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蕭蕭梧葉送寒聲后面的詩句是什么
蕭蕭梧葉送寒聲后面的詩句是:江上秋風動客情。
出自宋代葉紹翁的《夜書所見》,全詩如下: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譯文】
瑟瑟的秋風吹動梧桐樹葉,送來陣陣寒意,
江上吹來秋風,使出門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
家中幾個小孩還在興致勃勃地斗蟋蟀呢!
夜深人靜了還亮著燈不肯睡眠。
【賞析】
江上的秋風吹過來,梧桐樹沙沙作響,使人感受到了寒意。秋風的聲音,最能觸動在外的人的思鄉之情。夜已深了,還有兒童點著燈,在籬笆邊找并捉蟋蟀。
節候遷移,景物變換,最容易引起旅人的鄉愁。作者客居異鄉,靜夜感秋,寫下了這首情思婉轉的小詩。
這首詩,寫秋夜所見之景,抒發羈旅思鄉之情。一句寫梧葉,“送寒聲”,微妙地寫出了夏去秋來之時,旅人的敏銳感覺。
草木凋零,百卉衰殘,是秋天的突出景象。詩詞中常以具有物候特征的“梧葉”,置放在風雨之夜的典型環境中,表現秋的蕭索。韋應物《秋夜南宮寄灃上弟及諸生》詩:“況茲風雨夜,蕭條梧葉秋。”就采用了這一藝術手法。
此詩以疊字象聲詞置于句首,一開始就喚起讀者聽覺形象的聯想,造成秋氣蕭森的意象,并且用聲音反襯出秋夜的寂靜。接著用一“送”字,靜中顯動,引出“寒聲”。在梧葉搖落的蕭蕭聲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氣;以聽覺引起觸覺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環境的凄清幽冷。
二句接以“江上秋風”四字,既點明秋風的起處,又進一步烘托出了寒涼的氣氛。秋風已至,而人客居他鄉未歸,因此觸動了思鄉之念。一個“送”字和一個“動”字,都用得十分傳神,前者寫“驚”秋之意,,后者抒“悲”秋之情。
陣陣秋風,觸發了羈旅行客的孤寂情懷。晉人張翰,在洛陽做官,見秋風起,因思故鄉的莼菜羹和鱸魚膾,就辭官回家了。此詩作者耳聞秋風之聲,牽動了旅中情思,也悵然欲歸。這兩句用“梧葉”、“寒聲”和“江上秋風”寫出了秋意的清冷,實際上是用以襯托客居心境的凄涼。再以“動”字揭出“客情”,情景湊泊,自然貼切,彌見羈愁之深。
三、四句寫兒童挑促織,表面上看似乎與“客情”無關,實際上是用兒童的快樂——無憂無慮,來反襯自己旅居的孤獨和愁思。
這兩句,從庭內移到戶外,來了個大跨度的跳躍。這兩句是倒裝句,按意思順序,應該前后互移。詩人意緒紛繁,難以入睡,轉身步出戶外,以排遣縈繞心頭的羈思離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給他以新的感受。
“秋夜促織鳴,南鄰搗衣急”(謝朓《秋夜》)。那茫茫的夜色中,閃現在籬落間的燈火,不正是“兒童挑促織”,這種無憂無慮、活潑天真的舉動,與詩人的凄然情傷、低回不已,形成鮮明的對比。
這首詩先寫秋風之聲,次寫聽此聲之感慨,末兩句點題,寫戶外所見。全詩語言流暢,層次分明,中間轉折,句似斷而意脈貫穿。詩人善于通過藝術形象,把不易說出的秋夜旅人況味委婉托出而不落入衰颯的境界。最后以景結情,詞淡意遠,頗耐人咀嚼。
二、秋雨過后的詩句有哪些
1、夜山秋雨滴空廊,燈照堂前樹葉光。對坐讀書終卷后,自披衣被掃僧房。——王建《秋夜對雨寄石甕寺二秀才》
2、渭城朝雨泡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3、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王維《山居秋瞑》
4、肩舁仍挈榼,莫怪就君來。秋雨經三宿,無人勸一杯。——白居易《雨中訪崔十八》
5、颯颯秋雨中,淺淺石榴瀉。跳波自相漸,白鷺驚復下。——王維《欒家瀨》
6、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蘇軾《中秋月》
7、雨聲颼颼催早寒,胡雁翅濕高飛難。——杜甫《秋雨嘆》其三
8、雨色秋來寒,風嚴清江爽。——李白《酬裴侍御對雨感時見贈》
9、秋風秋雨愁煞人,寒宵獨坐心如搗。——陶澹人《秋暮遣懷》
10、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杜牧《清明》
11、當時心事偷相許,宴罷蘭堂腸斷處。挑銀燈,扃珠戶,繡被微寒值秋雨。枕前各淚語,驚覺玉籠鸚鵡。一夜萬般情緒,朦朧天欲曙。——馮延巳《應天長》
12、寒雨連江夜人吳,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13、蝶戀花今古河山無定距。畫角聲中,牧馬頻來去。滿目荒涼誰可語?西風吹老丹楓樹。從前幽怨應無數。鐵馬金戈,青冢黃昏路。一往情深深幾許?深山夕照深秋雨。——納蘭性德《蝶戀花》
14、長安布衣誰比數,反鎖衡門守環堵。老夫不出長蓬蒿,稚子無憂走風雨。雨聲颼颼催早寒,胡雁翅濕高飛難。秋來未曾見白日,泥污后土何時干。——杜甫《秋雨嘆》
15、宴罷蘭堂腸斷處。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張志和《漁歌子》
16、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17、塵起一月憂無禾,瓦鳴三日憂雨多。——陳與義《秋雨》
18、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夢入神山叫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李賀《李憑箜篌引》
19、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李清照《聲聲慢》
20、北山白云里,隱者自怡悅。相望始登高,心隨雁飛滅。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時見歸村人,沙行渡頭歇。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孟浩然《秋登蘭山寄張五》
21、宿雨朝來歇,空山秋氣清。——李端《茂陵山行陪韋金部》
請添加詳細解釋
三、樹木重生,白草豐盛 后面的詩句 急
應該是“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后面的詩句是(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詩句出自(曹操的《觀滄海》)原文:《觀滄海曹操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注釋(1)觀:欣賞。(2)臨:登上,有游覽的意思。
(3)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現在河北昌黎。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烏桓時經過此地。(4)滄:通“蒼”,青綠色。
(5)海:渤海。(6)何:多么。
(7)澹 澹(dàn dàn):水波搖動的樣子。(8)竦 峙(sǒng zhì):高高地聳立。
竦 :通“聳”,高。峙,挺立。
(9)蕭瑟 (xiāo sè):草木被秋風吹的聲音。(10)洪波:洶涌澎湃的波浪。
(11)日月:太陽和月亮。(12)若:如同.好像是.。
(13)星漢:銀河。(14)幸:慶幸。
(15)甚:極其,很。(16)至:極點。
(17)哉:語氣詞。(18)幸甚至哉(zāi):真是幸運極了。
(19)以:用(歌以詠志)。(20)志:理想。
(21)歌以詠志:可以用歌來表達自己內心的心志或理想,最后兩句與本詩正文沒有直接關系,是樂府詩結尾的一種方式,是為了配樂歌唱而加上去的。(22)詠志:既表達心志。
詠:歌吟。譯文:向東進發登上碣石山,得以觀賞大海的奇景。
海水波濤激蕩,海中山島羅列,高聳挺立。我站在山巔,心中的波濤也像海浪在起伏。
周圍是蔥蘢的樹木,豐茂的花草,寧靜的似在沉思。蕭瑟的風聲傳來了,草木動搖,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嘯,似要將宇宙吞沒。
大海,多么博大的胸懷啊,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銀河里的燦爛群星,也像從大海的懷抱中涌現出來的。啊,慶幸得很,美好無比,讓我們盡情歌唱,暢抒心中的情懷。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秋風后面的詩句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