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包含事物哲理的詩句
題西林壁(宋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們觀察事物的立足點、立場不同,就會得到不同的結論.人們只有擺脫了主客觀的局限,置身廬山之外,高瞻遠矚,才能真正看清廬山的真面目.要認清事物的本質,就必須從各個角度去觀察,既要客觀,又要全面. 觀書有感 (宋 朱熹)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水?為有源頭活水來. 【哲理】以池塘為喻,說明了為學之道,必須不斷積累,不斷地吸收新的營養.事物都是運動、變化、發展的,萬事萬物只有在運動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這種不間斷的運動、變化和發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斷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這種運動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沒有知識的不斷更新,不斷積累,一個人的學問也就回變成一潭死水,毫無生氣和進展了.治學之道如此,辦其他事情也是這樣. 游山西村 ( 陸游 )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村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哲理】既寫出山西村山環水繞,花團錦簇,春光無限,另一方面它又富于哲理,表現了人生變化發展的某種規律性,令人回味無窮.表現了詩人與眾不同的思維與精神——在逆境中往往蘊涵著無限的希望.詩人描述了山水縈繞的迷路感覺與移步換形又見新景象的喜悅之情;人們可以從中領悟到蘊含的生活哲理——不論前路多么難行難辨,只要堅定信念,勇于開拓,人生就能“絕處逢生”(出現一個充滿光明與希望的嶄新境界). 1、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王灣《次北固山下》) 簡析:蘊含新事物孕育于舊事物解體之時的哲理. 2、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曹操《龜雖壽》) 簡析:發揮主觀能動性,樂觀向上,積極進,將終生有益、無憾. 3、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 簡析: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無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時,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生,生活不會因消逝而變得一片虛無.(常用來表達一種“想要挽留卻又不能留住”的心態.或對人生的感慨:盛衰浮沉,生死聚散,也如這花開花落、燕去燕來.) 4、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空喜歡;正入萬山圈子里,一山放過一山攔.(楊萬里《過松源晨炊漆公店》) 簡析:它蘊涵著要透過現象看本質,不被假象所迷惑的道理. 5、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觀書有感》) 簡析:借景喻理,說明只有思想永遠活躍,接受種種不同新思想、新知識,方能才思不斷,新水長流.(或:人要心靈澄明,就得不斷學習,時時補充新知.) 6、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清朝趙翼《論詩》) 簡析:常用來贊美人才的人才輩出,也用來表示一代新人過去,又有一代新人出現,長江后浪推前浪.也含有“世事超越前人,不斷創新,不斷進取的必然趨勢”之哲理. 7、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岳》) 簡析:它包含一切有所作為的人都應具有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8、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游山西村》) 簡析: 歷經“山重水復”讓人懷疑無路可走,卻又意外地呈現出光明前景(或:表現感到困惑時,突然見到希望). 9、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長歌行》 簡析:勸勉人們努力珍惜青春年華,世間沒有后悔藥.有“失去才知可貴”的哲理. 10、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蘇軾《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 簡析:表現作者雖處困境,仍力求振作精神 .只要主觀努力,心理健康,仍然能青春永駐,老當益壯. 11、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杜牧的《赤壁》) 簡析:詩中蘊含機遇造人的哲理,且隱含著詩人對自己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慨嘆之情. 12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陶淵明《飲酒》) 簡析:它蘊含著這樣的哲理: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囂人境也無\"喧囂\"之感. 13、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李白《 行路難》) 簡析:堅信不怕困難、勇往直前,抱負是必能實現的. 14、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龔自珍《己亥雜詩》) 簡析:闡明事物具有兩重性. 15、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謝跳樓餞別校書叔云》) 簡析:詩句最具憂愁、苦悶之意.極欲擺脫,卻又無計可除.有“有新栽花花不發”的意蘊,也告誡人們:酒不解真愁. 16、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李煜《相見歡》) 簡析:詞句用巧妙地比喻寫\"愁\".寓含一種既無可奈何,又無可解脫的別人不能理解的理趣. 17、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王安石《登飛來峰》) 簡析:詩中蘊含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與王之渙“欲窮千里目,更上一曾樓”有異曲同工之妙. 18、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簡析:把對朋友的真摯感情升華為哲理,寫出四海之內有知心朋友,就是在天涯海角也還是近鄰一樣的親近,說明知心朋友是聲息相通的. 19、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
二、蘊含人生哲理的詩句
1、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孔子
2、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韓愈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師也。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6、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孔子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8、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9、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0、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歐陽修
11、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劉彝
12、黑發不知勤學早,白發方悔讀書遲——顏真卿
13、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于謙
14、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劉向
15、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長歌行》
16、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
17、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蘇軾
18、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李苦禪
19、立志宜思真品格,讀書須盡苦功夫——阮元
20、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
21、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陳壽《三國志》
22、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孫洙《唐詩三百首序》
23、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陸游
24、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
25、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蘇軾
26、書癡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蒲松齡
27、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三國志》
2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29、路漫漫其修道遠,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
30、奇文共欣賞,疑義相如析——陶淵明
31、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朱熹
3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
33、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諸葛亮
34、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
四、哲理詩句
1、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游山西村》)
2、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蘇軾《題西林壁》)
3、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煥《登鸛雀樓》)
4、沉舟側畔千帆過,并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5、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觀書有感》)
6、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7、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岳》)
8、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蘇軾《惠崇〈春江晚景〉》)
9、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王安石《等飛來峰》)
10、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王灣《次北固山下》)
11、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朱熹《春日》)
12、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劉禹錫《烏衣巷》)
13、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離別》)
三、【含有哲理的詩句】
【題目】題西林壁(蘇軾)【詩詞原文】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哲理】人們觀察事物的立足點、立場不同,就會得到不同的結論.人們只有擺脫了主客觀的局限,置身廬山之外,高瞻遠矚,才能真正看清廬山的真面目.要認清事物的本質,就必須從各個角度去觀察,既要客觀,又要全面.【題目】觀祈雨(唐 李約)【詩詞原文】 桑條無葉土生煙,蕭管迎龍水廟前.朱門幾處耽歌舞,猶恐春陰咽管弦.濰縣署中畫竹(清 鄭燮)【詩詞原文】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哲理】唯物主義認為,意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但是人們對同一客觀事物進行思考,卻往往會形成不同的認識和結論.從人的主觀因素來說,主要是由于人們的立場不同,世界觀不同,知識構成不同等因素造成的.詩中描述的祈雨場面就非常鮮明的告訴我們,在階級社會中,由于人們分屬于不同的階級,具有不同的階級立場,因而,他們對許多問題的看法(反映)都大相徑庭.我們要正確地認識事物,首先必須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場上去看問題.二、聯系地、發展地看問題【題目】琴詩(宋 蘇軾)【詩詞原文】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哲理】美妙的樂曲是一個有機整體,而整體都是由若干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部分、要素構成的.在樂曲、琴聲中指頭、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們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存在著緊密的聯系.唯物辯證法認為,普遍聯系的根本內容,就是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的矛盾雙方的聯系.因此,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頭和琴聲三者之間的矛盾關系.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內,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與琴、指之間的關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內部矛盾(內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間的關系.前者是音樂產生的根據,后者則是音樂產生的條件,兩者缺一不可.【題目】戲為六絕句(之一) (唐 杜甫)【詩詞原文】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筆意縱橫.今人嗤點流傳賦,不覺前賢畏后生.【哲理】(1)從事物普遍聯系的觀點看,任何事物都是一個前后相繼的發展過程,離開了對歷史聯系的分析,我們不僅無法正確認識昨天的歷史,也無法正確認識今天的是未.割斷歷史、否認聯系,盲目的嗤笑傳統、否定前人,必然導致民族虛無主義.(2)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就要把事物如實地看成是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研究任何我,都不能割斷歷史,都不能以今天的成熟去否定昨天的幼稚.對前人要采取歷史主義的態度,不能用今天的淹灌和標準去看待和衡量過去,更不能苛求古人.(3)用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結合的觀點看問題,一方面,要正確分析和區分前人的成就和缺陷、是與非、功與過、精華與糟粕等;另一方面,還要進一步分清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哪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等.【題目】八陣圖 (唐 杜甫)【詩詞原文】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減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哲理】唯物辯證法認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體和部分(全局和局部),兩者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首先,整體和部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其次,二者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在某種條件下,關鍵的部分甚至能夠對全局和整體起決定性作用.諸葛亮多年苦心經營,巧妙布置八陣圖,都是為了一個全局性的戰略目標——“吞吳”,而劉備的報仇之舉則是部分、局部的小目標.辦事情只有從整體著眼,統籌全局,才能選擇最佳方案,以求實現最有目標.劉備意氣用事,僅從局部著眼,貿然發動進攻,結果不僅局部遭到失敗,而且還從根本上破壞了諸葛亮苦心籌劃的戰略大局,使“吞吳”大計泡影.這首詩以生動鮮明的歷史事實昭示后人:樹立全局觀念,局部服從全局是多么重要.【題目】觀書有感 (宋 朱熹)【詩詞原文】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水?為有源頭活水來.【哲理】以池塘為喻,說明了為學之道,必須不斷積累,不斷地吸收新的營養.事物都是運動、變化、發展的,萬事萬物只有在運動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這種不間斷的運動、變化和發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斷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這種運動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沒有知識的不斷更新,不斷積累,一個人的學問也就回變成一潭死水,毫無生氣和進展了.治學之道如此,辦其他事情也是這樣.【題目】擬古 (明 錢宰)【詩詞原文】長江東流去,來者方不息.白日沒西山,晨光還奕奕.春花瘁復榮.秋草黃已碧.造化無停機,循環豈終極?人生天壤間,少壯須努力!【哲理】世界上萬事萬物在永不停息地運動、變化著.自然界是如此,人生又何嘗不是這樣,因此,在少壯時,就必須努力拼搏,奮發進取.【題目】論詩 (清 趙翼)【詩詞原文】李杜詩篇萬古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哲理】說明事物是不斷發展的,每個時代都應創新、進步,不能因襲古人,不求進取.【題目】草 (唐 白居易)【詩詞原文】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哲理】說明世界上。
四、含有哲理的詩句
1、詩句: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
出自:宋代歐陽修的《玉樓春·尊前擬把歸期說》
釋義:人的多愁善感是與生俱來的,這種情結和風花雪月無關。
2、詩句: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出自:唐代李白的《把酒問月·故人賈淳令予問之》
釋義:古人與今人如流水般只是匆匆過客,共同看到的月亮都是如此。
3、詩句:月有盈虧花有開謝,想人生最苦離別。
出自:元代張鳴善的《普天樂·詠世》
釋義:月有圓有缺花有開有謝,想到人生最苦的事情莫過于離別。
4、詩句:世人結交須黃金,黃金不多交不深。
出自:唐代張謂的《題長安壁主人》
釋義:世俗的人互相結交需要以黃金為紐帶,黃金用得不多,交情自然不深。
5、詩句:世事短如春夢,人情薄似秋云。
出自:宋代朱敦儒的《西江月·世事短如春夢》
釋義:世事短暫,如春夢一般轉眼即逝。人情淡薄,就如秋天朗空上的薄云。
五、含有哲理的詩句是什么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哲理: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要全面地看問題。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哲理:人們必須不斷的提高自己,才能跟上社會發展的腳步。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哲理:反映了發展的實質就是新事物終將取代舊事物。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們觀察事物的立足點、立場不同,就會得到不同的結論。人們只有擺脫了主客觀的局限,置身廬山之外,高瞻遠矚,才能真正看清廬山的真面目。要認清事物的本質,就必須從各個角度去觀察,既要客觀,又要全面。
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閣筆費評章。梅須遜許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哲理: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萬別,就在于她們各有其特殊性的矛盾,真實這種特殊的矛盾規定了一事物區別于其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質。詩中深刻地說明了:每一事物都有自己的特點,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如果離開了對于矛盾特殊性的具體分析,人們就無法區分是未,也就更談不上正確地認識事物。
折戟沉沙鐵圍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哲理: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據,外因是事物發展的條件。外因在一定條件下,對事物的發展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倘若沒有一定的條件,即使是英雄人物也是無法成功的。
六、包含有哲理的古詩句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漢樂府《長歌行》)百學須先立志。(朱熹)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杜甫)別裁偽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汝師。
(杜甫)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蘇軾)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禮記》)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司馬遷)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漢書)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韓愈)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軾)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王安石)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園。(孟子)C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
(羅隱)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管子》)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
(劉勰)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呂氏春秋》)差以毫厘,謬以千里。
(《漢書》)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李白)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文天祥)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吃一塹,長一智。
(古諺語)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屈原)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沾襟。
(杜甫)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李商隱)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孟郊)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葉紹翁)春宵一刻值千金。
(蘇軾)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國語》)D大丈夫寧可玉碎,不能瓦全。
(北齊書)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老子》)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于我如浮云。
(杜甫)但愿人長久,千里共蟬娟。(蘇軾)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漢書)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新唐書)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劉勰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劉禹錫)讀書百遍,其義自現。(三國志)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杜甫)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朱熹)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劉彝)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E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杜甫)F凡事豫(預)則立,不豫(預)則廢。(《禮記》)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國語)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諸葛亮)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戰國策》)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G感時思報國,拔劍起蒿萊。
(陳子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詩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孔子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堅忍不拔之志。(蘇軾)觀眾器者為良匠,觀眾病者為良醫。
(宋·葉適)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明《增廣賢文》)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三國演義》)H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古詩詩話)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王勃)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岑參)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禍兮,福之所倚;福兮,鍋之所伏。
(《老子》)J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資治通鑒》)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戰國策》)見義不為,非勇也。
(論語)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趙翼)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劉基)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蘇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傅玄)鏡破不改光,蘭死不改香。(孟郊)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 不拘一格降人才。(龔自珍)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諸葛亮《后出師表》)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論語)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孔子)君子憂道不憂貧。
(論語)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莊子》)L老當益壯,寧知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
(王勃)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曹操)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晏殊)流水不腐,戶樞不蠹。
(呂氏春秋)路漫漫其修遠今,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元曲·爭報恩)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龔自珍)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王勃)M滿招損,謙受益。(尚書)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羅梅坡)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詩經)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孔子)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滿天。
(劉禹錫)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木秀于林,風必摧之。(舊唐書)N濃綠萬枝紅一點,動人春色不須多。
(王安石)P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左傳)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韓愈)Q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宋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陶淵明)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辛棄疾)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陳子昂)前車之覆,后車。
七、含有哲理的詩句
1.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游山西村》陸游 只要人們正視現實,面對艱難險阻,不退縮,不畏懼,勇于開拓,發奮前進,就一定能取得成功;遇到困難,前途渺茫時,不喪氣,只要堅持不懈,就一定會生出許多希望。 2.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劉禹錫 腐朽沒落的舊事物,舊制度終究阻擋不住歷史前進的潮流,新生事物代表了社會前進的方向,充滿生機和活力;揭示了新陳代謝的自然規律,贊美新生事物強大的生命力;歷史潮流不可阻擋,新生事物不可戰勝。 3.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望岳》杜甫 一個人在事業上只有不斷攀登高峰,才能取得不平凡的業績。 4.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登鸛鶴樓》王之渙 站得高,目光遠大,視野開闊,才能飽覽千里風光;奮發向上,勵精圖治,才能不斷發現新境界。 5.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雪梅》盧梅坡 人和事物一樣都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因此,要虛心學習,取長補短。
6.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蟬》虞世南 以品格高尚立身,以志存高遠處世,并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借,自能聲名遠播;高尚的品格,高尚的境界,自能贏得人們的信賴和尊重。
7.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題西林壁》蘇軾 看人、看事、看社會,要全面地、辯證地看,用發展的眼光看,不能以偏概全。
8.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夏日絕句》李清照 人生在世,就應該慷慨激昂,轟轟烈烈,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特別是風華正茂的青年,更要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不辱歷史賦予我們的莊嚴使命。
9.問君何能耳,心遠地自偏。《飲酒》陶淵明 保持寧靜高遠的心境,就能自得其樂。
10.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行路難》李白 充滿自信,不斷追求,一定能到達理想的彼岸。
11.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浣溪沙》蘇軾 要振作精神,樂觀向上,不要因為年老而消極悲觀。
12.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誠摯的友誼可以超越時空,縮短距離。
13.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水調歌頭》蘇軾 自古及今,人間天上都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事情;人生中有無法克服的遺憾,希望各自珍重。
14.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水調歌頭》蘇軾 只要親人長久健在,即使遠隔千里,彼此的心靈和精神也是相通的。
15.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山行》杜牧 不怕困難,不畏挫折,百折不撓,奮發進取的人生,才有意義。
16.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次北固山下》王灣 春夏秋冬,白天黑夜,時序交替,來去匆匆。 17.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無題》李商隱 只要彼此心心相印,情理相通,就能沖破阻隔,達到心靈的契合和感應。18.云霞,我愛山無價;行踏,云山也愛咱。
《雁兒落兼得勝令》張養浩 愛自然的人也會被自然喜愛;人與自然相互依存,必須和諧共處。 19.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己亥雜詩》龔自珍 老一輩的退出,是為了更好的關心培育下一代新人。 20.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論詩》趙翼 天地間人才輩出,不要拘泥于古人,后人定能超出前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哲理是:新舊事物是普遍聯系的,新事物是從舊事物中孕育出來的。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 哲理是:唯物辯證法的普遍聯系與變化發展的觀點。
“涇溪石險人兢慎,終歲不聞傾履人。卻是平流無石處,時時聞說有沉淪。”
——唐詩《涇溪》 哲理是:矛盾雙方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轉化。 “深處種菱淺種稻,不深不淺種荷花。”
——清代阮元《吳興雜詩》 哲理是:矛盾的特殊性,要學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為知也。
對待知識要采取實事求是的態度,不能弄虛作假,體現了唯物主義精神。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情卻有情。
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必須從實際出發,按客觀事物的本來面目去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揭示了世間萬事萬物都處于運動變化之中,運動是絕對的,靜止僅僅是相對的。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騰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
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說明人們既要承認事物的客觀規律,又要發揮熱鬧的主觀能動性,做到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的統一。
鼓勵人們應當有所作為。 “禍兮福之所;福兮禍之所伏”。
“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曲則全,枉則直, 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任何矛盾都存在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雙方,矛盾的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哲理: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要全面地看問題。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哲理:人們必須不斷的提高自己,才能跟上社會發展的腳步。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漢樂府《長歌行》 簡析:勸勉人們努力珍惜青春年華,世間沒有后悔藥。有“失去才知可貴”的哲理。
海日生殘夜。
八、有哲理的詩句有哪些
古代哲理詩: 人生哲理詩句 1.(陸游《游山西村》: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王之煥《登鸛雀樓》: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3. 蘇軾 《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4.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5. 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6. 杜甫《望岳》: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7. 蘇軾《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8. 王安石《登飛來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9. 朱熹《春日》: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10.劉禹錫《烏衣巷》: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11. 王灣《次北固山下》: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12. 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離別》: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13. 蘇軾 《題西林壁》: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過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 楊萬里) 莫言下嶺便無難, 賺得行人空喜歡。 正入萬山圈子里, 一山放過一山攔。
【哲理】詩人借助景物描寫和生動形象的比喻,通過寫山區行路的感受,說明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深刻道理:人們無論做什么事,都要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作好充分的估計,不要被一時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把握這首詩的主題時,首先應將文體定位——哲理詩,然后就能較快地知道,此詩明寫登山的感受,實為談人生哲理:在取得一定成績時,萬萬不可自得自滿,而應不斷進取。
《雪梅》 (宋盧梅坡) 梅雪爭春末肯降, 騷人閣筆費評章。 梅須遜雪三分白, 雪卻輸梅一段香。
【哲理】這的確是一首絕妙的哲理詩,無論在理致與筆趣上,都超過了前面提到的那首詩,它既有宋詩工巧細密之所長,又兼得唐人詩虛處著墨、意象微茫之特色。"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評價梅雪,恰如其分。
此詩好就好在:它能寫出別人詩中所有(雪似梅,梅似雪),又能寫出他人筆下所無(梅雪爭春,各具特長)。這首詠物詩,沒有寫景,沒有抒情,純屬議論,卻寫得如此生動,另具一格。
《雪梅》 盧梅坡 有梅無雪不精神, 有雪無詩俗了人。 日暮詩成天又雪, 與梅并作十分春。
【哲理】此詩深得梅與雪的天然風韻,且在吟詠之間,寄托了微妙的哲思與理趣。 《題西林壁》 (宋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們觀察事物的立場不同,就會得到不同的結論。
人們只有擺脫了主客觀的局限,置身廬山之外,高瞻遠矚,才能真正看清廬山的真面目。要認清事物的本質,就必須從各個角度去觀察,既要客觀,又要全面。
登飛來峰 飛來山上千尋塔, 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緣身在最高層。
《琴詩》 (宋 蘇軾) 若言琴上有琴聲, 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 何不于君指上聽? 【哲理】美妙的樂曲是一個有機整體,而整體都是由若干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部分、要素構成的。在樂曲、琴聲中指頭、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們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存在著緊密的聯系。
唯物辯證法認為,普遍聯系的根本內容,就是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的矛盾雙方的聯系。因此,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頭和琴聲三者之間的矛盾關系。
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內,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與琴、指之間的關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內部矛盾(內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間的關系。前者是音樂產生的根據,后者則是音樂產生的條件,兩者缺一不可。
《觀書有感 》 (宋 朱熹) 半畝方塘一鑒開, 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哲理】以池塘為喻,說明了為學之道,必須不斷積累,不斷地吸收新的營養。事物都是運動、變化、發展的,萬事萬物只有在運動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正是這種不間斷的運動、變化和發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斷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這種運動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
如果沒有知識的不斷更新,不斷積累,一個人的學問也就回變成一潭死水,毫無生氣和進展了。治學之道如此,辦其他事情也是這樣。
現代哲理詩: 泥土(魯藜) 老是把自己當作珍珠 就時時有被埋沒的痛苦 把自己當作泥土吧 讓眾人把你踩成一條道路 簡析這首著名的哲理詩,曾經被多少青年人背誦,抄錄在自己的案頭作為座右銘。可是,歷史往往會與一些人開不大不小的玩笑。
這樣一首曾經影響和激勵過整整一代人的詩篇,在今天也會被某些時髦的人物嘲笑,認為這是一種陳腐了的過時觀念。據說,只有肯定自己的個人價值的人才是真正懂得人生意義的人。
土(林希) 附著在大地上 你是土壤 沉浮在空間里 你是塵埃 [簡析]此詩與魯藜那首《泥土》有異曲同工之妙。可以看出它受前者的啟迪和影響,但絕非重版,而是寫出了新意。
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哲理,同一事物也可從不同角度發現其哲理蘊涵。林希筆下的泥土不僅注意到了它具有“土壤”價值的一面,而且還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