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舉出古詩詞中帶“雁”字的詩句寫出作者和出處】
初聞征雁已無蟬,百尺樓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 李商隱(霜月) 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李清照(一剪梅) 冰簟銀床夢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輕.雁聲遠過瀟湘去,十二樓中月自明.----------溫庭筠(瑤瑟怨) 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李白(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雁盡書難寄,愁多夢不成.愿隨孤月影,流照伏波營.---------沈如筠(閨怨) 云中誰寄錦書來 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李清照(一剪梅) 摘自別人的回答。
二、舉出古詩詞中帶“雁”字的詩句寫出作者和出處
初聞征雁已無蟬,百尺樓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 --------- 李商隱(霜月) 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李清照(一剪梅) 冰簟銀床夢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輕. 雁聲遠過瀟湘去,十二樓中月自明. ----------溫庭筠(瑤瑟怨) 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李白(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雁盡書難寄,愁多夢不成. 愿隨孤月影,流照伏波營. ---------沈如筠(閨怨) 云中誰寄錦書來 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李清照(一剪梅) 摘自別人的回答。
三、有關大雁的詩句有出處有作者有雁字,有作者
古代詠雁詩集粹 盧賢生 每當蕭颯的秋天季節,仰視寥廓的萬里霜天,時常可以見到一群群自北向南飛行的鴻雁,它們組成整齊的行列,單行橫空,宛如一個“一”字,雙行相交形成一個“人”字,古人稱之為雁陣、雁字、雁序,這也是古詩材料。
如陸游《幽居》詩:“雨霽雞棲早,風高雁陣斜。”白居易《江樓晚眺景物鮮奇》:“風翻白浪花千片,雁點青天字一行。”
古人云:“雁行有序”,雁的組織性很突出的,雁在飛行時,飛在隊伍前頭的一只雁,都是由體強識途的老雁擔任,雁陣的線條整齊,兩雁之間的距離保持勻稱。據科學分析,這是雁充分利用氣流進行飛行的一種奇妙的“節能術”。
我國常見的雁有鴻雁、豆雁、白額雁等。雁是候鳥,有著一年一度的遷徙,每年春分后,飛往北方,秋分后飛回南方。
當年唐太宗在山西汾河賦詩云:“不識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飛。”可見古人早就知道雁有年年遷徙的習性。
由于雁有季節準確的遷徙,古人把它視為音訊的“使者”,歷史上還有“鴻雁傳書”的故事。 雁一年兩度的遷徙,說明它對于天氣的冷暖變化的反應很敏銳。
華北農村流傳民謠有:“七九河開河不開,八九雁來雁總來。”如果大雁遷徙的提早或推遲,預示著當地天氣有反常的現象。
詩人陸游留心雁兒的活動并揭示它和氣候的對應關系。如他在《夜歸》詩云:“今年寒到江鄉早,未及中秋見雁飛。”
此詩地點是浙江省紹興,當年雁兒在中秋前提早南飛過浙江,結果天氣早寒。近來對大雁觀察記錄也表明,大雁提前南飛,結果北方天氣早寒,南方氣溫也比常年偏低。
雖說雁是候鳥,秋季霜降南旋,但古代詩詞經常和雪聯在一起,這似乎有悖事實。著名的有唐代盧綸的《塞下曲》:“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這首詩引起一場現代對雁生活習性新研究,起因出自科學家華羅庚針對此詩在《中學語文教學》上寫了一首質疑詩:“北方大雪時,群雁早南歸。
月黑天高處,怎得見雁飛。”此質疑詩一出,報刊、雜志爭相刊載,大加贊賞,借此勉勵后生,要善于獨立思考,疑前人所未疑。
但也有不少學者,指出華詩欠妥,說“雪中雁”和“月黑雁飛高”確是事實。 查閱古詩,很多詩人描寫了雪和雁。
例如唐代高適《別董大》:“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宋代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唐代李白《千里思》:“胡雁度日邊,風雪迷河洲。”唐代賀朝《從軍行》:“天山漠漠長飛雪,來雁遙傳沙塞寒。”
這情景跟盧綸的《塞下曲》很一致,作為候鳥的大雁,為什么還遭遇大雪呢?這主要與氣候的多變和地理位置有密切關系,塞外氣溫驟降,大雁剛剛南飛,白雪就覆蓋大地。另外中國地理氣候南北差異很大,塞外在農歷八月就下雪,甚至更早,“胡天八月即飛雪”(岑參詩)“五月天山雪”(李白詩),所以大雁難逃“雪網”的。
大雁歸遲遇雪之情,也見于古詩,如唐代崔湜《塞垣行》:“雨雪雁南飛,風塵景西迫。”唐代李廓《送振武將軍》詩:“蘆酒燒蓬媛,霜鴻捻箭看。
黃河古城道,秋雪白漫漫。”雖說月黑看不見雁,但雁過有聲,“月黑雁飛高”就不足奇了。
古詩仍有這方面的佐證。如唐代李益《春夜聞笛》:“洞庭一夜無窮雁,不待天明向北飛。”
宋代梅堯臣《秋雁》詩:“秋雁多夜飛,前群后孤來。”唐代錢起《宿畢侍御宅》:“落葉寄秋菊,愁云低夜鴻。”
唐代李頎《古從軍行》:“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金代元好問《惠崇蘆雁》:“雁奴辛苦候寒更,夢破黃蘆雪打聲。”
所謂“雁奴”就是晚上打更之雁,附近稍有響聲,它們就立刻鳴叫報警,接著,群雁也隨之驚起鳴叫,此起彼伏。這就是所謂驚起宿雁。
一聲不響,默默飛行的群雁是沒有的,俗話說“人過留名,雁過留聲”,月黑之夜,什么都難以看見,為什么還知道雁從空中飛過呢?其原因就是俗話說的“雁過留聲”。 另外,盧綸是唐河中蒲(今山西永濟)人,山西的北部是長城,后來當過河中元帥府判官,所以他有邊塞的生活基礎,不會不親眼目睹雪中雁、黑天雁,《塞下曲》關于雁的描寫應該說是科學真實的。
(摘自中學語文教學網)。
四、關于雁的詩句 以及來歷 作者
初聞征雁已無蟬,百尺樓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 ---------李商隱(霜月) 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李清照(一剪梅) 冰簟銀床夢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輕. 雁聲遠過瀟湘去,十二樓中月自明. ----------溫庭筠(瑤瑟怨) 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李白(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雁盡書難寄,愁多夢不成. 愿隨孤月影,流照伏波營. ---------沈如筠(閨怨) 云中誰寄錦書來 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李清照(一剪梅) 1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李清照《聲聲慢》 2月夜憶舍弟杜甫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3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 4杜甫懷李白的“鴻雁幾時到,江糊秋水多 5懷弟的“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6溫庭筠的《蘇武廟》,“云邊雁斷胡天月,隴上羊歸塞草煙 7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8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 9登蛾眉亭-李白 蒼壁孤亭立,凋年獨上時。
帆歸空渚早,雁落信潮遲。 煙火連三郡,波瀾動兩眉。
袁宏成絕響,李白厭諛辭。 10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 作者:李白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11 潭州送韋員外迢牧韶州 杜甫 炎海韶州牧,風流漢署郎。分符先令望,同舍有輝光。
白首多年疾,秋天昨夜涼。洞庭無過雁,出疏莫相忘。
12虞美人·聽雨蔣捷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五、含有”雁”字的詩句有哪些
1、淮南秋雨夜,高齋聞雁來。
——(唐代:韋應物《聞雁》) 翻譯:淮南秋雨綿綿的漫漫長夜,高齋獨坐聽雁聲陣陣傳來。 2、旅雁向南飛,風雨群初失。
饑渴辛勤兩翅垂,獨下寒汀立。——(宋代:朱敦儒《卜算子·旅雁向南飛》) 翻譯:遠行的大雁向南飛翔,風雨中與雁群失散。
饑渴辛苦的大雁雙翅無力地下垂,只好獨宿于清冷的河中小洲。 3、萬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飛。
——(唐代:韋承慶《南中詠雁詩》) 翻譯:我被流放到萬里之外、土地荒蕪的南方,路途中看到三春時的大雁正朝北飛去。 4、雁帖寒云次第,向南猶自怨歸遲。
誰能瘦馬關山道,又到西風撲鬢時。——(清代:納蘭性德《于中好·雁帖寒云次第飛》) 翻譯:秋風正濃,大雁迫不及待,匆促南飛,惟恐落后。
而自己有家難回,猶白騎著瘦馬,一年又一年,迤邐在古道之上,讓西風撲面而來。 5、人去西樓雁杳。
敘別夢、揚州一覺。云澹星疏楚山曉。
聽啼烏,立河橋,話未了。——(宋代:吳文英《夜游宮·人去西樓雁杳》) 翻譯:人離去后西樓就變得空空如也,鴻雁也早已經飛往遠方而渺無蹤影。
與舊日朋友暢敘別離之情也只能在那虛幻的夢境。我和你站立在河橋上,傾述著分別以后的彼此的相思與深情。
話還沒有說完,卻被窗外鳥兒的啼聲驚醒了。只見外面云淡星稀,天才剛剛拂曉,楚山迷蒙不清。
6、高山代郡東接燕,雁門胡人家近邊。——(唐代:崔顥《雁門胡人歌》) 翻譯:雁門郡東接古代燕國,郡內高山峻嶺遍布,有些胡人的家就住在邊境附近。
7、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唐代:王維《使至塞上》) 翻譯:千里飛蓬也飄出漢塞,北歸大雁正翱翔云天。
8、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唐代:王維《次北固山下》) 翻譯: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時才能到達,希望北歸的大雁捎到洛陽去。
9、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宋代:李清照《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翻譯:荷已殘,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涼秋。
輕輕的脫下羅綢外裳,一個人獨自躺上眠床。仰頭凝望遠天,那白云舒卷處,誰會將錦書寄來?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歸時候。
月光皎潔浸人,灑滿這西邊獨倚的亭樓。 10、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唐代:杜甫《月夜憶舍弟》) 翻譯:戍樓上的更鼓聲隔斷了人們的來往,邊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鳴叫。
六、有關雁或者有"雁"字的古詩
唐]韋應物的《聞雁》
故園眇何處?歸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齋聞雁來。
【賞析】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韋應物由尚書比部員外郎出任滁州刺史。首夏離京,秋天到任。這首《聞雁》大約就是他抵滁后不久寫的。
這是一個秋天的雨夜。獨坐高齋的詩人在暗夜中聽著外面下個不停的淅淅瀝瀝的秋雨,益發感到夜的深沉、秋的凄寒和高齋的空寂。這樣一種蕭瑟凄寂的環境氣氛不免要觸動遠宦者的歸思。韋應物家居長安,和滁州相隔兩千余里。即使白天登樓引領遙望,也會有云山阻隔、歸路迢遞之感;暗夜沉沉,四望一片模糊,自然更不知其眇在何處了。故園的眇遠,本來就和歸思的悠長構成正比,再加上這漫漫長夜、綿綿秋雨,就更使這歸思無窮無已、悠然不盡了。一、二兩句,上句以設問起,下句出以慨嘆,言外自含無限低徊悵惘之情。“方”字透出歸思正殷,為三、四高齋聞雁作勢。
正當懷鄉之情不能自已的時候,獨坐高齋的詩人聽到了自遠而近的雁叫聲。這聲音在寂寥的秋雨之夜,顯得分外凄清,使得因思鄉而永夜不寐的詩人浮想聯翩,觸緒萬端,更加難以為懷了。詩寫到這里,戛然而止,對“聞雁”而引起的感觸不著一字,留給讀者自己去涵詠玩索。“歸思后乃說聞雁,其情自深。一倒轉說,則近人能之矣。”(沈德潛《高詩別裁》)
光從文字看,似乎詩中所抒寫的不過是遠宦思鄉之情。但滲透在全詩中的蕭瑟凄清情調和充溢在全詩中的秋聲秋意,卻使讀者隱隱約約感到在這“歸思”、“聞雁”的背后還隱現著時代亂離的面影,蘊含著詩人對時代社會的感受。
沈德潛說:“五言絕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蘇州之古澹,并入化機”(《說詩晬語》)。古澹,確是韋應物五言絕句的風格特征。從這首《聞雁》可以看出,他是在保持絕句“意當含蓄,語務舂容”的特點的同時,有意識地運用古詩的句格、語言與表現手法,以構成一種高古澹遠的意境。詩句之間,避免過大的跳躍,語言也力求樸質自然而避免雕琢刻削,一、二兩句還雜以散文化的句式句法。這種風格,與白居易一派以淺易的語言抒寫日常生活情趣(如白居易的《問劉十九》),判然屬于兩途。
池鶴
【唐】白居易
高竹籠前無伴侶,亂群雞里有風標。
低頭乍恐丹砂落,曬翅常疑白雪消。
轉覺鸕鶿毛色下,苦嫌鸚鵡語聲嬌。
臨風一唳思何事?悵望青田云水遙。
【賞析】
這是一只被囚的鶴,它的品格和儀表與眾不同(鶴立雞群),不會像鸕鶿那樣侍奉權貴,也不會像鸚鵡那樣討好別人。鶴的鳴聲美。漢以后,詩文中常以“鳴鶴”或“鶴鳴”喻君子。本詩借物抒懷,以囚鶴自喻,一個“悵”字,表現了詩人對仕宦生活的厭倦和無奈,表達了詩人對歸隱生活的向往。
當時詩人被貶江州司馬,開始“吏隱”,在廬山建草堂,思想從“兼濟天下”轉向“獨善其身”,閑適、傷感的詩漸多 。
迎燕
【宋】葛天民
咫尺春三月, 尋常百姓家。
為迎新燕入, 不下舊簾遮。
翅濕沾微雨, 泥香帶落花。
巢成雛長大, 相伴過年華。
【賞析】
燕子秋去春來,巢于檐下,民間視為吉祥物。“尋常百姓家”即借鑒劉禹錫的“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正因為燕子不嫌貧愛富、趨炎附勢,主人也“不下舊時簾”,熱情的迎接燕子的歸來。
古詩中燕子往往象征著幸福的生活。它們雙宿雙飛,本詩中的燕子也在主人的檐下幸福的生活。燕子的自由自在,正是詩人隱居生活的反映;燕子之樂,足見詩人之樂。詩歌生動的描繪了燕子的生活習性,表達了燕子與老百姓的深厚情誼。
七、請找出4句以上含有”雁”字的詩句,并注明出處,越多越好
《使至塞上》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高適 嗟君此別意何如,駐馬銜杯問謫居.巫峽啼猿數行淚,衡陽歸雁幾封書.青楓江上秋帆遠,白帝城邊古木疏.圣代即今多雨露,暫時分手莫躊躇.《別董大》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武威作二首》 匈奴終不滅,塞下徒草草.唯見鴻雁飛,令人傷懷抱!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李白《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王灣《次北固山下》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范仲淹《漁家傲》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憶秦娥婁山關》 雨霽雞棲早,風高雁陣斜——陸游《幽居》 風翻白浪花千片,雁點青天字一行.—— 白居易《江樓晚眺景物鮮奇》 今年寒到江鄉早,未及中秋見雁飛.—— 陸游在《夜歸》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盧綸的《塞下曲》 胡雁度日邊,風雪迷河洲—— 李白《千里思》 天山漠漠長飛雪,來雁遙傳沙塞寒.——賀朝《從軍行》 蘆酒燒蓬媛,霜鴻捻箭看.黃河古城道,秋雪白漫漫.—— 李廓《送振武將軍》 洞庭一夜無窮雁,不待天明向北飛.—— 李益《春夜聞笛》 秋雁多夜飛,前群后孤來.——梅堯臣《秋雁》。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帶雁字的詩句以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