船搶水已得標,后船失勢空揮撓。
節令門.端陽(清)李靜山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一壺。門外高懸黃紙帖,卻疑賬主怕靈符。
端午(唐·李隆基)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鹽梅已佐鼎,曲兼且傳觴。
事古人留跡,年深縷積長。當軒知槿茂,向水覺蘆香。
億兆同歸壽,群公共保昌。忠貞如不替,貽厥后昆芳。
競渡詩[唐]盧肇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鼙鼓動時雷隱隱,獸頭凌處雪微微。
沖波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
二、端午節的來歷、習俗和有關詩詞、成語
五月五日 (梅堯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后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和端午 (張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已酉端午 (貝瓊) 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
海榴花發應相笑,無酒淵明亦獨醒。 午日觀競渡 (邊貢) 共駭群龍水上游,不知原是木蘭舟。
云旗獵獵翻青漢,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會,醉諷離騷不解愁。 午日處州禁競渡 (湯顯祖) 獨寫菖蒲竹葉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甌江死,舟楫何勞吊屈來 。 五日·選一(陳子龍) 吳天五月水悠悠,極目煙云靜不收。
拾翠有人盧女艷,弄潮幾部阿童游。 珠簾枕簟芙蓉浦,畫槳琴箏笮艋舟。
擬向龍樓窺殿腳,可憐江北海西頭。 五絲 (唐·褚朝陽) 越人傳楚俗,截竹競縈絲。
水底深休也,日中還賀之。 章施文勝質,列匹美于姬。
錦繡侔新段,羔羊寢舊詩。 但夸端午節,誰薦屈原祠。
把酒時伸奠,汨羅空遠而。 端午日賜衣 (唐·杜甫) 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
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 自天題處濕,當暑著來清。
意內稱長短,終身荷圣情。 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
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觴。 事古人留跡,年深縷積長。
當軒知槿茂,向水覺蘆香。 億兆同歸壽,群公共保昌。
忠貞如不替,貽厥后昆芳。 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唐·李隆基) 五月符天數,五音調夏鈞。
舊來傳五日,無事不稱神。 穴枕通靈氣,長絲續命人。
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 方殿臨華節,圓宮宴雅臣。
進對一言重,遒文六義陳。 股肱良足詠,鳳化可還淳。
競渡詩 (唐·盧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 鼙鼓動時雷隱隱,獸頭凌處雪微微。
沖波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 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
乙卯重五詩 陸游(南宋)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浣溪沙(宋·蘇軾)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
流香漲膩滿晴川。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
佳人相見一千年。 齊天樂 (宋·楊無咎) 疏疏數點黃梅雨。
殊方又逢重五。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風物依然荊楚。
衫裁艾虎。更釵鳧朱符,臂纏紅縷。
撲粉香綿,喚風綾扇小窗午。沈湘人去已遠,勸君休對酒,感時懷古。
慢囀鶯喉,輕敲象板,勝讀離騷章句。荷香暗度。
漸引入陶陶,醉鄉深處。臥聽江頭,畫船喧疊鼓。
菩薩蠻 (宋·陳義) 包中香黍分邊角。彩絲剪就交絨索。
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
主人恩義重。對景承歡寵。
何日玩山家。葵蒿三四花。
漁家傲(宋·歐陽修) 五月榴花妖艷烘。綠楊帶雨垂垂重。
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
生綃畫扇盤雙鳳。正是浴蘭時節動。
菖蒲酒美清尊共。葉里黃驪時一弄。
猶松等閑驚破紗窗夢。 念奴嬌 (宋·張榘) 楚湘舊俗,記包黍沈流,緬懷忠節。
誰挽汨羅千丈雪,一洗些魂離別。贏得兒童,紅絲纏臂,佳話年年說。
龍舟爭渡,搴旗捶鼓驕劣。誰念詞客風流,菖蒲桃柳,憶閨門鋪設。
嚼徵含商陶雅興,爭似年時娛悅。青杏園林,一樽煮酒,當為澆凄切。
南薰應解,把君愁袂吹裂。 喜遷鶯 (宋·黃裳) 梅霖初歇。
乍絳蕊海榴,爭開時節。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處玳筵羅列。
斗巧盡輸少年,玉腕彩絲雙結。艤彩舫,看龍舟兩兩,波心齊發。
奇絕。難畫處,激起浪花,飛作湖間雪。
畫鼓喧雷,紅旗閃電,奪罷錦標方徹。望中水天日暮,猶見朱簾高揭。
歸棹晚,載菏花十里,一鉤新月。
三、端午節的由來、習俗以及故事、古詩
“端午”一詞最早出現于西晉名臣周處的《風土記》。
該文獻成了現代人們查考端午節等傳統節日習俗的重要參考。端午節起源于何時──長期以來眾說紛紜,說法不一,爭論不休。關于端午節起源的主要觀點是依據南朝梁人吳均的《續齊諧記》及宗檁《荊楚歲時記》,認為端午節起源于紀念屈原。還有認為是紀念伍子胥、紀念曹娥等。
習俗:"女兒回娘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放風箏,比武,擊球,蕩秋千,給小孩洗苦草麥藥澡,涂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咸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等。"
故事:屈原在五月初五這一天投汨羅河自盡,后人為了紀念他在這一天劃龍舟,吃粽子。
古詩:鶴發垂肩尺許長,
離家三十五端陽
兒童見說深驚訝,
卻問何方是故鄉。
四、端午的來歷、習俗、古詩
關于端午節的來歷,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諸說: 紀念屈原,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懔《荊楚歲時記》的記載。
據說,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后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絲粽子于水中,以驅蚊龍。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后,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尸體。
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
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迎濤神,此說出自東漢《曹娥碑》。
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 龍的節日,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
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
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系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發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
(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系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跡。 惡日,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
《呂氏春秋》中《仲夏記》一章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欲、齋戒。《夏小正》中記:“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
《大戴禮》中記,“五月五日畜蘭為沐浴”以浴驅邪認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傳說也很多。《史記·孟嘗君列傳》記歷史上有名的孟嘗君,在五月五日出生。
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認為“五月子者,長于戶齊,將不利其父母。”《風俗通》佚文,“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
《論衡》的作者王充也記述:“諱舉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舉也。” 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
宋徽宗趙佶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
可見從先秦以后,此日均為不吉之日。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術、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夏至,持這一看法的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一說》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提出三個主要理由:(一)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節日風俗,卻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中。至于竟渡,隋代杜臺卿所作的《玉燭寶典》把它劃人夏至日的娛樂活動,可見不一定就是為了打撈投江的偉大詩人屈原。
(二)端午節風俗中的一些內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雜藥”等,實際上與屈原無關。(三)《歲時風物華紀麗》對端午節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為天中節。
由此午節的最早起源當系夏至。兌紛出,而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
由于屈原的人格藝超群,人們也愿意把這一紀念日歸之于他。 【各地的端午節習俗】 [河北省] 北平忌端午節打井水,往往于節前預汲,據說是為了避井毒。
市井小販也于端午節兜售櫻桃桑椹,據說端午節吃了櫻桃桑椹,可全年不誤食蒼蠅。各爐食鋪出售“五毒餅”,即以五種毒蟲花紋為飾的餅。
灤縣已許聘的男女親家咸于端午節互相饋贈禮品。趙縣端午,地方官府會至城南舉行聚會,邀請城中士大夫宴飲賦詩,稱為“踏柳”。
[山東省] 鄒平縣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飲酒一杯,傳說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給兒童纏七色線,一直要戴到節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來扔在雨水里。
臨清縣端午,七歲以下的男孩帶符(麥稓做的項鏈),女孩帶石榴花,還要穿上母親親手做的黃在鞋,鞋面上用毛筆畫上五種毒蟲。意思是借著屈原的墨跡來殺死五種毒蟲。
即墨在端午節早晨用露水洗臉。 [山西省]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葉,稱為“去疾”,幼童則系百索于脖子上,據說這是“為屈原縛蛟龍”。
隰州端午,各村祭龍王,并在田間掛紙。懷仁縣端午又名“朱門”。
定襄縣端午,學生需致贈節禮給教師。潞安府以麥面蒸團,稱為“白團”,與粽子一起拿來互相饋贈。
[陜西省] 興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領僚屬觀賞競渡,稱之“踏石”。興平縣端午以綾帛縫小角黍,下面再縫上一個小人偶,稱為“耍娃娃”。
同官縣端午以蒲艾、紙牛貼門,稱為“鎮病”。 [甘肅省] 靜寧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漬為飴。
鎮原縣端午贈新婚夫婦香扇、羅綺、巾帕、艾虎。子弟并邀集父兄宴請師長,稱為“享節”。
漳縣端午,牧童祀山神。積薪丘,在雞鳴前焚燒,俗稱“燒高山”。
[江蘇省] 嘉定縣端午,不論貧富,必買石首魚(俗稱鰉魚)煮食。儀征縣也有“當褲子、買黃魚”的俗諺。
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許雄黃,鵝眼錢兩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稱為“破火眼”,據說可保一年沒有眼疾。武進有夜龍舟之戲,晚上在龍舟四面懸上小燈競渡,且有簫鼓歌聲相和。
[四川省] 石柱有“出。
五、端午的來歷、習俗、古詩
關于端午節的來歷,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諸說: 紀念屈原,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懔《荊楚歲時記》的記載。
據說,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后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絲粽子于水中,以驅蚊龍。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后,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尸體。
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
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迎濤神,此說出自東漢《曹娥碑》。
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 龍的節日,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
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
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系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發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
(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系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跡。 惡日,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
《呂氏春秋》中《仲夏記》一章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欲、齋戒。《夏小正》中記:“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
《大戴禮》中記,“五月五日畜蘭為沐浴”以浴驅邪認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傳說也很多。《史記·孟嘗君列傳》記歷史上有名的孟嘗君,在五月五日出生。
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認為“五月子者,長于戶齊,將不利其父母。”《風俗通》佚文,“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
《論衡》的作者王充也記述:“諱舉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舉也。” 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
宋徽宗趙佶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
可見從先秦以后,此日均為不吉之日。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術、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夏至,持這一看法的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一說》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提出三個主要理由:(一)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節日風俗,卻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中。至于竟渡,隋代杜臺卿所作的《玉燭寶典》把它劃人夏至日的娛樂活動,可見不一定就是為了打撈投江的偉大詩人屈原。
(二)端午節風俗中的一些內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雜藥”等,實際上與屈原無關。(三)《歲時風物華紀麗》對端午節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為天中節。
由此午節的最早起源當系夏至。兌紛出,而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
由于屈原的人格藝超群,人們也愿意把這一紀念日歸之于他。 【各地的端午節習俗】 [河北省] 北平忌端午節打井水,往往于節前預汲,據說是為了避井毒。
市井小販也于端午節兜售櫻桃桑椹,據說端午節吃了櫻桃桑椹,可全年不誤食蒼蠅。各爐食鋪出售“五毒餅”,即以五種毒蟲花紋為飾的餅。
灤縣已許聘的男女親家咸于端午節互相饋贈禮品。趙縣端午,地方官府會至城南舉行聚會,邀請城中士大夫宴飲賦詩,稱為“踏柳”。
[山東省] 鄒平縣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飲酒一杯,傳說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給兒童纏七色線,一直要戴到節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來扔在雨水里。
臨清縣端午,七歲以下的男孩帶符(麥稓做的項鏈),女孩帶石榴花,還要穿上母親親手做的黃在鞋,鞋面上用毛筆畫上五種毒蟲。意思是借著屈原的墨跡來殺死五種毒蟲。
即墨在端午節早晨用露水洗臉。 [山西省]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葉,稱為“去疾”,幼童則系百索于脖子上,據說這是“為屈原縛蛟龍”。
隰州端午,各村祭龍王,并在田間掛紙。懷仁縣端午又名“朱門”。
定襄縣端午,學生需致贈節禮給教師。潞安府以麥面蒸團,稱為“白團”,與粽子一起拿來互相饋贈。
[陜西省] 興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領僚屬觀賞競渡,稱之“踏石”。興平縣端午以綾帛縫小角黍,下面再縫上一個小人偶,稱為“耍娃娃”。
同官縣端午以蒲艾、紙牛貼門,稱為“鎮病”。 [甘肅省] 靜寧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漬為飴。
鎮原縣端午贈新婚夫婦香扇、羅綺、巾帕、艾虎。子弟并邀集父兄宴請師長,稱為“享節”。
漳縣端午,牧童祀山神。積薪丘,在雞鳴前焚燒,俗稱“燒高山”。
[江蘇省] 嘉定縣端午,不論貧富,必買石首魚(俗稱鰉魚)煮食。儀征縣也有“當褲子、買黃魚”的俗諺。
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許雄黃,鵝眼錢兩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稱為“破火眼”,據說可保一年沒有眼疾。武進有夜龍舟之戲,晚上在龍舟四面懸上小燈競渡,且有簫鼓歌聲相和。
[四川省] 石柱有“出。
六、端午節的來歷、習俗和有關詩詞、成語
五月五日 (梅堯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后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和端午 (張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已酉端午 (貝瓊) 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
海榴花發應相笑,無酒淵明亦獨醒。 午日觀競渡 (邊貢) 共駭群龍水上游,不知原是木蘭舟。
云旗獵獵翻青漢,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會,醉諷離騷不解愁。 午日處州禁競渡 (湯顯祖) 獨寫菖蒲竹葉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甌江死,舟楫何勞吊屈來 。 五日·選一(陳子龍) 吳天五月水悠悠,極目煙云靜不收。
拾翠有人盧女艷,弄潮幾部阿童游。 珠簾枕簟芙蓉浦,畫槳琴箏笮艋舟。
擬向龍樓窺殿腳,可憐江北海西頭。 五絲 (唐·褚朝陽) 越人傳楚俗,截竹競縈絲。
水底深休也,日中還賀之。 章施文勝質,列匹美于姬。
錦繡侔新段,羔羊寢舊詩。 但夸端午節,誰薦屈原祠。
把酒時伸奠,汨羅空遠而。 端午日賜衣 (唐·杜甫) 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
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 自天題處濕,當暑著來清。
意內稱長短,終身荷圣情。 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
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觴。 事古人留跡,年深縷積長。
當軒知槿茂,向水覺蘆香。 億兆同歸壽,群公共保昌。
忠貞如不替,貽厥后昆芳。 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唐·李隆基) 五月符天數,五音調夏鈞。
舊來傳五日,無事不稱神。 穴枕通靈氣,長絲續命人。
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 方殿臨華節,圓宮宴雅臣。
進對一言重,遒文六義陳。 股肱良足詠,鳳化可還淳。
競渡詩 (唐·盧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 鼙鼓動時雷隱隱,獸頭凌處雪微微。
沖波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 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
乙卯重五詩 陸游(南宋)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浣溪沙(宋·蘇軾)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
流香漲膩滿晴川。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
佳人相見一千年。 齊天樂 (宋·楊無咎) 疏疏數點黃梅雨。
殊方又逢重五。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風物依然荊楚。
衫裁艾虎。更釵鳧朱符,臂纏紅縷。
撲粉香綿,喚風綾扇小窗午。沈湘人去已遠,勸君休對酒,感時懷古。
慢囀鶯喉,輕敲象板,勝讀離騷章句。荷香暗度。
漸引入陶陶,醉鄉深處。臥聽江頭,畫船喧疊鼓。
菩薩蠻 (宋·陳義) 包中香黍分邊角。彩絲剪就交絨索。
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
主人恩義重。對景承歡寵。
何日玩山家。葵蒿三四花。
漁家傲(宋·歐陽修) 五月榴花妖艷烘。綠楊帶雨垂垂重。
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
生綃畫扇盤雙鳳。正是浴蘭時節動。
菖蒲酒美清尊共。葉里黃驪時一弄。
猶松等閑驚破紗窗夢。 念奴嬌 (宋·張榘) 楚湘舊俗,記包黍沈流,緬懷忠節。
誰挽汨羅千丈雪,一洗些魂離別。贏得兒童,紅絲纏臂,佳話年年說。
龍舟爭渡,搴旗捶鼓驕劣。誰念詞客風流,菖蒲桃柳,憶閨門鋪設。
嚼徵含商陶雅興,爭似年時娛悅。青杏園林,一樽煮酒,當為澆凄切。
南薰應解,把君愁袂吹裂。 喜遷鶯 (宋·黃裳) 梅霖初歇。
乍絳蕊海榴,爭開時節。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處玳筵羅列。
斗巧盡輸少年,玉腕彩絲雙結。艤彩舫,看龍舟兩兩,波心齊發。
奇絕。難畫處,激起浪花,飛作湖間雪。
畫鼓喧雷,紅旗閃電,奪罷錦標方徹。望中水天日暮,猶見朱簾高揭。
歸棹晚,載菏花十里,一鉤新月。
七、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 關于端午節的資料 詩句、傳說和作文
歷作文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
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
端午節的第一個意義就是紀念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詩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戰國時代的楚國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歷正月初七,或謂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
端午節的第二個意義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后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
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后,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
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后,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
"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體裝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端午節第三個意義是為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
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日不見尸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后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
后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端午節第四個意義是紀念現代革命女詩人秋瑾。
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國,后人為敬仰其詩,復哀其忠勇事跡,乃與詩人節合并舉行紀念,而詩人節亦因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定為端午節。秋瑾字睿卿競雄,號鑒湖女俠,小字玉姑,浙江紹興人,幼年擅長詩、詞、歌、賦,且喜騎馬擊劍,有花木蘭、秦良玉在世之稱。
28歲時參加革命,影響極大,預謀起義,開會時為清兵所捕,不屈,于光緒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紹興軒亨口英勇就義。懸鐘馗像:鐘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
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
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鐘馗,即武舉不第,愿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瘧疾痊愈,于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鐘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掛艾葉菖蒲: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于堂中,剪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
用菖蒲作劍,插于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賽龍舟:當時楚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
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尸體。
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臺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
現在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香港有競渡,近來英國人也有仿效我國人作法,組織鬼佬隊,進行競賽活動。
吃粽子: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為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后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飲雄黃酒:此種習俗,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種習俗,盛行于貴州地區的端午習俗。佩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
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各地端午節的習俗關于端午節作文素材吃粽子: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為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后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
懸鐘馗像:鐘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
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
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鐘馗,即武舉不第,愿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瘧疾痊愈,于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鐘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掛艾葉菖蒲: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稱為艾人。
將艾葉懸于堂中,剪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于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賽龍舟:當時楚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死去,。
八、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及作文
今天又是端午節了,這個我小時候會熱切期盼的節日,快樂度過的端午節日,終于又到了。
。去年的端午節不是雙休日,所以過得還簡單,今年是端午節放假的第一年,因此我想這個端午節一定要過得有意義。
。過端午節吃粽子是必不可少的,這就讓我想起了小時候度過端午節的情景。
經過長久的期盼,端午節黎明的曙光終于出現了,響亮的鞭炮聲把我從夢幻中喚醒,睜開眼,想到今天是端午節了,心里不禁興奮起來。吃過早飯后,母親和奶奶就會為包灰水粽子的事忙碌起來,而我和弟則會收拾打扮好,向大寺進發,去看熱鬧的舞龍獅。
在母親的叮囑下出了門,一路上大伙會興奮地互相詢問:“端午節到了,吃鴨肉和粽子了嗎?”當我們被問到時,我們會高興地答道,“還沒呢!中午就有粽子吃了,晚上再吃鴨肉!”一些也去大寺的人會大呼,“看舞龍獅去嘍!你們去不去呀?”我們也會大聲而愉快地說:“去呀,一起去吧!”然后我們三五成群地來到大寺,大寺那叫一個熱鬧,真的快到摩肩接踵的地步了,特別是大寺街上,那更是人山人海。我和弟弟牽著手在人堆里鉆,只為尋找一個空隙去目睹一下幾條龍獅在數十條壯漢的奮力舞動下那壯觀的場面。
快到中午我們也就意猶未盡地談論著踏上歸家的旅程。 回到家后,不出所料,粽子果然已經蒸熟了。
打開鍋蓋,那濃濃的香氣迎面撲來,拿出一個熱氣騰騰的粽子,翻來顛去一陣后,剝開那幾片還在散發著香氣的箬葉后,里面躺著的粽子就像小寶寶一樣新鮮細嫩,招人喜愛。輕輕咬上一口,那混合了棕葉香、糯米香還有肉香的濃濃香氣在口中鼻中縈繞不絕,那黏而不粘的口感,那甜美的味道讓人吃后回味無窮。
到了下午,我們兄弟兩個會提上一只鴨子上外婆家,去看望一下她,陪她嘮嘮嗑,還會和表哥們聊聊天,上山玩玩。
夜幕降臨時,我們一家人就會圍坐在飯桌前分享一只自家養大的鴨子,那道醋血鴨可是我最愛吃的菜,那是放有許多香料炒出來的,可香了。它味重而不咸,肉嫩而鮮,味道好極了。
飯后一家人嘮嘮家常,其樂融融啊! 最后在暖暖的被窩中回味著一天的美好,漸漸步入了甜蜜的夢鄉。 想到這,對比著今天,心里頓時倍感凄楚,眼角不覺濕潤了起來。
九、端午節有關的來歷和風俗古詩俗語名言的
一、端午節的習俗:1、賽龍舟: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
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
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2、端午食粽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堿,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堿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
煮之,合爛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
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
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于粽里見楊梅”的詩句。
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后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
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3、佩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于襟頭點綴裝飾。
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4、端午的鴨蛋高郵的端午較為特殊,有系百索子、貼五毒、貼符、放黃煙子、吃“十二紅”等習俗,孩子興掛“鴨蛋絡子”,就是挑好看的鴨蛋裝在彩線結成的絡子中,掛在胸前。
5、懸艾葉菖蒲: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
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于門眉,懸于堂中。并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制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
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
將艾葉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
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
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采藥,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二、端午節詩歌詩句:1、(唐)文 秀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2、七律.端午(唐)殷堯藩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3、競渡歌(節錄)(唐)張建封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鷹;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前船搶水已得標,后船失勢空揮撓。
4、節令門.端陽(清)李靜山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一壺。門外高懸黃紙帖,卻疑賬主怕靈符。
5、七律.端午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三、相關諺語未食五月粽,被褥不甘松。
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未食五月粽,破裘毋甘放。
未食五月粽,寒衣勿入櫳。未食五月粽,寒衣未入櫳。
食過五月粽,寒衣收入杠,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未食五月粽,寒衣不入櫳,食過五月粽,不夠百日又翻風。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北方)蛤蟆蝌蚪躲端午。
(北方)端午不戴艾,死去變妖怪 。(西北)午時水飲一嘴,較好補藥吃三年 。
(山東)喝了雄黃酒,百病遠遠丟。(山西)有錢難買五月五日旱(山西)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還要凍三凍。
(寶山)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江浙)端午請菩薩,端六發烏賊 。
(江浙)良辰當五日,偕老祝千年。(江蘇)。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及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