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聞斯行諸"是啥意思
大致就是說,聽到了某種理論(某件事的解決方法)便立即付諸行動。
【原文】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譯文】
子路匆匆的走進來,大聲的向老師討教:"先生,如果我聽到一種正確的主張,可以立刻去做么?"
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條斯理的說:"總要問一下父親和兄長吧?怎么能聽到就去做呢!"
子路剛出去,另一個學生冉有有悄悄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的問:"先生,我要是聽到正確的主張,就應該立刻去實行么?"
孔子馬上回答:"對,應該立刻實行."
冉有走后公西華奇怪的問:"先生,一樣的問題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
孔子笑了笑說:"冉有性格謙恭,辦事憂郁不決,所以我鼓勵他臨事果斷,但是子路逞強好勝,辦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勸他遇事多聽取別人的意見,三思而行。
二、子夏問孔子,求這篇古文
全文如下:
《孔子家語第四卷六本第十五》
子夏問于孔子曰:“顏回之為人奚若?”子曰:“回之信賢于丘。”曰:“子貢之為人奚若?”子曰:“賜之敏賢于丘。”曰:“子路之為人奚若?”子曰:“由之勇賢于丘。”曰:“子張之為人奚若?”子曰:“師之莊賢于丘。”子夏避席而問曰:“然則四子何為事先生?”
子曰:“居,吾語汝,夫回能信而不能反,反謂反信也,君子言不必信,唯義所在耳賜能敏而不能詘,言人雖辨敏亦宜有屈折時也,由能勇而不能怯,師能莊而不能同,言人雖矜莊亦當有和同時也兼四子者之有以易吾弗與也,此其所以事吾而弗貳也。”
釋義:
孔子的學生子夏問孔子:“顏回的為人怎樣?”孔子回答:“顏回的仁義比我強。”子夏又問孔子:“子貢的為人怎么樣?”孔子回答:“子貢的口才在我之上。”子夏接著問:“子路的為人怎么樣?”孔子說:“子路的勇敢是我所不能。”
子夏再問:“子張的為人怎么樣?”孔子說:“子張的莊重是我所不及。”子夏越聽越糊涂說:“既然他們都比你強,那么他們為什么都愿意拜你為師呢?”孔子說:“顏回仁義但不懂得變通;子貢口才好但不夠謙虛;子路勇敢但不懂得退讓;子張雖然莊重但與人和不來。
他們為人的優點雖然是我不能及的,但是他們的缺點我是沒有的,所以都愿意拜我為師,跟我學習。”
擴展資料
反映的哲學道理:
天下沒有完美的學生,也沒有完美的子女或部屬。如何激發潛能,使優點長處得以發揮,并改進缺點,彌補短處,才是教導者的責任。 教育的效果,從某個角度講,取決于教師自己呈現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人。
教師想把孩子培養成為什么樣的人,就取決于教師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并給孩子展示出一個什么樣的人。這就是“以人育人”。
創作背景:
孔子是最知名的老師,天下的許多英才都千里迢迢地拜他為師。有一天,孔子收了一個新的學生,叫子夏。子夏看到孔子后,非常吃驚,因為孔子看起來是一個普通的老頭子,論相貌,并不英俊瀟灑;論身材,也不壯碩;論談吐或聰明,也只是普通而已。
子夏就想:“我的老師是天下最有名的良師,可是看來并沒有什么特異之處呀!會不會是傳言太過頭呢?”子夏又反觀自己的同學,個個幾乎都是人中的龍鳳,有許多人身材相貌比老師英武得多,還有一些談吐和聰明也不輸給老師。
子夏想著:“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這些人既已比老師優秀,又何必從各個國家千里迢迢、翻山越嶺地來追隨老師呢?”有一天,他實在忍不住了,就跑去找老師,問個明白。他跪在老師的身邊,急切地提出問題。于是就有了這樣一段故事。
三、《論語》是我國古代說的經典著作之一
是的 儒家的經典,道德的規范 《論語》是一部語錄體散文,全書總共20篇,計有《學而》、《為政》、《八佾》、《里仁》、《公冶長》、《雍也》、《述而》、《泰伯》、《子罕》、《鄉黨》、《先進》、《顏淵》、《子路》、《憲問》、《衛靈公》、《季氏》、《陽貨》、《微子》、《子張》、《堯曰》。
《論語》是孔子死后,弟子們把他平日的言行記錄收集起來,整理編成的。其中有孔子的言論,也有弟子們的自相問答,它是儒家思想所依據的經典。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他父親孔紇,又名叔梁紇,曾做過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宰,本身屬于貴族階級下層的"士"。
他的母親姓顏,名叫征在。孔子3歲時,父親就死了,17歲時母親也死了。
孔子青年時,曾做過管理倉庫(委吏)和管理牛羊(乘田)的小吏。后來孔子精通"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孔子的政治主張是"禮"和"仁"的學說。他生活于春秋大變革時代,他反對以政、刑來強迫人民服從。
他所說的"禮",是一種政治秩序,他所說的"仁",是最高的道德規范,當然,這種仁和禮是有上下、尊卑、貴賤、等級之分的。動蕩不安的春秋時代,諸侯為了爭霸,是講究實力,著眼于利的,所以未能采納孔子"仁"的政治主張,孔子也沒有被重用。
孔子師徒顛沛流離14年周游列國,于公元前484年(魯哀公十一年)返回魯國,這時孔子已是白發蒼蒼的68歲的老人了。但孔子用他晚年的精力,集中整理古籍——"六經"。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享年72歲。他的弟子和再傳弟子輯錄其言論,編成《論語》一書,共20篇,計492節,合計12700字。
《論語》記到孔子晚年的學生曾參的死為止,其中保留著孔子生平、思想學說的重要材料,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學活動的重要材料。它是我國一份十分重要的文化遺產,也可以說,它可作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書。
孔子從他的政治、哲學和心理學觀點出發,認為德育的主要內容是仁和禮。所以他主張"為政以德",這反映了當時人的價值的提高和奴隸要求解放的時代特征。
因此,孔子的道德觀是適應時代潮流的,具有進步意義的。 孔子所謂"禮",其核心是"正名"。
在孔子看來,周禮最重要的原則是尊尊與親親。為了貫徹親親和尊尊的原則,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張,他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論語·子路》)所以,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論語·顏淵》)作為"正名"的具體內容。就是說,為君者要使自己符合于君道,為臣者要符合于臣道,為父者要符合于父道,為子者要符合于子道。
在等級森嚴的奴隸制社會里,上下尊卑的關系是靠"禮"來維持的。因此,孔子對于不按自己名分行事的人和事進行批評。
如他批評魯國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論語·八佾》)魯國的三桓在祭祖時,唱起天子祭祀"相維辟公,天子穆穆"的《雍》詩,也受到孔子的指責。 孔子道德思想的范疇,主要是"仁"。
孔子主張"仁",在《論語》中有多重涵義。一是"仁者愛人";二是"克己復禮為仁";三是"仁者人也"。
郭沫若在《十批判書》中說過:孔子"這種所謂仁道,很顯然的是順應著奴隸解放的潮流的。這也就是人的發現。
"孔子主張"仁",孟子重視"義",所以,孔子的"殺身成仁"(《論語·衛靈公》)與他的繼承人孟子的"舍生取義"(《孟子·告子上》),對后世志士仁人的影響極為深遠。 孔子是我國第一個主張"因材施教"的教育家。
他對子路、冉有的不同教育就可以說明: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 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
赤也惑,敢問。" 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 子路和冉有向孔子請教的是同一個問題:聽到一個很好的主張,是不是應該馬上去做呢?孔子卻對不同的人作出不同的回答。他對子路說:家里父兄在,你應該先向他們請教再說,哪能馬上去做呢?而對冉有卻是加以肯定:應當馬上就去做。
站在一旁的公西華想不通,便問孔子這是為什么呢? 孔子開導說:冉有遇事畏縮,所以要鼓勵他;子路遇事輕率,所以加以抑制。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學思想,在中國教育史上有較大的影響。
他認為一個教師,必須掌握學生在學習上常犯的四種心理表現,即廣泛而不精、知識面過窄、把學習看得太容易和有畏難情緒。只有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才能給予幫助、補救。
就是說,學生心理的差異性,決定了因材施教的必然性。 在教學上,孔子還提倡師生之間相互切磋,共同討論,互相啟發,以收到教學相長的良好效果。
一部《論語》,實際上就是記載他們師生間互相問對、討論的情況。如子路、顏回,子貢和子夏就是這樣做的。
性率直而魯莽的子路,出于對孔子的愛護,常常向孔子提出批評性的意見,孔子也很關心、愛護子路,對他的批評也能接受,當有的學生對子路不太。
四、論語是什么經典著作之一
儒家學派。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戰國前期成書。
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此書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與《大學》《中庸》《孟子》并稱“四書”,再加上《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總稱“四書五經”。
《論語》在古代有3個版本:《古論》、《魯論》和《齊論》。現在通行的《論語》是由《魯論》和《古論》整理形成的版本。
擴展資料:
儒家學派資料:
儒家學派是先秦諸子中對后世影響最為廣泛和深遠的一個學派,由春秋末孔子首創。孔子的言論經門人整理為《論語》,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據。
儒家學說以"仁"為中心,提倡"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崇尚"禮樂"、"仁義",倡導"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政治上主張實行"仁政"、"德治",重視倫理道德教育。
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核,也是維護封建君主專制統治的理論基礎。儒家思想、君主專政制度構成了中國古代政治史的兩大主體內容。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論語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儒家學派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子夏向孔子請教的是有詩經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