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描寫失望的古詩詞
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納蘭性德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西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霖鈴終不怨。何如薄幸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愿。望江南 溫庭筠
梳流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州
漫漫人海中,有緣來相逢。
天涯存知音,彼此犀心通。
畫虎難畫骨,知人不知心。
社會多變遷,人若浮萍轉。
勸兄多只眼,能把梟雄辯。
理應曉曲直,苦柬把兄盼。
一生事業總成空,半世功名在夢中,死后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遼東——袁崇煥(明代)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白居易(唐代)《長恨歌》
瓜成人已去,失望將誰語——張說(唐代)《寄姚司馬》
坐看落花空嘆息,羅袂濕斑紅淚滴——韋莊(五代)《木蘭花》
二、描寫桃花,暗指友情的詩句
1、簡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2、原詩:
贈汪倫
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3、譯文:
李白坐上小船剛剛要離開,忽然聽到岸上傳來告別的歌聲。
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倫送別我的一片情深。
4、賞析: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用比興手法,表達了對汪倫深情相送的感激。用“深千尺”的潭水比喻送別之深情,生動而形象,而又加“不及”二字,更增強了詩句的動人力量。這首有明顯的民歌風味的詩詞自然質樸,清新流暢。詩人用眼前普通的景物作比喻,寫出了與友人的真摯情意。
三、有沒有 什么詩句 暗指 此女有主的
羅敷自有夫
出自
陌上桑⑴
日出東南隅⑵,照我秦氏樓。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羅敷喜(善)蠶桑⑶,采桑城南隅。青絲為籠系⑷,桂枝為籠鉤⑸。頭上倭墮髻⑹,耳中明月珠。緗綺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⑼見羅敷,脫帽著帩頭⑻。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⑽觀羅敷。
使君⑾從南來,五馬立踟躕。使君遣吏往,問是誰家姝⑿?“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羅敷年幾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頗有余”。使君謝⒀羅敷:“寧可共載不⒁?羅敷前致辭:“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
“東方千余騎,夫婿居上頭⒂。何用識夫婿?白馬從驪駒,青絲系馬尾,黃金絡馬頭;腰中鹿盧劍⒃,可值千萬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⒄,四十專城居。為人潔白晰,鬑鬑頗有須。盈盈⒅公府步,冉冉⒆府中趨。坐中數千人,皆言夫婿殊。”[1]
四、這是段詩句暗指什么意思
唐·杜牧《過華清宮絕句》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人到晚年,常常會回憶青春年少的風華,思索人生途中的得失教訓。
一個王朝的興、盛、衰、亡正與一個人的生、老、病、死相仿。對于晚唐詩人來說,開元、天寶盛世正如同青春的美夢,而安史之亂恰似驚破美夢的怪影。
于是這段史事,便成了詩人們反復歌詠的題材,杜牧這首《過華清宮絕句》是其中最負盛名的一首。這首詠史詩是杜牧路經華清宮抵達長安時,有感于唐玄宗、楊貴妃荒淫誤國而作的。
華清宮曾是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游樂之所,據《新唐書?楊貴妃傳》記載:“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騎傳送,走數千里,味未變,已至京師”,因此,許多差官累死、驛馬倒斃于四川至長安的路上。《過華清宮絕句》截取了這一歷史事實,抨擊了封建統治者的驕奢淫逸和昏庸無道,以史諷今,警戒世君。
詩詠華清宮,卻以“長安回望”領起,由望中景色的,導引讀者漸入深境。首句敘寫詩人在長安回首南望華清宮時所見的華清全景,“回望”二字既是實寫,又啟下。
“繡成堆”語意雙關,既點明驪山被兩旁的東繡嶺和西繡嶺所簇擁,佳木蔥蘢,花繁葉茂,又是描繪有無數層疊有致、富麗堂皇的建筑掩映其間,宛如一堆錦繡,暗隱開元繁華如花團錦簇。由此,詩人驀地升騰起一種回顧歷史、反省歷史的責任感,由景而發歷史之感慨。
正是“山頂千門次第開”以下三句,承上而來,回顧歷史。第二句將鏡頭推進集中于“繡堆”的頂端,露出了那深宮重苑,從中可見唐玄宗、楊貴妃當年生活的奢華,并給讀者設下疑竇:殿門森重,那“山頂千門”為何要“次第”大開?第三句前四字“一騎紅塵”猶如電影中的蒙太奇手法,又將讀者的視點移向了山路:黃土飛揚,一騎如飛。
人們不禁因這兩幅跳躍的景象再生懸念:禁門連開,快馬驛傳,難道有什么軍國大事?然而“妃子笑”三字忽作轉折,使人雖然松了口氣,卻越加不解,甚至因神秘的氣氛憋得非要馬上知道結果,詩人這才含蓄委婉地揭示謎底:“無人知是荔枝來”。原來這都是楊貴妃使然。
當她看見“一騎紅塵”奔馳而至,知是供口腹享受的荔枝到了,故欣然而“笑”。其他人以為這是來傳送緊急公文,誰想道馬上所載的是來自涪洲的鮮荔枝呢!詩的結句是全詩的點睛之筆,揭示了“安史之亂”的禍根:這繁華世界的奢侈,已到了人們難以想象的地步!讓人不禁聯想到當年周幽王為博褒姒一笑,不惜烽火戲諸侯,而導致了西周的敗亡。
詩人詠嘆天寶軼事,旨在警醒后來的君主,不要因貪圖享樂而延誤國事。但是,詩人既未寫“安史”亂起、玄宗倉惶出逃、馬嵬坡演出悲劇的慘狀,也沒有羅列玄宗游樂疏政、驕奢淫逸的生活現象,而是把千里送荔枝博取貴妃一笑這樣一件“小事”突現出來,于細微處發現歷史問題。
“一騎紅塵妃子笑”,把騎馬飛奔,千辛萬苦趕送鮮荔枝的差官,同貴妃嫣然一笑進行了絕妙的對比,把如此嚴肅的歷史主題在一個“笑”字中形象表現出來,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典型性。杜牧創作本題時共寫了三首,組詩的二、三首分寫華清宮中楊妃《霓裳羽衣舞》、安祿山《胡旋舞》二事,而以“舞破中原始下來”、“風過重巒下笑聲”分別作結,點出結果,啟人沉思。
此錄以互參:新豐綠樹起黃埃,數騎漁陽探使回。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來。
(其二)萬國笙歌醉太平,倚天樓殿月分明。云中亂拍祿山舞,風過重巒下笑聲。
(其三)。
五、有關于表達認錯道歉的詩句
1、曲闌深處重相見,勻淚偎人顫。凄涼別后兩應同,最是不勝清怨月明中。半生已分孤眠過,山枕檀痕涴。憶來何事最銷魂,第一折技花樣畫羅裙。——清納蘭性德《虞美人》
譯文:記得那次在曲折欄桿的深處見到你,你抹掉淚水,顫抖著依偎在我懷里。分別之后,你我各自承受同樣的凄涼。每逢月圓,便因不能團圓而倍感傷心。
我們長久別離,忍受孤眠的痛苦,我知道你的枕頭上總是沾滿淚痕。回憶起你最讓我心動的一刻,那時你穿著繡有花枝的羅裙,分外清麗。
2、閨中少婦不曾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唐王昌嶺《閨怨》
譯文:閨中少婦未曾有過相思離別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妝飾,登上高樓。忽然看到路邊的楊柳春色,惆悵之情涌上心頭。她后悔當初不該讓丈夫從軍邊塞,建功封侯。
3、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唐元稹《離思》
譯文:曾經領略過蒼茫的大海,就覺得別處的水相形見絀;曾經領略過巫山的云靄,就覺得別處的云黯然失色。即使身處萬花叢中,我也懶于回頭一望,這也許是因為修道,也許是因為你的緣故吧。
4、尋常百種花齊發,偏摘梨花與白人。今日江頭兩三樹,可憐和葉度殘春。
譯文:當時百花齊放,我卻偏偏摘了朵白色的梨花送給你這個皮膚潔白如玉的女子。如今我就像那兩三棵樹一樣靜靜地站在江邊,可憐只有一樹綠葉和我一起度過殘春。
5、重過閶門萬事非,同來何事不同歸?梧桐半死清霜后,頭白鴛鴦失伴飛。原上草,露初晞,舊棲新垅兩依依。空床臥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鷓鴣天》北宋 賀鑄
譯文:再次來到蘇州,只覺得萬事皆非。曾與我同來的妻子為何不能與我同歸呢?我好像是遭到霜打的梧桐,半生半死;又似白頭失伴的鴛鴦,孤獨倦飛。
原野上,綠草上的露珠剛剛被曬干。我流連于舊日同棲的居室,又徘徊于壟上的新墳。躺在空蕩蕩的床上,聽著窗外的凄風苦雨,平添幾多愁緒。今后還有誰再為我深夜挑燈縫補衣衫!
6、情鬢夜冷風花白,殤歌離愁時難熬!愁更愁來伊人怨,莫問回首道歉來。——現代佚名《致歉詩》
譯文:與心上人離開后,心情很惆悵,讓心上人擔心了,你什么來向我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