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人謀反的詩句有哪些
“憂祿山將叛時作。
此詩當作于唐玄宗天寶末年安史之亂前,桂樹何團團,君象《古朗月行》。 白兔搗藥成。
羿昔落九烏。蓋為安祿山之叛,李白在這首詩中,權臣安祿山將要反叛。
憂來其如何,詩中月盛而日衰;月,臣象?凄愴摧心肝。 清代古賦七大家之一,問言與誰餐,天人清且安。
陰精此淪惑,這就是李白在向世人表明,呼作白玉盤,詩中用月亮比作大臣。 原文賞析: 小時不識月,影射安祿山擅權亂國,飛在青云端。
仙人垂兩足,被魏源稱為“一代文宗”的陳沆云,兆于貴妃而作也,大明夜已殘? 蟾蜍蝕圓影,用太陽比用皇帝,國家已經有了敗忘之象:“按此詩借月以引興。”意思是說。”
(《詩比興箋》)蕭士赟云。 又疑瑤臺鏡,去去不足觀。
日:李白這首詩作于安祿山將要反叛之時。
二、從古至今關于造反的古詩有哪些
唐代詩人黃巢有兩首代表造反的古詩,即《不第后賦菊》、《題菊花》 《不第后賦菊》唐代:黃巢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注釋】(1)九月八:九月九日為重陽節,有登高賞菊的風俗,說“九月八”是為了押韻。
殺:草木枯萎。《呂氏春秋·應同》:“及禹之時,天先見草木秋冬不殺。”
(2)黃金甲:指金黃色鎧甲般的菊花。 【原文解釋】等到秋天九月重陽節來臨的時候,菊花盛開以后別的花就凋零了。
盛開的菊花璀璨奪目,陣陣香氣彌漫長安,滿城均沐浴在芳香的菊意中,遍地都是金黃如鎧甲般的菊花。 【鑒賞】 黃巢流傳下來的三首詩中,有兩首是以菊花為題材的詠物詩。
其中,《題菊花》寫道:“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表現了他頑強的斗爭精神和必勝信念。這首《不第后賦菊》的境界比《題菊花》更雄偉、豪邁。
在這首詩中,詩人運用比喻的手法,賦予菊花以農民起義軍的英雄風貌與高潔品格。 首句“待到秋來九月八”,意思是重陽佳節未到,而詩人即賦詩遙慶之。
“待到”二字迸發突兀,“驟響如爆竹”,具有凌厲、激越的韻致和可望在即的肯定意味。“九月八”在重陽節的前一天,從詩情奔騰的湍流來考察,詩人不寫“九月九”而寫“九月八”,并不僅僅是為了押韻,而且還透露出一種迫不及待,呼喚革命暴風雨早日來到的情緒。
次句“我花開后百花殺”,一方面向讀者展示了一種不可抗御的自然規律,用金菊傲霜盛開與百花遇霜而凋所造成的強烈對比,顯示出菊花生機盎然的頑強生命力,一方面暗示了農民革命風暴一旦來臨,腐敗的唐王朝立刻就會像“百花”遇霜一樣,變成枯枝敗葉。 第三、四句“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則是對菊花勝利遠景的預見和憧憬。
第三句寫味,“沖天香陣透長安”,這香,不是幽香,不是清香,而是“沖天香陣”。“沖天”二字,寫出了菊花香氣濃郁、直沖云天的非凡氣勢;“香陣”二字說明金菊勝利時決非一枝獨放,而是群體皆榮,包含了樸素而深刻的天下太平觀念;一個“透”字,又顯示了菊花香氣沁人心脾、芳貫廣宇、無所不至的進取精神。
第四句“滿城盡帶黃金甲”,“滿城”是說菊花無處不有,遍滿京都;“盡帶”是說這遍滿長安的菊花,無一例外地全都披上了黃金甲。“滿”、“盡”二字,則狀摹出菊花奪魁天下時的奇觀——重陽佳節,菊花盛開,整個長安成了菊花的世界,這就充分展示出農民革命風暴摧舊更新、主宰一切的勝利前景。
菊花,歷來被視為華夏的國花,詠菊花而寫不出國魂者,皆下品。黃巢的這首詩托物言志,借詠菊以抒抱負,境界瑰麗,氣魄恢宏,筆勢剛勁,格調雄邁,成功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那身披甲胄,手擎長劍,氣沖霄漢的英雄形象,諸如“我花開后百花殺”、“滿城盡帶黃金甲”等句,語調斬截,氣勢凌厲,對后世許多有志之士的思想產生了積極影響。
2. 《題菊花》唐代:黃巢 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 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注釋】(1)颯颯:形容風聲。蕊:花心兒。
(2)青帝:司春之神。古代傳說中的五天帝之一,住在東方,主行春天時令。
報:告訴,告知,這里有命令的意思。 【譯文】颯颯秋風卷地而來,滿園菊花瑟瑟飄搖。
花蕊花香充滿寒意,蝴蝶蜜蜂難以到來。有朝一日,我要當了春神,我將安排菊花和桃花同在春天盛開。
【鑒賞】唐末詩人林寬有這樣兩句詩:“莫言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詩。”古往今來,確有不少能“解詩”的英雄,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就是其中突出的一個。
自從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名句一出,菊花就和孤標傲世的高士、隱者結下了不解之緣,幾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絕俗精神的一種象征。黃巢的菊花詩,卻完全脫出了同類作品的窠臼,表現出全新的思想境界和藝術風格。
第一句寫滿院菊花在颯颯秋風中開放。“西風”點明節令,逗起下句;“滿院”極言其多。
說“栽”而不說“開”,是避免與末句重韻,同時“栽”字本身也給人一種挺立勁拔之感。寫菊花迎風霜開放,以顯示其勁節,這在文人的詠菊詩中也不難見到;但“滿院栽”卻不同于文人詩中菊花的形象。
無論是表現“孤標傲世”之情,“孤高絕俗”之態或“孤孑無伴”之感,往往脫離不了一個“孤”字。黃巢的詩獨說“滿院栽”,是因為在他心目中,這菊花是勞苦大眾的象征,與“孤”字無緣。
菊花迎風霜開放,固然顯出它的勁節,但時值寒秋,“蕊寒香冷蝶難來”,卻是極大的憾事。在颯颯秋風中,菊花似乎帶著寒意,散發著幽冷細微的芳香,不象在風和日麗的春天開放的百花,濃香競發,因此蝴蝶也就難得飛來采掇菊花的幽芳了。
在舊文人的筆下,這個事實通常總是引起兩種感情:孤芳自賞與孤孑不偶。作者的感情有別于此。
在他看來,“蕊寒香冷”是因為菊花開放在寒冷的季節,他自不免為菊花的開不逢時而惋惜、而不平。 第三、四兩句正是上述感情的自然發展,揭示環境的寒冷和菊花命運的不公平。
作者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司春之神),就要讓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開放。這一充滿強烈浪。
三、中國古代造反成功的例子
一、趙匡胤陳橋兵變 陳橋兵變又稱陳橋驛兵變,是趙匡胤發動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變事件,此典故又稱黃袍加身。
959年,周世宗柴榮崩,七歲的周恭帝柴宗訓即位。殿前都點檢、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與禁軍高級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掌握了軍權。
960年正月初一,傳聞契丹聯合北漢南下攻周,宰相范質等未辨真偽,急遣趙匡胤統率諸軍北上御敵。周軍行至陳橋驛,趙匡胤和趙普等密謀策劃,發動兵變,眾將以黃袍加在趙匡胤身上,擁立他為皇帝。
隨后,趙匡胤率軍回師開封,京城守將石守信、王審琦開城迎接趙匡胤入城,脅迫周恭帝禪位。趙匡胤即位后,改國號為“宋”,仍定都開封。
石守信、高懷德、張令鐸、王審锜、張光翰、趙彥徽皆得授節度使位號。 二、太平天國洪秀全 1851年,洪秀全領導發動了金田起義,建太平天國,自稱天王,并與1853年定都南京,太平天國起義發展到極盛。
之所以能稱為成功,因為洪秀全在起義中首次以“拜上帝教”作為起義理論,故為儒家學派的曾國藩所痛斥。同時,太平天國起義席卷全國十八省,歷時十四年,堪稱農民起義的巔峰。
三、起義鼻祖陳勝吳廣 陳勝吳廣的大澤鄉起義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秦朝末年,苛政殘暴,陳勝吳廣被發配邊疆駐守,結果因為雨期而延誤行程,按律當斬。
隨后陳勝吳廣以“公子扶蘇”和“項燕”之名發動起義,其言“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激勵著后世不甘于命運的反抗者。雖然最后起義被撲滅,但是陳勝吳廣的起義卻打開這道農民起義的大門。
四、“滿城盡帶黃金甲”黃巢 黃巢是唐末時期的起義領袖,其曾屢試不第,在長安作“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來表明自己的壯志。
公元875年,黃巢起義,后稱“沖天大將軍”,五年后攻克長安,于長安即帝位,國號“大齊”,成為唐朝第一個以農民起義攻克首都長安的人。 五、梁山聚義宋江 在歷史上北宋年間宋江的起義規模并不能稱之為很大,但是宋江起義經過《水滸傳》所描寫后就成為了史詩般波瀾壯闊。
北宋末年,宋江等人以“替天行道”為口號。 相聚梁山,以一百零八好漢為中堅,沉重打擊了宋廷。
然而,宋江由于自身的局限性,還是接受了宋廷的招安,走上了不歸路。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陳橋兵變 百度百科-宋江起義 百度百科-黃巢起義 百度百科-太平天國 百度百科-大澤鄉起義。
四、古人把嘯聚山林造反的人叫做"綠林好漢",這個說法有何來歷
"綠林好漢"一詞源自綠林軍起義。
西漢末年,漢元帝、漢成帝荒淫無度,朝政腐敗,土地兼并嚴重,導致階級矛盾尖銳。公元8年,外戚王莽奪權篡位。
篡位后的王莽不但沒有休養生息,還朝令夕改,不斷發動對少數民族的戰爭,加深了人民的疾苦。改全國土地為王田的政策觸犯了地主官僚的利益,改私家奴婢為私屬的政策又得罪了貴族階層,加之天災不斷,于是各路人士紛紛起義反抗。
據說,在荊州南郡和江夏郡一帶,災荒鬧得極為嚴重,百姓終日靠草根樹皮過活。由于災民太多,當地的草根樹皮根本供給不上,所以,許多百姓流離失所。
五、【古代戰爭詩詞古今描寫戰爭的詩詞、故事、古今名言】
【名言】勝負兵家常事,善用兵者能因敗為成.(三國 諸葛亮) 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三國·諸葛亮) 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春秋·孫武)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戰國·孟子)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戰國·孟子) 勝負兵家之常,善用兵者能因敗為成.(晉·張方) 惟有死者方可看到戰爭結束.(希臘·柏拉圖) 正義沒有武力是無能;武力沒有正義是暴政.(法國·巴斯卡) 兵民是勝利之本.(**) 敵進我退,敵退我追,敵駐我擾,敵疲我打.(**) 【詩詞】七律·長征 1935年10月 **紅軍不怕遠征難, 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 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軍過后盡開顏. 出塞. 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隴西行 陳陶 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深閨夢里人.涼州詞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塞下曲 王昌齡 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昔日長城戰,咸言意氣高.黃城足今古,白骨亂蓬篙.從軍北征 李益 天山雪后海風寒,橫笛遍吹行路難.磧里征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從軍行 楊炯的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雪暗雕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作者: 岑參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瀚海闌干千尺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辛棄疾的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生,沙場秋點兵. 馬做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故事】【堅壁清野】這個成語出自《三國志·魏書·荀傕(yù)傳》. 東漢末年,曹操在鎮壓黃巾軍占領了兗(yǎn)州地區后,雄心勃勃地準備奪取徐州要地. 那時,潁川潁陽(今河南許昌)有個名叫荀傕的人,非常有才能,為避董卓之亂遷居冀州,被袁紹待為上賓.他看出袁紹不能成就大事,就投奔到曹操門下.曹操大喜,任命他為司馬.從此,他跟隨曹操南征北戰,出謀劃策,深得曹操的信任. 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謙病死,死前將徐州讓給了劉備.消息傳來,曹操奪取徐州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了,忙著要出兵徐州.荀傕知道了曹操的想法,說道:“當年漢高祖保住關中,光武帝劉秀據有河內,他們都有一個鞏固的根據地,進足以勝敵,退足以堅守,所以成了大業.如今將軍不顧兗州而去攻打徐州,我方留守兗州的軍隊留多了,則不足以取得徐州;留少了,倘若呂布此時乘虛而入,又不足以守住兗州.最后,一定是弄得兗州盡失,徐州未取.”他還指出,“眼下正值麥收季節,聽說徐州方面已組織人力,搶割城外的麥子運進城去.這說明他們已有了準備,一旦有風聲傳來,他們必然會加固防御工事,轉移全部的物資,一切準備就緒迎擊我們(原文為:‘今東方皆以收麥,必堅壁清野以待將軍’).這樣,你的兵馬真的去了,城攻不下,什么東西也得不到手,不出十天,你的軍隊就會不戰自潰.” 曹操聽了荀傕的話,十分佩服,從此集中兵力,很快打敗了呂布.后來,又打敗了劉備,占據了徐州. “堅壁清野”:堅壁,是加固城墻和堡壘;清野,是將野外的糧食、財物收藏起來.加固防御工事,把四野的居民和物資全部轉移,叫敵人既打不進來,又搶不到一點東西,因而站不住腳.這是對付優勢之敵的一種作戰方法. 【揭竿而起】這個成語出自西漢賈誼的《過秦論》,講的是秦末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的事情. 公元前209年7月,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的地方官派出兩名差官押著九百名貧民壯丁,到漁陽(今北京市密云縣)去防守邊疆.這兩個差官又從壯丁里挑選出兩個身強力壯的人作屯長,讓他們再去管理其余的壯丁.這兩個屯長一個叫陳勝(字涉),是個雇農;另一個叫吳廣,是個貧農.他倆原來并不認識,現在碰在一起,共同的命運,很快就使他們成了好朋友. 陳勝、吳廣一行往北拼命趕路,一點也不敢耽誤.因為按照秦王朝的法令,誤了日期,是要砍頭的.可是,他們剛剛走了幾天,才到大澤鄉(今安徽宿縣西南),正趕上下大雨,只好扎了營,待天晴再走.雨又偏偏下個不停,眼看日期是耽誤了,陳勝同吳廣商量,說:“咱們即便走,誤了日期,也是死;逃,給官府抓住,也是個死.反正是個死,不如大家一起反了,推翻秦二世,為老百姓除害.” 吳廣也是個有見識的人.他同意了陳勝的意見,并商定借著被秦二世害死的太子扶蘇和深得群眾擁戴的原楚國大將項燕(項羽的祖父)的名頭,以號召天下,去攻打秦二世. 于是陳勝和吳廣就帶著幾個心腹首先把那兩個差官砍死,然后提著他們的頭,向大家講明了不起義造反就得白白地送死的道理.這幾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愿豁出性命跟著陳勝、吳廣一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