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形容露水的詩句什么禾苗壯】
1、1.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2、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3、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4、露珠的身體很小,生命也很短暫,但它卻是不平凡的.當夜幕籠罩的時候,它像慈母用乳汁哺育嬰兒一樣滋潤著禾苗;每當黎明,它睜開那不知疲倦的眼睛,隱身于空氣中;夜晚,無聲無息地在黑暗中工作.它不像暴風雨那樣挾著驚雷閃電,炫耀自己的威力;更不像冰雹那樣對一切冷酷無情.它默默地工作,又默默地逝去.它把短暫的一生,獻給采苗,而對禾苗卻從來無所求.它多么像辛勤的園丁,培育著祖國的花朵;多么像我們敬愛的老師,伏案燈下夜以繼日地工作,把畢生的心血滴滴灑在孩子們的心田里.5、小露珠外表十分美麗,所以動物們都喜歡他.其實不光小動物喜歡小露珠,植物們也喜歡小露珠.6、小露珠反射著霞光,所有的植物都變得格外精神,連那些衰老的花草、樹木也都顯現出生機7、小露珠反射霞光,逐漸消耗了自己的生命,滋潤了花草樹木,讓它們變得生機勃勃.8、小露珠用自己的身體美化了植物,把鮮花嫩草打扮的格外美麗,格外俊俏.9、露珠用自己的身體滋潤了,美化了植物,直至奉獻自己的生命,都是笑盈盈的,它那種無私奉獻,無怨無悔的品質值得我們敬佩.。
二、描寫露的詩要三句
卷23_6【琴曲歌辭·湘妃列女操】 鮑溶 有虞夫人哭虞后,淑女何事又傷離。
竹上淚跡生不盡,寄哀云和五十絲。 云和經奏鈞天曲,乍聽寶琴遙嗣續。
三湘測測流急綠,秋夜露寒蜀帝飛。 楓林月斜楚臣宿,更疑川宮日黃昏。
暗攜女手殷勤言,環佩玲瓏有無間。 終疑既遠雙悄悄,蒼梧舊云豈難召,老猿心寒不可嘯。
目眄眄兮意蹉跎,魂騰騰兮驚秋波。 曲一盡兮憶再奏,眾弦不聲且如何。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韋應物. 秋荷一滴露,清夜墜玄天。將來玉 盤上,不定始知圓。
三、描寫月色、松竹、星星、風雨霜露、山水的詩句皎潔月色
描寫月色的詩句: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關山月》李白 2 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玉階怨》李白 3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王維 4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望月懷遠》 張九齡 5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暮江吟》白居易描寫松竹的詩句:梅松竹,歲寒三友 廉正清,為官三要 梅松竹歲寒三友,書畫詩翰苑一池.松竹梅歲寒三友 桃李杏春暖一家 松竹梅歲寒三友 日月星碧空一景 松竹梅歲寒三友 風雅頌文史四精 描寫星星的詩句:李商隱 云母屏風燭影深,銀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秋夕 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王勃《滕王閣序》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 舟夜書所見·查慎行 月黑見漁燈,孤光一點螢.微微風簇浪,散作滿河星.沈德潛-《楓江夜泊》 野宿隨寒雁,辭家第一宵.星星漁火亂,知是泊楓橋.曹操 觀滄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辛棄疾 《青玉案·元夕》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李白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衡山蒼蒼入紫冥,下看南極老人星.回飆吹散五峰雪,往往飛花落洞庭.——古詩十九首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四、關于杏花的詩
“杏花”古詩詞選錄 ☆ 石梁度空曠,茅屋臨清洄.俯窺嬌嬈杏,未覺身勝影.嫣如景陽妃,含笑墮宮井.怊悵有微波,殘妝壞難整.(宋·王安石《杏花》) ☆ 桃花爛漫杏花稀,春色撩人不忍為.(宋·陸游《劍南詩稿·山園雜詠五首》) ☆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宋·志南《絕句》) ☆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宋·陸游《臨安春雨初霽》) ☆ 杏花無處避春愁,也傍野煙發.(宋·韓元吉《好事近》) ☆ 東廂月,一天風露,杏花如雪.(南宋·范成大《憶秦娥》) ☆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南宋·陳與義《臨江仙》) ☆ 風吹梅蕊鬧,雨細杏花香.(北宋·晏幾道《臨江仙》) ☆ 白□春衫楊柳鞭,碧蹄驕馬杏花韉.(北宋·晏幾道《浣溪沙》) ☆ 杏花零落燕泥香,睡損紅妝.(北宋·秦觀《畫堂春》) ☆ 林外鳴鳩春雨歇,屋頭初日杏花繁.(北宋·歐陽修《田家》) ☆ 濃香吹盡有誰知,暖風遲日也,別到杏花肥.(北宋·李清照《臨江仙·梅》) ☆ 曉帶輕煙間杏花,晚凝深翠拂平沙.(北宋·寇準《柳》) ☆ 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遠,斜日杏花飛.(北宋·寇準《江南春》) ☆ 兩岸曉煙楊柳綠,一園春雨杏花紅.(《聲韻啟蒙·一東》) ☆ 東廂月,一天風露,杏花如雪.(宋·范成大《憶秦娥》) ☆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唐·杜牧《清明》) ☆ 屋上春鳩鳴,村邊杏花白.(唐·王維《春中田園作》) ☆ 垂釣綠灣春,春深杏花亂.(唐·儲光羲《釣魚灣》) ☆ 裙垂竹葉帶,鬢濕杏花煙.(唐·李賀《馮小憐》) ☆ 惻惻輕寒剪剪風,杏花飄雪小桃紅.(唐·韓偓《寒食夜》) ☆ 歌聲春草露,門掩杏花叢.(唐·李賀《惱公》) ☆ 日日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唐·李商隱《日日》) ☆ 楊柳迷離曉霧中,杏花霧落五更鐘.(明·陳子龍《山花子》) ☆ 燕子不歸春事晚,一汀煙雨杏花寒.(唐·戴叔倫《蘇溪亭》) ☆ 杏花未肯無情思,何事行人最斷腸.(唐·溫庭筠《楊柳枝》)。
五、【有關雞的詩句,】
雄雞一唱天下白!(李賀) 飛來峰上千尋塔,聞道雞鳴見日升!(王安石)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陶淵明《歸園田居》) 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 亭上十分綠醑酒,盤中一味黃金雞(李白) 憂懷從中來,嘆息通雞鳴.(曹子建《棄婦篇》) 兩頭纖纖月初生,半白半黑眼中睛.腷腷膊膊雞初鳴,磊磊落落同曙星 (古樂府徐朝云) 殺雞未肯邀季路,裹飯應須問子來 (蘇東坡《次韻徐積》) 紀德名標五,初鳴度必三 (杜甫《雞》) 刻木牽絲作老翁,雞皮鶴發與真同.須臾弄罷寂無事,卻似人生一夢中. (唐梁锽《詠木老人》) 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詩經》 雞鳴紫陌曙光寒-- 岑參《奉和中書舍人賈至早朝大明宮》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溫庭筠《商山早行》) 漫話古代詠雞詩 提及詩歌中的雞,當代讀者或許首先想到的是偉人**膾炙人口的詞句“一唱雄雞天下白”(《浣溪沙·和柳亞子先生》).其實,“一唱雄雞天下白”,系化用唐代著名詩人李賀的詩句“我有迷魂招不得,一唱雄雞天下白”(《致酒行》).顯然,了解古代詠雞詩,這對“古為今用”是頗為有益的. 在我國,詠雞詩源遠流長.早在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便有“雞棲于塒”、“雞棲于桀”(《王風·君子于役》),“風雨凄凄,雞鳴喈喈”、“風雨瀟瀟,雞鳴膠膠”、“風雨如晦,雞鳴不已”(《鄭風·風雨》)等詠雞的詩句.當然,這些尚不能說是詠雞的詩篇,而只是一些烘托情境、渲染氣氛的詩句. 《詩經》之后,詠雞的詩句層出不窮.如戰國時期楚國愛國大詩人屈原有“寧與黃鵠比翼乎?將興雞鶩爭食乎?”(《卜居》)的詩句,三國魏詩人曹植有“斗雞東郊道,走馬長楸間”(《名都篇》)的詩句,南朝宋詩人鮑照有“雞鳴洛城里,禁門平旦開”(《代放歌行》)的詩句. 南朝樂府民歌《華山畿》(其二十四):“長鳴雞,誰知儂念汝,獨向空中啼.”此詩,可謂目前我們所能見到的最早詠雞的詩篇. 唐詩是我國詩歌發展史上的一座高峰.詠雞的詩句與詩篇為數眾多.筆者利用北京大學《全唐詩》電子檢索系統專業版查詢,詩題中含有“雞”字的,共有50項與查詢匹配;詩行內含有“雞”字的,共有1073項與查詢匹配.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詩篇有大詩人杜甫的五言律詩《雞》,詩人崔道融的七言絕句《雞》、韓偓的七言絕句《觀斗雞偶作》等. 宋詩可謂我國詩歌發展史上的又一座高峰.詠雞的詩句與詩篇超過了唐詩.筆者利用北京大學《全宋詩》電子檢索系統專業版查詢,詩題中含有“雞”字的,共有275項與查詢匹配;詩行內含有“雞”字的,共有5059項與查詢匹配.其中,頗具特色的詩篇有劉兼的《晨雞》、宋庠的《斗雞》、李覯的《惜雞詩》、周紫芝的《責雞》、高斯得的《雞禍詩》等. 宋代之后,也有不少詠雞的詩句與詩篇.其中,寫得較好的詩篇有元代詩人陳廷言的《金雞洞》、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唐寅的《詠雞詩三首》、清代著名詩人袁枚的《雞》等. 古詩詠雞,有的是以雞意象作為自然景物的一個組成部分.如: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的詩句“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歸園田居》其一),唐代詩人顧況的詩句“板橋人渡泉聲,茅檐日午雞鳴”(《過山農家》),描繪田園風光,雞為構成景物的意象之一.而唐代著名詩人溫庭筠的詩句“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商山早行》)中的“雞聲”則不僅是構成景物的意象之一,而且以此突出了“早行”之“早”字,歷來為人們所傳誦. 古詩詠雞,有的是表達詩人對雞不幸命運的同情.清代著名詩人袁枚的《雞》:“養雞縱雞食,雞肥乃烹之.主人計固佳,不可使雞知.”寫人養雞,而“雞肥”之日卻難免一死的命運,并希望雞的主人能“不可使雞知”.字里行間,寄予了詩人對雞不幸命運的同情. 古詩詠雞,有的則是以此作襯托,抒發詩人的情感.三國魏政治家、文學家曹操的詩句“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蒿里行》),以"千里無雞鳴”襯托亂世景象之凄涼;唐代著名詩人孟浩然的詩句“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過故人莊》),以“故人具雞黍”襯托“故人”對詩人的真摯友情.唐代大詩人李白的組詩《古風》中寫到斗雞:“路逢斗雞者,冠蓋何輝赫.鼻息干虹霓,行人皆怵惕”(其二十四),“斗雞金宮里,蹴鞠瑤臺邊,舉動搖白日,指揮回青天”(其四十六),以此抒發詩人對當時的權貴、奸佞小人的憤懣之情.相傳明太祖朱元璋有一首《詠雞詩》:“雞叫一聲撅一撅,雞叫兩聲撅兩撅.三聲喚出扶桑日,掃退殘星與曉月.”此詩系他登基之日聞雞鳴而作,借詠雞抒發了其登基的喜悅之情與雄視天下的豪邁氣概. 古詩詠雞,有的明為詠雞,實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南朝樂府民歌《讀曲歌》:“打殺長鳴雞,彈去烏臼鳥.愿得連暝不復曙,一年都一曉.”與其說是詠雞,還不如說是寫詩人的心境.詩人之所以要“打殺長鳴雞”,就在于“愿得連暝不復曙,一年都一曉”,而為何要如此,詩中并未明言直說,這就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或許,詩人是想念遠方的親人,愿在夢中與之相會.唐代詩人金昌緒的“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春怨》)與此有異曲同工之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