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
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
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
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
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后,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
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
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
介子推不愿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
于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后,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
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尸體哭拜一陣,然后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梁堵著個柳樹樹洞,洞里好象有什么東西。
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
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
“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于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
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
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后,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以后,晉文公常把血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二、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割下我的肉獻給主公表明我的赤膽忠心,希望主公能夠永遠保持清正廉明的風范。
出處:傳說是介子推死前所寫。全文: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譯文:割下我的肉獻給主公表明我的赤膽忠心,希望主公能夠永遠保持清正廉明的風范。
雖然死去再也見不到主公,但就像陪伴主公做一個忠心的諫臣。如果主公心里還有我,希望想起我時能自省德行。
臣下離世了心里也是沒有愧的,還望主公能夠永遠清正廉明。擴展資料:背景:(1)追隨重耳 介子推的出身事跡見諸文獻的極少。
春秋時期,晉國發生內亂,晉獻公寵妃驪姬,欲廢掉太子申生,改立驪姬之子奚齊為太子,由是引發一系列變亂。太子申生被驪姬陷害致死;公子夷吾和重耳畏懼逃亡,重耳避難奔翟,隨行賢士多人,主要人士有五人,即:狐偃、趙衰、魏犨、司空季子及介子推,又有“趙衰;狐偃咎犯,文公舅也;賈佗;先軫;魏犨”之說。
介子推即是其中之一。介子推隨重耳在外逃亡19年。
風餐露宿,饑寒交迫,備嘗“險阻艱難”。重耳最終能返回晉國,立為晉君,介子推也盡了犬馬之勞。
(2)割股充饑 早年重耳出亡時,先是父親獻公追殺,后是兄弟晉惠公追殺。重耳經常食不果腹、衣不蔽體。
據《韓詩外傳》,有一年逃到衛國,一個叫做頭須(一作里鳧須)的隨從偷光了重耳的資糧,逃入深山。重耳無糧,饑餓難忍。
當向田夫乞討,可不但沒要來飯,反被農夫們用土塊當成飯戲謔了一番。后來重耳都快餓暈過去了,為了讓重耳活命,介子推到山溝里,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塊,與采摘來的野菜同煮成湯給重耳。
當重耳吃后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時,重耳大受感動,聲稱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報答介子推。在重耳落難之時,介子推能如此肝腦涂地,忠心耿耿,實屬難能可貴。
(3)辭官不言祿 十九年的逃亡生涯結束后,重耳由逃亡者變成了晉文公,時值周室內亂,“未盡行賞”,便出兵勤王,“是以賞從亡者未至隱者介子推”。對此,介子推沒有像壺叔(一名陶叔狐)那樣,主動請賞。
他說,晉文公返國,實為天意,介子推卻認為忠君的行為發乎自然,沒必要得到獎賞,并以接受獎賞為恥辱,狐偃等“以為己力”,無異于“竊人之財”的盜賊,故“難于處矣”。介子推無視狐偃等人的夾輔之力是錯誤的,但其中絲毫沒有對晉文公的怨恨,沒有對功名利祿的艷羨。
有的卻是對狐偃,壺叔等追逐榮華富貴的鄙夷。有些并未跟隨晉文公逃亡的人(例如:豎頭須)為了貪小便宜通過說些難聽的話也來請賞,介子推因此很氣憤,進而隱居綿山,成了一名不食君祿的隱士。
(4)抱樹而死 介子推不肯受賞,曾賦詩一首,“有龍于飛,周遍天下。五蛇從之,為之丞輔。
龍反其鄉,得其處所。四蛇從之,得其露雨。
一蛇羞之,死于中野。”鄰居解張為子推不平,夜里寫了封書信掛到城門上。
晉文公看到這首詩后,后悔自己忘恩負義,趕緊派人召介子推受封,才知道他已隱入綿山。晉文公便親帶廣眾人馬前往綿山尋訪。
誰知那綿山蜿蜒數十里,重巒疊嶂,谷深林密,竟無法可尋。晉文公求人心切,聽小人之言,下令三面燒山。
沒料到大火燒了三天,介子推的影子也沒見。晉文公叫人在山前山后放火,周圍綿延數里,火勢三日才熄,介子推終究沒有出來。
后來有人在一棵枯柳樹下發現了母子的尸骨,晉文公悲痛萬分,在介子推的尸體前哭拜一陣,然后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梁堵著個柳樹樹洞,洞里好像有什么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將一段燒焦的柳木,帶回宮中做了一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
此后,“足下”成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于此。公元前635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
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
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下一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介子推。
三、求下面這首詩全詩的意思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
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
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
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
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后,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
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
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
介子推不愿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
于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后,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
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尸體哭拜一陣,然后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梁堵著個柳樹樹洞,洞里好象有什么東西。
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
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
祭掃后,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四、介子推寫的這首詩的意思(不是大意,是每句話詳細的意思,最好能準
我補充幾點吧,畢竟是教育下一代人。這樣的詩句,提問者應該很容易理解意思。只是幾個典故或者容易誤解的地方說一下吧,如果需要翻譯,我可以翻譯下。
1、丹心是指忠心,直譯就是紅色的心。后世很多人都有用到。比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2、割肉的典故,是介子推和晉文公重耳出逃白狄時的事情。請參考
http://**view/*
http://**view/*
如果是給你妹妹講的話,晉文公出逃過程中會有好多有趣的故事可以講講。推薦關于介子推的那首童謠,“有龍于飛,周遍天下。五蛇從之,為之丞輔,龍反其鄉,得其處所,四蛇從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橋死于中野。”
柳下二字,我查了下,介子推與柳下惠和盜跖并無交集,可認為是晉文公燒山時不幸將介子推燒死在柳樹下了。其實至今我也沒明白晉文公執政之后,為什么介子推要隱于綿山。有可能是想逃離亂世吧,所謂的“不言祿”。但為什么晉文公要燒死他,這個明眼人都可以看出,其實晉文公可以不燒山的,一座山,數十萬的士卒去找你覺得需要時間嗎?
3、詩中三處”清明“,第一個理解為清正廉明是可以的。其后兩個中,理應有一個是指清明節的。因為清明節的原型就是為祭拜介子推而出現的寒食節。我認為可以兩個都理解為清明節,表示國泰民安每一年。也可以理解為兩個都是清正廉明,但這樣就失去了”清明'二字的韻味了。
最后,這首詩顯然是后世人附會的,說是介子推寫的就錯了 。
五、關于自省的詩句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春秋孔子《論語·學而》
譯文:孔子說:"學習后經常溫習所學的知識,不也很令人愉悅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很高興嗎?別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氣,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春秋孔子《論語·學而》
譯文: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復習了呢?”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春秋孔子《論語·為政篇》
譯文: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時,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當老師了。”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春秋孔子《論語·為政篇》
譯文:一味讀書而不思考,就會因為不能深刻理解書本的意義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書本的知識,甚至會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進行實實在在地學習和鉆研,則終究是沙上建塔,一無所得。
5、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春秋孔子《論語·里仁》
譯文:見到賢能的人就要(努力向他)看齊,見到不賢能的人就要(以他為反面教材)做自省。
6、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春秋孔子《論語·述而》
譯文:孔子說:“三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品德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為借鑒,改掉自己的缺點。”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憶我之時常自省詩句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