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綜合性學習《到民間采風去》
【端午節習俗】 最早出現的端午時食,應屬西漢的“梟羹”。
《史記》“武帝本紀”注引如淳言:“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為梟羹以賜百官。以惡鳥,故食之”。
大約因為梟不易捕捉,所以吃梟羹的習俗并沒有持續下來。銼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東漢就已出現。
一直要到晉朝,粽子才成為端午的應節食品。《風土記》:“五月五日,與夏至同,……先此二節一日,又以菰葉裹黏米,雜以粟,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熟。
同時又有另一種端午節食,稱為“龜”也只在晉朝曇花一現,隨即銷聲匿跡。只有《風土記》中稱為“角黍”的粽子,因為附會在屈原的傳說上,千百年來,成為最受人歡迎的端午節食。
從《風土記》中記載的作法看來,當時的粽子是以黍為主要原料,除了粟子以外,不添加其余餡料。但在講究飲食的中國人巧手經營之下,今天我所能看到的粽子,不論是造型或內容,都有五花八門的變化。
【端午的禳解、祛除及避五毒】 如上所述,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惡日,在民間信仰中這個思想一直傳了下來,所以才有種種求平安、禳解災異的習俗。其實,這是由于夏季天氣燥熱,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所以要十分小心,這才形成此習慣。
種種節俗,如采藥,以雄黃酒灑墻壁門窗,飲蒲酒等,看似迷信,但又是有益于身體健康的衛生活動。端午實在可算是傳統的醫藥衛生節,是人民群眾與疾病、毒蟲做斗爭的節日。
今天這些衛生習俗仍然是應發展,并應弘揚傳承的。 【端午的衛生習俗】 ①采藥。
這是最古老的端午節俗之一。《夏小正》載:“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
《歲時廣記》卷二十二“采雜藥”引《荊楚歲時記》佚文:“五月五日,競采雜藥,可治百病。”后魏《齊民要術·雜記》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記載,亦是制藥用。
后來有不少地區均有端午捉蛤蟆之俗,如江蘇于端午日收蛤蟆,刺取其沫,制作中藥蟾酥;杭州人還給小孩子吃蛤蟆,說是可以消火清涼、夏無瘡癤。還有在五日于蛤蟆口中塞墨錠,懸掛起來晾干,即成蛤蟆錠,涂于膿瘡上可使消散。
這種捉蛤蟆制藥之俗,源于漢代“蟾蜍辟兵”之傳說。又如湖北監利于端午“采百草”,亦采藥草之俗。
采藥是因端午前后草藥莖葉成熟,藥性好,才于此日形成此俗。 ②沐蘭湯。
端午日洗浴蘭湯是《大戴禮》記載的古俗。當時的蘭不是現在的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有香氣,可煎水沐浴。
《九歌·云中君》亦有“浴蘭湯會沭芳”之句。《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
《五雜俎》記明代人因為“蘭湯不可得,則以午時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后來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
在廣東,則用艾、蒲、鳳仙、白玉蘭等花草;在湖南、廣西等地,則用柏葉、大風根、艾、蒲、桃葉等煮成藥水洗浴。不論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據說可治皮膚病、去邪氣。
③飲蒲酒、雄黃、朱砂酒,以酒灑噴。《荊楚歲時記》:“以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邊,地下有淡紅色根莖,葉子形狀像劍,肉穗花序。
根莖可做香料,也可入藥)或鏤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來又在酒中加入雄黃、朱砂等。
明謝肇淛《五雜咀》:“飲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黃入酒飲之。”明馮應京《月令廣義》:“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額胸手足心,無會虺(古書上說的一種毒蛇)蛇之患。
又以灑墻壁門窗,以避毒蟲。”此俗流傳較廣。
至今,如廣西賓陽,逢端午時便有一包包的藥料出售,包括雄黃、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葉等,人們浸入酒后再用菖蒲艾蓬蘸灑墻壁角落、門窗、床下等,再用酒涂小兒耳鼻、肚臍,以驅毒蟲,求小兒平安。另外有的地區還用雄黃酒末在小孩額上畫“王”字,使小孩帶有虎的印記,以用虎辟邪。
這些活動,從衛生角度來看,還是有科學道理的。雄黃加水和酒灑于室內可消毒殺菌,飲蒲灑也頗有益。
④采茶、制涼茶。北方一些地區,喜于端午采嫩樹葉、野菜葉蒸晾,制成茶葉。
廣東潮州一帶,人們去郊外山野采草藥,熬涼茶喝。這對健康也有好處。
端午還有許多辟邪、滅疫活動,與上述的衛生習俗有密切的聯系。如以五色絲系臂,曾是很流行的節俗。
漢代應助《風俗通義》有記:“五月五日,賜五色續命絲,俗說以益人命。”《荊楚歲時記》載:“以五彩絲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
另外又有稱長命縷、續命縷、辟兵紹、五色縷、朱索等。據說也是因屈原而起,可以驅除災害。
為什么五彩絲線有這么大的威力呢?在東晉葛洪的《抱樸子》中又記述有將五色紙掛于山中,召喚五方鬼神的巫術,大概是以五色象征五方鬼神齊來護佑之意,源于我國古代的五行觀念。另外,可能源于古代南方人的文身之俗。
《漢書·地理志》記越人“文身斷發,以辟餃龍之害”。晉人劉義慶《世說》等書,記以五色絲纏繞粽子,以投入江中,為蚊龍所憚。
雖系傳說,卻透出了一絲值得玩味的信息。五色絲系于臂上,或為文身遺俗,另外還有其他佩飾之物。
比如,《太平御覽》引《風俗通))佚文:“又有條達等織組雜物,以相贈遺。”條達,即彩色織絲帶,亦與五色絲相行。
又有佩贍賒以辟兵之俗(此俗久已失傳。
二、綜合性學習《到民間采風去》
【端午節習俗】 最早出現的端午時食,應屬西漢的“梟羹”。
《史記》“武帝本紀”注引如淳言:“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為梟羹以賜百官。以惡鳥,故食之”。
大約因為梟不易捕捉,所以吃梟羹的習俗并沒有持續下來。銼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東漢就已出現。
一直要到晉朝,粽子才成為端午的應節食品。《風土記》:“五月五日,與夏至同,……先此二節一日,又以菰葉裹黏米,雜以粟,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熟。
同時又有另一種端午節食,稱為“龜”也只在晉朝曇花一現,隨即銷聲匿跡。只有《風土記》中稱為“角黍”的粽子,因為附會在屈原的傳說上,千百年來,成為最受人歡迎的端午節食。
從《風土記》中記載的作法看來,當時的粽子是以黍為主要原料,除了粟子以外,不添加其余餡料。但在講究飲食的中國人巧手經營之下,今天我所能看到的粽子,不論是造型或內容,都有五花八門的變化。
【端午的禳解、祛除及避五毒】 如上所述,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惡日,在民間信仰中這個思想一直傳了下來,所以才有種種求平安、禳解災異的習俗。其實,這是由于夏季天氣燥熱,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所以要十分小心,這才形成此習慣。
種種節俗,如采藥,以雄黃酒灑墻壁門窗,飲蒲酒等,看似迷信,但又是有益于身體健康的衛生活動。端午實在可算是傳統的醫藥衛生節,是人民群眾與疾病、毒蟲做斗爭的節日。
今天這些衛生習俗仍然是應發展,并應弘揚傳承的。 【端午的衛生習俗】 ①采藥。
這是最古老的端午節俗之一。《夏小正》載:“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
《歲時廣記》卷二十二“采雜藥”引《荊楚歲時記》佚文:“五月五日,競采雜藥,可治百病。”后魏《齊民要術·雜記》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記載,亦是制藥用。
后來有不少地區均有端午捉蛤蟆之俗,如江蘇于端午日收蛤蟆,刺取其沫,制作中藥蟾酥;杭州人還給小孩子吃蛤蟆,說是可以消火清涼、夏無瘡癤。還有在五日于蛤蟆口中塞墨錠,懸掛起來晾干,即成蛤蟆錠,涂于膿瘡上可使消散。
這種捉蛤蟆制藥之俗,源于漢代“蟾蜍辟兵”之傳說。又如湖北監利于端午“采百草”,亦采藥草之俗。
采藥是因端午前后草藥莖葉成熟,藥性好,才于此日形成此俗。 ②沐蘭湯。
端午日洗浴蘭湯是《大戴禮》記載的古俗。當時的蘭不是現在的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有香氣,可煎水沐浴。
《九歌·云中君》亦有“浴蘭湯會沭芳”之句。《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
《五雜俎》記明代人因為“蘭湯不可得,則以午時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后來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
在廣東,則用艾、蒲、鳳仙、白玉蘭等花草;在湖南、廣西等地,則用柏葉、大風根、艾、蒲、桃葉等煮成藥水洗浴。不論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據說可治皮膚病、去邪氣。
③飲蒲酒、雄黃、朱砂酒,以酒灑噴。《荊楚歲時記》:“以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邊,地下有淡紅色根莖,葉子形狀像劍,肉穗花序。
根莖可做香料,也可入藥)或鏤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來又在酒中加入雄黃、朱砂等。
明謝肇淛《五雜咀》:“飲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黃入酒飲之。”明馮應京《月令廣義》:“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額胸手足心,無會虺(古書上說的一種毒蛇)蛇之患。
又以灑墻壁門窗,以避毒蟲。”此俗流傳較廣。
至今,如廣西賓陽,逢端午時便有一包包的藥料出售,包括雄黃、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葉等,人們浸入酒后再用菖蒲艾蓬蘸灑墻壁角落、門窗、床下等,再用酒涂小兒耳鼻、肚臍,以驅毒蟲,求小兒平安。另外有的地區還用雄黃酒末在小孩額上畫“王”字,使小孩帶有虎的印記,以用虎辟邪。
這些活動,從衛生角度來看,還是有科學道理的。雄黃加水和酒灑于室內可消毒殺菌,飲蒲灑也頗有益。
④采茶、制涼茶。北方一些地區,喜于端午采嫩樹葉、野菜葉蒸晾,制成茶葉。
廣東潮州一帶,人們去郊外山野采草藥,熬涼茶喝。這對健康也有好處。
端午還有許多辟邪、滅疫活動,與上述的衛生習俗有密切的聯系。如以五色絲系臂,曾是很流行的節俗。
漢代應助《風俗通義》有記:“五月五日,賜五色續命絲,俗說以益人命。”《荊楚歲時記》載:“以五彩絲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
另外又有稱長命縷、續命縷、辟兵紹、五色縷、朱索等。據說也是因屈原而起,可以驅除災害。
為什么五彩絲線有這么大的威力呢?在東晉葛洪的《抱樸子》中又記述有將五色紙掛于山中,召喚五方鬼神的巫術,大概是以五色象征五方鬼神齊來護佑之意,源于我國古代的五行觀念。另外,可能源于古代南方人的文身之俗。
《漢書·地理志》記越人“文身斷發,以辟餃龍之害”。晉人劉義慶《世說》等書,記以五色絲纏繞粽子,以投入江中,為蚊龍所憚。
雖系傳說,卻透出了一絲值得玩味的信息。五色絲系于臂上,或為文身遺俗,另外還有其他佩飾之物。
比如,《太平御覽》引《風俗通))佚文:“又有條達等織組雜物,以相贈遺。”條達,即彩色織絲帶,亦與五色絲相行。
又有佩贍賒以辟兵之俗(此俗久已失傳,僅《太。
三、民間采風 關于各節日的詩詞、燈謎
中秋: 月下獨酌——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八月十五夜月——杜甫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 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
水調歌頭——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端午: 乙卯重五詩——(南宋)陸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五月五日——(北宋) 梅堯臣 屈氏已沉死, 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 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 而追沒后蹤。 沅湘碧潭水, 應自照千峰。
賀新郎(端午)——(南宋)劉克莊 深院榴花吐,畫簾開,彩衣扇,午風清暑兒女紛紛結束,時樣釵符艾虎,早已有游人觀渡,大逢場慵作戲,任白頭年少爭旗鼓,溪雨急,浪花舞。 靈均標致高如許,憶生平,既紉蘭佩又懷椒醑,誰信騷魂千載后,波底垂涎角黍, 又說是,蛟饞龍怒,把似而今醒到了,料當年醉死差無苦,聊一笑,吊今古。
重陽: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醉花蔭——(宋)李清照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九月十日即事——(唐)李白 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春節: 元日——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拜年——文征明 不求見面惟通謁, 名紙朝來滿敝廬。 我亦隨人投數紙, 世情嫌簡不嫌虛。
田家元旦——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 今朝歲起東 我年已強仕 無祿尚憂農 桑野就耕父 荷鋤隨牧童 田家占氣候 共說此年豐 元宵: 《上元夜》——(唐)崔液 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夜開; 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 《青玉案 元夕》——(宋)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蕭聲動,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 那人卻在,火闌珊處。 《生查子 元夕 》——(宋)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一些對聯: 和風吹綠柳 時雨潤春苗 喜看三春花千樹 笑飲豐年酒一杯 (春節) 萬家燈火同秋月 大地光明不夜天 (元宵) 上旬上,中旬中,朔日望日 五月五,九月九,端陽重陽 (端午) 入酒菊香由我醉 向秋山色帶云看 (重陽) 話中秋,年年歲歲慶團圓。
迎佳節,神州處處笑聲濃。 (中秋)。
四、民間采風 關于各節日的詩詞、燈謎
中秋: 月下獨酌——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八月十五夜月——杜甫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 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
水調歌頭——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端午: 乙卯重五詩——(南宋)陸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五月五日——(北宋) 梅堯臣 屈氏已沉死, 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 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 而追沒后蹤。 沅湘碧潭水, 應自照千峰。
賀新郎(端午)——(南宋)劉克莊 深院榴花吐,畫簾開,彩衣扇,午風清暑兒女紛紛結束,時樣釵符艾虎,早已有游人觀渡,大逢場慵作戲,任白頭年少爭旗鼓,溪雨急,浪花舞。 靈均標致高如許,憶生平,既紉蘭佩又懷椒醑,誰信騷魂千載后,波底垂涎角黍, 又說是,蛟饞龍怒,把似而今醒到了,料當年醉死差無苦,聊一笑,吊今古。
重陽: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醉花蔭——(宋)李清照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九月十日即事——(唐)李白 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春節: 元日——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拜年——文征明 不求見面惟通謁, 名紙朝來滿敝廬。 我亦隨人投數紙, 世情嫌簡不嫌虛。
田家元旦——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 今朝歲起東 我年已強仕 無祿尚憂農 桑野就耕父 荷鋤隨牧童 田家占氣候 共說此年豐 元宵: 《上元夜》——(唐)崔液 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夜開; 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 《青玉案 元夕》——(宋)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蕭聲動,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 那人卻在,火闌珊處。 《生查子 元夕 》——(宋)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一些對聯: 和風吹綠柳 時雨潤春苗 喜看三春花千樹 笑飲豐年酒一杯 (春節) 萬家燈火同秋月 大地光明不夜天 (元宵) 上旬上,中旬中,朔日望日 五月五,九月九,端陽重陽 (端午) 入酒菊香由我醉 向秋山色帶云看 (重陽) 話中秋,年年歲歲慶團圓。
迎佳節,神州處處笑聲濃。 (中秋)。
五、以《到民間采風去》為題 寫一篇作文
1家鄉——歡歌的樂園樂園,生我養我的地方,我為你感到自豪,我愿為你歌唱……那蘊滿神秘的大山,那碧透人心的龍潭河水,那優美的傳說,那樸素的風情,奏出了一曲充滿生機的綠色旋律。
誰不知道樂園是山歌之鄉?你看,農民都纏著頭帕,穿著草鞋,一身山里打扮,一口濃重的樂園鄉音。雖然顯得有點土氣,但土家人的生活是美滿的,心情是歡快的,嗓子是圓潤的。
他們一邊勞動,一邊唱山歌:“黨的政策是天平,左右兩端都平衡……”那歌聲匯入龍潭河,流進了長江、大海;那歌聲從大山里飛出,越過千重關山,飛到武漢、北京……他們的歌聲有泥土的氣息,有樂園的韻味,有土家的風格,情真,質樸,生動。我喜愛樂園,我愛樂園的歌。
當你走進樂園的村村落落時,你會驚奇地發現,幾乎沒有不喜歡歌的。每年7月黨的生日來臨之際,樂園便舉行山鄉賽歌會。
男女歌手穿紅著綠,云集樂園鎮,這里霎時成了歌山歌海,熱鬧異常。“樂園”真可謂名副其實的樂園。
歌聲入耳,使人如醉如癡。在賽歌會上,歌手們總要炫耀自己一番:“你歌沒有我歌廣,祖先埋在歌山上,大哥名叫歌師傅,二哥名叫歌秀才,我名就叫歌口袋。”
對方不等歌聲落音,就接著唱道:“桑木扁擔三尺長,挑起歌本到處唱,長陽唱到北京城,萬首山歌獻給黨。”若是男女對唱,則更是情深意長了。
女的唱道:“想唱山歌不怕羞,情哥哥你快抬頭,先看山上花引蝶,再看溪邊藤纏柳。”男的唱道:“情妹唱歌哥抬頭,歌聲隨著妹妹走,花引蝶來蝶戀花,藤纏柳來抱成球。”
男女合唱:“阿哥阿妹情意深,好比芭蕉同根生,阿哥好比芭蕉葉,阿妹好比芭蕉心。”陣陣歌聲招來熱烈的喝彩。
這一年一度的賽歌會,成了土家人的盛大節日。其實平日里,土家人也同樣愛唱歌,總是這山唱來那山和:“又有稻谷又有茶,采了頭茶二茶發,割了早稻晚稻青,稻谷飄香麥抽芽。”
那一聲聲悠揚的歌聲,飄過一山又一山,聲聲比糖水還要甜。啊,樂園!充滿歡歌的樂園,愿你的優美歌聲長盛不衰! 2我家鄉的火把節我的家鄉普格是涼山州東南部的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縣,這里有著獨具特色的民風民俗,是火把節的故鄉。
火把節是祈禱幸福、祝福吉祥的節日。火把節原旨是驅蟲滅害、保佑莊稼獲得豐收。
每年的農歷六月二十四日是普格彝族人民過火把節的日子。火把節的第一天,各家各戶清洗炊具,殺雞宰羊,籌辦豐盛的節日晚餐。
吃晚飯前,大人們把飯盛進簸箕里,把菜放進盤子里,筷子與勺子放在菜上,然后一起擺放在門前。希望已過世的老人們回來吃頓飯,來看看兒孫,保佑在世的家人平平安安,健康長壽,并把家中的不吉利帶走。
祭完過世的老人,全家才開始吃飯。晚飯后,老老少少都走出家門,不約而同地來到寨口,用火把燒幾堆熊熊的篝火,老的聚在一起,小的聚在一起。
女孩子們手牽著手圍繞火堆念起火把祝詞。人們迎著金燦燦的火光,跳啊,笑啊!祝詞一聲高過一聲,歡樂一浪壓倒一浪,此起彼伏,在山谷中久久回蕩。
火把節的第二天,是節日的高潮。四面八方的彝族人民都聚到一個固定的場地。
火把節的場地是一塊圓而平坦的草坪,外圍是濃濃密密的樹林,過節的人們坐滿了草坪四周。這天要進行斗牛、斗雞、賽馬、摔跤等活動。
普格彝民的摔跤與人們在電視里看到的日本相撲運動有些相似。摔在上面的不一定贏,摔在下面的不一定輸,而要看誰的雙腳先離地,誰的雙肩先觸地。
能參加火把節摔跤比賽的小伙子都是各村各寨的佼佼者。他們時而被這個抱起,時而被那個摔倒。
戰敗者不氣餒,戰勝者也不驕傲。他們都冷靜地迎接新的挑戰,直至無敵手才算勝利。
火把節的第三天,是選美活動。姑娘們穿著節日的盛裝,佩戴著金銀首飾,每人撐一把黃油布傘,相互牽著彩色三角巾,在草坪上圍成一個又一個的圓圈,跳起了優美的彝族舞,唱起了婉轉的彝族歌。
五彩艷麗的裙子擺動著,旋轉著,如彩蝶展翅,似孔雀開屏,煞是迷人。姑娘們努力展示出自己的美。
記者們可忙壞了,又是拍照,又是錄像。評委們也在精心挑選著百花叢中的“牡丹花”。
瞧,他們滿頭大汗,看來還真難選出來呢!傍晚,各家各戶點燃火把,在家長的帶領下,在屋內、院坎中轉繞,口中念道:“燒死瘟疫,牛羊發展。”祈求六畜興旺,莊稼獲得豐收。
接著,全寨各家各戶把剩下的火把集中堆放于村頭牛羊出入的路口,燃起熊熊的篝火,在篝火的上面放一塊石板,每家朝石板上投小石9粒、草9根,象征著數不清的牛羊來吃草,收不完的莊稼堆成山。家鄉的火把節隨著歷史的演進、社會的進步,逐步發展成為集民間體育、文化活動和民風民俗展示為一體的盛大節日。
近年來,每逢火把節都有大批的外國朋友和港臺同胞來普格和彝族人民共度佳節。朋友,請來普格參加彝族的火把節,你將會看到驚心動魄的一幕又一幕……。
六、到民間采風去 天津薊縣 作文
偉大的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豐富深厚的民俗文化始終與民族文化相伴隨。一個民族或群體的民俗,實際上是指該民族或該群體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傳統。任何發達的或發展中的民族或群體,都毫無例外地生活在一定的民俗中。學習中華民族的民俗文化,可以加深對我們民族的了解和感情。
本單元的綜合性學習,以“到民間采風”為主題,內容活潑,也有較為多樣的方式可供選擇,相信大家一定會喜歡。
這一單元主要要求我們圍繞“民風民俗”這一主題,運用調查法、查找文獻法搜集材料,整理、分析所搜集的材料,并根據材料形成一定的成果:或做游戲,或編詞條,或辦展覽,或撰寫報告,或進行評論……
第一項活動“家鄉素描”,以認識家鄉、熱愛家鄉為主題,活動時可以選擇一個較小的角度入手,比如當地的物產、文物、傳說等,只要與家鄉有關即可。
第二項活動“認識方言”,角度雖小但是具有深度和趣味。
第三項活動“鄉土發現”可與第四項活動“節日探源”合并進行。這一活動應該作為重點內容,本單元“了解家鄉、熱愛家鄉”的教育目的在這一環節最容易得到實現。而且,大家在這方面的興趣可能也較大,可供選擇的活動方式也較多,綜合性最強,便于我們發揮個性,也便于鍛煉我們各項能力。
本單元的寫作練習可以選取以下話題展開:
1.“家鄉”——可以介紹家鄉的地理環境、人文風情,也可以寫家鄉的人、事、景,只要寫出你心中的家鄉的美來,即可。文體可以是記敘文、說明文,也可以是詩歌等。
2.“方言”——可以介紹家鄉方言的歷史淵源,也可以對家鄉方言中的詞匯、語法等語言現象進行整理、總結,然后把你探究的結果寫成一篇說明性文字。
3.以“節日”為話題,或以“ 節的起源”或“我家鄉的 節”為題,寫一篇說明文或記敘文。
4.就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發表自己的看法。
七、到民間采風去 關于河南
請看下這個網址,關于河南介紹的很詳細
http://**view/*
河南方言的在這里
http://**question/*
河南方言的民謠
http://**shp/*
關于端午節
http://**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