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形容秋天果實豐收的詩
1、浣溪沙·徐州藏春閣園中 宋代:蘇軾 慚愧今年二麥豐,千畦細浪舞晴空。
化工余力染夭紅。 歸去山公應倒載,闌街拍手笑兒童。
甚時名作錦薰籠。 譯文 難得今年大麥和小麥豐收,千畝地綠浪渲染了整個天空。
天工造化,花朵顏色極為鮮艷。 山簡晚上回來時酩酊無所知而被兒童嘲笑,瑞香花花色妖紅,氣如熏香。
2、初夏即事 宋代:王安石 石梁茅屋有彎碕,流水濺濺度兩陂。 晴日暖風生麥氣,綠陰幽草勝花時。
譯文 石橋和茅草屋繞在曲岸旁,濺濺的流水流入西邊的池塘。 晴朗的天氣和暖暖的微風催生了麥子,麥子的氣息隨風而來。
碧綠的樹蔭,青幽的綠草遠勝春天百花爛漫的時節。 3、畫堂春·寄子由 宋代:蘇軾 柳花飛處麥搖波,晚湖凈鑒新磨。
小舟飛棹去如梭,齊唱采菱歌。 平野水云溶漾,小樓風日晴和。
濟南何在暮云多,歸去奈愁何。 譯文 陳州城內美景多,柳花紛飛的地方,麥子隨風搖擺,如金色的波浪一般。
風平浪靜之后,夜晚的大明湖猶如新磨的鏡子一般明亮照人。 湖上的小舟雙棹齊飛,就好比織衣服的梭子那般在湖面上飛快來去。
船上的采菱女們一齊唱著采菱歌,歌聲悅耳動聽。 平原之上,水云相接之處,水天一色,碧波蕩漾。
小樓之外,風和日麗,天氣晴好。濟南風光如此大好,但依然難解心中的相思之情。
歸去,為何就這般難呢? 4、荊州歌 唐代:李白 白帝城邊足風波,瞿塘五月誰敢過。 荊州麥熟繭成蛾,繰絲憶君頭緒多。
撥谷飛鳴奈妾何。 譯文 白帝城邊的江面上滿是狂風掀起的驚濤駭浪,五月的瞿塘峽,有誰敢行船而過呢?荊州麥子時節,繭已出蛾,蠶事已成,家家都在煮繭繅絲。
我一邊繅絲,一邊思念你,我對你的思念比一團亂絲的頭緒還要多。布谷鳥在哀鳴的時候,更加引起了我對你的思念,這叫我怎么辦呢? 5、江陵使至汝州 唐代:王建 回看巴路在云間,寒食離家麥熟還。
日暮數峰青似染,商人說是汝州山。 譯文 回望巴路,但見白道如絲,一直向前蜿蜓伸展,最后漸漸隱入云間天際。
寒食離家,郊原還是一片嫩綠,回家的時候,田間垅上,卻已是一片金黃了。 傍晚時分,前面出現了幾座青得象染過一樣的峰巒。
同行的商人說,那就是汝州附近的山了。
二、贊美辛苦的勞動豐收的果實的詩句
唐樂府·李坤
憫農 鋤禾
春種一粒粟, 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 農夫猶餓死。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李紳,字公垂。他不僅是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之一,而且是寫新樂府詩的最早實踐者。元稹曾說過:“予友李公垂,貺予樂府新題二十首。雅有所謂,不虛為文。予取其病時之尤急者,列而和之,蓋十二而已。”元稹和了十二首,白居易又寫了五十首,并改名《新樂府》。可見李紳創作的《新題樂府》對他們的影響。所謂“不虛為文”,不也就含有“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意思嗎?可惜的是李紳寫的《新樂府》二十首今已不傳,不過,他早年所寫的《憫農二首》(一稱《古風二首》),亦足以體現“不虛為文”的精神。
詩的第一首一開頭,就以“一粒粟”化為 “萬顆子”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豐收,用“種”和“收”贊美了農民的勞動。第三句再推而廣之,展現出四海之內,荒地變良田,這和前兩句聯起來,便構成了到處碩果累累,遍地“黃金”的生動景象。“引滿”是為了更有力的“發”,這三句詩人用層層遞進的筆法,表現出勞動人民的巨大貢獻和無窮的創造力,這就使下文的反結變得更為凝重,更為沉痛。“盡道豐年瑞,豐年事若何?”(羅隱《雪》)是的,豐收了又怎樣呢?“農夫猶餓死”,它不僅使前后的內容連貫起來了,也把問題突出出來了。勤勞的農民以他們的雙手獲得了豐收,而他們自己呢,還是兩手空空,慘遭餓死。詩迫使人們不得不帶著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誰制造了這人間的悲劇?答案是很清楚的。詩人把這一切放在幕后,讓讀者去尋找,去思索。要把這兩方綜合起來,那就正如馬克思所說的:“勞動替富者生產了驚人作品(奇跡),然而,勞動替勞動者生產了赤貧。勞動生產了宮殿,但是替勞動者生產了洞窟。勞動生產了美,但是給勞動者生產了畸形。”
第二首詩,一開頭就描繪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依然在田里勞作,那一滴滴的汗珠,灑在灼熱的土地上。這就補敘出由“一粒粟”到“萬顆子”,到“四海無閑田”,乃是千千萬萬個農民用血汗澆灌起來的;這也為下面“粒粒皆辛苦”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義的形象,可謂一以當十。它概括地表現了農民不避嚴寒酷暑、雨雪風霜,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本來粒粒糧食滴滴汗,除了不懂事的孩子,誰都應該知道的。但是,現實又是怎樣呢?詩人沒有明說,然而,讀者只要稍加思索,就會發現現實的另一面:那“水陸羅八珍”的 “人肉的筵宴”,那無數的糧食“輸入官倉化為土”的罪惡和那“船中養犬長食肉”的驕奢。可見,“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說教,不是無病的呻吟;它近似蘊意深遠的格言,但又不僅以它的說服力取勝,而且還由于在這一深沉的慨嘆之中,凝聚了詩人無限的憤懣和真摯的同情。
李紳當然不懂得階級壓迫和階級剝削的道理,但是,我們從幾十年之后唐末農民起義的“天補平均”的口號中,便不難看出這兩首詩在客觀上是觸及到了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的。
《憫農二首》不是通過對個別的人物、事件的描寫體現它的主題,而是把整個的農民生活、命運,以及那些不合理的現實作為抒寫的對象。這對于兩首小詩來說,是很容易走向概念化、一般化的,然而詩篇卻沒有給人這種感覺,這是因為作者選擇了比較典型的生活細節和人們熟知的事實,集中地刻畫了那個畸形社會的矛盾,說出了人們想要說的話。所以,它親切感人,概括而不抽象。
詩人還用虛實結合、相互對比、前后映襯的手法,增強了詩的表現力。因此它雖然是那么通俗明白,卻無單調淺薄之弊,能使人常讀常新。在聲韻方面詩人也很講究,他采用不拘平仄的古絕形式,這一方面便于自由地抒寫;另一方面也使詩具有一種和內容相稱的簡樸厚重的風格。兩首詩都選用短促的仄聲韻,讀來給人一種急切悲憤而又郁結難伸的感覺,更增強了詩的藝術感染力。
三、形容果實成熟的詩句有哪些
1、錦江近西煙水綠,新雨山頭荔枝熟。
出自:唐·張籍《成都曲》。
譯文:錦江西面煙波浩瀚水碧綠,雨后山坡上荔枝已經成熟。
2、細雨茸茸濕楝花,南風樹樹熟枇杷。
出自:明·楊基《天平山中》。
譯文:細雨蒙蒙打濕了楝花,在南風的吹拂下,每棵枇杷樹的果實都慢慢變熟了。
3、引猿秋果熟,藏鶴曉云深。
出自:唐·尚顏《送徐道人東游》。
譯文:秋果成熟引猿猴戲耍,曉云深深難以尋找仙鶴的蹤影。
4、東園載酒西園醉,摘盡枇杷一樹金。
出自:宋·戴復古《初夏游張園》。
譯文:在這宜人的天氣里,邀約一些朋友,載酒宴游了東園又游西園。風景如畫,心情格外舒暢,盡情豪飲,有人已經醉醺醺了。園子里的枇杷果實累累,像金子一樣垂掛在樹上,正好都摘下來供酒后品嘗。
5、兩岸荔枝紅,萬家煙雨中。
出自:宋·李師中《菩薩蠻·子規啼破城樓月》。
譯文:江水清澈,兩岸的荔枝,嬌紅欲滴,蒙蒙的細雨,籠罩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