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描寫夏日翠竹的詩句
1.竹窗紅莧兩三根,山色遙從水際門。
2.一峰曉似朝仙處。青節森森倚絳云。
3.昨夜東風轉斗杓,陌頭楊柳雪才消。曉來一樹如繁杏,開向孤村隔小橋。
4.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5.幽植眾寧知,芬芳只暗持。
6.昨夜東風轉斗杓,陌頭楊柳雪才消。曉來一樹如繁杏,開向孤村隔小橋。
7.雪壓江村陣作寒,園林俱是玉英攢。急須沽酒澆清凍,亦有疏梅喚客看。
8.群山澗壑自生來,擷取天靈紫氣開。
9.布裘寒擁頸,氈履溫承足。獨立冰池前,久看洗霜竹。《洗竹》
10.世人見竹不解愛,知君種竹府城內。此君托根幸得地,種來幾時聞已大。盛暑翛翛叢色寒,閑宵槭槭葉聲干。能清案牘簾下見,宜對琴書窗外看。為君成陰將蔽日,迸筍穿階踏還出。守節偏凌御史霜,虛心愿比郎官筆。君莫愛南山松樹枝,竹色四時也不移。寒天草木黃落盡,猶自青青君始知。《范公叢竹歌》
11.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12.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13.雪花似掌難遮眼,風力如刀不斷愁。
14.樹色連云萬葉開,王孫不厭滿庭栽。凌霜盡節無人見,終日虛心待鳳來。誰許風流添興詠,自憐瀟灑出塵埃。朱門處處多閑地,正好移陰覆翠苔。《竹》
15.秋日白沙館對竹【唐】許渾蕭蕭凌雪霜,濃翠異三湘。疏影月移壁,寒聲風滿堂。卷簾秋更早,高枕夜偏長。忽憶秦溪路,萬竿今正涼。
16.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17.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曖鴨先知。萎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18.問君移竹意如何,慎勿排行但間窠。多種少栽皆有意,大都少校不如多。《問移竹》
19.懶搖白羽扇,裸體青林中。
20.瀟灑城東樓,繞樓多修竹。森然一萬竿,白粉封青玉。《東樓竹》
21.一節呼龍萬里秋,數莖垂海六鰲愁。更須瀑布峰前種,云里闌干過子猷。《竹十一首·其九》
22.寒花開已盡,菊蕊獨盈枝。舊摘人頻異,輕香酒暫隨。
23.且聆和平共處日,愿將菊酒解前仇。
24.嘯入新篁一里行,萬竿如甕鎖龍泓。驚巢翡翠無尋處,閑倚云根刻姓名。《竹十一首·其三》
25.舊溪千萬竿,風雨夜珊珊。白首來江國,黃金買歲寒。乍移傷粉節,終繞著朱欄。會得承春力,新抽錦籜看。《移竹》
二、贊美翠竹的詩句有什么
1:瓊節高吹宿風枝,風流交我立忘歸。
最憐瑟瑟斜陽下,花影相和滿客衣。 2:竹根珠勝竹皮冠,欲著先須短發干。
3: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艷。 4:千峰筍石千株玉,萬樹松蘿萬朵云。
5: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6: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竹石》清·鄭燮 7:雨后龍孫長,風前鳳尾搖。心虛根柢固,指日定干霄。
《題畫竹》 8:喜游蛟井寺。復見炎州竹。
9:小書樓下千竿竹,深火爐前一盞燈。此處與誰相伴宿,燒丹道士坐禪僧。
《竹樓宿》 10:京兆小齋寬,公庭半藥闌。甌香茶色嫩,窗冷竹聲干。
《暮秋會嚴京兆后廳竹齋》 11:霜筠亭【宋】蘇軾解籜新篁不自持,嬋娟已有歲寒姿。要看凜凜霜前意,須待秋風粉落時。
12:一節呼龍萬里秋,數莖垂海六鰲愁。更須瀑布峰前種,云里闌干過子猷。
《竹十一首·其九》 13:落盡瓊花天不惜,封他梅蕊玉無香。 14:竹石【清】鄭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15:船尾竹林遮縣市,故人猶自立沙頭。
16:綠竹半含籜,新梢才出墻。色侵書帙晚,隱過酒罅涼。
雨洗娟娟凈,風吹細細香。但令無翦伐,會見拂云長。
——《嚴鄭公宅同詠竹》杜甫。
三、贊美翠竹的詩句有什么
1:瓊節高吹宿風枝,風流交我立忘歸。
最憐瑟瑟斜陽下,花影相和滿客衣。 2:竹根珠勝竹皮冠,欲著先須短發干。
3: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艷。 4:千峰筍石千株玉,萬樹松蘿萬朵云。
5: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6: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竹石》清·鄭燮 7:雨后龍孫長,風前鳳尾搖。心虛根柢固,指日定干霄。
《題畫竹》 8:喜游蛟井寺。復見炎州竹。
9:小書樓下千竿竹,深火爐前一盞燈。此處與誰相伴宿,燒丹道士坐禪僧。
《竹樓宿》 10:京兆小齋寬,公庭半藥闌。甌香茶色嫩,窗冷竹聲干。
《暮秋會嚴京兆后廳竹齋》 11:霜筠亭【宋】蘇軾解籜新篁不自持,嬋娟已有歲寒姿。要看凜凜霜前意,須待秋風粉落時。
12:一節呼龍萬里秋,數莖垂海六鰲愁。更須瀑布峰前種,云里闌干過子猷。
《竹十一首·其九》 13:落盡瓊花天不惜,封他梅蕊玉無香。 14:竹石【清】鄭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15:船尾竹林遮縣市,故人猶自立沙頭。
16:綠竹半含籜,新梢才出墻。色侵書帙晚,隱過酒罅涼。
雨洗娟娟凈,風吹細細香。但令無翦伐,會見拂云長。
——《嚴鄭公宅同詠竹》杜甫。
四、用兩個古人的詩句贊美翠竹、春雨、梅花、柳樹
詠柳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王安石 《梅花》
墻角一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墨竹
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
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五、描述夏季有竹的詩句
出自宋代詩人楊萬里的《夏夜追涼》
夜熱依然午熱同,開門小立月明中。
竹深樹密蟲鳴處,時有微涼不是風。
賞析
“追涼”,即覓涼、取涼。較之“覓”和“取”,“追”更能表現對“涼”的渴求,杜甫“憶昔好追涼,故繞池邊樹”(《羌村三首》其二)
意可見。但這首詩在藝術處理上卻有其獨到之處:它撇開了暑熱難耐的感受,而僅就“追涼”著墨,以淡淡的幾筆,勾勒出一幅夏夜追涼圖,其中有皎潔的月光,有濃密的樹蔭,有婆娑的竹林,有悅耳的蟲吟,以及作者悄然佇立的身影。
首句貌似平直,其實也有一層曲折:中午時分,烈日暴曬,是一天中最為酷熱的時刻,而今,“夜熱”竟然與“午熱”相仿佛,則“夜熱”之甚,可想而知。唯其如此,才引出次句詩人月下獨立的形象。“開門”,點出作者原在室內。或許他本已就寢,而因夜里天熱的緣故,輾轉反側難以入夢,迫于無奈才出門納涼。而“明月”,則點出正值“月華皎潔”的三五之夜。這樣,作者“獨立”的目的,應該說是“追涼”與“賞月”兼而有之,追涼可得體膚之適,賞月則可得精神之快,難怪他要獨立不移、執著若此了。
第三句是對周圍環境的點染:竹林深深,樹蔭密密,蟲鳴唧唧。“竹深樹密”,見其清幽;“蟲鳴”,則見其靜謐——唯其靜謐,“蟲鳴”之聲才能清晰入耳。詩人置身其間,涼意頓生,于是又引出結句“時有微涼不是風”,這一真切、細微的體驗。“不是風”,點明所謂涼意,不過是夜深氣清,靜中生涼而已,并非夜風送爽。范成大《六月七日夜起坐殿取涼》詩亦云:“風從何處來?殿閣微涼生。桂旗儼不動,藻井森上征。”雖設問風從何來,但既然桂旗不動,可見非真有風,殿閣之“微涼”不過因靜而生。人們通常說“心靜自涼”,其理相若。因此,范詩實可與這首詩參讀。
顯然靜中生涼正是作者所要表現的意趣,但這一意趣并未直接點明。如果沒有“不是風”三字,讀者很可能將“涼”與“風”聯系在一起。陳衍《石遺室詩話》早就指出:“若將末三字掩了,必猜是說甚么風矣,豈知其不是哉。”然而,這首詩的妙處恰恰也就在這里。作者故意直到最后,才將微露其本意的線索交給讀者——既然明言“不是風”,善于神會的讀者自當想到靜與涼之間的因果關系;隨即又當想到,前面出現的月光、竹林、樹蔭、蟲鳴,都只是為揭示靜中生涼之理所作的鋪墊。這樣,自然要比直截了當地道出本意更有詩味。大概這就是《石遺室詩話》所稱道的“淺意深一層說,直意曲一層說”的旨趣。
六、寫翠竹的優美句子
一場春雨過后,竹林吮吸著滋潤的甘露,孕育了好多胖娃娃,它們探出了黃花花的小腦袋,向大地展示著自己旺盛的生命力。
春姑娘悄悄地來了,和煦的陽光從竹林的葉片枝桿中灑下了千絲萬縷的金線,為竹林增添了生機。
山上長滿了竹子,每逢春天,竹子發了芽,微風吹過,發出沙沙的響聲,遠遠望去,好像起伏著的大海的波濤。
一株株翠竹高聳挺拔,頂天立地,無論是嚴寒,還是酷暑,它四季常青,象征著山區人民正直、質樸的品格和積極向上、艱苦奮斗的精神。
遠看,那竹林綠得像一塊無瑕的翡翠;近看,竹林又像一道綠色的屏障。
翠竹,你是那樣的綠,綠得仿佛要流動;你是那樣的茂盛,濃密的枝葉透不進一絲風;你是那樣的挺拔,棵棵直指云霄。
太陽出來了,竹林綠色的縫隙中透進一道道金光,微風吹來,竹葉輕輕地擺動著,發出沙沙的響聲,像是在向我點頭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