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誰能幫解讀一下周夢蝶的詩歌《菩提樹下》
如果說周夢蝶對莊子的認同與推崇是對其絕對自由思想的肯定,那么他對禪的接受則出于對現實的放逐。
的確,他只身入臺后,生活坎坷,他也曾為之奮斗過,追求過,但他總覺得現實人世并不是理想所能寄托的地方,便將眼光移向世俗之外,在佛理禪宗中尋求解脫。在臺灣眾多的現代派詩人中,周夢蝶的詩宗教色彩最為強烈,禪味最重。
如《擺渡船上》寫道:“人在船上,船在水上,水在無盡上/無盡在,無盡在我剎那生滅的悲喜上/是水負載著船和我行走?/抑是我行走,負載著船和水?”詩以萬物相互依存的形象,闡發了禪宗的義理,使有限之物與無限之物溝通;從而瞬間與永恒,有形與無形,悲喜與哀樂,全部融為一體,進入生死同一的化境。正是悲苦的命運才使他找到了禪,也使它的詩充滿了禪思與哲理,因此著名學者葉嘉瑩稱周夢蝶是“一位以哲思凝鑄悲苦的詩人”。
盡管周夢蝶對佛學與禪思的親和,但他并沒有沉入宗教的冥思與玄想之中,他是入世的。也正是這樣使他的詩作呈現出了一冷一熱相互抗衡的兩種力量,而這種詩歌風格是臺灣詩壇少見的,也形成了其詩歌獨特的美學格調。
他在著名的《菩提樹下》寫道: 誰是心里藏著鏡子的人呢? 誰肯赤著腳踏過他底一生呢? 所有的眼給蒙住了, 誰能于雪中取火,且鑄火為雪? 在菩提樹下。一個只有半個面孔的人 抬眼向天,以嘆息回答 那欲自高處沉沉俯向他的蔚藍。
…… 眾所周知,佛家有“身似菩提樹,心如明鏡臺”的偈語,而詩句的一開頭就是兩個問句:“誰是心里藏著鏡子的人呢?”,“誰肯赤著腳踏過他底一生呢?”由此可見,冷然寂寞的禪思佛理背后是一顆入世的心靈,尤其是“雪中取火,且鑄火為雪”中“火”與“雪”意象,不僅具有哲理,而且折射出了更為深邃的情感。正如有的詩評家所說的:“與其說是哲理詩,不若說是一本情詩集,是一份感情的折射,從另一方向橫生出來。
在理的毀傷下,那情遂更深邃,更凝注……這過程是痛苦,就像《菩提樹下》、《囚》、《天問》篇所顯示的掙扎,但其中一直要追求的統一與和諧,才是詩人矛盾底面的真正意義。”。
二、詩句菩提樹下一粒沙的上一句是什么
1、人生如茶,靜心以對。對錯無辜,緣由前生。認得清,放下是聰明。看不透,一場夢無痕。不雨花猶落,無風絮自飛。應觀法界性,一切惟心造。
2、一襲青衣,染就一樹芳華,兩袖月光,訴說絕世風雅。
3、此生若能得幸福安穩,誰又愿顛沛流離?
4、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5、一日心期千劫在,后生緣、恐結他生里。
6、如有來生,我愿為樹,一葉之靈,窺盡全秋。
7、一湖秋月碎離愁,風也迷離,雨也迷離。
8、我為你入了魔,就罰你傾這一世來渡我。
9、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
10、歲月靜好,夜色溫柔。你還沒來,我怎敢老去?
11、有節骨乃堅,無心品自端。幾經狂風驟雨,寧折不易彎。依舊四季翠綠,不與群芳爭艷。
12、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13、人人避暑走如狂,獨有禪師不出房。非是禪房無熱到,但能心靜即身涼。
14、一日兼他兩日狂,已過三萬六千場。他年新識如相問,只當飄流在異鄉。
15、在世如蓮,凈心素雅,不污不垢,淡看浮華。
16、彼岸花開,花開彼岸,花開無葉,葉生無花,花葉生生相惜,永世不見。
17、落花不解伊人苦,誰又憐惜伊人情。空傷悲,獨愁悵,怎解此心凄涼。風吹,心冷,思念長;凝眸,望川,人斷腸。同是斷腸人,不知心傷幾許。
18、借一絲秋風清逸,披一件淡雅素衣,飲一杯雨前清茶,漫步于梨花樹下,任白花紛落,溫文爾雅,凈玉無瑕。
19、本欲起身離紅塵,奈何影子落人間。
20、人的一生能有幾次錯過,驀然回首,不禁潸然淚下,再遇之時,已不見年少輕狂,悠悠流年,韶華白首,轉瞬即逝,再念起,你我只是那塵封與記憶里的往事。
三、三生三世菩提樹下里的感人句子
太多了,幫你收集了點,希望能幫助到你……1. “聽說,這個世界上存在著另一個平行的時空,人死了以后,靈魂,便會飄到那里,附在另一個自己身上” ——《三生三世菩提樹下》2. 生即死,死亦生,生死不由于命,物定亦勝天,佛本道,道亦佛,佛道皆生于物,菩提本無樹,何懼生死?——《三生三世菩提樹下》3. 佛曰:人之所痛苦,在于追求錯誤的東西。
鄭曉渝的痛苦,源于三生三世的執著,至死不渝的決心,但終究會是,一次歸于徒然的飛蛾撲火?三生石畔的枯等成灰,海枯石爛的生死誓言,緣何變成,生生世世的痛苦糾葛?——《三生三世菩提樹下》4. 她在佛前苦苦哀求了五千多年,只為今生能在最美的時光里遇見他,怎奈何滄海已填,神女不復,終究敵不過天命使然的宿命糾葛,繼續那前世待續的……——《三生三世菩提樹下》5. 帝湮:“精衛,若我死了,化為青煙,你獨自活在這世間,還會繼續愛著我嗎?”曉渝:“帝湮,說什么鬼話,公元2014,洪荒上神,想死得去撞核武器!”6. 她臉色慘白,嘴角卻血肉模糊,兩只漂亮的大眼睛此刻暗淡無光,一動也不動地盯著緊緊抱住自己的邱亦澤,眼角慢慢溢出一滴淚來,“邱亦澤,如果你還愛我,請讓我就這樣陪他而去,千萬不要讓我再一次醒來,千萬不要……”7. 她拿起手機,送到嘴邊,潰爛的嘴角在滴著血,她努力忍住疼痛,緩緩開口:“邱亦澤,告訴我,人活著,到底是為了什么?”8. “邱亦澤,花謝了,還能再開,可人死了,真的還有來世嗎?若真有來世,我一定…”——《三生三世菩提樹下》9. 曉渝,如果我死了,請你一定要好好愛他,答應我,好嗎?——《三生三世菩提樹下》10. 如果上天注定了要我今生以死亡作為代價來換取來世的幸福,那么我懇求臨死之前能夠在見他一面,哪怕一秒也可以。——《三生三世菩提樹下》11. 誰說鮮花就一定要綠葉的襯托才能更顯美麗?曼珠沙華花葉永不相見,不也依然亭亭玉立,美不勝收?由此可見,美麗是相對而言的說法誠然是那些丑陋之人肆意編制的自欺欺人的懦弱謊言…——《三生三世菩提樹下》12. 佛祖,如果人生可以重來一次,我祈求讓我再一次遇見她,即使再一次這樣痛苦的死去,我也絕不后悔。
——《三生三世菩提樹下》13. “女未女未,我死了以后,一定要叫父帝把我葬在巫山的東面,讓我能天天見到她”14. 但求三生石畔,彼岸花開,奈何菩提樹下,何處塵埃!15. 前世最為遺憾的事情,是讓你親眼看著我就這樣痛苦地死去,卻沒能親口將遺憾告訴你!16. 今生最大的愿望,是讓那些夢里的記憶,像動物冬蟄那般一直沉睡,永遠不要再醒來,永遠不要…17. 想想自義務教育以來,已鮮有我這般“被人研究”著還要努力研究著古籍,想著復學以后能在畢業論文里“錦上添花”的好學生存在。18. 因和果的緣分是,因是緣起,果是緣滅,緣起緣滅,淡定超然。
繼而我想明白了一件事:戀愛的時候,避孕措施為何如此重要—沒人二到未婚‘結果’自取緣滅吧!19. 由于是花死人的鈔票用不著手軟,偶爾也會到廟里添置些香油錢以表我甚是慈善—雖然我知道這些錢里的大部分都用在了花天酒地歌舞升平里,但終究是花在我們女人身上的,作為一個女人,我不得不多為我們女人著想。20. 之于愛情,最大的悲劇,并不是像青鸞火鳳那般飛蛾撲火地痛苦死去,而是像嫦娥女未女未那般,在寂寞里無奈地活著,不老不死地活著!”21. “佛祖,弟子明白,無望的執念,必將造就無盡的苦楚,可是,人活著,若是沒有任何執念,生活還有何意義?22. “佛祖,弟子知道,嫦娥女未女未,確確已經遁入空門,可她若不是耐不住廣寒宮深閨里的寂寞了,為何不一直待在那里,而要遁入空門?23. 天女女媧和人王伏羲本是那世間最為倒霉的母親—華胥氏誤踩雷神腳印生出來的一對“野種”,卻也在漫長的開世過程中按捺不住寂寞,私下偷情,做了一對地下夫妻。
24. 在淡定地糾結了幾千年還未糾結出一個甚合心意的處理“意案”之后,如來終于感概道:“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卻又繼續糾結于自己“入地獄”好呢,還是找個替死鬼下地獄好一點的意識斗爭之中。25. 素來以慈悲之心自詡的觀世音菩薩本不想摻和此樁爛事,無奈這世間除了她,誰又能勾.引得了那人族的主人伏羲?26. 懷胎九千年,還未妊娠的怪胎的母親—女媧娘娘,不忍心見自己親手創造的人族就此冥滅,挺著大肚子之身前往合虛山,開鑿七種上古晶石,練成七色彩晶石,修補天宮。
27. 眾神或對酒暢飲,假裝斯文,夸夸其談;或紛紛發言,奉承炎帝,自圓其說;或察言觀色,笑而不語,笑里藏刀。但這些自娛自樂的笨拙舉動,在東華帝君看來,實屬神族幾萬年來的悲哀!28. 微微一笑很傾城,此時用來形容人界的男子,若不是我那滿口之乎者也的文曲星師傅去世的早,便是我肌肉發達導致頭腦過于簡單,從而失去了辨識男子和女子的能力。
29. 可我那滿口之乎者也的文曲星師傅,如今雖被那無良的元始天尊使了詭計,拐騙入了不入流的仙族,卻也是健在人世,并未去世。30. 生于碧海潮生的東華帝君,那時雖已經活得九萬九千多歲,只比這眼下九重天的主人,炎帝神農小幾個。
四、詩句菩提樹下一粒沙的上一句是什么
1、人生如茶,靜心以對。
對錯無辜,緣由前生。認得清,放下是聰明。
看不透,一場夢無痕。不雨花猶落,無風絮自飛。
應觀法界性,一切惟心造。 2、一襲青衣,染就一樹芳華,兩袖月光,訴說絕世風雅。
3、此生若能得幸福安穩,誰又愿顛沛流離? 4、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5、一日心期千劫在,后生緣、恐結他生里。
6、如有來生,我愿為樹,一葉之靈,窺盡全秋。 7、一湖秋月碎離愁,風也迷離,雨也迷離。
8、我為你入了魔,就罰你傾這一世來渡我。 9、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
10、歲月靜好,夜色溫柔。你還沒來,我怎敢老去? 11、有節骨乃堅,無心品自端。
幾經狂風驟雨,寧折不易彎。依舊四季翠綠,不與群芳爭艷。
12、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13、人人避暑走如狂,獨有禪師不出房。
非是禪房無熱到,但能心靜即身涼。 14、一日兼他兩日狂,已過三萬六千場。
他年新識如相問,只當飄流在異鄉。 15、在世如蓮,凈心素雅,不污不垢,淡看浮華。
16、彼岸花開,花開彼岸,花開無葉,葉生無花,花葉生生相惜,永世不見。 17、落花不解伊人苦,誰又憐惜伊人情。
空傷悲,獨愁悵,怎解此心凄涼。風吹,心冷,思念長;凝眸,望川,人斷腸。
同是斷腸人,不知心傷幾許。 18、借一絲秋風清逸,披一件淡雅素衣,飲一杯雨前清茶,漫步于梨花樹下,任白花紛落,溫文爾雅,凈玉無瑕。
19、本欲起身離紅塵,奈何影子落人間。 20、人的一生能有幾次錯過,驀然回首,不禁潸然淚下,再遇之時,已不見年少輕狂,悠悠流年,韶華白首,轉瞬即逝,再念起,你我只是那塵封與記憶里的往事。
五、誰能幫解讀一下周夢蝶的詩歌《菩提樹下》
《菩提樹下》是周夢蝶具代表性的詩作,體現出佛性的靈動。
其詩書寫流暢、內在氣脈起伏,高亢有力,節奏不溫不火,詩語氣表達有始有終,這首詩的成功,表現在:1、深沉感受淋瀝至盡的表敘;2、詩的表達沿襲周夢蝶的一慣手法,帶佛性的感悟,并升華;3、成熟的語言,毫無雕飾痕跡,卻又自然而然地藏匿著高超的語言處理手法。 讀詩是讀一個人,一個人內心的思想是對這個世界、生命的感悟,只有發現與探求得出的感受才是超然與真實的。
周夢蝶在這首詩中毫無掩飾地剖開自己的內心,而且心無雜念地表達出自己的思想,這與周夢蝶的許多詩是相通的,一致的。 人的一生是對生命的思考,在這首詩中,周夢蝶毫不消沉地感受著生命的歷程,通過一系列的變化,從疑問到變化又回歸到原來,一切都是自然所屬,但詩中不飄渺,只有凝重。
在這首詩中,我們看到一系列疑問,而這種疑問其實隱含著一種回答,這也是周夢蝶的語言表達的優美之處,而且第一段與最末段的疑問是相通的,整首詩妙語連篇、氣脈柔和卻又深沉連綿。 通過疑問,是給人的思考,展開的天地很大,卻又直接,優雅。
“誰在心里藏著鏡子呢?誰肯赤著腳踏過他的一生?”凡在首句用抒情而且妙語的詩人在臺灣詩人中很多,余光中、楊沫、鄭愁予等常用。而在這兩句中,所包含的有“心鏡、赤腳“,都可與俗世與脫俗相聯系的高潔。
赤腳,是指與大地親密相接觸的人,是指對土地、對生命熱愛而珍惜的人,更可聯想到赤腳仙士。而心鏡則是心里的明鏡,心智不會迷失,是高智慧而脫塵之人。
在第三句中“所有的眼都給眼蒙住了。”許多詩人都善用復詞(即重復運用)達到閱讀與感受上的重點。
在全篇詩句中,復詞的大量運用,從側面反映出詩人決定的個性。例如復詞中“雪”的運用,在整首詩中有八處。
“雪”是白的,心靈的高潔的表現,在俗世中的不凡,在俗世中的超俗。 復詞的運用加重了作者的感情,加深了我們的感受,同時也增強了詩歌的韻味,也如同音節添入了節奏感。
這首詩除了自己已經回答的疑問外,還帶有哲理性的辨證。我們避開“心鏡”與“心魔”(暗示)的猜測,而最大的表現是在這一句。
“一個只有半個面孔的人”,這是陰陽人嗎?這是黑白無常嗎?半個面孔意味著什么?是不是有某種辯證?有如一半是冰,一半是火?一半是幸福,一半是悲哀?這種表達看似不經意的出現,實則是周夢蝶一生思考的結果,太極有兩儀,黑中有白,白中有黑。人的疑惑“抬眼向天,以嘆息回答”。
問天,是指不清楚的地方。我們的內心善惡兩辨,誰又能在善惡中取舍?唯有向善,才高貴。
那就是“高處”(高人)、貴人。“蔚蘭”——指內心向往的渴望。
詩人對生命的感悟,在這里已經表現《菩提樹下》當初的菩提樹下是不是有人突悟而成仙呢?這種感悟是針對生命,大自然的疑問與追求的結果。 我們隨著激動的心情,繼續往下讀,已經豁然開朗。
在菩提樹下,曾有人來過,而且“枕著萬籟”,“與風月的背面相對密談的欣喜。” 說到這里,這首詩已經大白,詩人在后段可以舍去,但為了表明自己的態度,最終現出了自己的身影,那就是無論世俗如何,我還是我。
后段不難理解,“幾個春天,幾個夏天”不就是一生嗎?“雪是雪,你是你”“雪即非雪,你亦非你”“雪還是雪,你還是你”這些重復,大致地講敘了一生的過程,從出身到死亡,生是潔白的一張紙,毫無污染,在大千世界中。已經不再是自已,雪,也非當初的雪。
是指變化,人為適應社會而產生的變化,最后指回歸,死后什么也不帶走,也是空白。當然,詩中也許指短暫的變化,并沒有引伸到一生,但大至是這樣。
我們最后看到詩人的表情,“草色的凝望”,一種視死如歸,大義凜然。一切都已看透的樣子。
而“凝碧”在這里還體現出悲與大愛。草色——指草民,指大眾,消失在茫茫人海中,“足音已遠去”表明,最終,我們都會一樣。
這首詩用樸素的心結,優雅的情調,沉厚的心態,表達出詩人對生命的感悟,流露出詩人清凈與看破紅塵的豁達胸懷。 對于清渺,古人曾有“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表達出一種虛空與緬懷之情。
在古詩中的高古體現,還有唐詩“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之逍遙。但我們在這首詩里,看到的是踏實的卻有脫俗之感,是現代與古人之區別所在,他升華在心中是身在其中而真實面對的超然精神。
附:菩提樹下作者。周夢蝶誰是心里藏著鏡子的人呢?誰肯赤著腳踏過他的一生?所有的眼都給眼蒙住了。
誰能于雪中取火,且鑄火為雪?在菩提樹下,一個只有半個面孔的人,抬眼向天,以嘆息回答那欲自高處沉沉俯向他的蔚蘭。是的,這兒已經有人坐過!草色凝碧。
縱使在冬季縱使結跗者的足音已遠去。你依然有枕著萬籟與風月的背面相對密談的欣喜。
坐斷了幾個春天?又坐熟了幾個夏天?當你來時雪是雪,你是你一宿之后雪即非雪,你亦非你直到零下十度的今夜當第一顆流星暗然重明你乃驚見:雪還是雪,你還是你雖然結跗者的足音已遠去唯草色的凝碧。---------------------摘自《湖南作家網》文藝評論希望滿意哦!。
六、描寫“菩提樹”的詩句有哪些
1、身是菩提樹。 唐 神秀 《偈一》
2、飯猿臺上菩提樹。 唐 皮日休 《寄題天臺國清寺齊梁體》
3、身是菩提樹。 清 曾燠 《羅漢松》
4、菩提樹杪碧闌干。 宋 戴應魁 《凌源閣》
5、菩提樹下清涼。 宋 李石 《扇子詩》
6、僧臘菩提樹。 宋 盛松坡 《烏石山僧舍》
7、貍奴倒上菩提樹。 宋 釋如珙 《偈頌二十首》
8、驢年斫倒菩提樹。 宋 釋紹曇 《偈頌十九首》
9、善護菩提樹有年。 宋 釋紹曇 《偈頌一百一十七首》
10、誓坐菩提樹。 宋 釋智圓 《湖居感傷》
11、佛國菩提樹。 宋 舒邦佐 《隱幾》
12、我驚喚作菩提樹。 宋 唐仲友 《蠟梅十五絕和陳天予韻》
13、一塵不惹菩提樹。 宋 楊公遠 《次文長老》
14、庭前雙樹尚依然,何處猶參無樹禪。
一自老盧歸去后,年年長結萬燈緣。作者:方信孺 (宋)《菩提樹》
一、"菩提"簡介:
"菩提"一詞是梵文Bodhi的音譯,意思是覺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開悟,突入徹悟途徑,頓悟真理,達到超凡脫俗的境界等。
菩提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證得了最后的光明的自性,也就是達到了涅盤的程度。涅盤對凡夫來講是人死了,實際上就是達到了無上菩提。
梵語bodhi,巴利語同。意譯覺、智、知、道。廣義而言,乃斷絕世間煩惱而成就涅盤之智慧。即佛、緣覺、聲聞各于其果所得之覺智。此三種菩提中,以佛之菩提為無上究竟,故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譯作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遍智、無上正真道、無上菩提。
二、菩提山
菩提山位于重慶市長壽區渡舟鎮境內,處于長壽城市發展區的中心區域,陸路距重慶主城區63公里。菩提山由西山之望軍山蜿蜒至八顆鎮分水嶺,過麻柳沖巖向東南行4公里,有一山突起,海拔598米在渡舟鎮境內,距縣城5公里。此山巍峨壯麗。山頂中凹,似一盂仰置。山上筑寨,寨中有廟。寨上井水永不枯竭,其味甘美。
三、菩提山特色:
菩提山名字的由來據《長壽縣志》記載:因菩提達摩至此,故名。
明代正德丁卯(1507年)春二月,縣進士戴錦認為"東則日出而光臨曰晶(縣東有晶山)西則日入而光射之曰晶。晶、晶二字實天造使然,若山名菩提,無其意義,應更名為晶山。"從此,菩提山又名晶山。戴錦游罷賦詩一首,詩云:
天畔浮光結一山,山巔佳氣動江關。
云牙漱雨寒仍碧,石發梳青老未斑。
策馬拂煙尋勝跡,覓龍分水滌塵顏。
高名自應垂千古,豈在空門兩字間。
菩提山是長壽老八景之一,歷史上由 明僧大智鑄鐵柱1根,長16米有余,高插峰頂,燃燈于上,夜間燈光四射,遠近可見。"菩提山上燈一盞"的詩句,迄今縣人老少皆知。其燈柱雖已早廢,但燈桿堡的地名猶存。聚集人氣的佛門寺院,曾經佛光普照,別有洞天。此外,還有建于宋代時期的定慧寺,遠古以來以"古寺爐煙歇,明河下五更。初回塵世夢,忽報曉鐘鳴。夜送寒山月,朝驚遠水清。欲知深省意,試聽此間聲"的美景傳遞著佛門弟子的心聲,只可惜現在已看不到它的神韻。現存的東林寺是明代仿宋建筑,其結構遵循佛教傳統,寺內佛像雕塑莊重,各類裝飾細致入微,濟公和尚的傳說在此有烙印的記載,具有較高的宗教文化及文物價值,天臺寺和龍泉寺也都有類似的地位。
七、三生三世菩提樹下里的感人句子
太多了,幫你收集了點,希望能幫助到你……1. “聽說,這個世界上存在著另一個平行的時空,人死了以后,靈魂,便會飄到那里,附在另一個自己身上” ——《三生三世菩提樹下》2. 生即死,死亦生,生死不由于命,物定亦勝天,佛本道,道亦佛,佛道皆生于物,菩提本無樹,何懼生死?——《三生三世菩提樹下》3. 佛曰:人之所痛苦,在于追求錯誤的東西。
鄭曉渝的痛苦,源于三生三世的執著,至死不渝的決心,但終究會是,一次歸于徒然的飛蛾撲火?三生石畔的枯等成灰,海枯石爛的生死誓言,緣何變成,生生世世的痛苦糾葛?——《三生三世菩提樹下》4. 她在佛前苦苦哀求了五千多年,只為今生能在最美的時光里遇見他,怎奈何滄海已填,神女不復,終究敵不過天命使然的宿命糾葛,繼續那前世待續的……——《三生三世菩提樹下》5. 帝湮:“精衛,若我死了,化為青煙,你獨自活在這世間,還會繼續愛著我嗎?”曉渝:“帝湮,說什么鬼話,公元2014,洪荒上神,想死得去撞核武器!”6. 她臉色慘白,嘴角卻血肉模糊,兩只漂亮的大眼睛此刻暗淡無光,一動也不動地盯著緊緊抱住自己的邱亦澤,眼角慢慢溢出一滴淚來,“邱亦澤,如果你還愛我,請讓我就這樣陪他而去,千萬不要讓我再一次醒來,千萬不要……”7. 她拿起手機,送到嘴邊,潰爛的嘴角在滴著血,她努力忍住疼痛,緩緩開口:“邱亦澤,告訴我,人活著,到底是為了什么?”8. “邱亦澤,花謝了,還能再開,可人死了,真的還有來世嗎?若真有來世,我一定…”——《三生三世菩提樹下》9. 曉渝,如果我死了,請你一定要好好愛他,答應我,好嗎?——《三生三世菩提樹下》10. 如果上天注定了要我今生以死亡作為代價來換取來世的幸福,那么我懇求臨死之前能夠在見他一面,哪怕一秒也可以。——《三生三世菩提樹下》11. 誰說鮮花就一定要綠葉的襯托才能更顯美麗?曼珠沙華花葉永不相見,不也依然亭亭玉立,美不勝收?由此可見,美麗是相對而言的說法誠然是那些丑陋之人肆意編制的自欺欺人的懦弱謊言…——《三生三世菩提樹下》12. 佛祖,如果人生可以重來一次,我祈求讓我再一次遇見她,即使再一次這樣痛苦的死去,我也絕不后悔。
——《三生三世菩提樹下》13. “女未女未,我死了以后,一定要叫父帝把我葬在巫山的東面,讓我能天天見到她”14. 但求三生石畔,彼岸花開,奈何菩提樹下,何處塵埃!15. 前世最為遺憾的事情,是讓你親眼看著我就這樣痛苦地死去,卻沒能親口將遺憾告訴你!16. 今生最大的愿望,是讓那些夢里的記憶,像動物冬蟄那般一直沉睡,永遠不要再醒來,永遠不要…17. 想想自義務教育以來,已鮮有我這般“被人研究”著還要努力研究著古籍,想著復學以后能在畢業論文里“錦上添花”的好學生存在。18. 因和果的緣分是,因是緣起,果是緣滅,緣起緣滅,淡定超然。
繼而我想明白了一件事:戀愛的時候,避孕措施為何如此重要—沒人二到未婚‘結果’自取緣滅吧!19. 由于是花死人的鈔票用不著手軟,偶爾也會到廟里添置些香油錢以表我甚是慈善—雖然我知道這些錢里的大部分都用在了花天酒地歌舞升平里,但終究是花在我們女人身上的,作為一個女人,我不得不多為我們女人著想。20. 之于愛情,最大的悲劇,并不是像青鸞火鳳那般飛蛾撲火地痛苦死去,而是像嫦娥女未女未那般,在寂寞里無奈地活著,不老不死地活著!”21. “佛祖,弟子明白,無望的執念,必將造就無盡的苦楚,可是,人活著,若是沒有任何執念,生活還有何意義?22. “佛祖,弟子知道,嫦娥女未女未,確確已經遁入空門,可她若不是耐不住廣寒宮深閨里的寂寞了,為何不一直待在那里,而要遁入空門?23. 天女女媧和人王伏羲本是那世間最為倒霉的母親—華胥氏誤踩雷神腳印生出來的一對“野種”,卻也在漫長的開世過程中按捺不住寂寞,私下偷情,做了一對地下夫妻。
24. 在淡定地糾結了幾千年還未糾結出一個甚合心意的處理“意案”之后,如來終于感概道:“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卻又繼續糾結于自己“入地獄”好呢,還是找個替死鬼下地獄好一點的意識斗爭之中。25. 素來以慈悲之心自詡的觀世音菩薩本不想摻和此樁爛事,無奈這世間除了她,誰又能勾.引得了那人族的主人伏羲?26. 懷胎九千年,還未妊娠的怪胎的母親—女媧娘娘,不忍心見自己親手創造的人族就此冥滅,挺著大肚子之身前往合虛山,開鑿七種上古晶石,練成七色彩晶石,修補天宮。
27. 眾神或對酒暢飲,假裝斯文,夸夸其談;或紛紛發言,奉承炎帝,自圓其說;或察言觀色,笑而不語,笑里藏刀。但這些自娛自樂的笨拙舉動,在東華帝君看來,實屬神族幾萬年來的悲哀!28. 微微一笑很傾城,此時用來形容人界的男子,若不是我那滿口之乎者也的文曲星師傅去世的早,便是我肌肉發達導致頭腦過于簡單,從而失去了辨識男子和女子的能力。
29. 可我那滿口之乎者也的文曲星師傅,如今雖被那無良的元始天尊使了詭計,拐騙入了不入流的仙族,卻也是健在人世,并未去世。30. 生于碧海潮生的東華帝君,那時雖已經活得九萬九千多歲,只比這眼下九重天的主人,炎帝神農小幾個月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