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辛亥革命詩歌
水調歌頭·辛亥革命武昌起義 文 / 尋吟子宮殿巍然立,高聳九重巔。
君權代代神授,萬歲震云天。漫道強弓鐵馬,不過江山易主,大都設幽燕。
重疊樓臺處,后苑盡天仙。 大江涌,龜蛇醒,起烽煙。
武昌炮嘯,驚破太后夢難眠。鐵桶金湯如許,神勇八旗安在,帝脈一絲懸。
華夏共和國,民主萬年傳。 柳亞子武訓先生義學癥,文盲舉世尚滔滔。
論才如汝堪千古,繼至與今有一陶。莫笑愚民秦帝暴,更憐監謗彘王勞。
拉丁何日改方塊,張蔡英靈未必遙。原注:張仲仁、蔡孑民(元培)。
還有一首,勉強算是吧革命詩歌 李大釗 樸素的青布馬褂 褪色的灰色長袍 敲響晨鐘的《新青年》 喚醒青年的《晨鐘報》 一篇《庶民的勝利》 萬丈紅色波濤 北大紅樓燈火 曾把中國照耀 三十八年歷程 千秋萬代風騷 與墓碑一起入地獄 和民族共同自豪 站著 分明是沖鋒的戰士 倒下 依舊是革命的先導 生命 是飄揚的旗幟 靈魂 是嘹亮的號角。
二、求一篇辛亥革命武昌首義的現代詩歌,要有氣勢,層次分明,300字
《水調歌頭·辛亥革命武昌起義》
配樂——惺惺相惜 英雄
宮殿巍然立,
高聳九重巔。
君權代代神授,
萬歲震云天。
漫道強弓鐵馬,
不過江山易主,
大都設幽燕。
重疊樓臺處,
后苑盡天仙。
大江涌,
龜蛇醒,
起烽煙。
武昌炮嘯,
驚破太后夢難眠。
鐵桶金湯如許,
神勇八旗安在,
帝脈一絲懸。
華夏共和國,
民主萬年傳。
三、關于武昌起義的開場白
弟兄們,朝廷無道,反的娘的為推翻清政/府的統/治,熱血的革/命黨人經過精心的策劃和商量后,決定在湖北省武昌市發動一場兵/變。
這就是著名的武昌起義。武昌起義時間是1911年10月10日,舊歷八月十六日。
因為那一年剛好是辛亥年,所以武昌起義時間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體現了武昌起義作為辛亥革命開端的地位。武昌起/義是在黃花崗起/義失敗后所組織發動起來的最成功的一次起/義活動。
吸取了黃花崗起義等前十次起義的失敗教訓,以文學社和共進會為代表的革命黨人將目光投向了長江流域。他們計劃以武漢為中心在湖北地區發動一場兵/變。
武昌起義時間在二十世紀初期,舊歷辛亥年,清朝宣統三年,所以武昌起義的劃時代意義不言而喻。
四、關于辛亥革命的詩歌
辛亥革命重量級人物——黃興:80多年前,上海《中華新報》就曾銘贊黃興先生:“既覆清,復滅袁,誠格金石,義貫日月,功被生民,名垂青史”!《別母應試感懷》:一第豈能酬我志,此行聊慰白頭親。
這首詩作于1896年春季,可惜文中只錄有詩的結句。《岳陽旅次》借得唐人詩一句,洞庭秋水遠連天。
中流自有擎天柱,明月多情照客船。《贈女振華》天上有明月,萬里游子心。
清華愈皎潔,相對倍思親。黃興先生作為詩詞大家,卻于1908年夏赴香港途中曾寫下了一首“古體詩”,這就是未曾公開發表過的《中華民國國歌》。
茲錄于后:巍巍中華,風云浩蕩。地大物博,長發其祥。
四萬萬五千萬生民共同王業,億萬世統緒,永垂無疆。西望喜馬、昆侖,蜿蜒壯麗,東臨太平洋,遼闊蒼茫,五岳高萬仞,長城萬里長。
九萬里河山錦繡,五千年文化輝煌。中華!中華!源遠流長。
圣德道統,堯、舜、禹、湯。為人類文明啟鑰,為世界和平導航。
飄揚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幟,以民主、共和建國,奮發光芒。中華!中華!國泰民康,與天地同在,與日月同光。
中華!中華!國泰民康,與天地同在,與日月同光。
五、武昌起義的作文
武昌起義——辛亥革命的開始 辛亥武昌起義是在黃花崗起義失敗后,一部分革命黨人決定把目標轉向長江流域,準備在以武漢為中心的兩湖地區發動一次新的武裝起義。
通過革命黨人的努力,終于在1911年(農歷辛亥年)10月10日成功地發動了具有劃時代意義武昌起義。起義的勝利,逐步使清朝走向滅亡。
辛亥武昌起義前夕,由于中國的各種社會矛盾不斷激化,人民群眾的反抗斗爭持續不斷,革命黨人不斷發動武裝起義。1906年,清廷拋出「預備立憲」,其實質卻是加強了皇族的權力,廣大立憲派對此極為不滿;1908年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相繼去世,年僅3歲的宣統皇帝溥儀即位,其父載灃攝政。
1911年5月,清政府公布的內閣名單中滿族人有九名(其中七名是皇族),漢族有四名。被人稱為「皇族內閣」。
立憲派對此大失所望,有少數人參加了革命黨。為取得外國的支持,以維護其統治,清廷將廣東、四川、湖北、湖南等地的商辦鐵路收為國有,然后再賣給外國,掀起了全國大規模的人民反抗運動——保路運動。
六、關于武昌起義的開場白
弟兄們,朝廷無道,反的娘的
為推翻清政/府的統/治,熱血的革/命黨人經過精心的策劃和商量后,決定在湖北省武昌市發動一場兵/變。這就是著名的武昌起義。
武昌起義時間是1911年10月10日,舊歷八月十六日。因為那一年剛好是辛亥年,所以武昌起義時間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體現了武昌起義作為辛亥革命開端的地位。
武昌起/義是在黃花崗起/義失敗后所組織發動起來的最成功的一次起/義活動。
吸取了黃花崗起義等前十次起義的失敗教訓,以文學社和共進會為代表的革命黨人將目光投向了長江流域。他們計劃以武漢為中心在湖北地區發動一場兵/變。
武昌起義時間在二十世紀初期,舊歷辛亥年,清朝宣統三年,所以武昌起義的劃時代意義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