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辟中國詩歌新時代的是什么
中國的詩歌產生于文字發明之前,它是在人們的勞動、歌舞中漸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詩經》是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的詩歌總集,也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305篇,按音樂的不同,分為“風”、“雅”、“頌”三類.“頌” 詩是統治者祭祀的樂歌,有祭祖先的,有祭天地山川的,也有祭農神的.“雅”分大雅和小雅,都是用于宴會的典禮,內容主要是對從前英雄的歌頌和對現時政治的諷刺.“風”是《詩經》中的精華,內容包括15個地方的民歌.公元前4世紀,戰國時期的楚國以其自身獨特的文化基礎,加上北方文化的影響,孕育出了偉大的詩人屈原.屈原以及深受他影響的宋玉等人創造了一種新的詩體棗楚辭.屈原的《離騷》是楚辭杰出的代表作.楚辭發展了詩歌的形式.它打破了《詩經》的四言形式,從三、四言發展到五、七言.在創作方法上,楚辭吸收了神話的浪漫主義精神,開辟了中國文學浪漫主義的創作道路.詩經、楚辭之后,詩歌在漢代又出現了一種新的形式,即漢樂府民歌.漢樂府民歌流傳到現在的共有100多首,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寫成,后來經文人的有意模仿,在魏、晉時代成為主要的詩歌形式.漢樂府中著名的篇章有揭露戰爭災難的《十五從軍征》,有表現女性不慕富貴的《陌上桑》、《羽林郎》,當然最為著名的還是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這首詩講述了一個凄婉的愛情故事.焦仲卿與劉蘭芝相愛至深,因為焦母與劉家的逼迫而分手,以致釀成生離死別的人間慘劇.漢樂府民歌最重要的藝術特色是它的敘事性,《孔雀東南飛》是漢樂府敘事詩的最高峰.漢樂府民歌多采用口語化的樸素語言表現人物的性格,故人物形象生動,感情真摯.漢樂府民歌中雖然多數為現實主義的描繪,但許多地方都有著程度不一的浪漫主義色彩,如《孔雀東南飛》的最后一段文字,即表現出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巧妙結合.五言詩是中國古典詩歌的主要形式,它從民間歌謠到文人寫作,經過了很長的時間,到東漢末年,文人五言詩日趨成熟.五言詩達到成熟階段的標志是《古詩十九首》的出現.《古詩十九首》不是一時一人的作品,詩的內容多敘離別、相思以及對人生短促的感觸.長于抒情,善用比、興手法是《古詩十九首》最大的藝術特色.漢末建安時期,“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籍、應旸、劉楨)繼承漢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傳統,并普遍采用五言形式,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詩歌的高潮.他們的詩作表現了時代精神,具有慷慨悲涼的陽剛氣派,形成為后世稱作“建安風骨”的獨特風格.七子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其代表作《七哀詩》三首是漢末戰亂現實的寫照.曹氏父子是建安文壇的風云人物,其中曹植所取得的藝術成就最高.曹植(19--232)的詩歌內容富于氣勢和力量,描寫細致、詞藻華麗、善用比喻,因而具有“骨氣奇高、詞采華茂”的藝術風格,代表詩作為《贈白馬王彪》.建安時代的詩,是從漢樂府發展到五言詩的轉變關鍵,曹植是當時的代表詩人.他的詩受漢樂府的影響,但卻比漢樂府有更多的抒情成份.建安時代之后的阮籍(210--263)是正始時代的代表詩人,他的《詠懷詩》進一步為抒情的五言詩打下基礎,他常用曲折的詩句表達憂國、懼禍、避世之意.與阮籍同期的還有嵇康(224--263),他的詩憤世嫉俗,鋒芒直指黑暗的現實.他們倆人的詩風基本繼承了“建安風骨”的傳統.兩晉時期的詩歌創作逐漸走上形式主義道路,詩歌內容空泛.繼承和發揚“建安風骨”傳統,作品內容充實的詩人是左思(250左右--305左右).他的《詠史詩》八首,借古事諷喻時事,思想性很強,但這類詩作畢竟不是主流,而且越來越少,直到東晉末年的陶淵明才給詩壇帶來接近現實的作品.隱居不仕的陶淵明把田園生活作為重要的創作題材,因此歷來人們將他稱作“田園詩人”.在當時崇尚駢驪、重形式而輕內容的時代氣氛中,陶淵明繼承樂府的現實主義傳統,形成了他單純自然的田園一體,為古典詩歌開創了一個新的境界,而且五言詩在他的手中得到高度的發展.與陶淵明差不多同時的謝靈運(385--433)是開創山水詩派的第一人.他的山水詩特點是,能把自己的感情貫注其中,但有些詩字句過于雕琢,描寫冗長,用典、排偶不夠自然.南北朝時期是中國詩歌史上的又一發展時期,這表現在又一批樂府民歌集中地涌現出來.它們不僅反映了新的社會現實,而且創造了新的藝術形式和風格.這一時期民歌總的特點是篇幅短小,抒情多于敘事.南朝樂府保存下來的有480多首,一般為五言四句小詩,幾乎都是情歌.北朝樂府數量遠不及南朝樂府,但內容之豐富、語言之質樸、風格之剛健則是南朝樂府遠不能及的.如果說南朝樂府是談情說愛的“艷曲”,那么,北朝樂府則是名符其實的“軍樂”、“戰歌”.在體裁上,北朝樂府除以五言四句為主外,還創造了七言四句的七絕體,并發展了七言古詩和雜言體.北朝樂府最有名的是長篇敘事詩《木蘭詩》,它與《孔雀東南飛》并稱為中國詩歌史上的“雙璧”.南北朝時最杰出的詩人是鮑照(410左右--466).鮑照繼承和發揚了漢魏樂府的傳統,創作了大量優秀的五言和七言樂府詩.《擬行路難》18首是他杰出的代。
二、劉湛秋的詩
門鎖著屋里沒有人》
門鎖著屋里沒有人
吊蘭在向蘋果獻媚
綠臺布展示著自己的溫柔
書頁中的鉛字依然散發墨香
靜謐卻又隱藏著歌聲
門鎖著屋里沒人
沒人的屋里也有生活
一把椅子也有誕生和死亡
陽光把一切都欣賞和愛撫
便從窗戶溜走
此刻暗鎖旋動
《松香和三葉草的夜》
松香和三葉草的夜
他把那條手絹交還你
海在遠方遠方是月影
狐貍穿過幽暗的草地
坐在帆布椅上的人走了
院子里只剩下空空的帆布椅
森林里有雪雪沒有影子
寂靜中飄下一片樹葉
三、描寫大好河山的名言,不要詩句
象翩翩歸來的燕子, 在追尋昔日的春光; 象茁壯成長的小樹, 再追尋雨露和太陽。
追尋你,延河叮咚的流水, 追尋你,棗園梨花的清香, 追尋你,南泥灣開荒的镢頭, 追尋你,楊家嶺講話的會場。 一排排高樓大廈象雨后春筍, 一件件家用電器滿目琳瑯; 我們永遠告別了破舊的茅屋, 卻忘不了延安窯洞溫熱的土炕。
航天飛機探索宇宙的奧妙, 電子計算機奏出美妙的交響; 我們毫不猶豫丟掉了老牛破車, 但不能丟寶塔山頂天立地的脊梁。 延安,你的精神燦爛輝煌! 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 那就仿佛沒有了靈魂, 怎能向美好的未來展翅飛翔? 啊!延安,我把你追尋, 追尋信念,追尋金色的理想, 追尋溫暖,追尋明媚的春光, 追尋光明,追尋火紅的太陽!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延安曾經是**的所在地,物質生活十分艱苦,住的是土窯洞,吃的是小米飯,穿的是粗布衣,點的是小油燈。
尤其是1939年至1943年期間,日軍大舉“掃蕩”,國民黨頑固派的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自然災害的侵襲,使解放區面臨著嚴重的困難局面。但是,全國人民把希望寄托在延安,各地進步青年紛紛奔向延安。
當時延安的生活很艱苦,為什么會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因為延安集中體現了中國人民的革命精神。 作者追尋延安,追尋的是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是為崇高理想獻身的精神,是革命隊伍中互相關心、互相愛護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艱苦奮斗是我們的傳家寶。
即使將來我們經濟發達了,生活富裕了,也還要提倡艱苦奮斗。因為無論什么時候,人們總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
為了把社會推向前進,總要開辟新領域,探索新事物,這就必須發揚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
四、帶有詩句的優美詞句
好詩多磨 天下大眾,和而不同。
童年讀之,童心不平。 壯年讀之,壯志豪情。
老年讀之,老淚縱橫。 《詩詞三百首》是蹉跎歲月的積累;是豐厚歷史的沉淀;是多彩人生的濃縮;是天地精華的提煉。
非智者不能窺其門徑,非仁者不能望其項背。過去,她是一座橋梁,一條紐帶,一種載體;現在,她是一種主流,一種方向,一面旗幟;將來,她會變成一段回憶,一段歷史,一個標志。
詩心永駐 至柔動剛,至靜德方。 得主有常,萬物化光。
在你的神韻中,我們獲得了永恒;在你的圣律中,我們擁有了完美。你的《陽春、白雪》曲高和寡;《暗香、疏影》淺吟低唱;《日、月、星、辰》交相輝映;《風、霜、雨、雪》含情脈脈;《蘭、梅、竹、菊》嘲世譏俗;《詩、詞、歌、賦》神采飛揚……所有這一切都在我們的內心深處留下了終生難以抹滅的印象。
(徐曉東論《詩詞三百首》) 詩野開闊 獨立不懼,遁世無悶。 水流行險,不失其信。
《詩詞三百首》永遠是人們心目中的藍天、大地、高山、大海。因為你象藍天一樣胸懷寬廣;象大地一樣包容萬物;象高山一樣堅韌不撥;象大海一樣吸納百川。
(翟奉勤) 詩境高遠 翩翩不富,皆失實也。 不戒以孚,中心愿也。
如果把《詩詞三百首》比作大海,那么其他各流派的詩則是縹緲在海平面上的一層霧,盡管霧有著迷人的風姿,有著如夢如幻的意境。但大海自有她洶涌澎湃、浩瀚深邃、無邊無際、包羅萬象的壯觀。
(馬先華) 詩出有名 天上情懷,人間至愛。 敬以直內,義以方外。
《詩詞三百首》既是一部鴻篇巨著的高度概括,又是一部盛世經典的精確簡化。幾乎每一首詩詞的背后,都曾經有一個驚天地、泣鬼神的傳奇故事。
她毫無質疑地告訴人們:“惡奴群起吠堯舜,萬民齊聲嘆良才”的時代己經一去不返! (巍昆侖) 詩路遙遙 無平不陂,無往不復。 艱貞無咎,勿失其孚。
《滿江紅》一夜之間家喻戶曉;《一剪梅》多少年來爭相傳閱;《漁、樵、耕、讀》翻山越嶺,不脛而走;《詩、情、畫、意》漂洋過海,不翼而飛;書屋因《大雁歌》而生輝,閨房因《荷花圖》而升華……所有這一切都充分有力地證明了《詩詞三百首》已經得到社會的普遍認可和歷史的公正評價。 (沈丹誠) 詩夢沉沉 尊位大中,而上下應。
剛健文明,時以元亨。 我們需要空氣!我們需要陽光!我們更需要《詩詞三百首》!每一次讀到她,我們的靈魂就會得到一次徹底地凈化!過去,我們為之陶醉不醒;現在,我們為之流連忘返;將來,我們也會為之永遠記住一個時代!永遠記住一個時代的真正英雄! (李光祖) 詩香濃濃 行而未成,君子弗用。
進退存亡,不失其正。 打開《詩詞三百首》,撲面而來的是一股濃厚的文化氣息,這股氣息來自高山、來自大海;來自天涯、來自海角;載滿芬芳、載滿激情;上下澎湃,縱橫馳騁;沁人肺腑、發人深省;感人至深、催人淚下…… (金來基) 詩海泛舟 知至至之,可與言幾。
知終終之,可與存義。 畫家戴熙說過:“讓人驚不如讓人喜,讓人喜不如讓人思。”
《詩詞三百首》記錄的是一段艱苦卓絕的奮斗歷程,描繪的是一種世所罕見的人生感悟。許多歷史畫面因為有了這些題詩,從而獲得了新的生命力,進而引發了人們更多的思考,個別畫面甚至價值連城,這些都是人們所始料不及的。
(鐵林) 詩氣正旺 飛龍在天,位乎天德。 乾元用九,乃見天則。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詩詞三百首》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
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于人乎!況于鬼乎! (王金忠) 惜詩如金 時止則止,時行則行。
不失其時,其道光明。 舊的兩千年過去了,《詩詞三百首》為我們留住了舊世紀的最后一道美麗的晚霞;新的兩千年開始了,《詩詞三百首》又為我們帶來了新世紀的最初一縷迷人的晨曦。
(史慈) 詩性天成 益地而巽,日進無疆。 天施地生,其益無方。
白玉先生的《天性、人性、個性》,能夠幫助我們加深對《詩詞三百首》理解。作者透過歷史的煙塵,看到了宋元明清文人在理性的背后,普遍存在的酸性和奴性。
這數百年來的詩詞歌賦,大多是這種心性在極端壓抑之下的釋放。唯獨大唐,是一個允許人的個性自由張揚的時代,也是天性、人性、個性結合得最為完美、最為充分的時代。
后人把那個時代稱為真正的浪漫主義時代,那個時代政治、經濟、文化的興衰都是合情合理的。到了清代,國人可憐得只剩下奴性了,尤其是文人,詩詞只能依照《欽定詞譜》,文章只能作成《八股文》。
為此,作者恨不得要“橫跨宋元明清,”恢復國人數百年來被強烈扭曲的天性、人性和個性,并痛苦地嘆息到:“《欽定詞譜》和《八股文》是強加給文人的一條死路,而不是活路。”他極力主張天性要率真,人性要質樸,個性要張揚。
這與人類社會和諧、文明向前發展的規律是完全一致的。“和平、自由、春天”是《詩詞三百首》的一個永恒主題!(魏磊) 詩彩繽紛 云形雨施,品物流行。
大明終始,六位時成。 《詩詞三百首》自誕生以來,一直在高起點、大手筆、全方位地開辟著詩詞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