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關禮的名言和詩句
1、時間是人類發展的空間。
——馬克思 2、時間可以治愈一切創傷。——米南德 3、時間是個常數,但對勤奮者來說,是個變數。
——雷巴柯 4、在時間的大鐘上,只有兩個字——現在。——莎士比亞 5、做大事的,眼光應當看到未來,力量需要用于現在。
——西德尼 6、完成工作的方法是愛惜每一分鐘。——達爾文 7、每時每刻都有無窮的利息;日計不足,歲計有余。
——富蘭克林 8、切莫垂頭喪氣,即使喪失了一切,你還握有未來。——王爾德《書簡》 9、勝利往往是從堅持最后五分鐘的時間中得來成功。
——牛頓 10、拋棄時間的人,時間也拋棄他。——莎士比亞 11、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古詩《青青園中葵》 12、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孔丘《孔子》 13、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岳飛《滿江紅》 14、謂學不暇者,雖暇亦不能學。——劉安《淮南子》 15、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劉希夷《白頭吟》 16、丈夫生世能幾時;安能蹀躞垂羽翼?——鮑照《擬行路難》 17、事之難易,不在大小,務在知時。——先秦《呂氏春秋》 18、時乎時乎不再來。
——司馬遷《史記》 19、壯而怠則失時。——管仲《管子·形勢》 20、圣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
——劉安《淮南子》 古詩 :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長歌行》) 盛年不再來,一日難再晨。
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晉 陶淵明《雜詩》)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
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唐 《金縷衣》) 今日復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為,此事何時了?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二、關于禮儀的詩句
“不學禮,無以立.”———《論語.季氏》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孟子.離婁下》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禮記.曲禮上》舉止是映照每個人自身形象的鏡子.———歌德:《親和力》文明的最重要任務之一,是使人在他純粹的物質生活中也受形式的支配,使人在美的王國能夠達到的范圍內成為審美的人.———席勒:《審美教育書簡》禮貌是一個人自己的真實思想中進行選擇的藝術.———阿.史蒂文斯:《德.斯蒂爾夫人》禮貌使有禮貌的人喜悅,也使那些受人以禮貌相待的人們喜悅.———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講禮貌不會失去什么,卻能得到一切.———瑪.沃.蒙塔古:《書信集》禮節是所有規范中最微小卻最穩定的規范.———拉羅什福科:《道德箴言錄》禮貌是博愛的花朵.不講禮貌的人談不上有博愛思想.———茹貝爾:《名言集》使一個人偉大,并不在于富裕和門第,而在于可貴的行為和高尚的品性.———奧維:《名人名言錄》禮儀不良有兩種:第一種是忸怩羞怯;第二種是行為不檢點和輕慢;要避免這兩種情形,就只有好好地遵守下面這條規則,就是,不要看不起自己,也不要看不起別人.———約翰.洛克:《教育漫話。
三、關于“禮”詩句
《曲禮》曰:「毋不敬,儼若思,安定辭。」安民哉!
敖不可長,欲不可從,志不可滿,樂不可極。
賢者狎而敬之,畏而愛之。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積而能散,安安而能遷。臨財毋茍得,臨難毋茍免。很毋求勝,分毋求多。疑事毋質,直而勿有。
若夫,坐如尸,立如齊。禮從宜,使從俗。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禮,不妄說人,不辭費。禮,不逾節,不侵侮,不好狎。修身踐言,謂之善行。行修言道,禮之質也。禮聞取于人,不聞取人。禮聞來學,不聞往教。
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辨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是以君子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夫唯禽獸無禮,故父子聚麀。是故圣人作,為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于禽獸。
太上貴德,其次務施報。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故曰:禮者不可不學也。夫禮者,自卑而尊人。雖負販者,必有尊也,而況富貴乎?富貴而知好禮,則不驕不淫;貧賤而知好禮,則志不懾。 不學禮,無以立。”
———《論語.季氏》
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孟子.離婁下》
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禮記.曲禮上》
四、有關“禮和”的詩句
《御樓》
年代: 隋 作者: 佚名
青壇帝籍,在國之東。
薦籩執耜,率禮和容。
鳴芝回對,瑞氣凝空。
萬方瞻仰,百順來同。
《章獻明肅皇太后恭謝太廟》
年代: 隋 作者: 佚名
牲牲腯肥,粢盛豈潔。
三獻用行,萬舞復列。
禮和克成,樂奏將闕。
神保聿歸,玉豆斯昝。
《高宗明堂前朝獻景靈宮十首》
年代: 宋 作者: 真宗
奕奕高祠,有嚴毖祀。
禮和孔宣,燔燎斯暨。
帝心肅祗,天步旋止。
熙事既成,永膺蕃吐。
五、關于“禮”字的詩句有哪些
1. 家山雖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禮樂風。——唐代:杜荀鶴《題弟侄書堂》
譯文:窗外竹子的影子還在書桌上搖擺,硯臺中的墨汁好像發出了野外泉水的叮咚聲。
2. 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兩漢:司馬遷《孔子世家贊》
譯文:看到孔子的祠堂、他的車子、衣服和禮器,許多儒生在他家里按時演習禮儀。
3. 癡兒不知父子禮,叫怒索飯啼門東。——唐代:杜甫《百憂集行》
譯文:只有癡兒幼稚無知,饑腸轆轆,對著東邊的廚門,啼叫發怒要飯吃。
4. 南岳配朱鳥,秩禮自百王。——唐代:杜甫《望岳三首·其三》
譯文:傳說南岳有朱雀,從百代以前的帝王開始,就有為岳分上下之禮。
5. 少君引我升玉壇,禮空遙請真仙官。——唐代:劉禹錫《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譯文:“少君”把我帶到了玉壇之上,遠遠地施禮請仙人相見。
6. 朝廷備禮出,郡國豫郊迎。——唐代:王昌齡《塞下曲四首》
譯文:朝廷用很重的禮儀拜將出征,沿途州縣皆出城迎送。
7. 以洽百禮,降福孔皆。——先秦:佚名《周頌·豐年》
譯文:配合祭典很適當,普降福祿多吉祥。
8. 百馀年間未災變,叔孫禮樂蕭何律。——唐代:杜甫《憶昔二首》
譯文:百馀年間,沒有發生過大的災禍。國家昌盛,政治清明。
9. 禮加徐孺子,詩接謝宣城。——唐代:杜甫《陪裴使君登岳陽樓》
譯文:裴使君把我當徐孺子那樣對待禮遇有加,我應和著裴使君就像應和著謝宣城。
10. 禮樂囚姬旦,詩書縛孔丘。——唐代:王績《贈程處士》
譯文:禮樂拘禁住了姬旦,詩書束縛住了孔丘。
六、關于禮儀的古詩詞
文明禮儀名言名句
1、靜以修身,儉以養德。——諸葛亮
2、敬人者,人恒敬之;愛人者,人恒愛之。——孟子
3、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孫多以百城降。豪華盡出成功后,逸樂安知與禍雙?——王安石
4、人無禮不立,事無禮不成,國無禮不寧。——荀子
5、善氣迎人,親如弟兄;惡氣迎人,害于戈兵。——管仲
6、天下有大勇者,猝然臨之而不驚,不故加之而不怒。——蘇軾
7、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李商隱
8、貧而無諂,富而無驕。——子貢
9、不學禮,無以立。——孔子
10、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荀況
11、將不可驕,驕則失禮,失禮則人離,人離則眾叛。——諸葛亮
12、侈而惰者貧,而力而儉者富。——韓非
13、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
14、土扶可城墻,積德為厚地。——李白
15、侈則多欲。君子多欲則念慕富貴,枉道速禍。——司馬光
16、奢者狼藉儉者安,一兇一吉在眼前。——白居易
17、博學于文,約之以禮。——孔子
18、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伙,而恥智之不博。——張衡
19、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斯以伐根而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魏徵
20、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于人。——劉備
七、關于禮的古詩詞 越多越好 謝謝
所謂“禮不下庶人”,并非庶人無禮,只是說庶人限于財力、物力和時間,不能備禮,更重要的是貴族和大夫的禮不適用于庶人。例如庶人無廟祭而祭于寢。 孔子(見孔丘)說,殷因于夏禮,而有所損益,周因于殷禮,而有所損益。由此可知夏、殷時代已有禮。孔子又說,他能講述夏禮和殷禮,但由于文獻不足,他雖能言之,卻不能“征之”。孔子時代已是如此,后世就更無法知其究竟了。
孔子說:“安上治民,莫善于禮”,《禮記》云:“禮者君之大柄也……所以治政安君也”,可見禮是封建統治階級維持其統治的重要工具。“為政先禮,禮其政之本歟!”儒家認為推行禮治即是為政。師服云:“禮以體政”;孔子說:“為國以禮”;晏嬰說:“禮之可以為國也久矣”;《左傳》引君子曰:“禮經國家,定社稷”;女叔齊云:“禮所以守其國,行其政令,無失其民者也”;荀子云:“國之命在禮”。從這些話里可以充分看出禮與政治的密切關系,國之治亂系于禮之興廢。所以荀子說:“禮者治辨之極也,強國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總也,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不由所以隕社稷也”;《禮記》云:治國以禮則“官得其體,政事得其施”,治國無禮則“官失其體,政事失其施”,結論是:“禮之所興,眾之所治也;禮之所廢,眾之所亂也”。顯而易見,放棄禮和禮治,儒家心目中的理想封建社會便無法建立和維持了。
周公制禮,典章制度較前代更為完備,發展到了“郁郁乎文哉”(《論語·八佾》)的程度,使孔子贊嘆不已,宣稱“吾從周”。周人本以“尊禮”著稱,到了春秋時代,王室衰微,禮樂征伐自諸侯出,陪臣執國命,封建等級制度破壞,統治階級內部對于禮任意僭用,禮崩樂壞,所以司馬遷說,“孔子之時,周室微而禮樂廢”(《史記·孔子世家》)。但由于周代禮制深入人心,仍為士大夫所向往,力圖予以恢復。春秋時代,孔子以前的人,如師服、內史過等,與孔子同時的人,如叔向、晏嬰、游吉等,論禮的很多。但論禮最多,并自成體系的首推孔子。他一生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論語》中有34處記載孔子論禮。他從理論上說明禮的重要性,立身治國都非有禮不可。禮與仁義是儒家學說的核心。
禮的本質 儒家鼓吹的理想封建社會秩序是貴賤、尊卑、長幼、親疏有別,要求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符合他們在家族內的身份和社會、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為規范,這就是禮。禮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和差別性。所以古人指出禮的特征為“別異”(《荀子·樂論》)或“辨異”(《禮記·樂記》)。春秋、戰國和漢代論禮的人,一致強調禮的作用在于維持建立在等級制度和親屬關系上的社會差異,這點最能說明禮的涵義和本質。
荀子(見荀況)云:“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禮。”又云:“故先王案為之制禮義以分之,使貴賤之等、長幼之差、知賢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載其事而各得其宜。”《禮記》云:“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又云:“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韓非子(見韓非)云:“禮者……君臣父子之交也,貴賤賢不肖之所以別也。”董仲舒云:禮者“序尊卑、貴賤、大小之位,而差外內遠近新故之級者也。”《白虎通德論》云:禮所以“序上下、正人道也。”這些話都證明禮是有差別性的行為規范,決非普遍適用于一切人的一般規范。
《說文解字》就說:“禮,履也,所以事福致福也。”可知,“禮”原來并沒有等級制度的倫理道德方面意義,在階級社會出現后,人類開始有等級之分,宗教祭祀也隨之出現了身份的限制和區分,于是,作為宗教祭祀儀態的“禮”便開始具有了社會身份區分的內容。逐漸轉化為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一種身份制度。
八、含“禮”的詩詞有哪些
歌罷酒闌時,瀟灑座中風色。主禮到君須盡,奈賓朋南北。暫時分散總尋常,難堪久離拆。不似建溪春草,解留連佳客。——宋 黃庭堅《好事近·歌罷酒闌時》
1. 《沁園春·大江之西》
年代: 宋 作者: 李曾伯
大江之西,康廬之陰,壯哉此州。有舳艫千里,旌旗百萬,襟喉上國,屏翰中流。彈壓鯨波,指麾虎渡,著此商川萬斛舟。青氈舊,看崇詩說禮,緩帶輕裘。
十年泉石優游。久高臥元龍百盡樓。正九重側席,相期巖弼,一賢砥柱,聊試邊籌。了卻分弓,歸來調鼎,得見茂洪可復憂。談兵暇,問琵琶歌曲,無恙還不。
2. 《滿庭芳·老不求名》
年代: 宋 作者: 曹勛
老不求名,心惟耽靜,舊緣歷過艱難。杜門無事,一味放癡頑。只藉爐香上徹,與天地、平直交關。真人喜,扶晨遣客,時暫下仙班。
矜憐。身已病,九疑夙駕,來顧臺山。看神超清境,玉鏈朱顏。為向芝田桂圃,收妙有、與作真丹。他年報,沖融朝禮,香火紫云間。
3. 《孔子世家贊》
兩漢:司馬遷
太史公曰:《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鄉往之。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余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于夫子,可謂至圣矣!
4. 《百憂集行》
唐代:杜甫
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
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即今倏忽已五十,坐臥只多少行立。
強將笑語供主人,悲見生涯百憂集。
入門依舊四壁空,老妻睹我顏色同。
癡兒不知父子禮,叫怒索飯啼門東。
5.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唐代:劉禹錫
塵中見月心亦閑,況是清秋仙府間。
凝光悠悠寒露墜,此時立在最高山。
碧虛無云風不起,山上長松山下水。
群動悠然一顧中,天高地平千萬里。
少君引我升玉壇,禮空遙請真仙官。
云拼欲下星斗動,天樂一聲肌骨寒。
金霞昕昕漸東上,輪欹影促猶頻望。
絕景良時難再并,他年此日應惆悵。
6. 《林琴南敬師》
清代:佚名
閩縣林琴南孝廉紓六七歲時,從師讀。師貧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歸,以襪實米,滿之,負以致師。師怒,謂其竊,卻弗受。林歸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豈束修之禮?”即呼備,赍米一石致之塾,師乃受。
7. 《周頌·豐年》
先秦:佚名
豐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廩,萬億及秭。為酒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禮,降福孔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