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含何字的七言絕句
馬戴
相逢皆得意,何處是鄉關? 江中遇客
元稹
殷勤輞川水,何事出山流。 輞川
王氏婦
別路無行信,何因得寄心①。 與李章武贈荅詩 其六
王建
何意聞鞞②耳,聽君③枝上風。 四望驛松
何罪過長沙,年年北望家。 贈謫者
王勃
何如山水路,對面即飛花。 林塘懷友
芳郊花柳遍,何處不宜春。 登城春望
客子常畏人,何為久留滯。 別人四首 其四
韋莊
辟疆為上相,何必待從師。 勉兒子
韋應物
楚俗饒辭客,何人最往還。 答李浣三首 其三
令狐楚
終日隨征旆,何時罷鼓鼙。 從軍詞五首 其一
盧仝
何處堪惆悵,情親不得親。 寄外兄魏澈
盧綸
何幸晚飛者,清音長此聞。 詶人失題
盧駢
不知雷氏劍,何處更沖天。 題青龍精舍
司空曙
登樓見秋色,何處最相思。 別張贊
左偃
倚筇聊一望,何處是秦川? 秋晚野望
何當重攜手,風雨滿江南。 言懷別同志
白居易
好是修心處,何必在深山。 禁中
何處水邊碓,夜舂云母聲。 山下宿
何煩故揮弄,風弦自有聲。 琴
何堪最長夜,俱作獨眠人。 冬至夜懷湘靈
何事長淮水,東流亦不閑。 問淮水
何處遙相見,心無一事時。 遠師
半日停車馬,何人在白家。 蕭庶子相過
不是周從事,何人喚我來。 陳家紫藤花下贈周判官
劉長卿
不知方外客,何事鎖空房。 過白鶴觀尋岑秀才不遇
劉禹錫
不知今史氏,何處列君名。 呂八見寄郡內書懷因而戲和
何事陶彭澤,拋官為折腰。 寓興二首 其二
何言馬蹄下,一旦是佳城。 傷段右丞
呂溫
假號孤城里,何殊①在甬東。 題梁宣帝陵二首 其一
權德輿
何必學狂歌,深山對豐草。 知非
許渾
何處芙蓉落,南渠秋水香。 雨后思湖上居
吳融
終日沖奔浪,何年墜亂風。 江樹
宋之問
自省游泉石,何曾不夜歸。 嵩山夜還
自有靈佳寺,何用沃洲禪。 湖中別鑒上人
玩之堪興異①,何必見幽人。 題鑒上人房二首 其一
今日山門樹,何處有將軍。 楊將軍挽歌
岑參
渭水東流去,何時到雍州。 西過渭州見渭水思秦川
張喬
唯將一星火,何處宿蘆洲。 漁家
張儼
何事傷客情,何人歸帝京。 貞元八年十二月謁先主廟絕句三首 其二
張祜
生前既無事,何事更悲傷。 題僧影堂
二、“何”字開頭的詩句有哪些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夜雨寄北》
何如當初莫相識。《三五七言 / 秋風詞》
何日更重游!《憶江南詞三首》
何彼襛矣,唐棣之華?曷不肅雍?王姬之車。《何彼襛矣》
何草不黃?何日不行?何人不將?經營四方。《何草不黃》
夜雨寄北
唐代: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三五七言 / 秋風詞
唐代:李白
秋風清,秋月明,
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
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
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
早知如此絆人心,何如當初莫相識。
憶江南詞三首
唐代:白居易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游!
江南憶,其次憶吳宮。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早晚復相逢!
何彼襛矣
先秦:佚名
何彼襛矣,唐棣之華?曷不肅雍?王姬之車。
何彼襛矣,華如桃李?平王之孫,齊侯之子。
其釣維何?維絲伊緡。齊侯之子,平王之孫。
何草不黃
先秦:佚名
何草不黃?何日不行?何人不將?經營四方。
何草不玄?何人不矜?哀我征夫,獨為匪民。
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哀我征夫,朝夕不暇。
有芃者狐,率彼幽草。有棧之車,行彼周道。
三、求帶“瀲”字的七言古詩
瀲滟, 亦作“ 瀲灎 ”。
1 唐 溫庭筠 《郭處士擊甌歌》:“佶栗金虬石潭古,勺陂瀲灎幽修語。”
2 唐 方干 《題應天寺上方兼呈謙上人》詩:“勢橫綠野蒼茫外,影落平湖瀲滟間。”
3 唐 劉禹錫 《唐故衡州刺史呂君集紀》:“其色瀲滟於顏間,其聲發而為文章。”
4 宋 范成大 《續長恨歌》:“金杯瀲滟曉妝寒,國色天香勝牡丹。”
5 明 唐寅 《題畫》詩:“秋老芙蓉一夜霜,月光瀲滟蕩湖光。”
6 明 何景明 《明月篇》:“初照瀲灎黃金波,團圓白玉盤青天。”
四、古詩中帶有七的詩句
一、經典古文含有一個“棉”字的: ①“棉”字,古通“綿、綿、?”。
《小雅·綿蠻》二章:“綿蠻黃鳥,止于丘隅。”《毛傳》:“綿蠻,小鳥貌。”
一說有文采的樣子。《文選·景福殿賦》注引《韓詩·薛君章句》:“綿蠻,文貌。”
又一說:鳥鳴聲。《集傳》:“綿蠻,鳥聲。
” 注:1。當草本“棉花、棉布、棉桃”之“棉”字講時,是唐代以后的事了。
“棉花”古產于印度,自唐代開始傳入中國。2。
當木本講之謂“木棉”,產于閩、廣熱地,高七八丈,春季開朱色花,狀如山茶。 ②明·徐光啟《農政全書》卷三五:“凡高仰田,可棉可稻者,種棉二年,翻稻一年,即草根潰爛,土氣肥厚,蟲螟不生。
” ③清·和邦額《夜譚隨錄·請仙》:“不知是人與否,但把其臂,如握棉絮,力又微弱”。 ④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山東起義清方檔案》:“雖棉力不足匡時,而愚忱總期自效。”
注:“棉力”猶微力也。 ------------------- 二、七言古詩中含有一個“棉”字的: ①唐·張籍《送蜀客》 蜀客南行祭碧雞,木棉花發錦江西。
山橋日晚行人少,樹老無花僧白頭。 ②唐·李商隱《李衛公》 絳紗弟子音塵絕,鸞鏡佳人舊會稀。
今日致身歌舞地,木棉花暖鷓鴣飛。 ③元·成廷?《夜泊青蒲村》 薺菜登盤甘似蜜,蘆花紉被暖如棉。
④清·王?《木棉歌》 吉貝舊從海島植,流入中華滿阡陌。 故老相傳號木棉,其功直與蠶絲匹。
注:“吉貝”樹名,木棉植物,原產于東南亞海島,后傳入我國。“匹”相當。
⑤清·陳章《和方宜田宮保木棉歌題其圖》 島夷卉服傳自古,但聞僅有麻與苧。 木棉之名出高昌,赤花大樹非其侶。
注:“島夷”海島的居民。 “卉”草。
“但”只。“其”指海島居民。
⑥清·錢大昕《木棉花歌》 木棉之花古未有,流傳乃自林邑南。 高昌緬甸及南詔,移來交廣雷瓊儋。
桐身楓葉芙蓉蕊,秋來結實離相參。 同遭徑尺修數丈,非杞非梓非?F楠。
崖州老姥年七十,卓椎雙髻頭鬖鬖。 傳來上世種植法,至今立祠香茅庵。
注:“南詔”古國名。故地在今云南、四川、貴州一帶。
“交、廣、雷、瓊、儋”均為古地名。在今兩廣、海南及越南北部。
“離”相并。“同遭”周遭。
“徑尺”直徑為一尺。“修”長。
“杞”樹名,杞柳。“梓”樹名。
“崖州”州名,今在海南省境內。 “姥(mǔ)”婦。
“鬖鬖(sān sān)”毛發下垂的樣子。“立祠”建立祠堂。
⑦清·丘逢甲《春日雜詩》 極目春城夕照中,落花飛絮木棉風。 絕無衣被蒼生用,空負遮天作異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