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于“求真務實”的名言警句
1、行動是知識最適切的果實。——傅勒
2、真實是人所持有的最高級的東西。——喬叟
3、不靠猜想,而要根據事實。——拉瓦錫
4、學問之舉國不在讀書之多,而在運用之熟。——史邁爾
5、事莫明于有效,論莫定于有證。——王充《薄葬篇》
意思是:事情能不能明確在有沒有證明,討論能不能確定在于有沒有證據。
王充(公元27年—約公元97年),字仲任,漢族,會稽上虞(今浙江紹興上虞)人。東漢思想家。是漢代道家思想的重要傳承者與發展者。
他的思想雖屬于道家卻與先秦的老莊思想有嚴格的區別,雖是漢代道家思想的主張者但卻與漢初王朝所標榜的“黃老之學”以及西漢末葉民間流行的道教均不同。《論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國歷史上一部不朽的思想著作。
6、一個人從另一個人的諫言中所得來的光明,比從他自己的理解力、判斷力中所得出的光明更為干凈純粹。——培根
7、對于事實問題的健全的判斷是一切德行的真正基矗 ——夸美紐斯
8、行動是通往知識的唯一道路。——蕭伯納
9、德行的實現是由行為,不是由文字。—— 夸美紐斯
10、要明確地懂得理論,最好的道路就是從本身的錯誤中、“從親身經歷的痛苦經驗中”學習。——恩格斯
二、關于求真務實的名言警句
在一個人民的國家中還要有一種推動的樞紐,這就是美德。 —— 孟德斯鳩
人不能象走獸那樣活著,應該追求知識和美德。 —— 但丁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于人。 —— 劉備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伙,而恥智之不博。 —— 張衡
土扶可城墻,積德為厚地。 —— 李白
行一件好事,心中泰然;行一件歹事,衾影抱愧。 —— 神涵光
入于污泥而不染、不受資產階級糖衣炮彈的侵蝕,是最難能可貴的革命品質。
—— **
一個人最傷心的事情無過于良心的死滅。 —— 郭沫若1. 把"德性"教給你們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錢。這是我的經驗之談。在患難中支持我的是道德,使我不曾自殺的,除了藝術以外也是道德。 貝多芬
2. 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孫多以百城降。豪華盡出成功后,逸樂安知與禍雙? 王安石
3. 半截粉條猶愛惜公家物件總宜珍。諸生不解余衷曲,反謂余為算細人。 徐特立
4.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伙,而恥智之不博。 張衡
5. 不論你是一個男子還是一個女人,待人溫和寬大才配得上人的名稱。一個人的真正的英勇果斷,決不等于用拳頭制止別人發言。 薩迪
6.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斯以伐根而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 魏徵
7. 不是不能見義,怕的是見義而不勇為。 謝覺哉
8. 侈而惰者貧,而力而儉者富。 韓非
9. 侈則多欲。君子多欲則念慕富貴,枉道速禍。 司馬光
10. 當前的任務是,即使在最困難的條件下,也要挖掘礦石,提煉生鐵,鑄造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以及與這一世界觀相適應的上層建筑的純鋼。 列寧
11. 德行的實現是由行為,不是由文字。 夸美紐斯
12. 對于事實問題的健全的判斷是一切德行的真正基礎。 夸美紐斯
13.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諸葛亮
三、務實的詩句
言之非難,行之為難。故賢者處實而效功,亦非徒陳空文而已。
出自西漢·桓寬《鹽鐵論·非鞅》
解釋:嘴上說說并不困難,而真正做起來就感到困難。所以賢明的人總是務實而后求其功效,而不是只陳上空文就罷了。 所以,“效用”或者說實績、政績都不是“徒陳空文”的事,而只有求真(真知)務實真干才見其“效用”。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出處】《論語·為政》。
【大意】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明智的態度。
【提示】古人要求做人誠實,表現在學習方面,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而且,這種誠實更是智慧,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本身就是一種進步。如果以不知為知,不僅不誠實,而且會影響自己的進步。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出處】《論語·憲問》。
【大意】君子以說得多、做得少為恥辱。
【提示】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注意使自己的言行一致,如果只是夸夸其談,而在行動上一事無成,那就會被別人視為“言論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
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
【出處】《荀子·修身》。
【大意】路程雖近,不走就達不到目的地;事情雖小,不做就成功不了。
【提示】任何一項事業都要靠實踐去完成。成功的路就在自己的腳下,如果不能腳踏實地去走,永遠沉浸在美妙的幻想中,那只會一事無成。
四、關于“求真務實”的名言警句
1、行動是知識最適切的果實。
——傅勒 2、真實是人所持有的最高級的東西。——喬叟 3、不靠猜想,而要根據事實。
——拉瓦錫 4、學問之舉國不在讀書之多,而在運用之熟。——史邁爾 5、事莫明于有效,論莫定于有證。
——王充《薄葬篇》 意思是:事情能不能明確在有沒有證明,討論能不能確定在于有沒有證據。 王充(公元27年—約公元97年),字仲任,漢族,會稽上虞(今浙江紹興上虞)人。
東漢思想家。是漢代道家思想的重要傳承者與發展者。
他的思想雖屬于道家卻與先秦的老莊思想有嚴格的區別,雖是漢代道家思想的主張者但卻與漢初王朝所標榜的“黃老之學”以及西漢末葉民間流行的道教均不同。《論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國歷史上一部不朽的思想著作。
6、一個人從另一個人的諫言中所得來的光明,比從他自己的理解力、判斷力中所得出的光明更為干凈純粹。——培根 7、對于事實問題的健全的判斷是一切德行的真正基矗 ——夸美紐斯 8、行動是通往知識的唯一道路。
——蕭伯納 9、德行的實現是由行為,不是由文字。—— 夸美紐斯 10、要明確地懂得理論,最好的道路就是從本身的錯誤中、“從親身經歷的痛苦經驗中”學習。
——恩格斯。
五、關于“踏踏實實”的詩句有哪些
形容“踏踏實實”的詩句有: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征實則效存,徇名則功淺。 世末有不自下而能高,不親近而能遠者。
具體的相關詩歌作品:
一、《冬夜讀書示子律》陸游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功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二、《老子》第六十四章 春秋·楚·李耳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合抱的大樹,生長于細小的萌芽;九層的高臺,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遠行,是從腳下第一步開始走出來的。”該則表現了細微積累 認真踏實的重要性,激勵人們踏實付出 積極行動。
三、《增廣賢文》韓愈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治學名言,旨在鼓勵人們不怕苦多讀書,只有勤奮才能成功。在讀書、學習的道路上,沒有捷徑可走,也沒有順風船可駛,如果你想要在廣博的書山、學海中汲取更多更廣的知識,“勤奮”和“刻苦”是必不可少的。這句詩可以做為座右銘來激勵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學習上哪怕不聰明,只有勤奮、堅持不懈,才會有所收獲,走向成功。
四、《上劉右相書》唐?王勃
“征實則效存,徇名則功淺。”征實:求實,從實際出發。徇名:專務虛名。
這兩句大意是:本著求實精神踏踏實實工作的人,就會干出成效;一心專務虛名,敷衍塞責應付工作的人,功業自然淺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