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姚雪垠一共寫了幾本書呢姚雪垠一共寫了多少本書呢
《紅燈籠故事》(短篇小說集)1940,大路出版公司 《牛全德與紅蘿卜》(中篇小說)1942,重慶文座出版社 《戎馬戀》(長篇小說)1943,重慶大東書局 《重逢》(中篇小說)1943,重慶東方書社 《新苗》(長篇小說,又名《母愛》)1943,重慶現代出版社 《小說是怎樣寫成的》(創作談)1943,商務 《春暖花開的時候》(l—3冊,長篇小說)1944,重慶現代出版社 《差半車麥秸》(短篇小說集)1947,懷正 《長夜》(長篇小說)1947,懷正 《李自成》(1—3卷,長篇歷史小說。
榮獲首屆矛盾文學獎)1963一1981,中青 《大嫂》(散文集)1982,河南人民 【來自百度】。
二、看過姚雪垠的長篇歷史小說李自成的請進來
1、五卷本: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共五卷十二本,1963年出版了第1卷,1976年出版第2卷,1981年出版第3卷,第四、五卷99年出版。
2、十卷本: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將原5卷12本重新編排為10卷10本,給每卷加上單獨的書名,內容與五卷本基本相同。十卷本屬于《姚雪垠書系》,是姚雪垠70年文學創作的結集,共20卷,前十卷為《李自成》,后十卷為姚雪垠先生的其他作品,包括長、中、短篇小說,散文、詩歌、劇本、回憶、紀實。
3、精補本: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四卷本。對原著加以精簡,將未完成的部分補寫出來,在保持了原著基本構架和風格的基礎上,補寫了20萬字,壓縮了100多萬字。
三、根據詩句意思寫成語
求全責備
【詞目】:求全責備 【注音】:qiú quán zé bèi 【釋義】:求、責,要求;全、備:完備,完美,齊全。對人或對人做的事情要求十全十美,毫無缺點。 【用法】:后面不能帶賓語,與此類似的還有“漠不關心”。 【出處】:《論語·微子》:“君子不施其親,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于一人。” 【示例】:于已成之局那么委曲求全,于初興之事就這么~?(魯迅《華蓋集·這個與那個》) 【近義詞】:吹毛求疵、洗垢求瘢 【反義詞】:人無完人、金無足赤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只能是1,2本身就是成語,還有典故
1、石灰吟
于 謙
千錘萬鑿出深山,
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身碎骨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間。
[注釋] 若等閑:好像很平常。
[詩意] 這是一首托物言志詩。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達自己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意愿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 作為詠物詩,若只是事物的機械實錄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沒有多大價值。這首詩的價值就在于處處以石灰自喻,詠石灰即是詠自己磊落的襟懷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錘萬鑿出深山”是形容開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燒若等閑”。“烈火焚燒”,當然是指燒煉石灰石。加“若等閑”三字,又使人感到不僅是在寫燒煉石灰石,它似乎還象征著志士仁人無論面臨著怎樣嚴峻的考驗,都從容不迫,視若等閑。第三句“粉身碎骨全不怕”。“粉身碎骨”極形象地寫出將石灰石燒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們聯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犧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間”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懷,立志要做純潔清白的人。
2、【成語】: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拼音】:nìng wéi yù suì,bù wéi wǎ quán
《* 漢 典 網》
【解釋】:寧做玉器被打碎,不做瓦器而保全。比喻寧愿為正義事業犧牲,不愿喪失氣節,茍且偷生。
【出處】:《北齊書·元景安傳》:“豈得棄本宗,逐他姓,大丈夫寧可玉碎,不能瓦全。”
【示例】:咱們~。能突圍就突圍,萬一出不去,他們拼到底吧。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二章
【近義詞】:寧死不屈
【反義詞】:忍氣吞聲、茍且偷安
【語法】:復句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
寸草春暉
寸草春暉 ( cùn cǎo chūn huī )
解 釋 “寸草”,指小草,象征子女,“春暉”指春天的陽光,象征母親的慈愛。。比喻父母的恩情沉重,難以報答。
出 處 唐·孟郊《游子吟》詩:“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用 法 復句式;作主語、謂語;比喻父母養育之恩難報答
近義詞 反哺之私、春暉寸草
反義詞 六親不認
示 例 明·何景明《過先人墓示彭天章》詩:“此身如~,何以答~。
燈 謎 游子吟
英 文 parents love can hardly be reciprocated by their children
典故
《游子吟》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唐代的詩人孟郊,寫過一首題為)的詩。這首詩以富有感情的語言,表達了一位慈母對即將離開自己的兒子的深深的愛。讀來令人感動。全詩只有短短六句,大意是這樣的:
即將漂泊異鄉的兒子啊。
你身上穿的衣裳是母親手中的線縫做的呀。
臨行時讓我把這衣裳縫得密密的, 怕的是在外日子久會破損。
誰說做兒子的這顆象小草一樣稚弱的心,
能報答得了母親像春天陽光一樣的慈愛呢?
成語“寸草春暉”就是從這首詩中簡縮而來的。
出處 唐·盂郊《游子吟》
四、姚雪垠寫的《李自成》有多少本
李自成
姚雪垠著長篇歷史小說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9個義項
展開
《李自成》是姚雪垠著長篇歷史小說,共有五卷,出版于1963—1999年。
《李自成》講述李自成率起義軍轉戰各地,受到明朝總督洪承疇的圍剿,在潼關南原突圍到商洛山中重整旗鼓,制止了石門谷嘩變,粉碎了官軍圍剿。李自成要求與張獻忠聯合未果,張反欲火并李自成。為保存實力,李自成分兵潛伏于鄖陽山中積極經營;冬天,乘中原官兵空虛,疾馳河南,饑民從之如流,又拜宋獻策為軍師,收杞縣舉人李巖,隨即破洛陽,殺福王,聲勢大振。起義軍領袖羅如才亦離開張獻忠與李自成合營,奉李為盟主。他們在河南擊潰明軍主力,三次進攻開封;戰績輝煌,但也暴露不少弱點,孕育了最終失敗的因素。作品細膩地描繪了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成功地刻畫了李自成、張獻忠、崇禎等一系列人物形象。[1]
五、請問姚雪垠的<李自成>有多少內容是真實的,寫的太好了
我沒有拜讀過此書,但我可以告訴你一個真實的立自成.你可以進行以下對比.
立自成是陜西米脂縣人,在陜西率饑民起義后投靠高迎祥,號稱”闖將”.自率一軍作戰.其時,各地農民軍相繼被明軍擊敗,形勢嚴峻.面對明朝的恩威并用,高迎祥一度打算接受明朝招安.被立自成所阻.
崇禎九年(公元1636年)高迎祥在作戰中犧牲.李自成統領其軍.自稱闖王.與張獻忠的義軍同為明末起義軍的兩支主力.崇禎十一年,李自成在陜西潼關南源兵敗.隱伏在商洛山中.準備東山再起.而張獻忠則接受明朝招安,但拒絕政府調度.第二年,李自成攻入湖北,,提出均田免糧的口號.
1641年攻占洛陽,殺福王朱常洵.1643年,占領長安.1644年,建立大順政權.農歷三月19日,攻入北京.崇禎自盡.同時,張獻忠在四川稱帝,國號大西.同時,關外的清軍大舉南下,山海關總兵投降.李自成在北京稱帝的第二天,便摔軍前往山海關迎戰,失利.
1645年,在撤往陜西的路上,,于湖北通山縣九宮山遭遇地方武裝的埋伏.遇難,年39歲.
1646年,清軍攻入四川,張獻忠犧牲.
至于李自成 吳三桂 陳圓圓之間的關系,正史沒有說明.不敢妄言奉告.如果該書對其進行藝術創作的話,那只是作家的想象,和歷史無關,就不是我們要討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