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語句賞析
【賞析】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一曲譜寫幼年往事的優美樂章。
在這一膾炙人口的散文中,作者以如詩的筆觸舒卷自如地為人們描繪了一個妙趣橫生的童心世界。 這個世界是由色調不同、情韻各異的兩大景片組成的。
先是百草園,顧名思義,是個荒涼的地方,如作品所說,“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可是,“那時卻是我的樂園”。“草園”變成“樂園”,其間就充滿了童趣,作品即以這為中心進行構圖。
兒童最大的心理特征就是好奇,自然的形態,自然的情調,自然的聲音,必然萌發起他們的興趣,勾起無窮的聯想,那蟬的“長吟”,油蛉的“低唱”,蟋蟀的“彈琴”,都是孩子們對昆蟲“語言”的好奇想象。魯迅在百草園里描繪的就是兒童在自然環境里的極樂世界。
在作者筆下,百草園是一個充滿了顏色和聲音的生命世界,連那青青的野草叢里,也氤氳著一個動人的故事。這故事極有聲色,但見金光閃閃,風聲颯颯,鬼影幢幢,妖氣重重,恐怖極了,又生動極了。
有人認為這像是閑筆,其實這看似信筆插話,卻是極具匠心,眾所周知,這是一個民間的古老傳說,魯迅借助它饒有興趣地從另一側面豐富了作品的內容。從結構角度看,這個故事是從園里草叢中相傳“有一條很大的赤練蛇”引發出來的,文氣貫通,毫無游離之感;而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兒童的心理,挖掘了潛存于他們心靈深處的奧秘。
人們可以想象得出,孩子們對美女蛇的故事是又喜歡又害怕的。在技巧上看,這一插話是轉敘事為描寫,別開生面地為作品拓展了新的天地,百草園一滲入人情,就更具魅力了,這實是一記妙著。
百草園的另一景觀是冬天,作品集中筆力只寫雪天捕鳥,怎樣張設機關,鳥雀如何入彀,閏土父親如何傳授方法,自己又是如何不行,雖然著墨無多,但卻相當傳神,是一幅充滿了兒童樂趣的動畫,你簡直可以從里頭看到孩子們歡蹦亂跳的情景,聽到快樂的歡語笑聲。寫夏天,用濃墨重彩,寫冬天則輕描淡寫,這一筆路的轉換,也是很討巧的。
把這兩大片斷連貫起來,構成了百草園的大全景,它所表現的就是“無限的趣味”,那是一個沒有煩惱,沒有憂愁,可以無拘無束地盡情歡笑的兒童樂園。 三味書屋的況味就完全不同了。
由于對它理解不同,因此對作品的主旨和作者的創作意圖也有多種猜測。有的認為魯迅所勾勒的三味書屋是一個封建的囚牢,禁錮兒童身心的場所,因此論定作者意在批判封建教育制度。
有的則相反,以為三味書屋和百草園一樣,都是表現兒童樂趣的。孰是孰非,只有正視作品實際進行實事求是的分析,方能得出比較恰當的答案。
三味書屋是個私塾,如作品所說,“是全城中稱為最嚴厲的書塾”。它的樣子就很古老,何謂“三味”?實是經、史、子三類書籍,“三味書屋”這一名稱就鮮明地表現了這所私塾的辦學宗旨和教育內容。
在作品里,魯迅十分逼真地描寫了三味書屋的陳腐味,學生進學先向孔子牌位行禮,其次是拜先生,平時只能專心攻讀經書,旁的學問是不許過問的。日常課程也安排得十分刻板,每天只能專門攻讀經書,“正午習字,晚上對課”,書慢慢加多,對課也逐漸加上字去,“從三言到五言,終于到七言”。
書塾設有打人的戒尺,也有罰跪的規則。總之,三味書屋絕不是和百草園一樣是兒童的樂園,它是一所名副其實的“最嚴厲的書塾”,兒童在那里要受到規矩的束縛,自由是沒有的;但魯迅也沒有把書塾寫成兒童的囚牢,這不是他創作的本意。
讀這篇作品,誰都會真切地感到,在那枯燥乏味的三味書屋里,卻有一股親切的氣氛流動其間,這就是兒童的諧趣。有三幅明麗的圖景,值得注意,一是“園戲圖”,書屋后面有一個小園,學生有時偷偷地從課堂里溜出來到里面玩耍。
再就是“讀書圖”,師生都放開喉嚨讀,可讀到后來,學生的聲音漸漸地低下去,以至靜了下來,只有老師一個人在那兒搖頭晃腦大聲地朗讀著,這情景實在有趣極了。最后是“課嬉圖”,在課堂間隙,當先生獨自“讀書入神”之時,孩子們便調皮起來了。
這三個充滿諧趣的圖景,和“最嚴厲的書塾”似乎有點不大相稱,反差很大,但這恰是透露了魯迅的創作意圖,于“嚴厲”的環境中,表現了兒童不可壓抑的天性和本能。 “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在結構上確實形成鮮明的對比,但書屋雖然是所典型的封建私塾,而魯迅立意并不在于批判。
這篇散文題目叫“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就點出了創作的本意和內容,即敘寫自己從有“無限樂趣”的“樂園”到全城“稱為最嚴厲的書塾”的過程和心程。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敘事生動,寫人也出色,最感人的是塾師形象。
對先生這個人物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認為他是一個封建老頑固,作者對他是暴露和抨擊的。其實不然,如作品所暗示的,魯迅對先生是“很恭敬”的,作品一開始便以簡潔的線條描繪出他古樸的形象,接著,以肯定語句,介紹了他的品性。
在魯迅的筆下,這位老先生似乎也并不太“嚴厲”,學生行禮,他在一旁“和藹”地回拜,備有一條“戒尺”,定有“罰跪”的規則,但都不“常用”。通常也只是“瞪幾眼”,大聲嚷道:“讀書”。
管制似乎也并不太嚴,學生不是都能溜。
二、山水日月的詩句求描寫日月的詩句各十首,謝啦
描寫"日"的詩句如下: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春山暖日和風,闌桿樓閣簾櫳。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
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
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落日五湖游,煙波處處愁。
浮沈千古事,誰與問東流?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百年那得更百年,今日還須愛今日 (明·王世貞) 功名本是無憑事,不及寒江日兩潮 (宋·陸游) 甘作一生拼,盡君今日歡 (五代·牛嶠)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唐·王維) 風不定,人初靜,明日落紅應滿徑 (宋·張先) 只覺當初歡侍日,千金一刻總蹉跎 (清·袁枚) 四時可愛唯春日,一事能狂便少年 (民國·王國維) 從來系日乏長繩 (唐·李商隱)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南北朝·謝眺)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唐·王之渙)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唐·杜甫)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 (唐·羅陷) 今日送君須盡醉,明朝相憶路漫漫 (唐·賈至) 今日捉將官里去,這回斷送老頭皮 (宋·楊樸妻)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 (唐·劉禹錫)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魏·曹操) 百歲開懷能幾日,一知己不多人 (清·何闌庭) 遠路不須愁日暮,老年終自望河清 (明·顧炎武) 野曠天清無戰聲,四萬義軍同日死 (唐·杜甫) 千山紅樹萬山云,把酒相看日又曛 (唐·韋莊) 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宋·范仲淹) 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 (元·施耐庵)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 (宋·李覯)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唐·白居易)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妨長作嶺南人 (宋·蘇軾) 描寫"月"的詩句如下: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獨酌》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李白《靜夜思》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李煜《相見歡》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辛棄疾《西江月》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王昌齡《出塞》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蘇軾《水調歌頭》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泊船瓜洲》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張繼《楓橋夜泊》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李商隱《無題》。
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說說這段文字描寫了百草園哪些季節的哪些景物
春: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 夏: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
秋: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會拍的一聲,從后竅噴出一陣煙霧。
何首烏藤和木蓮藤纏絡著,木蓮有蓮房一般的果實,何首烏有擁腫的根。有人說,何首烏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來,牽連不斷地拔起來,也曾因此弄壞了泥墻,卻從來沒有見過有一塊根象人樣。
如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遠。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到你,@火星酒窖,第一時間回答你,謝謝支持。
四、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好句好段你為什么喜
1)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
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 2)油蛉在這里低唱, 蟋蟀們在這里彈琴。
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會啪的一聲,從后竅噴出一陣煙霧。何首烏藤和木蓮藤纏絡著,木蓮有蓮房一般的果實,何首烏有臃腫的根 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
“伏”字生動的寫出了黃蜂肥胖的可愛形象,“竄”字不僅生動地寫出了叫天子的輕捷機靈,也寫出了兒童的羨慕之情。 竭力為您解答,萬水千山總是情,給個好評行不行。
五、(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描寫民間藝術的句子
珍惜什么呢?珍惜時間的:《明日歌》明日復明日①,明日何其多②!日日待明日③,萬世成蹉跎④。
世人皆被明日累⑤,明日無窮老將至⑥。晨昏滾滾水流東,今古悠悠日西墜⑦。
百年明日能幾何⑧?請君聽我《明日歌》⑨。注釋①復:又。
②何其:多么。這句說:明日是何等的多啊。
③待:等待。④蹉跎(cu# tu$搓駝):光陰虛度。
以上兩句說:如果天天只空等明天,那么只會空度時日,一事無成。⑤累(l8i類):帶累,使受害。
這句說:世上的人都受“待明日”的害處。⑥無窮:無窮盡。
⑦悠悠:漫長。⑧幾何:多少。
⑨請君:請諸位。古詩大意總是明日又明日,明日是何等的多啊!如果天天等待明天,那么只會空度時光,永遠一事無成。
世上的人都受“待明日”的害處,明日是無窮無盡的,但人卻越來越老。從早到晚,一天天就像這滾滾東流水一樣,飛逝而去,從古至今的漫長歲月,就是隨著落日西下,慢慢過去。
百年來的明日能有多少呢?請諸位聽聽我的《明日歌》。作者簡介文嘉(1501—1583),字休承,號文水,長洲(今江蘇省吳縣)人,明代書畫家文徵明次子,亦善詩、書、畫。
《金縷衣》金縷衣無名氏勸君莫惜金縷衣, 勸君須惜少年時。有花堪折直須折, 莫待無花空折枝。
這是中唐時的一首流行歌詞。據說元和時鎮海節度使李锜酷愛此詞,常命侍妾杜秋娘在酒宴上演唱(見杜牧《杜秋娘詩》及自注)。
歌詞的作者已不可考。有的唐詩選本徑題為杜秋娘作或李锜作,是不確的。
此詩含意很單純,可以用“莫負好時光”一言以蔽之。這原是一種人所共有的思想感情。
可是,它使讀者感到其情感雖單純卻強烈,能長久在人心中繚繞,有一種不可思議的魅力。它每個詩句似乎都在重復那單一的意思“莫負好時光!”而每句又都寓有微妙變化,重復而不單調,回環而有緩急,形成優美的旋律。
一、二句式相同,都以“勸君”開始,“惜”字也兩次出現,這是二句重復的因素。但第一句說的是“勸君莫惜”,二句說的是“勸君須惜”,“莫”與“須”意正相反,又形成重復中的變化。
這兩句詩意又是貫通的。“金縷衣”是華麗貴重之物,卻“勸君莫惜”,可見還有遠比它更為珍貴的東西,這就是“勸君須惜”的“少年時”了。
何以如此?詩句未直說,那本是不言而喻的:“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貴如黃金也有再得的時候,“千金散盡還復來”;然而青春對任何人也只有一次,它一旦逝去是永不復返的。可是,世人多惑于此,愛金如命、虛擲光陰的真不少呢。
一再“勸君”,用對白語氣,致意殷勤,有很濃的歌味,和娓娓動人的風韻。兩句一否定,一肯定,否定前者乃是為肯定后者,似分實合,構成詩中第一次反復和詠嘆,其旋律節奏是紆回徐緩的。
三、四句則構成第二次反復和詠嘆,單就詩意看,與一、二句差不多,還是 “莫負好時光”那個意思。這樣,除了句與句之間的反復,又有上聯與下聯之間的較大的回旋反復。
但兩聯表現手法就不一樣,上聯直抒胸臆,是賦法;下聯卻用了譬喻方式,是比義。于是重復中仍有變化。
三、四沒有一、二那樣整飭的句式,但意義上彼此是對稱得銖兩悉稱的。上句說“有花”應怎樣,下句說“無花”會怎樣;上句說“須”怎樣,下句說“莫”怎樣,也有肯定否定的對立。
二句意義又緊緊關聯:“有花堪折直須折”是從正面說“行樂須及春”意,“莫待無花空折枝”是從反面說“行樂須及春”意,似分實合,反復傾訴同一情愫,是“勸君”的繼續,但語調節奏由徐緩變得峻急、熱烈。“堪折——直須折”這句中節奏短促,力度極強,“直須”比前面的“須”更加強調。
這是對青春與歡愛的放膽歌唱。這里的熱情奔放,不但真率、大膽,而且形象、優美。
“花”字兩見,“折”字竟三見;“須——莫”云云與上聯“莫——須”云云,又自然構成回文式的復疊美。這一系列天然工妙的字與字的反復、句與句的反復、聯與聯的反復,使詩句瑯瑯上口,語語可歌。
除了形式美,其情緒由徐緩的回環到熱烈的動蕩,又構成此詩內在的韻律,誦讀起來就更使人感到回腸蕩氣了。有一種歌詞,簡單到一兩句話,經高明作曲家配上優美的旋律,反復重唱,尚可獲得動人的風韻;而《金縷衣》,其詩意單純而不單調,有往復,有變化,一中有多,多中見一,作為獨立的詩篇已搖曳多姿,更何況它在唐代是配樂演唱,難怪它那樣使人心醉而被廣泛流傳了。
此詩另一顯著特色在于修辭的別致新穎。一般情況下,舊詩中比興手法往往合一,用在詩的發端;而絕句往往先景語后情語。
此詩一反常例,它賦中有興,先賦后比,先情語后景語,殊屬別致。“勸君莫惜金縷衣”一句是賦,而以物起情,又有興的作用。
詩的下聯是比喻,也是對上句“須惜少年時”詩意的繼續生發。不用“人生幾何”式直截的感慨,用花(青春、歡愛的象征)來比少年好時光,用折花來比莫負大好青春,既形象又優美,因此遠遠大于“及時行樂”這一庸俗思想本身,創造出一個意象世界。
這就是藝術的表現,形象思維。錯過青春便會導致無窮悔恨,這層意思,此詩本來可以用但卻沒有用“老大徒傷悲”一類成語來表達,而緊緊朝著折花的。
六、《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描寫環境的語句有哪些
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
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
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會拍的一聲,從后竅噴出一陣煙霧。何首烏藤和木蓮藤纏絡著,木蓮有蓮房一般的果實,何首烏有擁腫的根。
有人說,何首烏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來,牽連不斷地拔起來,也曾因此弄壞了泥墻,卻從來沒有見過有一塊根象人樣。如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遠。
出門向東,不上半里,走過一道石橋,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從一扇黑油的竹門進去,第三間是書房。
中間掛著一塊扁道:三味書屋;扁下面是一幅畫,畫著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