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于赤壁的詩詞外加注解
《赤壁》 作者: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注解】:
1、折戟沉沙:斷了戟沒入沙中;戟:一種武器。
2、東風:東吳以火攻攻打西面的曹營要借助東風。
3、周郎:周瑜,吳軍統率。
4、二喬:吳國二美女,大喬嫁給吳國國君;小喬嫁給周瑜。
【韻譯】:
斷戟沉沒泥沙中,六百年來竟未銷熔;
自己拿來磨洗,認出是赤壁之戰所用。
假使當年東風不給周瑜的火攻計方便;
大喬小喬就要被曹操鎖閉在銅雀臺中。
【評析】:
這首詠史吊古詩,似是譏諷周瑜成功的僥幸。詩的開頭二句,借物起興,慨嘆前朝人物事跡,后二句議論:赤壁大戰,周瑜火攻,倘無東風,東吳早滅,二喬將被虜去,歷史就要改觀。詩的構思極為精巧,點染用功。
二、詩詞翻譯,關于諸葛亮的
收二川,排八陣,六出七擒,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酬三顧;
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里,變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六出:(六出祁山) 七擒:(七擒孟獲) 收二川:(收取東川、西川)
東和:(東和孫權) 北拒:(北拒曹操) 排八陣:(擺設八卦陣)
酬三顧:(報答劉備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 取西蜀:(攻取西蜀)
定南蠻:(平定南方叛亂) 用火攻:(指赤壁之戰)
上下聯濃縮了諸葛丞相一生的文治武功
三、請幫忙找找有關戰爭年代的成語,詩句,詞語,謝謝
破釜沉舟
視頻:破釜沉舟
典 故
秦朝末年,秦軍大將章邯攻打趙國。趙軍退守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并被秦軍重重包圍。楚懷王于是封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副將率軍救援趙國。
宋義引兵至安陽(今山東曹縣東南)后,接連46天按兵不動,對此項羽十分不満,于是要求進軍決戰,解困趙國。但宋義卻希望秦趙兩軍交戰后待秦軍力竭之后才進攻。
但此時軍中糧草缺乏士卒困頓,而宋義仍舊飲酒自顧,項羽見此忍無可忍,進營帳殺了宋義,并聲稱他叛國反楚。于是將士們則擁項羽為上將軍。項羽殺宋義的事,威震楚國,名聞諸侯。
隨后,他率所有軍隊悉數渡黃河前去營救趙國以解巨鹿之圍。項羽在全軍渡黃河之后他下令把所有的船只鑿沉,打破燒飯用的鍋,燒掉自己的營房,只帶三天干糧,以此表決一死戰,沒有一點后退的打算。
正是這樣已無退路的大軍到了巨鹿外圍,并包圍了秦軍和截斷秦軍外聯的通道。楚軍戰士以一當十,殺伐聲驚天動地。經過九次的激戰,楚軍最終大破秦軍。而前來增援的其他各路諸侯卻都因膽怯,不敢近前。楚軍的驍勇善戰大大提高了項羽的聲威。以至戰勝后,項羽于轅門接見各路諸侯時,各諸侯皆不敢正眼眼看項羽。
后來,“皆沉船,破釜甑”演化為成語“破釜沉舟”,以比喻拼死一戰,決心很大。
釜底抽薪
釜底抽薪
把柴火從鍋底抽掉。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軍事上是指從根本上打敗敵人的謀略
如今有個道理,是“釜底抽薪”之法。——清·吳敬梓《儒林外史》
釜底抽薪,語出北齊魏收《為侯景叛移梁朝文》:“抽薪止沸,剪草除根。” 古人還說:“故以湯止沸,沸 乃不止,誠知其本,則去火而已矣。”這個比喻很淺 顯,道理卻說得十分清楚。水燒開了,再兌開水進去是不能讓水溫降下 來的,根本 的辦法是把火退掉,水溫自然就降下來了。此計用于軍事,是指對強敵不可用正面 作戰取勝,而應該避其鋒 芒,削減敵人的氣勢,再乘機取勝的謀略。釜底抽薪的關 鍵是關于抓住主要矛盾,很多時候,一些影響戰爭全局的關鍵點, 恰恰是敵人的弱 點。指揮員要準確判斷,抓住時機,攻敵之弱點。比如糧草輜重,如能乘機奪得, 敵軍就會不戰自亂。三 國時的官渡之戰即是一個有名戰例。 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河北袁紹乘勢崛起。公元199年, 袁紹率領十萬大軍攻 打許 昌。當時,曹操據守官渡(今河南中牟北),兵力只有三萬多人。兩軍離河對峙。 袁紹仗著人馬眾多,派兵攻打白馬。曹操表 面上放棄白馬,命令主力開向延津渡口, 擺開渡河架勢。袁紹怕后方受敵,迅速率主力西進,阻擋曹軍渡河。誰知曹操虛晃 一槍之后,突派精銳回襲白馬,斬殺顏良,初戰告捷。 由于兩軍相持了很長時間,雙方糧草供給成了關鍵。袁紹從河北調集 了一萬多 車糧草,屯集在大本營以北四十里的烏巢。曹操探聽烏巢并無重兵防守,決定偷襲 烏巢,斷其供應。他親自率五 千精兵打著袁紹的旗號,銜枚急走,夜襲烏巢,烏巢 袁軍還沒有弄清真相,曹軍已經包圍了糧倉。一把大火點燃,頓時濃煙 四起。曹軍 乘勢消滅了守糧袁軍,袁軍的一萬車糧草,頓時化為灰燼。袁紹大軍聞訊,驚恐萬 狀,供應斷絕,軍心浮動, 袁紹一時沒了主意。曹操此時,發動全線進攻,袁軍士 兵已喪失戰斗力,十萬大軍四散潰逃。袁軍大敗,袁紹帶領八百親 兵,艱難地殺出 重圍,回到河北,從此一蹶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