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今養生方面的好詩句
生梨潤肺化痰好, 蘋果止瀉營養高。番茄補血助容顏, 蓮藕除煩解酒妙。橘子理氣好化痰, 韭菜補腎暖膝腰。蘿卜消食除脹氣, 芹菜能治血壓高。白菜利尿排毒素, 菜花常吃癌癥少。冬瓜消腫有利尿, 綠豆解毒療效高。木耳搞癌散血淤, 山藥益腎浮腫消。海帶含碘散淤結, 蘑菇抑制癌細胞。胡椒驅寒兼除濕, 蔥辣姜湯治感冒。魚蝦豬蹄補乳汁, 豬肝羊肝明目好。益腎強腰吃核桃, 健腎補脾吃紅棗。
養生:1,注意飲食習慣, 2。注意生活習慣。 3,學會中醫養生的基本原理。 4,了解保健常識
二、關于養生的古詩詞
養生詩詞 養生原則 與其救療于有疾之后,不若攝養于無疾之先。
―――《丹溪心法》元 朱震亨 治身養性謹務其細,不可以小益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損為無傷而不防。―――《抱樸子》晉 葛洪 我命在我,不在天。
―――《仙經》 養生以不傷為本。―――《仙經》 養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臥、久視、久聽。
―――《養生要錄》宋蒲虔貫 措身失理,亡之于微,積微成損,積疾成衰。―――《養生論》三國 嵇康 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素問·上古天真論》 善養生者養內,不善養生者養外。―――《壽世保元》明 龔廷賢 善服藥者,不如善保養。
―――《養老奉親書》宋陳直 才所不逮而困思之,傷也;力所不勝而強舉之,傷也。―――《抱樸子》 晉 葛洪 體欲常勞,食欲常少,勞無過極,少無過虛。
―――《養性延命錄》 南朝 梁 陶宏景 雖常服藥物,而不知養性之術,亦難以長生也。―――《養性延命錄》 南朝 梁 陶宏景 善養性者,則治未病之病,是其義也。
―――《備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孫思邈 精、氣、神,養生家謂之三寶。―――《理虛元鑒》明 汪綺石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素問·評熱病論》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素問·遺篇刺法論》 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惜精養生 元氣實,不思食;元神會,不思睡;元精足,不思欲;三元全,陸地仙。―――《養心要語》明胡文煥 人年五十者,精力將衰,大法當二十日一次施泄。
―――《泰定養生主論》元王珪 縱欲戕生,古今同慨。―――《退庵隨筆》清梁章鉅 若耗散真精不已,疾病隨生,死亡隨至。
―――《尊生八箋》明 高濂 酒色之類,使人志氣昏酣荒耗,傷生敗德。―――《食色紳言》明陳繼儒 御女之法,能一月再泄,一歲二十四泄,皆得二百歲。
―――《備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孫思邈 聚精之道,一曰寡欲,二曰節勞,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攝生三要》明 袁坤儀 男貴寡欲養精,女貴平心養血。
―――《廣嗣紀要》明萬全 精神養生 戒暴怒以養其性,少思慈以養其神,省言語以養其氣,絕私念以養其心。―――《續附·養生要訣》明 胡文煥 看一個醫生不如交一個朋友。
―――諺語 人借氣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養,所忌最是怒。―――《老老恒言》清 曹廷棟 凡心有所愛,不用深愛,心有所憎,不用深憎,并皆損性傷神。
―――《備急千金要方》 唐孫思邈 大喜蕩心,微抑則定;甚怒煩性,稍忍即歇。―――《退庵隨筆》清梁章鉅 人但知過怒過哀足以害性,而不知過喜過樂亦足以傷生。
―――《退庵隨筆》清 梁章鉅 心樂為良藥,神傷致骨枯。―――諺語 不氣不愁,活到白頭。
―――諺語 老人之情,欲豪暢,不欲郁郁閼,可以養生。―――《類修要訣》明胡文煥 圣人勝心,眾人勝欲,君子行正氣,小人行邪氣。
―――《淮南子》西漢劉安等 多思則神殆,多念則志散,多欲則損智,多事則形疲。―――《養生要集》唐 張湛 安則物之感我者輕,和則我之應物者順,外輕內順,而生理備矣。
―――《蘇沈良方》宋蘇軾、沈括 忍怒以全陰氣,抑喜以養陽氣。―――《抱樸子》 晉 葛洪 知恬逸自足者,為得安樂本。
―――《尊生八箋》明 高濂 物來順應,事過心寧,可以延年。―――《壽世保元》明 龔廷賢 省思慮則心血不耗,發不易白。
―――《醫先》明 王文祿 惱一惱,老一老;笑一笑,少一少。―――《養心要語》明 胡文煥 說說笑笑,通通七竅。
―――諺語 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頭。―――諺語 笑口常開,青春常在。
―――諺語 事從容則有余味,人從容則有余年。―――《呻吟語》明呂坤 養心莫善于寡欲。
欲不可縱,欲縱成災;樂不可極,樂極生衰。―――《養生四要》明 萬全 善攝生者,先除欲念。
―――《食色紳言》明陳繼儒 喜怒衰樂之發……可節而不可止也,節之而順,止之而亂。―――《春秋繁露》西漢董仲舒 遇事不惱,長生不老。
―――諺語 嗜欲使人氣淫,好憎使人精勞。―――《古今圖書集成》清陳夢雷 暴喜傷心,暴努傷肝,暴恐傷腎,過衰傷肺,過思傷脾。
―――《養生四要》明 萬全 夫精神志意者,靜而日充者壯,躁而日耗者老。―――《淮南子》西漢劉安等 琴醫心,花醫肝,香醫脾,石醫腎,泉醫肺,劍醫膽。
―――《幽夢續影》清朱錫綬 人生如天地,和煦則春,慘郁則秋。―――《醫述》清程杏軒 善養生者,先除欲念。
―――《男女紳言》明陳繼儒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問·移精變氣》 心亂則百病生,心靜則萬病息。
―――《衛生寶鑒》元羅天益 惜氣存精更養神,少思寡欲勿勞心。―――《壽世保元》明 龔廷賢 心胸里頭能撐船,健康長壽過百年。
―――諺語 千保健,萬保健,樂觀方才是關鍵。―――諺語 一日三笑,人生難老;一日三惱,不老也老。
―――諺語 生氣催人老,快樂變年少。―――諺語 遇怒不要惱,遇難莫急躁。
―――諺語 常樂常笑,益壽之道。―――諺語 房寬地寬,不如心寬。
―――諺語 知足者常樂,善笑者長壽。―――諺語 要活好,心別小;善制怒,壽無數。
―――諺語 笑口常開,百病不來。
三、求幾首關于 養生 的詩詞
1、與其救療于有疾之后,不若攝養于無疾之先。
-----《丹溪心法》元 朱震亨(釋:與其在有了疾病之后進行治療,不如在得病之前好好養生。) 2、治身養性謹務其細,不可以小益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損為無傷而不防。
-----《抱樸子》晉 葛洪(釋:修養聲息需要做到謹小慎微的事情,不能因為是小收益就注重,也不可以因為小損傷就不去防備。) 3、養生以不傷為本。
-----《仙經》(釋:養生最為根本的事情就是做到不受到損傷。) 4、養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臥、久視、久聽。
-----《養生要錄》宋蒲虔貫(釋:修養生息的關鍵之處在于不要長時間行走、長時間坐著、長時間躺著、長時間的用眼看、長時間的聽。) 5、善養生者養內,不善養生者養外。
-----《壽世保元》明 龔廷賢(釋:善于養生的人注重內在的保養,不善于養生的人只注重外在的保養。) 6、善服藥者,不如善保養。
-----《養老奉親書》宋陳直(釋:經常服藥療養,不如多做好身體的保養。) 擴展資料:1、精神養生 靜神養生 靜神養生在傳統養生學中占有重要地位。
古人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保持神氣清靜,心理平衡,可以保養天真元氣,使五臟安和,有助于預防疾病、增進健康和延年益壽。反之則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以至誘發種種身心疾患。
2、動形養生 古人認為“人欲勞于形,百病不能成”;詩人陸游說“形要小勞之”,都說明古人認識到適度運動對健康的積極作用。古人在實踐中摸索形成了如按摩、氣功、太極拳、八卦掌、五禽戲等動形方式,以強身延年。
3、飲食養生 合理飲食可以調養精氣,糾正臟腑陰陽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壽。飲食要以“五谷為養,五果為助,無蓄為益,五菜為充”,還要重視五味調和,否則,會因營養失衡、體質偏頗、五臟六俯功能失調而致病。
四、詩經養生詩句 哪些古代詩詞中藏有精神養生之道
老人之情,欲豪暢,不欲郁郁閼,可以養生。───《類修要訣》明胡文煥
圣人勝心,眾人勝欲,君子行正氣,小人行邪氣。───《淮南子》西漢劉安等
多思則神殆,多念則志散,多欲則損智,多事則形疲。───《養生要集》唐 張湛
安則物之感我者輕,和則我之應物者順,外輕內順,而生理備矣。───《蘇沈良方》宋蘇軾、沈括
忍怒以全陰氣,抑喜以養陽氣。───《抱樸子》 晉 葛洪
知恬逸自足者,為得安樂本。───《尊生八箋》明 高濂
物來順應,事過心寧,可以延年。───《壽世保元》明 龔廷賢
省思慮則心血不耗,發不易白。───《醫先》明 王文祿
惱一惱,老一老;笑一笑,少一少。───《養心要語》明 胡文煥
五、贊美古代名中醫的詩句80
1、木之彬彬,非取異於人。
可宮室則斬則伐,可籩豆則捋則擷。草之茸茸,非求顯於世。
中芻牧則刈則鉏,中醫和則剝則枯。(《木之彬彬》宋:黃庭堅) 翻譯:樹木的彬彬有禮,并取不同于人。
可能宮殿就殺,打,可篷豆就摸就采摘。毛茸茸的草,不是要求顯于世。
中放牧就割是鉏,中醫和就剝就會干枯。 2、平生胸中醫國法,盡變黃馘為秀眉。
力進唐虞作元氯,酲醲病酒何勞治。端知聽訟破癥爾,洞見五藏聊決之。
造化升平唯一筆,弼成堯舜垂衣日。墨客詩人慕響來,朱草嘉禾時一出。
(《登聞鼓詩》宋:毛滂) 翻譯:平生心里醫生國家法,全部變黃是秀眉。
力進唐虞作元氯,醉酒多多病酒怎么能治理。端知道聽訟破病你,看透五臟聊決定的。
造化升平只有一筆,賀若弼成為堯舜垂衣天。黑客詩人仰慕響來,朱草嘉禾時出現一個。
3、井臼每苦煩,藥食則不暇。不藥得中醫,默符覆器。
哦詩便無恙,乞酒宴茅舍。彌荷天地恩,性命永其貰。
饑鷹侍中輩,死矣一飽乍。顧我與君侯,更愧東山謝。
(《十二弟季所和邵子文病中感懷之作復次韻寄子》宋:晁說之) 翻譯:家務常常煩躁,藥食則沒有時間。中醫藥能不,沉默符覆蓋器。
哦詩就沒事,請求酒席宴請茅屋。彌承受天地恩,生命永的寬恕。
饑鷹侍中等,死了一個飽忽。我與您,更慚愧東山道歉。
4、最曉陰陽證,于身獨不靈。有妻持舊肆,無子學遺經。
蟲蝕抄方篋,莎生曬藥庭。城中醫絕少,堪惜爾雕零。
(《悼秦醫》宋:劉克莊) 翻譯:最通曉陰陽證,在我獨自不靈。有妻子拿著舊店,沒有兒子學習遺經。
蟲蝕抄方箱,莎生曬藥庭。城里醫生很少,能夠珍惜你凋零。
5、十日高眠晝起遲,緩尋方藥得中醫。不才豈是官無事,多病惟應志未衰。
門巷雪深妨過馬,江湖歲晚益多歧。衣冠論說今如此,舊簡殘燈亦自疑。
(《病中懷黃世顯李賓之》明:謝鐸) 翻譯:十日高睡白天起晚,緩尋得中醫方藥。不才難道是官無事,很多病人只有接受志不衰。
門巷雪深妨礙過馬,江湖歲晚更多分歧。衣冠評論現在這樣,舊書燈也懷疑自己。
擴展資料 中國古代十大名醫: 中國古代十大名醫是指扁鵲、華佗、張仲景、皇甫謐、葉桂、孫思邈、錢乙、宋慈、李時珍、葛洪,所屬領域是中醫和中藥。著有作品《扁鵲內經》、《外經》、《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
1、扁鵲 戰國時醫學家,其真實姓名是秦越人,又號盧醫。據人考證,約生于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四O七年),卒于赧王五年(公元前三一O年)。
善用“針石”、“服湯”、“熨”等治病,所著《扁鵲內經》、《外經》早佚。 扁鵲善于運用四診,尤其是脈診和望診來診斷疾病。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記述了與他有關的兩個醫案:一個是用脈診的方法診斷趙子簡的病,一個是用望診的方法診斷齊桓侯的病。因此被稱為“脈學之宗”。
2、華佗 字元化,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醫學家,精內、婦、兒、針炙各科,外科尤為擅長,“麻沸散”的使用為世界醫學史上最早之全身麻醉,還發明了“五禽戲”。
據人考證,他約生于漢永嘉元年(公元一四五年),卒于建安十三年(公元二0八年)。 這考證很可疑。
因為《后漢書·華佗傳》有華佗“年且百歲,而猶有壯容,時人以為仙”的記載。據此,華佗可能不止活了六十四歲。
華佗被害至今已一千七百多年了,但人民還永遠懷念他。 江蘇徐州有華佗紀念墓;沛縣有華祖廟,廟里的一副對聯,抒發了作者的感情,總結了華佗的一生:“醫者刳腹,實別開岐圣門庭,誰知獄吏庸才,致使遺書歸一炬;士貴潔身,豈屑侍奸雄左右,獨憾史臣曲筆,反將厭事謗千秋。
3、張仲景 名機,東漢南陽郡涅陽(今河南省南陽市鄧州人),約生于東漢和平一年(150年),卒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 東漢醫學家,辭官業醫,博采眾方,著《傷寒雜病論》。
《傷寒雜病論》確立了祖國醫學“辨證論治”的規律,它奠定了中醫治療學的基礎,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理法方藥具備的經典著作,開創了祖國醫學辨證論治的先河;同時在制劑學方面也有獨到之處,對后世也有深遠的影響。 因此,歷代醫家無不尊張仲景為“醫圣”,故有“醫圣者,即醫中之堯舜也,榮膺此譽者,唯仲景先師。”
與張仲景同時代的華佗讀了《傷寒論》后喜曰:“此真活人也”。南北朝時陶弘景說:“惟仲景一方,最為眾方之祖”。
唐代醫家孫思邈說:“江南諸師秘仲景方不傳”。可見張仲景醫方的寶貴。
《傷寒論》至今仍指導著臨床實踐,也是醫家必讀。
六、關于健康的古詩句
1、不畏復不憂,是除老病藥。——白居易《自覺》
釋義:有了不畏老的思想,不擔心“死之將至”,這樣就可以延緩生理和心理上的老化,從而收到延緩衰老、益壽延年的功效。
2、我得宛丘平易法, 只將食粥致神仙。——陸游《食粥》
釋義:學道成仙之法是簡單易行的,平時只要多多食粥便可以成仙了。
3、心亂則百病生,心靜則萬病息。——羅天益《衛生寶鑒》
釋義:如果心神過于躁動,亂而不定,必然擾亂臟腑,耗氣傷精,容易招致疾病,甚至促人衰老、減短壽命。心靜則安神,神安則五臟六腑的氣機協調,精氣日漸充實,自可祛病強身,延年益壽。
4、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龜雖壽》
釋義:老的千里馬雖然伏在馬槽旁,雄心壯志仍是馳騁千里;壯志凌云的人士即便到了晚年,奮發思進的心也永不止息。
5、身瘦帶頻減,發稀冠自偏。廢書緣惜眼,多炙為隨年。——劉禹錫《酬樂天詠老見示》
釋義:身體漸瘦衣帶越來越要收緊,頭發稀少戴正了的帽子也會自己偏斜到一邊。書卷擱置起來不再看是為了愛惜眼睛,經常用艾灸是因為年邁力衰諸病多纏。
七、關于飲食與健康的古詩有那些
1、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七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老子:無為無不為、平和無欲、惜精愛氣
2、孟子:養心莫善于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
譯文“修養內心的方法,沒有比減少欲望更好的了。一個人如果欲望很少,那么內心即使有迷失的部分,也是很少的;一個人如果欲望很多,那么即使有保存的部分,也是很少的。
3、朱熹:
飽食當肉,不淫當齋。緩步當車,無災是福。
大饑不大食,大渴不大飲。多精神為福,少嗜欲為貴
服藥十朝,不如獨宿一宵; 節食已去病,寡欲已延年。
4《解人頤》達識集:唐子畏題《列仙傳》
佛祖無奇,但作陰功不作孽;神仙有法,只生歡喜不生愁。無藥可延卿相壽,求醫也是徒然。
有錢難買子孫賢,積玉總為無用。
5歲夜詠懷 劉禹錫
彌年不得意,新歲又如何?念昔同游者,而今有幾多?
以閑為自在,將壽補蹉跎。春色無情故,幽居亦見過。
6羅狀元醒世歌 名洪先,明
富貴從來未許求,幾人騎鶴上揚州!
與其十事九如夢,不若三平兩滿休.
能自得時還自樂,到無心處便無憂.
黃金不是千年業,紅日能催兩鬢霜.
身后碑銘空自好,眼前傀儡為誰忙
有有無無且耐煩,勞勞碌碌幾時閑?
人心曲曲彎彎水,世事重重疊疊山.
古古今今多變故,貧貧富富有循環.
將將就就隨時過,苦苦甜甜命一般.
7羅洪先
日月兩輪懸,乾坤幾萬年;華屋量人斗,嬌妻度客船;
錢財身外物,兒女眼前冤;世人誰不染,脫卻是神仙”。三界跳是跳不出的,寵辱皆忘是人生的一種境界;
塵世紛紛一筆勾,林泉深處任憂游。
蓋間茅屋牽蘿卜,開個柴門對水流。
得隙間眠真可樂,吃些淡飯可忘憂,
眼前多少英雄漢,為甚由來不回頭?
8無事且從閑處樂,有書時向靜中觀——·清·方薰 有閑常同書做伴,無事且與動為鄰;
9無情歲月增中減,有味詞動苦后甜。--岳美中(1900-1982),中醫學專家
10尋常衣食隨時度,分外資財莫妄求。
11大肚能容,容天容地,與己何所不容;
開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
12心寬不知愁,老伴長得丑。
是非少開口,笑看狗斗狗。
飯后百步走,小孫常逗逗,睡前甩甩手。
首先,古人養生特別強調養心為主,節食為輔,概括為“清心寡欲”。老子有“無為而無不為”、“平和無欲”及“惜精愛氣”的主張,孟子有“養心莫善于寡欲”的感慨,朱熹則從另一角度詮釋了“清心寡欲”的妙處:“飽食當肉,不淫當齋,緩步當車,無災是福,大饑不大食,大渴不大飲。多精神為富,少嗜欲為貴,服藥十朝,不如獨宿一宵,節食以去病,寡欲以延年。”
其次,古人還強調要樂觀豁達,尋訪山水。彭祖有“每把戲言多取笑,常回樂意莫生嗔”的輕松;劉向有“佛祖無奇,但作陰功不作孽;神仙有法,只生歡喜不生愁”的頓悟;相比之下,劉禹錫就略勝一籌,他“空閑為自在,將壽補蹉跎”,“無事且從閑處樂,有書時間靜中觀”,“無情歲月增中減,有味詩書苦后甜”,其豁達開朗、淡泊名利之情溢于言表。
再者,古人養生尤其強調要淡于名利,保持平常心。羅隱在這方面的體會就更多一些,“能自得時還自樂,到無心處便無憂”———知足常樂;“與其十事九如意,未若三平兩滿休”——順其自然;“身后碑銘空自在,眼前傀儡為誰忙;黃金不是千年葉,紅日能銷兩鬢霜”——莫為功名利祿所累。
重陽時節,秋風送爽.站在新世紀的頂峰,回望五千年歷史,風云人物歷歷在目;縱觀九萬里河山,鶴翔龜靜栩栩如生.從秦始皇派徐富去海外覓仙方,到漢武帝令道士密宮練靈丹;從則天伍后千方保容顏,到慈熹佛爺百計養真氣,帝王將相無不尋思長生不老,金城千載.而在民間,君不見壽比南山的對聯貼在農家的堂屋,松鶴延年的壁畫掛臥室;君不見南極仙翁拄杖行來,西村小兒爬峨眉去采靈芝。..
八、古代養生名句
來來。。
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黃帝內經>
樂天知命,故不憂.<;周易>
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時.休道黃金貴,安樂最值錢.<;秋胡戲妻>
每想病時則塵心漸減,常防死日則善念自生.<;傳家寶>
每把戲言多取笑,常含樂意莫生嗔.炎涼變詐都休問,任我逍遙過百春.<;壽世保元>
富甚足憂煩,貧甚多饑餓.要于貧富間,知足隨緣過.<;擬寒山詩>
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黃帝內經>
食不厭細嚼,飲不厭細呷.<;壽世青編>
春夏秋冬歷一年,稍知調護自無愆.安然無病稱真福,莫恃身當壯盛年.<;壽世傳真>
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黃帝內經>
修心可補相,積善得延壽.<;自警>
除卻錢財煩惱少,無煩無惱即神仙.<;醒世恒言>
當歡須且歡,過后買應難.<;惜歡>
世事勞心非富貴,人間實事是歡娛.<;老夫>
量力杯盤隨草具,開懷語笑任天真.<;閑適吟>
云淡風輕近午天,望花隨柳過前川,旁人不識 予心樂,將謂偷閑學少年.<;偶成>
枕上得詩愁健忘,披衣起寫殘燈光.山妻竊笑老何苦,兒輩讀書無此忙.<;枕上>
世人笑我拙,誰知拙為貴.口拙無是非,事拙無冤對.飯菜充我饑,不想珍饈味.布衣暖我身,不想綾綢被.手拙不出拳,時常攏袖內.腳拙不妄行,邪徑早回避.需擇君子交,不入奸狡隊.心中有主張,外面推聾聵.不管短與長,不管興與廢.呵呵笑幾聲,嘻嘻吃一醉.日間安穩坐,夜里安穩睡.行止有天良,俯仰都不愧.<;學拙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