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現在生活日子不滿用什么詩句
1、《蟬》——唐代李商隱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譯文:棲身高枝之上才難以飽腹,悲鳴傳恨無人理會白費其聲。
五更以后疏落之聲幾近斷絕,滿樹碧綠依然如故毫不動情。 2、《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唐代李白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譯文:好像抽出寶刀去砍流水一樣,水不但沒有被斬斷,反而流得更湍急了。
舉起酒杯痛飲,本想借酒消去煩憂,結果反倒愁上加愁。人生在世竟然如此不稱心如意,還不如明天就披散了頭發,乘一只小舟在江湖之上自在地漂流罷了。
3、《春望》——唐代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譯文: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舊;春天來了,人煙稀少的長安城里草木茂密。感傷國事,不禁涕淚四濺,鳥鳴驚心,徒增離愁別恨。
4、《與張十八同效阮步兵一日復一夕》——唐代韓愈 一日復一日,一朝復一朝。只見有不如,不見有所超。
食作前日味,事作前日調。不知久不死,憫憫尚誰要。
譯文:生活變得單調重復,每天都同昨天和前天一樣,人非但不能有所超越,反而比往常猶有不如。貧賤時,顛沛熬煎于貧窮與卑微;富貴了,則被財富和地位所束縛。
一生遑遑求索,未找到歸宿卻已走到生命之路的盡頭,如此人生如何消受? 5、《南陵別兒童入京》——唐代李白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譯文:仰面朝天縱聲大笑著走出門去,我怎么會是長期身處草野之人?。
二、對現狀的不滿用什么成語表達
這山望著那山高 比喻對自己目前的工作或環境不滿意,老認為別的工作、別的環境更好。
怨聲載道 怨恨的聲音充滿道路。形容人民群眾普遍強烈不滿。
貪心不足 貪得無厭,永不滿足。 學而不厭 學習總感到不滿足。
形容好學。 牢騷滿腹 一肚子委曲、不滿的情緒。
恨鐵不成鋼 形容對所期望的人不爭氣不上進感到不滿,急切希望他變好。 矯時慢物 矯時,矯正時俗。
慢,傲慢。指對現實不滿,態度傲慢。
腹誹心謗 指心中不滿,有意見 不平則鳴 指受到委曲和壓迫就要發出不滿和反抗的呼聲。 憤世嫉俗 有正義感的人對黑暗的現實社會和不合理的習俗表示憤恨、憎惡。
三、對現在生活日子不滿用什么詩句
1、《蟬》——唐代李商隱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譯文:棲身高枝之上才難以飽腹,悲鳴傳恨無人理會白費其聲。五更以后疏落之聲幾近斷絕,滿樹碧綠依然如故毫不動情。
2、《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唐代李白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譯文:好像抽出寶刀去砍流水一樣,水不但沒有被斬斷,反而流得更湍急了。舉起酒杯痛飲,本想借酒消去煩憂,結果反倒愁上加愁。人生在世竟然如此不稱心如意,還不如明天就披散了頭發,乘一只小舟在江湖之上自在地漂流罷了。
3、《春望》——唐代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譯文: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舊;春天來了,人煙稀少的長安城里草木茂密。感傷國事,不禁涕淚四濺,鳥鳴驚心,徒增離愁別恨。
4、《與張十八同效阮步兵一日復一夕》——唐代韓愈
一日復一日,一朝復一朝。只見有不如,不見有所超。
食作前日味,事作前日調。不知久不死,憫憫尚誰要。
譯文:生活變得單調重復,每天都同昨天和前天一樣,人非但不能有所超越,反而比往常猶有不如。貧賤時,顛沛熬煎于貧窮與卑微;富貴了,則被財富和地位所束縛。一生遑遑求索,未找到歸宿卻已走到生命之路的盡頭,如此人生如何消受?
5、《南陵別兒童入京》——唐代李白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譯文:仰面朝天縱聲大笑著走出門去,我怎么會是長期身處草野之人?
四、表達對統治者不滿和憤慨的詩句
州橋蹋月想山椒,回首哀湍未覺遙。
今夜重聞舊嗚咽,卻看山月話州橋。 ——王安石《州橋》 州橋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駕回; 忍淚失聲詢使者:“幾時真有六軍來?” ——范成大《州橋》 范成大《州橋》詩題下原注,對州橋的位置作了準確描述:州橋,“南望朱雀門,北望宣德樓,皆舊御路也”。
朱雀門,是汴京的正南門。宣德樓,宮城的正門樓。
宋朝時,汴京就這一座州橋。王安石、范成大都在京城為官,對這座橋都很熟悉,他們的詩思也常常為這座橋所縈。
正因此,他們能同樣以此為題材進行寫作。但很顯然,兩首詩題詠的切入口是不同的。
王安石的《州橋》詩,作于他晚年退居金陵以后。王安石在位時,力主變法,遭到保守派強烈抵御,曾被迫兩次罷相,政治理想不能實現,晚年退居金陵,心情壓抑可想而知,這首《州橋》就作于這種背景之下。
詩人寫州橋,是從回想以前在京城時“州橋蹋(踏)月”這一角度入手的,因此,洋溢在詩中的是一種似淡實濃的對故地的難忘難舍的情意:“今夜重聞舊嗚咽,卻看山月話州橋。”在金陵聽到鐘山流水的聲音,靜中思昔,自然就憶起了在州橋時那歲月的崢嶸。
范成大的《州橋》寫于宋孝宗乾道元年(1170)夏天,當時,汴京淪陷已40多年,詩人奉命出使金國,就一路所見所聞,寫下了72首絕句,《州橋》是其中之一。詩人重踏故都,看到淪陷后的汴京景象,心中感慨萬千,于是,便通過對汴京父老急切地盼望宋王朝早日驅逐侵略者、收復失地的描寫,表達了廣大淪陷區的人民強烈的愛國感情,對宋王朝偏安一隅、不思統一流露出強烈的不滿情緒:“忍淚失聲詢使者,幾時真有六軍來?”其感情何其濃烈!。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表達對現狀不滿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