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借雨抒情的詩句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西江月〉辛棄疾 宋代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夜雨季北〉李商隱 唐代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夜雨季北〉李商隱 唐代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過零丁洋〉文天祥 南宋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浣溪沙〉蘇軾 宋
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杜甫 唐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十一月風雨大作〉陸游 宋
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杜甫 唐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杜甫《春夜喜雨》
松間沙路凈無泥,瀟瀟暮雨子歸啼。——《浣溪沙》 蘇軾 宋朝
二、借雨抒情的詩句
春夜喜雨》
【唐】 杜 甫
好 雨 知 時 節,當 春 乃 發 生。
隨 風 潛 入 夜,潤 物 細 無 聲。
野 徑 云 俱 黑,江 船 火 獨 明。
曉 看 紅 濕 處,花 重 錦 官 城。
《春夜喜雨》是杜甫在唐肅宗(李亨)上元二年(761)春天,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時寫的。 《春夜喜雨》創作背景及思想內容:這首詩寫于上元二年(761年)春。此時杜甫因陜西旱災來到四川定居成都已兩年。他親自耕作,種菜養花,與農民交往,因而對春雨之情很深,寫下了這首詩描寫春夜降雨、潤澤萬物的美景,抒發了詩人的喜悅之情。
《 春夜喜雨》抒寫詩人對春夜細雨的無私奉獻品質的喜愛贊美之情。
三、~~~求杜甫借風雨抒情的詩句
春夜喜雨 杜甫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燭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八月秋高風怒號, 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飛渡江灑江郊。
高者掛罥長林梢, 下者飄轉沉塘拗。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 忍能對面為盜賊, 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 歸來倚仗自嘆息。 俄頃風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鐵, 嬌兒惡臥踏里裂。 床頭屋漏無干處, 雨腳如麻未斷絕。
自經喪亂少睡眠, 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 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 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 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四、秋雨 感情 詩句
秋雨常常被古代詩人引用為詩句中的文字,或作為自然景象的描寫,或借以表達人們心中情感,使秋雨被賦予了更多的寓意。
白居易《長恨歌》中的“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通過大自然的秋雨和植物中的梧桐葉之間相輔相成的變化,描述出一個初秋的景象。
《欒家瀨》的作者王維描述“颯颯秋雨中,淺淺石榴瀉。跳波自相漸,白鷺驚復下。”前兩句直描出秋天里鄉村一個普通雨景,后兩句通過水波與白鷺的動感描述,在深秋寒雨的蕭條中景象融入了豐富的歡樂。
馮延巳在《應天長》中寫到道“當時心事偷相許,宴罷蘭堂腸斷處。挑銀燈,扃珠戶,繡被微寒值秋雨。”這里借助秋雨的凄涼把一位少女埋在心里的深深相思情,蒙上了淡淡的憂傷,讓佳人更感愛的無奈。 林潔
五、~~~求杜甫借風雨抒情的詩句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燭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八月秋高風怒號,
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飛渡江灑江郊。
高者掛罥長林梢,
下者飄轉沉塘拗。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
忍能對面為盜賊,
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
歸來倚仗自嘆息。
俄頃風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鐵,
嬌兒惡臥踏里裂。
床頭屋漏無干處,
雨腳如麻未斷絕。
自經喪亂少睡眠,
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
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
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
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六、有關秋雨借景抒情的文章
秋雨的清晨
清晨一覺醒來,天已朦朦亮,微弱的亮光透過窗戶,落在床榻旁的白墻上,室內的東西已朦朧可見。一陣陣屋檐滴水的聲音穿過玻璃窗傳入耳中,斷斷續續的蟲鳴聲此起彼伏。起來隔著窗玻璃向外張望,陰暗的天空,朦朦的細雨連成一片,飄落在樹葉上、小草上、屋檐上,匯成晶瑩透亮的小水滴落到水泥地上,發出陣陣滴答聲。涼風從窗戶的縫隙中鉆了進來,令人頓時起了一個冷顫。一夜秋雨,一夜秋雨的清晨,秋天就這樣悄然來到了我們身邊。
離開薄被,感覺一絲絲涼意侵襲而來,好似有意在提醒人們已到了添衣的時刻。直到這時,你才知道炎熱的夏日早已悄然離去。
穿衣洗漱完畢,天色早已大亮,室外雨聲也漸漸大了起來。上班路上,人們都不約而同地添加了外衣,不同顏色的傘像春天的花朵,在綠樹成蔭的道路下綻放著,給小城的清晨增添了一道迷人的秋色。漫步秋雨中,聽著雨水落在傘上的滴答聲、人們的耳語聲、汽車駛過發動機聲、小孩子偶爾從身旁溜過的嬉戲聲… …,內心涌動的不是那種秋思的哀愁,而是對秋的感嘆、秋的眷戀… …
我愛秋雨的清晨,我愛小城的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