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游子歸鄉時復雜心情的詩句有哪些
1.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賀知章《回鄉偶書》
2.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唐·宋之問《漢江》
3. 鶴發垂肩尺許長,離家三十五端陽。兒童見說深驚訝,卻問何方是故鄉。《同州端午》唐代:殷堯藩
4. 千家笑語漏遲遲,憂患潛從物外知。悄立市橋人不識,一星如月看多時。《癸巳除夕偶成》清代:黃景仁
釋義:時間慢慢地流逝,各家各戶的歡聲笑語從四面八方隱隱傳來。在石橋上昂首而立的人卻恍若置身世外,他凝望著天空,卻把一顆明星當作月亮觀看了多時。
5. 三月江城柳絮飛,五年游客送人歸。 故將別淚和鄉淚,今日闌干濕汝衣。《征人歸鄉 》戎昱
6. 少小離家老大回, 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回鄉偶書二首》賀知章
釋義:我在年少時離開家鄉,到了遲暮之年才回來。我的鄉音雖未改變,但鬢角的毛發卻已經疏落。兒童們看見我,沒有一個認識的。他們笑著詢問:這客人是從哪里來的呀?
7. 樂向尊外謝君卿,一夢江南見始成。 長嘯書途多冷落,閑思抱月不分明。《七律 》
二、形容返鄉心情的相關詩句
《回鄉偶書二首》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難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
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雜 詩》 [王維]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唐 杜甫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渡漢江 唐·宋之問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 不敢問來人。
【年代】:唐【作者】:岑參【 題 】:逢入京使【內容】:故國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長干曲四首(其一、其二) 崔顥 “君家何處住? 妾住在橫塘。” 停舟暫借問, 或恐是同鄉。
“家臨九江水, 來去九江側。 同是長干人, 生小不相識。”
泊船瓜洲 (王安石·北宋)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我給你找了一些返鄉心情還有思鄉心情,希望能用得上。
三、形容游子歸家心情詩句有哪些
1、《歲暮到家》 清代:蔣士銓 愛子心無盡,歸家喜及辰。
寒衣針線密,家信墨痕新。 見面憐清瘦,呼兒問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嘆風塵。 譯文:母親愛子女的心是無窮無盡的,我在過年的時候到家,母親多高興啊!她正在為我縫棉衣,針針線線縫得密,我寄的家書剛收到,墨跡還新。
一見面母親便憐愛地說我瘦了,連聲問我在外苦不苦?我慚愧地低下頭,不敢對她說我在外漂泊的境況。 2、《訴衷情·夜寒茅店不成眠》 宋代:吳激 夜寒茅店不成眠,殘月照吟鞭。
黃花細雨時候,催上渡頭船。 鷗似雪,水如天,憶當年。
到家應是,童稚牽衣,笑我華顛。 譯文:深夜嚴寒,我在簡陋的旅店里孤枕難眠,皎潔的月光照著半夜起床趕路的我。
細雨霏霏,秋菊盛開,我忙忙趕上了回家的渡船。鷗鳥潔似白雪,河水清似藍天,讓我想起了家鄉,不禁遐想,回到了家,小孩會抓著衣角,笑我滿頭白發吧。
3、《回鄉偶書二首·其一》 唐代: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譯文:我在年少時離開家鄉,到了遲暮之年才回來。我的鄉音雖未改變,但鬢角的毛發卻已經疏落。
兒童們看見我,沒有一個認識的。他們笑著詢問:這客人是從哪里來的呀? 4、《渡漢江》 唐代:宋之問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譯文:流放嶺南與親人斷絕了音信,熬過了冬天又經歷一個新春。
越走近故鄉心里就越是膽怯,不敢打聽從家那邊過來的人。 5、《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唐代:杜甫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譯文:劍門關外,喜訊忽傳,官軍收復冀北一帶。
高興之余,淚滿衣裳。回望妻子兒女,也已一掃愁云,隨手卷起詩書,全家欣喜若狂。
老夫想要縱酒高歌,結伴春光同回故鄉。我的心魂早已高飛,就從巴峽穿過巫峽,再到襄陽直奔洛陽。
四、關于“歸鄉”的詩詞有哪些
1、《臨皋閑題》宋代:蘇軾 臨皋亭下八十數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飲食沐浴皆取焉,何必歸鄉哉!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閑者便是主人。
聞范子豐新第園池,與此孰勝?所不如者,上無兩稅及助役錢耳。 2、《唐臨為官》唐代:劉昫 唐臨為萬泉丞。
縣有囚十數人,皆因未入賦而系。會暮春時雨,乃耕作佳期。
唐臨白縣令:“囚人亦有妻兒,無稼穡何以活人,請出之。”令懼其逸,不許。
唐臨曰:“明公若有所疑,吾自當其罪。”令因請假歸鄉。
臨悉召囚令歸家耕作,并與之約:農事畢,皆歸系所。囚等感恩,至時畢集縣獄。
臨由是知名。 3、《南安軍》宋代: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風雨濕征衣。
出嶺同誰出?歸鄉如不歸!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時非。餓死真吾志,夢中行采薇。
4、《征人歸鄉》唐代:戎昱 三月江城柳絮飛,五年游客送人歸。 故將別淚和鄉淚,今日闌干濕汝衣。
5、《落第歸鄉留別長安主人》唐代:豆盧復 客里愁多不記春,聞鶯始嘆柳條新。 年年下第東歸去,羞見長安舊主人。
五、形容“歸鄉激動之情”的詩句有哪些
1、唐代賀知章《回鄉偶書二首·其一》: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釋義:年少時離鄉老年才歸家,我的鄉音雖未改變,但鬢角的毛發卻已經疏落。
家鄉的兒童們看見我,沒有一個認識我。他們笑著詢問我:這客人是從哪里來的呀? 2、唐代殷堯藩《同州端午》: 鶴發垂肩尺許長,離家三十五端陽。
兒童見說深驚訝,卻問何方是故鄉。 釋義:白發垂到了肩膀一尺之長,我離家已經整整三十五個年頭(端午節)了。
小孩子見了很高興又很驚訝,卻問哪個方向是故鄉? 3、清代黃景仁《癸巳除夕偶成》: 千家笑語漏遲遲,憂患潛從物外知。 悄立市橋人不識,一星如月看多時。
釋義:時間慢慢地流逝,各家各戶的歡聲笑語從四面八方隱隱傳來。在石橋上昂首而立的人卻恍若置身世外,他凝望著天空,卻把一顆明星當作月亮觀看了多時。
4、唐代宋之問《渡漢江》: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釋義:流放嶺南與親人斷絕了音信,熬過了冬天又經歷一個新春。越走近故鄉心里就越是膽怯,不敢打聽從家那邊過來的人。
5、清代蔣士銓《歲暮到家 / 歲末到家》: 愛子心無盡,歸家喜及辰。 寒衣針線密,家信墨痕新。
見面憐清瘦,呼兒問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嘆風塵。
釋義:愛子之心是沒有窮盡的,最高興的事莫過于游子及時歸來。縫制寒衣的針腳密密麻麻地,家書里的字跡墨痕猶如新的一樣。
看見兒子瘦了母親心疼,呼叫著我細問旅途的艱難。母親啊,兒子已經愧對您了,不會忍心訴說漂泊在外所受的風塵。
六、描寫復雜心情的詩句有哪些
1、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將進酒》李白(唐) 你難道看不見那黃河之水從天上奔騰而來,波濤翻滾直奔東海,從不再往回流。
你難道看不見那年邁的父母,對著明鏡悲嘆自己的白發,早晨還是滿頭的黑發,怎么才到傍晚就變成了雪白一片。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步出夏門行·觀滄海》曹操(兩漢) 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發出的。
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我很高興,就用這首詩歌來表達自己內心的志向。
3、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己亥雜詩·其五》龔自珍(清) 浩浩蕩蕩的離別愁緒向著日落西斜的遠處延伸, 離開北京,馬鞭向東一揮,感覺就是人在天涯一般。我辭官歸鄉,有如從枝頭上掉下來的落花,但它卻不是無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還能起著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4、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鵲橋仙·纖云弄巧》秦觀(宋) 纖薄的云彩在天空中變幻多端,天上的流星傳遞著相思的愁怨,遙遠無垠的銀河今夜我悄悄渡過。在秋風白露的七夕相會,就勝過塵世間那些長相廝守卻貌合神離的夫妻。
5、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鵲橋仙·纖云弄巧》秦觀(宋) 共訴相思,柔情似水,短暫的相會如夢如幻,分別之時不忍去看那鵲橋路。只要兩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貪求卿卿我我的朝歡暮樂呢。
6、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下獨酌四首·其一》李白(唐) 提一壺美酒擺在花叢間,自斟自酌無友無親。舉杯邀請明月,對著身影成為三人。
7、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月下獨酌四首·其一》李白(唐) 明月當然不會喝酒,身影也只是隨著我身。我只好和他們暫時結成酒伴,要行樂就必須把美好的春光抓緊。
8、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醉后各分散。
——《月下獨酌四首·其一》李白(唐) 我唱歌明月徘徊,我起舞身影零亂。醒時一起歡樂,醉后各自分散。
9、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
——《古朗月行》李白(唐) 小時候不認識月亮, 把它稱為白玉盤。又懷疑是瑤臺仙鏡,飛在夜空青云之上。
10、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古朗月行》李白(唐) 月中的仙人是垂著雙腳嗎?月中的桂樹為什么長得圓圓的?白兔搗成的仙藥,到底是給誰吃的呢?。
七、關于游子歸鄉的詩有哪些
《回鄉偶書二首·其一》唐代 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人日思歸》隋代 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
人歸落雁后,思發在花前。《游子吟》唐代 孟郊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游子吟》唐代 陳陶 棲烏喜林曙,驚蓬傷歲闌。關河三尺雪,何處是天山。
朔風無重衣,仆馬饑且寒。慘戚別妻子,遲回出門難。
男兒值休明,豈是長泥蟠。何者為木偶,何人侍金鑾。
郁郁守貧賤,悠悠亦無端。進不圖功名,退不處巖巒。
窮通在何日,光景如跳丸。富貴苦不早,令人摧心肝。
誓期春之陽,一振摩霄翰。《渡漢江》唐代 宋之問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八、《十五從軍征》中描寫歸鄉老兵孤獨凄涼的處境和心情的句子是什么
出門東向看, 淚落沾我衣。
《十五從軍征》十五從軍征, 八十始得歸。 道逢鄉里人: “家中有阿誰?” “遙看是君家, 松柏冢壘壘。”
兔從狗竇入, 雉從梁上飛。 中庭生雜樹, 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飯, 采葵持作羹。 羹飯一時熟, 不知貽阿誰! 出門東向看, 淚落沾我衣。
上錄《十五從軍征》,《古今樂錄》、《古詩源》等均作古詩。郭茂倩《樂府詩集》卷第二十五將它列入“梁鼓角橫吹曲”,題為《紫騮馬歌辭》,在“十五從軍征”前多出“燒火燒野田”等八句。
這里,我們認同《樂府詩集》,將此詩視為漢樂府,并依照通行本,保留其“十五從軍征”以下的詩句。 這是一首敘事詩,描繪了一個“少小離家老大回”的老兵返鄉途中與到家之后的情景,抒發了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
開篇便不同凡響:“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這兩句,直言老兵“十五”歲從軍,“八十”歲方回,看似平淡無奇,像不經意間道來,實卻耐人尋味,頗見功力。
他“十五從軍征”,奔赴何處,詩中未作說明;其軍旅生活如何,戰況怎樣,詩中也均未交代。這就給讀者留下眾多想象的空間。
但有一點是明確的,那就是他“從軍征”,系出于戰事,而且這一去就是數十年!“八十”與“十五”相對照,突出其“從軍征”時間之久;“始得歸”與“從軍征”相呼應,則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來。 正因為“十五”從軍,“八十”方回,其間數十年與家人失去聯系,對家中情況一無所知,老兵才急切地想知道家中的情況,于是,這也就極其自然地引出下文——老兵在歸鄉途中與鄉里人的對話。
老兵,“道逢鄉里人”,便迫不及待地問道:“家中有阿誰?”“鄉里人”答道:“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唐代詩人宋之問的詩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渡漢江》),反映其在久別家鄉之后、返鄉途中的矛盾心理,與此詩筆法有別,卻殊途同歸。
宋之問的詩句是曲筆寫其返鄉途中想了解家中情況的迫切愿望,而此詩則是直言之。二者均表現了久別家鄉的返鄉之人的真實情感。
此詩中“鄉里人”的回答很巧妙,沒有明言直說老兵家中還有誰,而只是用手指著遠處長滿松柏的眾多的高墳說:“那兒就是您的家。”言下之意就是:“您的家中已無他人了。”
其實,“鄉里人”這樣回答,是不忍心道明真相,怕老兵一下子承受不了家敗人亡的痛楚。如此著墨,顯然是以哀景寫哀情,也與下文相呼應。
老兵家中的情況究竟怎樣呢?其心情又是如何呢?“兔從”四句承接上文加以描繪。老兵到家后所目睹的景象是:兔子從狗洞進進出出,野雞在梁上飛來飛去;庭院中長出了“旅谷”,井臺上也長出了“旅葵”。
“兔”與“雉”(野雞),均系動物,一在“狗竇”(下方),一在“梁上”(上方);“旅谷”、“旅葵”,均系未經種植而自生自長的植物,一在“中庭”(庭院中),一在“井上”(井臺上)。這些處于不同方位的動、植物在這里構成的是一幅多么悲涼的景象啊!造成這一景象的直接原因是老兵家中無人。
而其家中無人,又是誰造成的呢?對此,詩未明言,這又給了讀者想象的空間。這幾句詩仍然是以哀景寫哀情,以悲涼的景象烘托老兵心中的悲哀。
而更令老兵悲哀的還在于:他以“旅谷”煮飯,以“旅葵”做羹,未用多少時間就做好了,卻不知道將飯與羹送給誰,也即無親人與之共享了。這正是“舂谷”四句所表現的。
老兵孤身一人回家,家中也無親人了,到頭來還是他孤身一人。這不僅照應了上文——鄉里人的答話與老兵返家后所看到的景象,而且繼續以哀景寫哀情。
詩的最后兩句于對老兵的動作描繪中進一步抒發老兵心中的悲哀。這里,突出老兵出門張望(“出門東向看”)與老淚縱橫(“淚落沾我衣”)這一細節,將舉目無親、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將其悲痛欲絕的茫然之情抒發得淋漓盡致。
試想,他“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家中已了無親人,而只有荒涼的景象,怎能不悲從中來?以后的生活,又當如何呢?他又怎能不感到茫然呢?其悲慘的遭遇是誰造成的,盡管詩中未明言直說,但我們只要聯系到此詩產生的時代背景,則不難看出這一點。根據吳兢《樂府古題要解》的說法,此詩晉時已譜入樂府,當可視之為漢魏戰亂之際的作品。
正是當時窮兵黷武的統治者與無休無止的戰爭,造成了該老兵的悲慘遭遇。反映該老兵的悲慘遭遇,也就反映了當時在沉重的徭役壓迫之下的平民百姓的悲慘遭遇,深刻地揭露了當時黑暗的社會現實。
此詩圍繞老兵的返鄉經歷及其情感變化謀篇結構,巧妙自然。其返鄉經歷是:始得歸→歸途中→返回家中→“出門東向看”;情感變化為:急想回家,急想知道“家中有阿誰?”,充滿與親人團聚的希望(歸途中)→希望落空→徹底失望(返回家中,景象荒涼,了無一人)→悲哀流淚,心茫然(“出門東向看”)。
這些又歸結為表現揭露黑暗社會現實的詩之主題。全詩運用白描手法繪景寫人,層次分明,語言質樸,且以哀景寫哀情,情真意切,頗具特色,也頗能體現漢樂府即景抒情的藝術特點。
【作者小傳】: 樂府本是漢武帝時開始設立的一個掌管音樂的官署,它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