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王安石的詩句和盧綸的詩句都讓我們感受到遠離故土,漂泊在外所游子
泊船瓜洲朝代:宋代作者:王安石原文: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這首七絕觸景生情,通過對春天景物的描繪,表現了人此番出來做官的無奈和欲急切回歸江寧的愿望.頭兩句記敘北上的行程.詩人前往京城,卻偏偏回首江寧,表現不愿赴任的復雜心理.后兩句以景寫心,既有變法給自己帶來的欣慰,也有及早功成身退的想法.詩人回首江南,大地一片翠綠,這固然是春風吹綠的,但是那蔥綠的禾苗難道不是青苗法等變法措施產生的實效嗎?但是官場是險象環生的,詩人望著這照著瓜洲渡口,也照著鐘山的明月,發出了“明月何時照我還”的慨嘆,詩人是想早點離開是是非非的官場,很有余韻.這首詩不僅借景抒情,情寓于景,而且敘事也富有情致,境界開闊,格調清新. 最令人津津樂道的還是修辭上的錘煉.據洪邁《容齋隨筆》說:“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原稿“春風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為‘過’,復圈去而改為‘入’,旋改為‘滿’,凡如是十許字,始定為‘綠’”.真達到了“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境地.其實詩人不僅僅在煉字,也是在煉意,這才符合詩的情境.長安春望朝代:唐代作者:盧綸原文:東風吹雨過青山,卻望千門草色閑.家在夢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幾人還?(春生 一作:春來)川原繚繞浮云外,宮闕參差落照間.誰念為儒逢世難,獨將衰鬢客秦關.譯文東風吹拂,微微春雨灑過青山;登高遠望,長安城中房舍疊嶂,草色閑閑.故園就在夢中,可是何時才能歸還;冬去春來,江上舟來舟往,又有幾人得以還家.長安城外,河流原野,縱橫交錯,一直延伸到天邊浮云之外,長安城中,宮闕參差錯落,籠罩在一片殘陽之中.又有誰理解我這位讀書人,生逢亂世,孤身一人,滿頭白發,形容憔悴,漂泊流蕩在荒遠的秦關.這首詩中抒發了詩人在亂離中的思家之情.詩人感亂思家,眼中所見,心中所思,無非都是傷心之景,悲哀之情,淺吟低唱,一詠三嘆,讀后很容易引起人們的同情和憐憫。
二、關于王安石的詩句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原文:
《登飛來峰》 (宋)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登飛來峰》賞析
王安石是封建社會的大政治家,也是大詩人和散文大師。他在北宋文壇上有杰出的地位。他的詩繼承了杜甫、韓愈的傳統,善于翻新出奇,它有獨創性,無論是思想內容或是藝術手法都有很高的成就。
飛來峰在杭州西湖靈隱寺附近。公元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縣(現在的浙江寧波)做知縣,任滿以后回江西臨川故鄉,路過杭州的時候,寫了這首詩。這一年王安石三十歲。
第一句“飛來峰上千尋塔”,八尺是一尋,千尋塔是極言塔高。第二句“聞說雞鳴見日升”的“聞說”,就是“聽說”。作者說:我登上飛來峰頂高高的塔,聽說每天黎明雞叫的時候,在這兒可以看見太陽升起。第三、四句寫自己身在塔的最高層,站得高自然看得遠,眼底的景物可以一覽無余,不怕浮云把視線遮住。 “自緣身在最高層”的“緣”,當“因為”、“由于”講。我們不要小看這首登高游覽的小詩,它體現了詩人的理想和抱負。
雞鳴看日出是很壯麗的景致。今天我們還把太陽比革命領袖,把陽光普照大地象征革命的輝煌勝利。在北宋仁宗時候,國家表面上平安無事,實際上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都一天比一天尖銳起來了。王安石作為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的一個進步的知識分子,他懷著要求變革現實的雄心壯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國平天下的才能。所以他一登到山嶺塔頂,就聯想到雞鳴日出時光明燦爛的奇景,通過對這種景物的憧憬表示了對自己前途的展望。“不畏浮云遮望眼”這句看去很淺近,其實是用了典故。西漢的人曾把浮云遮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對賢臣進行挑撥離間,讓皇帝受到蒙蔽(陸賈;《新語·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賢,猶浮云之障日也。”)。唐朝的李白就寫過兩句詩:“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見《登金陵鳳凰臺》)意思說自己離開長安是由于皇帝聽信了小人的讒言。王安石把這個典故反過來用,他說:我不怕浮云遮住我遠望的視線,那就是因為我站得最高。這是多么有氣魄的豪邁聲音!后來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時候做了宰相,任憑舊黨怎么反對,他始終堅持貫徹執行新法。
他這種堅決果斷的意志,早在這首詩里就流露出來了。我們認為,這首詩和唐朝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詩:“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是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
三、王安石寫的江上的詩句是什么意思
江北秋陰一半開,晚云含雨卻低徊. 青山繚繞疑無路,忽見千帆隱映來. “江北秋陰一半開”, 似乎有了由陰轉晴的趨勢,誰料想都秋天了,氣候還如此變化無常, 逆轉為“晚云含雨卻低徊”.陰——半晴——濃陰,不僅是天氣變化, 而且是人的心理情調的變化,因而在低首徘徊的雨云之下,有一個低 首徘徊的詩人在.但是此詩的深層意義不是屈從陰暗,而是反抗陰暗. 詩人放眼遠望,視野雖然遇到“青山繚繞疑無路”的阻塞,卻又在 “忽見千帆隱映來”中,視野變得豁然暢通了. 王安石晚年辭官閑居于江寧府(南京)城東門與鐘山之間的“半 山園”,飽覽山光水色,寫了不少精致淡雅的山水絕句.連黃庭堅也 稱贊:“荊公暮年作小詩,雅麗精絕,脫去流俗.”此詩就是他在秋 江帆影中獲得精神啟悟而作.頭兩句寫天,后兩句寫地,可見詩人眼 界開闊而幽深.寫天就順手把地點(江北)、季節(秋)和時辰(晚) 都交待了,卻交待在陰晴莫定的天氣變化中.“江北秋陰一半開”, 似乎有了由陰轉晴的趨勢,誰料想都秋天了,氣候還如此變化無常, 逆轉為“晚云含雨卻低徊”.陰——半晴——濃陰,不僅是天氣變化, 而且是人的心理情調的變化,因而在低首徘徊的雨云之下,有一個低 首徘徊的詩人在.但是此詩的深層意義不是屈從陰暗,而是反抗陰暗. 詩人放眼遠望,視野雖然遇到“青山繚繞疑無路”的阻塞,卻又在 “忽見千帆隱映來”中,視野變得豁然暢通了.詩人對光色體察甚細, 遠處的千帆時顯時隱,是對應著天氣的半晴又陰對江面能見度的影響 的.反抗陰暗,便能開通千帆競渡的視境,這就是詩人借山光水色的 變化所體驗到的某種人生哲學、或政治哲學.因此,此詩是以富有辨 證法的思理取勝.這種思理是積極的,人們讀到南宋詩人陸游的《游 山西村》中“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名句,可能也會 聯想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