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形容十月懷胎的詩句
民間孝歌《十月懷胎》
唐朝有個目連僧,一頭擔母一頭經。
擔經在前背了母,擔子在前背了經。
連經連母并擔起,山林樹木兩邊分。
我娘懷我十個月,我擔老母十八春。
左肩擔的肉皮爛,右肩擔的血淋淋。
擔破肉皮看見骨,要到靈山見世尊。
親見靈山多少路,十萬八千還有零。
慢說十萬八千里,再有多少也要行。
一到靈山見佛祖,二到靈山請上經。
大小經書齊請上,又請一卷懷胎經。
懷胎經上說的好,字字行行報母恩。
一月懷胎在娘身,無影無形影無蹤,
猶如水面浮萍草,未知生根不生根。
二月懷胎在娘身,頭暈眼花路難行,
口中無言心內想,孩兒在身誰知情。
三月懷胎在娘身,兩腳無力懶出門,
茶不思來飯不想,愿吃桃李過時辰。
四月懷胎在娘身,面黃肌瘦不像人,
想做針線懶得做,孩兒何時離娘身。
五月懷胎在娘身,兒在肚內長成形,
一陰一陽分男女,吃娘血水痛娘心。
六月懷胎在娘身,腳軟手麻懶動身,
孩兒不知娘辛苦,一個身子兩個人。
七月懷胎在娘身,老母懷兒受苦心,
陽間洗了一盆水,陰司遭下血河津。
八月懷胎在娘身,耳聾眼花難掙扎,
東家請娘娘不去,西家請娘娘不行。
九月懷胎在娘身,時時坐臥不安寧,
心想要回娘家去,恐怕孩兒路上生。
十月懷胎在娘身,娘在房中肚呌痛,
一陣痛來有可忍,二陣痛來失魂魄,
銀牙便把青絲咬,繡鞋蹬在地挨塵,
上要奔天天又遠,下要入地地無門,
結發丈夫心不忍,香火堂前許愿心,
今把愿心來許下,孩兒降生地挨塵。
兒奔生來娘奔死,陰陽隔的紙一張。
忙把孩兒來接起,一盆溫水洗兒身,
孩兒洗的干干凈,羅裙包起占娘身,
十月懷胎辛苦極,又費三年乳哺心。
干處半邊孩兒睡,濕處半邊娘容身,
若是兩邊都濕了,孩兒抱在娘當胸。
父母恩情深似海,殺身惟報父母恩。
長大成人把母敬。吃齋念佛報雙親。
上等之人報父母,成道父母離血盆,
中等之人報父母,時刻孝敬老年人,
下等之人不孝順,枉費父母一片心。
養女要學黃氏女,養兒要學目連僧。
說起目連行孝道,十八地獄救母親,
這是懷胎經上話,說與男女細留心,
后世人等把孝敬,消災免罪福壽增。
二、形容十月懷胎的詩句
民間孝歌《十月懷胎》 唐朝有個目連僧,一頭擔母一頭經。
擔經在前背了母,擔子在前背了經。連經連母并擔起,山林樹木兩邊分。
我娘懷我十個月,我擔老母十八春。左肩擔的肉皮爛,右肩擔的血淋淋。
擔破肉皮看見骨,要到靈山見世尊。親見靈山多少路,十萬八千還有零。
慢說十萬八千里,再有多少也要行。一到靈山見佛祖,二到靈山請上經。
大小經書齊請上,又請一卷懷胎經。懷胎經上說的好,字字行行報母恩。
一月懷胎在娘身,無影無形影無蹤,猶如水面浮萍草,未知生根不生根。二月懷胎在娘身,頭暈眼花路難行,口中無言心內想,孩兒在身誰知情。
三月懷胎在娘身,兩腳無力懶出門,茶不思來飯不想,愿吃桃李過時辰。四月懷胎在娘身,面黃肌瘦不像人,想做針線懶得做,孩兒何時離娘身。
五月懷胎在娘身,兒在肚內長成形,一陰一陽分男女,吃娘血水痛娘心。六月懷胎在娘身,腳軟手麻懶動身,孩兒不知娘辛苦,一個身子兩個人。
七月懷胎在娘身,老母懷兒受苦心,陽間洗了一盆水,陰司遭下血河津。八月懷胎在娘身,耳聾眼花難掙扎,東家請娘娘不去,西家請娘娘不行。
九月懷胎在娘身,時時坐臥不安寧,心想要回娘家去,恐怕孩兒路上生。十月懷胎在娘身,娘在房中肚呌痛,一陣痛來有可忍,二陣痛來失魂魄,銀牙便把青絲咬,繡鞋蹬在地挨塵,上要奔天天又遠,下要入地地無門,結發丈夫心不忍,香火堂前許愿心,今把愿心來許下,孩兒降生地挨塵。
兒奔生來娘奔死,陰陽隔的紙一張。忙把孩兒來接起,一盆溫水洗兒身,孩兒洗的干干凈,羅裙包起占娘身,十月懷胎辛苦極,又費三年乳哺心。
干處半邊孩兒睡,濕處半邊娘容身,若是兩邊都濕了,孩兒抱在娘當胸。父母恩情深似海,殺身惟報父母恩。
長大成人把母敬。吃齋念佛報雙親。
上等之人報父母,成道父母離血盆,中等之人報父母,時刻孝敬老年人,下等之人不孝順,枉費父母一片心。養女要學黃氏女,養兒要學目連僧。
說起目連行孝道,十八地獄救母親,這是懷胎經上話,說與男女細留心,后世人等把孝敬,消災免罪福壽增。
三、表達懷孕的詩句
贈賢妻
幾度春風戲幃帳,殘紅落處映碧桃。
十月孕成文武相,與君再戲芳草源。
這個是唐代一個不出名的詩人,戀楓居士的作品。
贈賢妻
幾度春風戲幃帳,殘紅落處映碧桃。
十月孕成文武相,與君再戲芳草源。
這個是唐代一個不出名的詩人,戀楓居士的作品。贈賢妻
幾度春風戲幃帳,殘紅落處映碧桃。
十月孕成文武相,與君再戲芳草源。
這個是唐代一個不出名的詩人,戀楓居士的作品。
四、形容館的詞語
有一個成語叫"汗牛充棟",形容書多得將運書的牛累得汗水嘩嘩流,或者堆得滿屋子都是。
五車,形容書多。 萬簽插架 形容書多的典故。
語出韓愈《昌黎集·卷七·送諸葛覺往隨冊讀書》,大意是講,唐朝鄴侯李泌家有很多書,架上一軸一軸成千上萬,每一軸上都懸有象牙制的圖書標簽(據歷史記載,唐朝藏書習慣上用紅色牙簽代表經部,綠色牙簽代表史部,青色牙簽代表子部,而白色牙簽代表集部)。后來人們便以“牙簽萬軸”、“牙簽插架”、“牙簽滿架”、“萬簽插架”來形容書多,如李煜《題(金樓子)后》:“牙簽萬軸裹紅綃,王粲書同付火燒。”
或用“牙簽”來代表書籍。如清人《絕句》:“病廢機絲志廢蠶,牙簽緗帙興猶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