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末反應內憂外患的詩句或對聯
萬里乘云去復來,只身東海挾春雷。
忍看圖畫移顏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濁酒不銷憂國淚,救時應仗出群才。
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
作者:秋瑾
金粉東南十五州,萬重恩怨屬名流。
牢盆狎客操全算,團扇才人踞上游。
避席畏聞文字獄,著書都為稻粱謀。
田橫五百人安在?難道歸來盡列侯!
作者:龔自珍
蹈海魯連不帝秦,茫茫煙水著浮身。
國民孤憤英雄淚,灑上鮫綃贈故人。
海天龍戰血玄黃,披發長歌覽大荒。
易水蕭蕭人去也,一天明月白如霜。
作者:蘇曼殊
二、有沒有像滿江紅這樣志向驅逐韃虜的詩
春江花月夜 (唐)張若虛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將進酒 (唐) 李白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
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三、孫中山提出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其中韃虜是什么意思 愛問知識
韃虜,韃子,韃靼,指的是塔塔兒人,就是韃靼人。
在蒙古興起之前,蒙古草原上所有游牧民族的總代稱。塔塔兒人生活在大興安嶺西,阿爾泰山杭愛山以東,歐亞民族大遷徙時西遷。
蒙古人是將“韃靼”此名繼承下去的民族。在蒙古西侵時,羅斯的王公們依然不稱之為蒙古人,而叫韃靼人。
后來在此地蒙古殘存政權叫做喀山,其主體民族還是韃靼人。以至南俄的一片草原叫做韃靼草原。
韃靼人一直成為蒙古的代稱,我們反元時,不是叫他們蒙古韃子嗎? 同時也成為了其他游牧民族的代稱。 孫中山提出的“驅除韃虜”中的韃虜其實是指滿族統治者。
四、驅除韃虜什么意思
驅除韃虜是指趕走北方少數民族民族,如:滿族
【拼音】qū chú dá lǔ
【釋義】
驅除:趕走的人或事物
韃虜是歷史上漢人對中國北方少數民族民族如蒙古族、滿族等的蔑稱。
【例句】
客觀地說,韋昌輝也算是一條有勇氣有見地的好漢子,毀家紓難,于拜上帝教貢獻極大,清廷無道,漢人中的豪杰,無不思“驅除韃虜,恢復中華”。
擴展資料:
歷史背景
驅除韃虜是1905年8月中國同盟會成立之后確定的綱領之一,當年10月孫中山即將此口號改為“民族主義”。1906年10月,孫中山與黃興、章太炎制訂《軍政府宣言》,再次提出“驅除韃虜”口號。
但當年12月孫中山在《民報》創刊周年慶祝大會演說中不提“驅除韃虜”,專述“民族主義”,還對民族復仇論進行了嚴厲的批判。從此以后,“驅除韃虜”口號很少出現于革命派的言論之中。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驅除韃虜
五、“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1)這是哪個革命組
的中心內容是四條綱領性的口號:“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這可以說是辛亥革命以前三民主義的早期形態,前兩條即當時的民族主義,第三條即當時的民權主義,最后一條即當時的民生主義。
三民主義的要點如下: 民族主義:反對列強的侵略,打倒與帝國主義相勾結之軍閥,求得國內各民族之平等,承認民族自決權。 民權主義:實行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民主政治,而防止歐美現行制度之流弊,人民有選舉、罷免、創制、復決四權以管理政府,政府則有立法、司法、行政、考試、監察五權以治理國家。
民生主義:其最重要之原則有兩個,一為平均地權(實行耕者有其田),二為節制資本(私人不能操縱國民生計)。
六、驅除韃虜,恢復中華"里的"韃虜"是指什么
韃虜又稱韃子是歷史上漢人對北方的少數民族如蒙古族、滿族等的的稱呼。
清末特指清朝統治者。《警世通言·范鰍兒雙鏡重圓》:“其時 東京 一路百姓,懼怕韃虜,都跟隨車駕南渡。”
吳玉章 《從甲午戰爭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憶·同盟會的成立》:“以 孫中山 先生所提出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宗旨。” 清末同盟會的綱領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民國后放棄該口號轉為“五族共和”。
擴展資料 日本人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背后的目的 “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是在1905年中國同盟會成立時,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提出的十六字綱領,這也代表了清末民主革命的幾大目標。
所謂“韃虜”,是當時對滿洲人的一種不友好的稱呼。而“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實際上代表了自1644年清朝入主中原以來,許多人持有的一種觀念——清朝為異族入侵,并非華夏正統。
在清初時,全國四處此起彼伏的“反清復明”活動,表明漢人對滿洲為“蠻夷”的觀念依然深入民心。 就連中國的屬國朝鮮,也對清朝面服心不服。
比如朝鮮派使臣朝拜明朝的資料記載,名為《朝天錄》,而后來改朝換代后,朝鮮把向清朝進貢的記載改成了《燕行錄》等等。 為了改變這種觀念,清朝的統治者們一方面加強對百姓的教化,另一方面也鼓勵滿漢融合,讓民眾逐漸接受了清朝也是華夏正統的思想。
不過,盡管在清末,滿漢融合已經到了相當高的程度,但大廈將傾之時,華夷之辨的歷史問題,也一次又一次成為了反對者們攻擊清朝的利器。 在國父孫中山之前,已經有人將“恢復華夏”作為推翻清朝的口號,一次是由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提出的,而另一次,竟是由日本人提出的。
大家可能會覺得疑惑,就算我們要恢復中華,關你們日本人什么事? 實際上,在清末中日甲午戰爭中,日本就真的強行摻和了進來。 由日本人宗方小太郎所寫的檄文——《開誠忠告十八省之豪杰》中,提出了推翻滿洲,恢復華夏的理念。
宗方小太郎寫下這篇檄文的時間,發生在日本在牙山和豐島襲擊清軍,正式挑起中日戰爭后不久。而宗方小太郎的企圖,是利用清初以來滿漢兩族之間的歷史矛盾,達到分化中國民眾的目的。
因此,在《開誠忠告十八省之豪杰》中,宗方小太郎開篇寫道:“滿清氏元塞外之一蠻族,既非受命之德,又無功于中國,乘朱明之衰運,暴力劫奪,偽定一時,機變百出,巧操天下。當時豪杰武力不敵,吞恨抱憤以至今日。”
接下來,宗方小太郎歷數清政之失,“人主暗弱,乘簾弄權,官吏鬻職,軍國瀆貨,治道衰頹,綱紀不振。” 清末之官場風氣,確實腐朽墮落。
戰爭中將士在前線舍生忘死,而大小貪官卻在背后貪墨軍費,以致屢戰屢敗,遭受一次次割地賠款之恥。宗方小太郎在華潛伏多年,對晚清社會有一定的了解,所以上述文字,也大多都是事實。
不過,寫到后面,宗方小太郎漸漸露出了他的狐貍尾巴。 在檄文中,日本人給“十八省之豪杰”打了個包票,說:“我國之所懲伐在滿清朝廷,不在貴國人民也;所愿愛新覺羅氏,不及聳從士卒也。”
挑撥離間的意味,昭然若揭。 另外,日本自詡和中國“同文同種”,號召中國民眾集結義軍,“逐滿清氏于境外”、“復三代帝王之治”,還搬出明太祖朱元璋,儼然以華夏文明的繼承人自居,口口聲聲說要幫中國人恢復華夏。
然而,戰爭結束后,日本卻獅子大開口,恨不得將中國一口吞下,要求中國割讓臺灣、澎湖、遼東,實行殘酷的殖民統治。所謂幫助中國恢復華夏,不過是空頭支票而已。
妄想與日本合作,則是與虎謀皮,得不償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