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表達“分手后思念”的詩句有哪些
表達“分手后思念”的詩句有:1.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柳永《雨霖鈴》2.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
——元稹《離思五首》3.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納蘭性德《木蘭詞·擬古決絕詞柬友》4. 一生一世一雙人,爭教兩處銷魂。
——納蘭性德《畫堂春·一生一代一雙人》5.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李商隱《夜雨寄北》6.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李商隱《無題》7.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8. 花自飄零水自流。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李清照《一剪梅》 9. 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
——李之儀《卜算子》10.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李之儀的《卜算子》11. 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
——李白《秋風詞》1、《離思五首·其四》元稹 【唐代】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譯文:曾經到臨過滄海,別處的水就不足為顧;若除了巫山,別處的云便不稱其為云。倉促地由花叢中走過,懶得回頭顧盼;這緣由,一半是因為修道人的清心寡欲,一半是因為曾經擁有過的你。
2、《木蘭詞·擬古決絕詞柬友》納蘭性德(清代)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霖鈴終不怨。何如薄幸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愿。
譯文:與意中人相處應當總像剛剛相識的時候,是那樣地甜蜜,那樣地溫馨,那樣地深情和快樂。但你我本應當相親相愛,卻為何成了今日的相離相棄?如今輕易地變了心,你卻反而說情人間就是容易變心的。
我與你就像唐明皇與楊玉環那樣,在長生殿起過生死不相離的誓言,卻又最終作決絕之別,即使如此,也不生怨。但你又怎比得上當年的唐明皇呢,他總還是與楊玉環有過比翼鳥、連理枝的誓愿。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代 王勃紹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譯文:巍巍長安,雄踞三秦之地;渺渺四川,卻在迢迢遠方。你我命運何等相仿,奔波仕途,遠離家鄉。
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內不覺遙遠。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覺就像近鄰一樣。
岔道分手,實在不用兒女情長,淚灑衣裳。4、《卜算子·我住長江頭》李之儀 宋代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
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譯文:我居住在長江上游,你居住在長江尾底。
日日夜夜想你,卻不能見你,你和我啊。同飲一江綠水,兩情相愛相知。
悠悠不盡的江水什么時候枯竭,別離的苦恨,什么時候消止。只愿你的心,如我的心相守不移,就不會辜負了我一番癡戀情意。
5、《三五七言》唐代:李白 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
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早知如此絆人心,何如當初莫相識。
譯文:秋風凌清,秋月明朗。風中的落葉時聚時散,寒鴉本已棲息,又被明月驚起。
朋友盼著相見,卻不知在何日,這個時節,這樣的夜晚,相思夢難成。走入相思之門,知道相思之苦。
永遠的相思永遠的回憶,短暫的相思卻也無止境。早知相思如此的在心中牽絆,不如當初就不要相識。
6、《離思五首·其四》唐代:元稹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譯文:曾經到臨過滄海,別處的水就不足為顧;若除了巫山,別處的云便不稱其為云。倉促地由花叢中走過,懶得回頭顧盼;這緣由,一半是因為修道人的清心寡欲,一半是因為曾經擁有過的你。
7、《畫堂春·一生一代一雙人》清代:納蘭性德 一生一代一雙人,爭教兩處銷魂。相思相望不相親,天為誰春。
漿向藍橋易乞,藥成碧海難奔。若容相訪飲牛津,相對忘貧。
譯文:明明是一生一世,天作之合,卻偏偏不能在一起,兩地分隔。整日里,相思相望,而又不得相親,枉教得凄涼憔悴,黯然銷魂。
不知道上蒼究竟為誰,造就這美麗青春。一為裴航,乞漿藍橋,而得妻云英;一為嫦娥,竊不死藥,而飛奔月宮。
如果能夠像牛郎織女一樣,于天河相見,即使拋卻榮華富貴也心甘。8、《夜雨寄北》唐代: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譯文:你問我什么時候回去,我還沒有確定的日子。
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瀝瀝,雨水漲滿了秋天的河池。什么時候我才能回到家鄉,在西窗下我們一邊剪燭一邊談心,那時我再對你說說,今晚在巴山作客聽著綿綿夜雨,我是多么寂寞,多么想念你!9、《憶少年·飛花時節》清代:朱彝尊 飛花時節,垂楊巷陌,東風庭院。
重簾尚如昔,但窺簾人遠。葉底歌鶯梁上燕,一聲聲伴人幽怨。
相思了無益,悔當初相見。賞析:這首小詞,宛轉曲折地描寫了春日懷人之情。
作者把景與人融為一體。垂楊巷陌,東風庭院,又到飛花時節。
重簾如昔,而窺簾人已遠,勾起了綿綿情思。歌鶯舞燕,更添幽怨。
既是今日相思無益,悔當初不該相見。全詞工麗和婉,情思纏綿。
10、《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宋代:李清照 。
二、離別后思念友人的詩句
送李端 盧綸 故關衰草遍,離別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歸暮雪時。 少孤為客早,多難識君遲。
掩淚空相向,風塵何處期。 重別李評事 王昌齡 莫道秋江離別難,舟船明日是長安。
吳姬緩舞留君醉,隨意青楓白露寒。 初秋憶金均兩弟 張九齡 江渚秋風至,他鄉離別心。
孤云愁自遠,一葉感何深。 憂喜嘗同域,飛鳴忽異林。
青山西北望,堪作白頭吟。 新安奉送 劉長卿 九重宣室召,萬里建溪行。
事直皇天在,歸遲白發生。 用材身復起,睹圣眼猶明。
離別寒江上,潺?粲星欏? 雨霖鈴 柳永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 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方留戀處,蘭舟催發。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便縱有千種風情,待與何人說! 鵲踏枝 馮延巳 秋入蠻蕉風半裂,狼籍池塘,雨打疏荷折。
繞砌□聲芳草歇,愁腸學盡丁香結。 回首西南看晚月,孤雁來時,塞管聲嗚咽。
歷歷前歡無處說,關山何日休離別。 。
三、離別懷念的詩句
1、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2、有美人兮,見之不忘,一曰不見兮,思之如狂。
3、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4、望夫處,江悠悠,化為石,不回頭。
5、天不老,情難絕。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
6、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
7、淚濕羅衣脂粉滿。四疊陽關,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長山又斷。蕭蕭微雨聞孤館。惜別傷離方寸亂。忘了臨行,酒盞深和淺。好把音書憑過雁。東萊不似蓬萊遠。
8、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9、獨斷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
10、此去經年,應是良辰美景。
四、關于離別思念的古詩
比較經典的這3首《送元二使安西》 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芙蓉樓送辛漸》 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贈王倫》 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不過我認為《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也不錯 你就記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就可以了。
五、哪些古詩詞描寫離別后思念之情的
醉花陰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這首詞是作者早期和丈夫趙明誠分別之后所寫,它通過悲秋傷別來抒寫詞人的寂寞與相思情懷。早年,李清照過的是美滿的愛情生活與家庭生活。作為閨閣中的婦女,由于遭受封建社會的種種束縛,她們的活動范圍有限,生活閱歷也受到重重約束,即使象李清照這樣上層知識婦女,也毫無例外。因此,相對說來,他們對愛情的要求就比一般男子要求更高些,體驗也更細膩一些。所以,當作者與丈夫分別之后,面對.單調的生活,便禁不住要借惜春悲秋來抒寫自己的離愁別恨了。這首詞,就是這種心情的反映。從字面上看,作者并未直接抒寫獨居的痛苦與相思之情,但這種感情在詞里卻無往而不在。
上片寫秋涼情景。首二句就白晝來寫:“薄霧濃云愁永晝。”這“薄霧濃云”不僅布滿整個天宇,更罩滿詞人心頭。“瑞腦消金獸”,寫出了時間的漫長無聊,同時又烘托出環境的凄寂。次三句從夜間著筆,先點明節令:“佳節又重陽”。隨之,又從“玉枕紗廚”這樣一些具有特征性的事物與詞人特殊的感受中寫出了透人肌膚的秋寒,暗示詞中女主人公的心境。而貫穿“永晝”與“一夜”的則是“愁”、“涼”二字。深秋的節候、物態、人情,已宛然在目。這是構成下片“人比黃花瘦”的原因。
下片寫重九感懷。首二句寫重九賞菊飲酒。古人在舊歷九月九日這天,有賞菊飲酒的風習。唐詩人孟浩然《過故人莊》中就有“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之句。宋時,此風不衰。所以重九這天,詞人照樣要“東籬把酒”直飲到“黃昏后”,菊花的幽香盛滿了衣袖。這兩句寫的是佳節依舊,賞菊依舊,但人的情狀卻有所不同了:“莫道不消魂,帝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上下對比,大有物是人非,今昔異趣之感。就上下片之間的關系來說,這下片寫的是結果。
比喻的巧妙也是這首詞廣泛傳誦的重要原因之一。古詩詞中以花喻人瘦的作品屢見不鮮。如“人與綠楊俱瘦”(宋無名氏《如夢令》),“人瘦也,比梅花、瘦幾分?”(宋程垓《攤破江城子》),“天還知道,和天也瘦。”(秦觀《水龍吟》)等等。但比較起來卻均未及李清照本篇寫得這樣成功。原因是,這首詞的比喻與全詞的整體形象結合得十分緊密,極切合女詞人的身份和情致,讀之親切。
詞中還適當地運用了烘云托月的手法,有藏而不露的韻味。例如,下片寫菊,并以菊喻人。但全篇卻不見一“菊”字。“東籬',本來是用陶淵明‘采菊東籬下”詩意,但卻隱去了“采菊”二字,實際是藏頭。又如,“把酒”二字也是如此,“酒”字之前,本來有“菊花”二字,因古人于九月九日有飲菊花酒的風習,這里也省略了“菊花”二字。再如“暗香”,這里的“暗香”指的是菊花而非其他花蕊的香氣。“黃花”,也就是“菊花”。由上可見,全詞不見一個“菊”字,但“菊”的色、香、形態卻俱現紙上。詞中多此一層轉折,吟味時多一層思考,詩的韻味也因之增厚一層。
設問手法也是詞中值得注意的藝術特點之一。明茅映在《詞的》中說:人們“但知傳誦結語(指“人比黃花瘦”句),不知妙處全在‘莫道不消魂’。”這話是很有見地的。“莫道”一句,實際上可以與賀鑄《青玉案》中“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句相媲美。所不同的是“莫道”句帶有反詰與激問的成分。
元伊士珍《瑯環記》有如下一段故事:“易安以重陽《醉花明》詞函致趙明誠。明誠嘆賞,自愧弗逮,務欲勝之。一切謝客,忌食忘寢者三日夜,得五十闋,雜易安作以示友人陸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絕佳’。明城詰之。答曰:‘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正易安作也。”不論這一故事的可信程度如何,單從這故事的流傳就足以說明李清照的生活體驗不是一般文人所能體驗得了的;他的藝術風格與藝術技巧,也不是一般詞人所能模仿得了的。詞里出現的那種多愁善感、弱不禁風的閨閣美人形象,也正是這樣創造出來的。因為這一形象是封建社會特定歷史時期與特定階層的產物。
所以,今天我們在欣賞時,主要借鑒她的表現手法和表達方法。千萬不要成了“愛上層樓”者,到時還要“為賦新詞強說愁”。但愿讀者諸君莫道不受用,金榜題名時,你比我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