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源”字開頭的成語都有哪些
1、源頭活水
2、源廣流長
3、源清流潔
4、源源不竭
5、源源不絕
1、源頭活水 拼音:[ yuán tóu huó shuǐ ]
解釋:原比喻讀書越多,道理越明。現也指事物發展的動力和源泉。
出處:宋·朱熹《觀書有感》詩:“問渠哪得清如許,謂有源頭活水來。”
2、源廣流長 拼音:[ yuán guǎng liú cháng ]
解釋:源:源頭;流:流程。源頭很遠,水流很長。比喻歷史悠久。
3、源清流潔 拼音:[ yuán qīng liú jié ]
解釋:源頭的水清,下游的水也清。原比喻身居高位的人好,在下面的人也好。也比喻事物的因果關系。
出處:《荀子·君道》:“源清則流清,源濁則流濁。”
4、源源不竭 拼音:[ yuán yuán bù jié ]
解釋:源源:水流不斷的樣子;竭:完。形容接連不斷,沒有盡頭。
5、源源不絕 拼音:[ yuán yuán bù jué ]
解釋:源源:水流不斷的樣子。形容接連不斷。
出處:《孟子·萬章上》:“欲常常而見之,故源源而來。”
二、以源開頭的成語
1. 源源不斷: 形容接連不斷。
2. 源源而來: 原指諸侯相繼朝覲一輩子。后形容接連不斷地到來。
3. 源遠流長: 源頭很遠,水流很長。比喻歷史悠久。
4. 源源不絕: 源源:水流不斷的樣子。形容接連不斷。
5. 源源本本: 源頭和根本。多用以指事情的始末。
6. 源清流清: 源頭的水清,下游的水自然就清。比喻因果相連,事物的本原好,其發展和結局也就好;或領導賢明,其下屬也廉潔。源,也作原。亦作“源清流潔”、“源清流凈”。
7. 源頭活水: 原比喻讀書越多,道理越明。現也指事物發展的動力和源泉。
8. 源泉萬斛: 比喻文思涌溢。
9. 源清流潔: 源頭的水清,下游的水也清。原比喻身居高位的人好,在下面的人也好。也比喻事物的因果關系。
三、以元字開頭的詩句
河湟 杜牧 元載相公曾借箸,憲宗皇帝亦留神。
旋見衣冠就東市,忽遺弓劍不西巡。牧羊驅馬雖戎服,白發丹心盡漢臣。
唯有涼州歌舞曲,流傳天下樂閑人。韓碑 李商隱 元和天子神武姿,彼何人哉軒與羲。
誓將上雪列圣恥,坐法宮中朝四夷。淮西有賊五十載,封狼生貙貙生羆。
不據山河據平地,長戈利矛日可麾。帝得圣相相曰度,賊斫不死神扶持。
腰懸相印作都統,陰風慘澹天王旗。愬武古通作牙爪,儀曹外郎載筆隨。
行軍司馬智且勇,十四萬眾猶虎貔。入蔡縛賊獻太廟,功無與讓恩不訾。
帝曰汝度功第一,汝從事愈宜為辭。愈拜稽首蹈且舞,金石刻畫臣能為。
古者世稱大手筆,此事不系于職司。當仁自古有不讓,言訖屢頷天子頤。
公退齋戒坐小閣,濡染大筆何淋漓。點竄堯典舜典字,涂改清廟生民詩。
文成破體書在紙,清晨再拜鋪丹墀。表曰臣愈昧死上,詠神圣功書之碑。
碑高三丈字如斗,負以靈鰲蟠以螭。句奇語重喻者少,讒之天子言其私。
長繩百尺拽碑倒,粗砂大石相磨治。公之斯文若元氣,先時已入人肝脾。
湯盤孔鼎有述作,今無其器存其辭。嗚呼圣王及圣相,相與烜赫流淳熙。
公之斯文不示后,曷與三五相攀追。愿書萬本誦萬遍,口角流沫右手胝。
傳之七十有二代,以為封禪玉檢明堂基。永遇樂 辛棄疾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春雪 白居易 元和歲在卯,六年春二月。月晦寒食天,天陰夜飛雪。
連宵復竟日,浩浩殊未歇。大似落鵝毛,密如飄玉屑。
寒銷春茫蒼,氣變風凜冽。上林草盡沒,曲江冰復結。
紅干杏花死,綠凍楊枝折。所憐物性傷,非惜年芳絕。
上天有時令,四序平分別。寒燠茍反常,物生皆夭閼。
我觀圣人意,魯史有其說。或記水不冰,或書霜不殺。
上將儆政教,下以防災孽。茲雪今如何?信美非時節。
游悟真寺詩一百三十韻 白居易 元和九年秋,八月月上弦。我游悟真寺,寺在王順山。
去山四五里,先聞水潺湲。自茲舍車馬,始涉藍溪灣。
手拄青竹杖,足蹋白石灘。漸怪耳目曠,不聞人世喧。
山下望山上,初疑不可攀。誰知中有路,盤折通巖巔。
一息幡竿下,再休石龕邊。龕間長丈余,門戶無扃關。
俯窺不見人,石發垂若鬟。驚出白蝙蝠,雙飛如雪翻。
回首寺門望,青崖夾朱軒。如擘山腹開,置寺于其間。
入門無平地,地窄虛空寬。房廊與臺殿,高下隨峰巒。
巖崿無撮土,樹木多瘦堅。根株抱石長,屈曲蟲蛇蟠。
松桂亂無行,四時郁芊芊。枝梢裊清吹,韻若風中弦。
日月光不透,綠陰相交延。幽鳥時一聲,聞之似寒蟬。
首憩賓位亭,就坐未及安。須臾開北戶,萬里明豁然。
拂檐虹霏微,繞棟云回旋。赤日間白雨,陰晴同一川。
野綠簇草樹,眼界吞秦原。渭水細不見,漢陵小于拳。
卻顧來時路,縈紆映朱欄。歷歷上山人,一一遙可觀。
前對多寶塔,風鐸鳴四端。欒櫨與戶牖,恰恰金碧繁。
云昔迦葉佛,此地坐涅盤。至今鐵缽在,當底手跡穿。
西開玉像殿,白佛森比肩。抖擻塵埃衣,禮拜冰雪顏。
疊霜為袈裟,貫雹為華鬘。逼觀疑鬼功,其跡非雕鐫。
次登觀音堂,未到聞栴檀。上階脫雙履,斂足升凈筵。
六楹排玉鏡,四座敷金鈿。黑夜自光明,不待燈燭燃。
眾寶互低昂,碧佩珊瑚幡。風來似天樂,相觸聲珊珊。
白珠垂露凝,赤珠滴血殷。點綴佛髻上,合為七寶冠。
雙瓶白琉璃,色若秋水寒。隔瓶見舍利,圓轉如金丹。
玉笛何代物?天人施祗園。吹如秋鶴聲,可以降靈仙。
是時秋方中,三五月正圓。寶堂豁三門,金魄當其前。
月與寶相射,晶光爭鮮妍。照人心骨冷,竟夕不欲眠。
曉尋南塔路,亂竹低嬋娟。林幽不逢人,寒蝶飛翾翾。
山果不識名,離離夾道蕃。足以療饑乏,摘嘗味甘酸。
道南藍谷神,紫傘白紙錢。若歲有水旱,詔使修蘋蘩。
以地清凈故,獻奠無葷膻。危石疊四五,磊嵬欹且刓。
造物者何意,堆在巖東偏。冷滑無人跡,苔點如花箋。
我來登上頭,下臨不測淵。目眩手足掉,不敢低頭看。
風從石下生,薄人而上摶。衣服似羽翮,開張欲飛騫。
岌岌三面峰,峰尖刀劍攢。往往白云過,決開露青天。
西北日落時,夕暉紅團團。千里翠屏外,走下丹砂丸。
東南月上時,夜氣青漫漫。百丈碧潭底,寫出黃金盤。
藍水色似藍,日夜長潺潺。周回繞山轉,下視如青環。
或鋪為慢流,或激為奔湍。泓澄最深處,浮出蛟龍涎。
側身入其中,懸磴尤險難。捫蘿踏樛木,下逐飲澗猿。
雪迸起白鷺,錦跳驚紅鳣。歇定方盥漱,濯去支體煩。
淺深皆洞徹,可照腦與肝。但愛清見底,欲尋不知源。
東崖饒怪石,積甃蒼瑯玕。溫潤發于外,其間韞玙璠。
卞和死已久,良玉多棄捐。或時泄光彩,夜與星月連。
中頂最高峰,拄天青玉竿。(炯左換鼠)(鼠令)上不得,豈我能攀援。
上有白蓮池,素葩覆清瀾。聞名不可到,處所非人寰。
又有一片石,大如方尺磚。插在半壁上,其下萬仞懸。
云有過去師,坐得無生禪。號為定心石,長老世相傳。
卻上謁仙祠,蔓草生綿綿。昔聞王氏子,羽化升上玄。
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