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請問有一首詩是一二三~~十開頭作的情詩的“四”字開頭的那句是什么
一別之后,兩地相思,說的是三四月,卻誰知是五六年。七弦琴無心彈,八行書無可傳,九連環從中折斷。
卓文君,西漢臨邛(今四川邛崍)人,為西漢四川鉅賈卓王孫之女,貌美有才氣,喜好音律且善鼓琴,是當代才女。十六歲時即嫁給父親同業人之子董家,但婚后沒幾年即喪夫,只好回歸母家。返回母家的卓文君,仍不斷的有許多富商名流向她求婚,她都不中意。有一天,她無意中看到來家中作客的馬相如。當時,司馬相如還只是一名小常侍,因得不到漢景帝的賞識,於是托病辭職,回四川成都閑居。
這一天,司馬相如應邀到富商卓王孫家赴宴,主人知司馬相如不但詩文好、琴技更是絕佳,於是力邀司馬相如演奏一曲。不知是緣分抑或是司馬相如早已傾心卓家小姐,當天他彈唱了一首〈鳳求凰〉,曲中直率、熱情洋溢的措辭,撮合了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這段浪漫姻緣。
原是富家千金,跟隨窮書生司馬相如回到成都之后,發現司馬相如家里一無所有,只好變賣所有家當,開了一間小酒鋪。卓文君親自當掌柜賣酒,司馬相如則兼打雜工作,生活相當清貧。后來還是卓文君的父親知道愛女的情形后,接濟了許多銀兩,并將卓文君的嫁妝補送過來,他們的生活才有所改善。
后來,漢武帝即位,司馬相如受皇帝賞識,拜官加爵,春風得意。由於武帝下詔,所以司馬相如必須與卓文君暫別,一晃就是五年。這五年當中,司馬相如飛黃騰達,但也漸沉迷逸樂,乃至有了要納茂陵女子為妾的想法,因此對卓文君更加疏遠冷淡。卓文君日夜盼著丈夫的家書,沒料到盼來的家書卻只寫著十三個數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卓文君一看便明白丈夫的意思:數字中缺「億」,即表示丈夫對她已無情「意」。
卓文君畢竟不是一般女子,她對丈夫的無情無義雖然痛心,但也理智的表達了她的不認同、不接受,并表示將與另結新歡的丈夫訣別。她回了一封信給司馬相如,這就是后世流傳的這首楚調曲〈白頭吟〉:
皚如山上雪,蛟若云間月。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
今日斗酒會,明旦溝水頭。躞蹀御溝上,溝水東西流。
凄凄復凄凄,嫁娶不須啼。愿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
竹竿何裊裊,魚尾何徙徙。男兒重意氣,何用錢刀為?
信末并附上〈訣別書〉:
春華競芳,五色凌素,琴尚在御,而新聲代故!錦水有鴛,漢宮有水,彼物而新,嗟世之人兮,瞀於淫而不悟!朱弦斷,明鏡缺,朝露晞,芳時歇,白頭吟,傷離別,努力加餐勿念妾,錦水湯湯,與君長訣!司馬相如讀了信之后,想起兩人當初的夫妻恩情,便打消納妾的念頭。堅強而又聰慧的卓文君不哭不鬧,以一首〈白頭吟〉外加〈訣別書〉,就化解了一場婚姻危機。卓文君另有〈數字詩〉一首傳世:一別之后,兩地相思,說的是三四月,卻誰知是五六年。七弦琴無心彈,八行書無可傳,九連環從中折斷。
十里長亭望眼欲穿。百般怨,千般念,萬般無奈把郎怨。萬語千言道不盡,百無聊賴十憑欄。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圓人不圓。七月半燒香秉燭問蒼天,六月伏天人人搖扇我心寒,五月榴花如火偏遇陣陣冷雨澆花端,四月枇杷黃,我欲對鏡心意亂,三月桃花隨流水,二月風箏線兒斷。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為女來我為男。據說司馬相如看到這首用數字連成的詩之后,越看越覺愧對妻子,於是趕回故鄉,把卓文君接來長安一起生活。卓文君堅強果決的個性,在當時可算是奇女子,她富於浪漫色彩、敢於追求愛情,但又能理智的化解婚姻危機,充滿感性又不失聰慧,這就是不一樣的卓文君!◇
二、分別由數字開頭的古詩: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
一去二三里,煙 村 四 五 家. 亭 臺 六 七 座, 八 九 十 枝 花。
二八佳人細馬馱,十千美酒渭城歌。(宋·蘇軾《李鈴轄座上分題戴花》)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四顧何茫茫,東風搖百草。(漢詩 孔雀東南飛)
五鹿歌雜詩謠辭五鹿岳岳,朱云折其角。(孔雀東南飛)
六十余年慕古人,即今方近葛天民。(初春書懷)
七十人稀到,吾過十四年。(八十四吟)
八十仍逾四,遲留未告行(八十四吟)
九素煙中寒一色,扶闌四面是青冥。(白玉樓步虛詞)
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孔雀東南飛)
百金非所重,厚意良難得。旨酒親與朋,芳年樂京國。(韋應物擬古詩十二首)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石灰吟于謙)
萬官惶布莫違。百姓慘慘心悲。(孔融全集六言詩)
三、關于一二三的古詩有哪些
1、《山村詠懷》
宋代:邵雍
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
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譯文:
到二三里遠的地方,有四五個生著炊煙的人家。
路過六七座亭臺樓閣,周圍有十幾枝花。
2、《荔枝圖序》
唐代:白居易
荔枝生巴峽間。樹形團團如帷蓋,葉如桂,冬
青;華如橘,春榮;實如丹,夏熟。
朵如葡萄,核如枇杷,殼如紅繒,膜如紫綃。
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
大略如彼,其實過之。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
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
元和十五年夏,南賓守樂天,命工吏圖而書。
蓋為不識者與識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譯文:
荔枝生長在巴州和峽州之間一帶地方。它的樹形呈圓的形狀,很像古代用來遮蔽東西的“帷蓋”。葉像桂樹的葉,冬季還是綠色的;花像橘樹的花,在春天開放;果實的顏色像丹砂那樣紅,夏季成熟。果實聚成簇,像葡萄,核像枇杷的核,殼像紅綢,膜像紫綢。
瓤肉像冰雪一樣晶瑩,潔白,漿液像醴那樣甜,像酪那樣酸。關于荔枝的情況,大概也就如同前面所說的情形,那實際的情況比介紹的這些還要好。假如果實離開了枝體,一天顏色就變了,兩天香味就變了,三天味道就變了,四五天以后,色香味就全消失了。
元和十五年的夏天,南賓郡的太守白樂天,讓官畫工畫成一幅荔枝圖,并寫上這篇序,這是為了告訴沒有見過荔枝的人以及見過不到三天的人。
擴展資料:
寫作背景:
《荔枝圖序》
此文作于元和十五年(820)夏,當時白居易在忠州。荔枝出產在廣東、福建等省,唐朝時在長江三峽一帶也有出產,在北方難以覓到。白居易于元和十四年(819)任忠州刺史,第二年命畫工繪了一幅荔枝圖,并親自為之作序。
這篇序文實是為荔枝圖畫寫的說明,其說明對象是荔枝。作者運用說明從整體到局部、由外表到內核的說明順序以及作比較、打比方等說明方法,層次明晰、詳略得當地描摹了荔枝的形態。
《山村詠懷》
詩人在陽春三月去共城(今河南輝縣)游玩時,看到了鄉間野外的駘蕩春光和迷人的鄉村風物,為了表達詩人的閑適心緒和充分享受生活的積極人生態度,所以寫下了這首詩。
詩人在這首詩中的每句安排一個量詞,即“里”、“家”、“座”、“枝”,新穎有變化,也在每句中安排兩三個數字:“一”字打頭,“二三”“四五”和“六七”嵌于句中,“八九十”又回歸句首。
一到十表示數目的十個漢字按照自然數序同小路、煙、村、亭臺、鮮花編織在一起,隨著詩句和畫面自然排列,只用了寥寥幾筆就構成一幅自然樸實而又朦朧的山村風景畫,自然地融于山村的意境之中。
四、卓文君《一二三四詩》
《怨郎詩》兩漢:卓文君 一朝別后,二地相懸。
只說是三四月,又誰知五六年?七弦琴無心彈,八行書無可傳。九連環從中折斷,十里長亭望眼欲穿。
百思想,千系念,萬般無奈把郎怨。萬語千言說不完,百無聊賴,十依欄桿。
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仲秋月圓人不圓。七月半,秉燭燒香問蒼天,六月三伏天,人人搖扇我心寒。
五月石榴紅似火,偏遇陣陣冷雨澆花端。四月枇杷未黃,我欲對鏡心意亂。
忽匆匆,三月桃花隨水轉。飄零零,二月風箏線兒斷。
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為女來我做男。釋義:自從我們分別,兩個人的心思差別可真大啊。
當時只說三四個月后就相見,誰能想到如今已五六年。沒有心情彈七弦古琴,也不想去寄書信。
精致的連環玉斷裂了,我在長亭里等你等得望眼欲穿。即使我有一百個心思在想你,有一千個掛念系在你身上,也只是無可奈何地責怪你。
內心有萬語千言說都說不完,可你不在身邊我百無聊賴,徒勞地倚遍欄桿。在重陽節登高時看到孤零的大雁,在中秋時月亮圓滿我們卻沒有團圓。
七月半的時候我持燭燒香問蒼天,六月的三伏天那么熱,人們都在搖扇子,可我的心卻是寒冷的。五月石榴花開紅似火,偏偏遇上一陣陣的冷雨澆打花朵。
四月的枇杷還沒有成熟,我就在對著鏡子心煩意亂了。春光奔走忙,三月的桃花凋落隨水流婉轉。
二月的風箏斷了線,飄零無依真可憐。唉,我的郎君啊,多想下一世你做妾來我為郎。
注釋:1、一朝:一時,一旦。2、相懸:相去懸殊,差別大,也作“相縣”。
3、連環:連環成串的玉,比喻連續不斷。4、重九:即重陽節,因在農歷九月初九,故又稱重九,有登高的習俗。
5、仲秋:秋季的第二個月,即農歷八月,八月仲秋即為中秋節,有團圓之俗。仲:排行第二或居中。
6、秉燭:手持燈火來照明。簡介:卓文君,西漢臨邛(屬今四川邛崍)人,漢代才女,她貌美有才氣,善鼓琴,家中富貴。
相傳,司馬相如在事業上取得少許成就之后,就產生了納妾之意,寄了一封十三個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的信(《兩地書》)送給妻子,卓文君倍感傷懷,便回以這封著名的《怨郎詩》。擴展資料:《怨郎詩》,全詩采用數字作詩,通俗明快,直抒胸臆,現在流傳甚廣。
然而從考據來看,若說是出自漢代,那就漏洞百出,更不可能是卓文君的作品。從形式上來看,《怨郎詩》屬于元曲散曲形式,在西漢早期,詩賦以四言五言七言居多,并且辭藻華麗,風格清新,而《怨郎詩》淺顯直白,風格不合。
其次,從內容來看,不少詞匯的出處都在卓文君之后。比如“百無聊賴”的典故,源自蔡文姬的《悲憤詩》:“為復強視息,雖生何聊賴。”
,之前并無記載。而蔡文姬是東漢末年人,比卓文君要晚幾百年。
詩中“八行書”在漢代更是無稽之談,“八行書”指的是書信和信箋,源自采用豎式信箋,多用紅線劃分八行,書信也別稱八行書。紙張在東漢時期蔡倫改進造紙術,以前則在絹帛書寫,成為“尺素”,也不可能用紅線劃出豎行,一直到宋代畢升發明印刷術以后,才出現了印刷體的信箋,“八行書”才成為可能,而且從現有資料來看,“八行書”借代書信大致出現在清末民國期間才有。
另外“風箏”在漢朝并不叫風箏,一直到了宋代才有。風箏發明很早,最早記載《墨子·魯問篇》:“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
,那時“鵲”只是雛形。南北朝時期南史卷八十《侯景傳》中所述,在梁武帝時,侯景作亂,叛軍將武帝圍困于梁都建鄴,內外斷絕,有人獻計制作紙鴉,把皇帝詔令系在其中向外求援,那時叫“紙鴉”。
宋人周密在《武林舊事》寫道:“清明時節,人們到郊外放風鳶,日暮方歸。”,此時風箏叫“鳶”。
而在明代陳沂在《詢芻錄風箏》中記載,風箏由五代時期的李鄴發明的:“五代李鄴于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戲.后于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竹,如鳴箏,故名風箏。”,以上證據表明,“風箏”名字一直到了五代到宋代才有,不可能在卓文君時代就有“風箏”一詞。
最后,看《怨郎詩》的風韻,似乎采用元曲形式,然而語言淺顯直白,文言和現代口語相結合,頗有民國時期詩歌的特征,因此更有可能是民國時期的好事者杜撰附會的作品,而且在清朝以前未見任何書籍有記載,因此不可能是卓文君的作品。卓文君貌美如花,擅長弄琴,引得才子司馬相如 “以琴心挑之”,這是才子風流,卓文君聞琴音而窺之,心悅而私奔,崇尚愛情,也是自由戀愛的一場千古風流韻事,然而,不能因之就附會杜撰,更有好事者為了滿足人們的才子佳人的故事豐滿度,非要給卓文君美化幾筆,杜撰幾首,增添一些文學色彩,似乎可以看成小說傳奇,不能當真。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怨郎詩 (卓文君的數字詩)。
五、以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開頭的詩句
一卷《陰符》,二石硬弓,百斤寶刀----劉克莊 沁園春
十年生死兩茫茫,---蘇軾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辛棄疾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飛
九萬里風鵬正舉!---李清照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辛棄疾
四海一家皆兄弟!---黃庭堅
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陸游
萬紫千紅總是春---朱熹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倉---聶夷中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白居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