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雪的詩句加賞析
【雪梅】(其一) 盧梅坡
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閣筆費評章。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賞析:
詩的后兩句巧妙地托出二者的長處與不足:梅不如雪白,雪沒有梅香,回答了“騷人閣筆費評章”的原因,也道出了雪、梅各執一端的根據。讀完全詩,我們似乎可以看出作者寫這首詩是意在言外的:借雪梅的爭春,告誡我們人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才是正理。這首詩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詠思。
【別董大】(其一)高適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賞析:
這是一首送別詩,用白描手法寫景:日暮黃昏,且又大雪紛飛,于北風狂吹中,唯見遙空斷雁,出沒寒云,使人難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
【詠雪聯句】
白雪紛紛何所似? 撒鹽空中差可擬.未若柳絮因風起
賞析:
謝道韞將此來比擬北風吹起漫天飛雪,堪稱契合無間。取柳絮可比其形言其大,點明當時的“雪驟”之景,而“因風起”更指出它隨風飄舞,漫無邊際的自然特點。
二、十首與雪有關的古詩,帶賞析
1.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簡要賞析:運用了擬人的手法,“嫌”、“穿”把春雪比作人,使雪花仿佛有了人的美好愿望與靈性,同時這穿樹飛花的春雪似乎也給人春的氣息,為詩歌增添了濃烈的浪漫主義色彩,渲染了熱鬧的喜悅氣氛,這就是運用擬人手法的妙處。 2.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賞析:充滿他們心頭的,只有為友人歸家的喜悅之情。因此,那掛在枝頭的積雪,在詩人的眼中變成一夜盛開的梨花,就象美麗的春天突然到來。
“即”、“忽如”等詞形象、準確地表現了早晨起來突然看到雪景時的驚異神情。經過一夜,大地銀裝素裹,煥然一新,此時的雪景分外迷人。
3.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絕。
賞析:“似”與“不似”寫梅與雪交相輝映的奇絕之景。梅花與飛雪同時的情景之下,寫梅往往說到雪,以雪作背景。
正因為梅與雪同時,加之梅花與雪花有相似之處,詩人便常常將它們聯系起來。梅花和雪花形相似、色相近,而質相異,神相別,因而本詞中詞人寫了“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之后,即拔起一筆:“似和不似都奇絕”。
“似”是言色,“不似”則言香。朦朧月色之中,雪白梅潔,暗香浮動,這確實是種奇妙的境界。
4.千峰筍石千株玉,萬樹松蘿萬朵銀。 賞析:我想起舊事仍然感到有點惆悵,你初出遠門一定非常辛苦。
5.六出飛花入戶時,坐看青竹變瓊枝。 賞析:人坐在窗前,欣賞著雪花飄入庭戶,雪花把窗外的竿竿青竹變成了潔白的瓊枝,整個世界都變得明亮了。
于是詩人想到此時如果登上高樓觀賞野景,那野外一切崎嶇(qíqū)難走的道路都將被大雪覆蓋,展現在眼前的將是坦蕩無邊的潔白世界。 6.白雪紛紛何所似?撒鹽空中差可擬。
未若柳絮因風起。 賞析:柳絮,作為春時景物,有似花非花,因風而起,飄忽無根,滿天飛舞的特征。
晉伍輯之《柳花賦》曾形容:“揚零花而雪飛,或風回而游薄,或霧亂而飆零,野凈穢而同降,物均色而齊明。”謝道韞將此來比擬北風吹起漫天飛雪,堪稱契合無間。
取柳絮可比其形言其大,點明當時的“雪驟”之景,而“因風起”更指出它隨風飄舞,漫無邊際的自然特點。(宋代的賀鑄《青玉案》詞有“滿城風絮”句。)
由此較之,雪花柳絮,可謂是異跡而同趣了。如此再看“撒鹽空中”的比方,則未免有局促見肘之誚了。
7.才見嶺頭云似蓋,已驚巖下雪如塵。 8.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開。
賞析:《苑中遇雪應制》詩中說:“不知庭霰(xiàn)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開。”他說他不知道庭院里今朝落下了雪花(庭霰:指落在庭院里的雪花),還以為昨夜庭院枝上開了花,比喻生動、貼切。
《小雪日戲題絕句》 唐·張登 甲子徒推小雪天,刺梧猶綠槿花然。融和長養無時歇,卻是炎洲雨露偏。
《和蕭郎中小雪日作》 唐·徐鉉 征西府里日西斜,獨試新爐自煮茶。籬菊盡來低覆水,塞鴻飛去遠連霞。
寂寥小雪閑中過,斑駁輕霜鬢上加。算得流年無奈處,莫將詩句祝蒼華。
《小雪》 唐·李咸用 散漫陰風里,天涯不可收。壓松猶未得,撲石暫能留。
閣靜縈吟思,途長拂旅愁。崆峒山北面,早想玉成丘。
《小雪》 唐·無可 片片互玲瓏,飛揚玉漏終。乍微全滿地,漸密更無風。
集物圓方別,連云遠近同。作膏凝瘠土,呈瑞下深宮。
氣射重衣透,花窺小隙通。飄秦增舊嶺,發漢攬長空。
迥冒巢松鶴,孤鳴穴島蟲。過三知臘盡,盈尺賀年豐。
委積休聞竹,稀疏漸見鴻。蓋沙資澶漫,灑海助沖融。
草木潛加潤,山河更益雄。因知天地力,覆育有全功。
擴展資料 渺萬里層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誰去?——元好問《摸魚兒·雁丘詞/邁陂塘》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盧梅坡《雪梅·其一》 昔去雪如花,今來花似雪。
——范云《別詩》 亂山殘雪夜,孤燭異鄉人。——崔涂《除夜/巴山道中除夜書懷/除夜有懷》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沁園春·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李白《行路難·其一》 雪消門外千山綠,花發江邊二月晴。
——歐陽修《春日西湖寄謝法曹歌》 有梅無雪不精神,有雪無詩俗了人。——盧梅坡《雪梅·其二》 雪紛紛,掩重門,不由人不斷魂,瘦損江梅韻。
——關漢卿《大德歌·冬》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佚名《采薇》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杜甫《絕句》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盧綸《和張仆射塞下曲·其三》 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高適《別董大二首》 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黃景仁《別老母》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云端。
——祖詠《終南望余雪》 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陳毅《青松》 浮生只合尊前老。
雪滿長安道。——舒亶《虞美人·寄公度》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卜算子·詠梅》 天將暮,雪。
三、寫雪的古詩詞和賞析
終南望余雪 作者: 祖詠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云端。
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按】相傳此詩為應試之作。
唐代應試詩限五言六韻十二句,作者只寫四句即交卷,問其故,曰“意盡” 【陰嶺】終南山在長安西南,從長安遙望,只見其山北,而山北為陰。 【霽色】雨雪停后,夕照微光抹林梢,反添寒氣,正如俗語之“下雪不冷融雪冷”。
【韻譯】: 終南山的北面,山色多么秀美; 峰頂上的積雪,似乎浮在云端。 雨雪晴后,樹林表面一片明亮; 暮色漸生,城中覺得更冷更寒。
【評析】: 據《唐詩紀事》卷二十記載,這是作者在長安的應試詩。詩寫遙望積雪,頓覺雪霽之后,暮寒驟增;景色雖好,不知多少寒士受凍。
詠物寄情,意在言外;清新明朗,樸實俏麗。 讀詩《終南望余雪》 我很喜歡祖詠的詩《終南望余雪》。
為什么要對這首似乎名氣不大,又非常短的詩感興趣呢?我覺得主要還是對詩的一種感悟所致吧。 唐代詩人祖詠的詩《終南望余雪》只有四句:“終南陰嶺秀,積雪浮云端。
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詩的內容不算很難懂,說的是詩人的觀察和思考。
寫詩人從北面看終南山,冬天雪后的山峰顯得十分秀美,山上的積雪深厚,更增加了山的高峻。當傍晚時分,雪后天晴,林木反射著夕陽的光輝。
由于有了厚厚的積雪,小城的人感覺寒冷增加許多。十分簡練的四行文字,描寫了一副完美的冬雪的自然景色。
在《唐詩紀事》中對祖詠這首詩的有這樣的記載:說的祖詠有一次參加舉人的考試,考試的題目就是“終南望余雪”。考試開始以后,祖詠經過短暫的思考就揮筆寫下了這四句詩,之后就交卷了。
監考官一看他的卷子,認為這怎么能行,就問祖詠:為什么就寫這么短?這根本不符合考試的要求,他回答說,我的意思全都在上面。歷史證明,祖詠的正確的。
當時諸多考生“符合要求”的文章都早已經成為塵土,而祖詠的這首詩卻流傳至今。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我想祖詠的詩和他的人格魅力一樣將會流傳下去。
當代文學巨匠魯迅也說過這樣的話:“寫不出來的時候不要硬寫。”“竭力將可有可無的字,句,段刪去,毫不可惜”。
這就是寫作應該遵循的規矩。我很崇拜魯迅先生,其中很重要的是他的樸實無華的文風和精煉的語言是很值得學習的。
也是我們應該在今后的博客寫作中必須注意的。如果我們真正學到了其中的一部分,我們的進步就會很大了。
四、急需“描寫雪的詩句及賞析”要完全哦
終南望余雪
年代:【唐】 作者:【祖詠】 體裁:【五絕】 類別:【】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云端。
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注釋】
【注解】:
1、終南:山名,在陜西省西安市南面。
2、林表:林梢。
3、霽色:雨后的陽光。
【韻譯】:
終南山的北面,山色多么秀美;
峰頂上的積雪,似乎浮在云端。
雨雪晴后,樹林表面一片明亮;
暮色漸生,城中覺得更冷更寒。
【評析】:
據《唐詩紀事》卷二十記載,這是作者在長安的應試詩。詩寫遙望積雪,頓覺雪
霽之后,暮寒驟增;景色雖好,不知多少寒士受凍。詠物寄情,意在言外;清新明
朗,樸實俏麗。
--引自"超純齋詩詞"* 翻譯、評析:劉建勛
【簡析】:
通過山與陽光的向背表現了各處不同的景象,又聯想到山頭的積雪消融后,叢林明亮,低處的城中反會增寒,使詩達到全新的境界。
據《唐詩紀事》卷二十記載,這首詩是祖詠在長安應試時作的。按照規定,應該作成一首六韻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寫了這四句就交卷。有人問他為什么,他說:“意思已經完滿了。”這真是無話即短,不必畫蛇添足。
題意是望終南馀雪。從長安城中遙望終南山,所見的自然是它的“陰嶺”(山北叫“陰”);而且,惟其“陰”,才有“馀雪”。“陰”字下得很確切。“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贊頌了終南山,又引出下句。“積雪浮云端”,就是“終南陰嶺秀”的具體內容。這個“浮”字下得多生動!自然,積雪不可能浮在云端。這是說:終南山的陰嶺高出云端,積雪未化。云,總是流動的;而高出云端的積雪又在陽光照耀下寒光閃閃,不正給人以“浮”的感覺嗎?讀者也許要說:“這里并沒有提到陽光呀!”是的,這里是沒有提,但下句卻作了補充。“林表明霽色”中的“霽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時的陽光給“林表”涂上的色彩。
“明”字當然下得好,但“霽”字更重要。作者寫的是從長安遙望終南馀雪的情景。終南山距長安城南約六十華里,從長安城中遙望終南山,陰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籠罩終南山的蒙蒙霧靄;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時,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賈島的《望(終南)山》詩里是這樣寫的:“日日雨不斷,愁殺望山人。天事不可長,勁風來如奔。陰霾一似掃,浩翠瀉國門。長安百萬家,家家張屏新。”久雨新晴,終南山翠色欲流,長安百萬家,家家門前張開一面新嶄嶄的屏風,多好看!唐時如此,現在仍如此,久住西安的人,都有這樣的經驗。所以,如果寫從長安城中望終南馀雪而不用一個“霽”字,卻說望見終南陰嶺的馀雪如何如何,那就不是客觀真實了。
祖詠不僅用了“霽”,而且選擇的是夕陽西下之時的“霽”。怎見得?他說“林表明霽色”,而不說山腳、山腰或林下“明霽色”,這是很費推敲的。“林表”承“終南陰嶺”而來,自然在終南高處。只有終南高處的林表才明霽色,表明西山已銜半邊日,落日的馀光平射過來,染紅了林表,不用說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積雪。而結句的“暮”字,也已經呼之欲出了。
前三句,寫“望”中所見;末一句,寫“望”中所感。俗諺有云:“下雪不冷消雪冷”;又云:“日暮天寒”。一場雪后,只有終南陰嶺尚馀積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熱,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時,又比白天寒;望終南馀雪,寒光閃耀,就令人更增寒意。做望終南馀雪的題目,寫到因望馀雪而增加了寒冷的感覺,意思的確完滿了;何必死守清規戎律,再湊幾句呢?
王士稹在《漁洋詩話》卷上里,把這首詩和陶潛的“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王維的“灑空深巷靜,積素廣庭寬”等并列,稱為詠雪的“最佳”作,不算過譽。
五、關于雪的詩句有哪些并賞析
夜雪
唐代: 白居易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釋文:
夜臥枕被如冰,不由讓我很驚訝,又看見窗戶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夜深的時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為不時地能聽到雪把竹枝壓折的聲音。
賞析:
在大自然眾多的景物中,雪可謂得天獨厚。她以冰清玉潔的天賦麗質,裝點關山的神奇本領,贏得古往今來無數詩人的贊美。在卷帙浩繁的詠雪篇章中,白居易這首《夜雪》,既沒有色彩的刻畫,也不作姿態的描摹,初看簡直毫不起眼,但細細品味,就會發現它凝重古樸,清新淡雅。
“已訝衾枕冷”先從人的感覺寫起,通過“冷”不僅點雪的存在,而且暗示雪大,因為初落雪時,空中的寒氣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氣溫不會驟降,待到雪大,才會加重空氣中的嚴寒。這里已感衾冷,足見落雪已多時。不僅“冷”是寫雪,“訝”也是在寫雪,人之所以起初渾然不覺,待寒冷襲來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無聲,這就于“寒”之外見出雪的又一特點。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這里仍用側面描寫,卻轉換角度從聽覺寫出。傳來的積雪壓折竹枝的聲音,可知雪勢有增無減。詩人有意選取“折竹”這一細節,托出“重”字,別有情致。“折竹聲”于“ 夜深”而“時聞”,顯示了冬夜的寂靜,更主要的是表明了詩人的徹夜無眠;這不只為了“衾枕冷”而已,同時也傳達出詩人謫居江州時心情的孤寂。由于詩人是懷著真情實感抒寫自己獨特的感受,才使得這首《夜雪》獨具一格,詩意含蓄,韻味悠長。
六、對課文《雪》的句子賞析
魯迅的《雪》寫于1925年1月.當時正處于北伐革命的前夜,同是兩黨結成統一戰線,革命形勢出現了可喜的局面.但魯迅當時生活的北平仍在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下,反動勢力猖獗,斗爭極其激烈.魯迅先后用象征手法,通過對江南和 的雪景的對比描寫,贊美了飛雪追求自由和頑強斗爭的精神,表達了小作者對冷酷黑暗的社會觀賞的強烈不滿的無比憤思的感情,抒發了對美好事物的贊頌和 黑暗勢力作堅決斗爭的革命情懷.魯迅的《雪》則抓住江南雪花“滋潤美艷”、隱約著“青春的消息”、“是極壯健的處的皮膚”,江南尋野充滿青春們活力和 的尋“如粉、如沙”、“決不粘連”的特征,真實生動地再現了江南雪野與北方雪野的獨特景色雪》則將記憶中清新明朗,瑰麗多冷,富有春意,給人以無限情趣的江南雪野與空曠蕭琵,一片荒涼、使人傷感冷酷落寞,令人窒息的北方雪野的不同景象,而且生動地突出了美好事物和冷酷現實之間強烈的矛盾,從而含蓄深刻地表達了作者對黑暗現實的強烈不滿,對美好事物的無限懷念和對新生活的強烈期限之情.魯迅的《雪》則從“江南的雪”寫到“朔方的雪”,時空跨越大.氣勢恢弘地表現了一幅廣闊無限的雪學圖,表現了江南雪野的嫵媚然姿和朔方飛雪的磅礴氣勢.作者運用景寫到人,情景交融,賦予南方雪野以無限生機和活力.兩篇文章在表現手法上都安靜 ,曲幼,動靜 ,同時由上到下,由下到上,上下結合,寫有聲有色,形神畢崗.具有震撼人心的藝術魅力.雪》則寫道:“它們,那是孤獨的雪,是死摔的雪,是兩的精魂”總結上文,表現了對黑暗觀點的詛咒、憤怒,激勵讀者去硬爛舊世界的創造一個嶄新的世界作者為什么會對朔方的雪情有獨鐘?這一情感邏輯在文章中得到了細密的展開.文章開頭首先提到暖國的雨,在博識的人們眼中,它是單調的.而有著豐富多彩之美的,是江南的雪.作者在這里以滿懷感情的筆觸寫出了記憶中的江南的雪,它有著一個色彩斑斕的環境,各色各樣的花在雪野中生長,“許多蜜蜂們忙碌”,又讓人不禁聯想,“冬天已經來了,春天還會遠嗎?”在作者的眼中,江南的雪還和孩子們的歡樂聯系在一起,雪天雖然將孩子們的手凍得通紅,但也給他們帶來了快樂的游戲.對塑雪羅漢的生動描寫滲透了作者脈脈的溫情,“潔白”、“明艷”、“閃閃生光”這些形象的詞語既融進了作者對于南方冬天的美好回憶,也是在通過孩子們的眼睛去描繪令人欣喜的場景.江南的雪,透露出盎然的生機,蘊育著生命。
.。
七、雪的古詩,要賞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唐】 岑參 北風卷地白草折(shé),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qiú)不暖錦衾(qīn)薄(báo)。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zhuó)。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qiāng)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chè)紅旗凍不翻。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編輯本段注釋譯文 北風席卷大地,白草被吹彎了,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飛撒大雪。 忽然好像一夜春風吹來,在成千上萬的梨樹上,那潔白的雪花滿樹都是。
雪花飄散進入珠簾,沾濕了羅幕,穿上狐裘(qiú)不感覺到溫暖,織錦做成的被子也覺得單薄。 就連將軍和都護都拉不開弓,他們都覺得盔甲太寒冷,難以穿上。
廣闊的大漠上百丈厚的堅冰縱橫交錯,愁云暗淡無光,在萬里長空凝聚著。 在軍中主帥所居的營帳里擺設酒宴,為了給回去的客人餞行,酒宴上胡琴琵琶與羌(qiang)笛奏出了熱烈歡快的樂曲。
傍晚在轅(yuan)門外,紛紛大雪飄落,紅旗被冰雪凍硬,強勁的北風也不能讓它飄動。 在輪臺東門外送您離去,離去的時候大雪鋪滿了天山的道路。
山嶺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見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馬走過的蹄印。編輯本段作品鑒賞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岑參邊塞詩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階段。
此時,他很受安西節度使封常青的器重,他的大多數邊塞詩成于這一時期。岑參在這首詩中,以詩人的敏銳觀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筆調,描繪了祖國西北邊塞的壯麗景色,以及邊塞軍營送別歸京使臣的熱烈場面,表現了詩人和邊防將士的愛國熱情,以及他們對戰友的真摯感情。
詩題是“送武判官歸京”但這首詩表現的不僅僅是岑參和他朋友武判官的友情。他描繪的是邊塞將士集體送別歸京使臣的慷慨熱烈的場面。
“中軍置酒”,不是岑參置酒,而是中軍主帥置酒;鼓樂齊鳴,也不會只是岑判官和武判官對飲話別,而是邊塞將士為歸京使臣舉行的盛大宴會。因此,如果說表現了友情的話,那么,應該說這首詩主要表現的是邊塞將士對一位同甘共苦過的戰友的情誼。
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邊塞將士的團結精神和昂揚的斗志。《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已沒有詩人剛到邊塞時那種過于低沉而單純的思鄉之情,它已將思鄉之情,與保衛祖國以苦為樂的精神統一起來,因此它的基調是積極樂觀、昂揚奮發的。
全詩以一天雪景的變化為線索,記敘送別歸京使臣的過程,文思開闊,結構縝密。共分三個部分。
前八句為第一部分,描寫早晨起來看到的奇麗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來的奇寒。 友人即將登上歸京之途,詩人和將士們自然對天氣格外關心。
昨夜北風呼嘯,天氣驟然變冷了,早晨起來一看,發現仲秋季節就下起雪來了。不過,大雪初積,雪還不厚,被風吹折的干草還沒有被雪覆蓋。
雖然下雪會給歸客帶來麻煩,但在這些久經大風大雪考驗的將士眼中,這點風雪算不了什么。充滿他們心頭的,只有為友人歸家的喜悅之情。
因此,那掛在枝頭的積雪,在詩人的眼中變成一夜盛開的梨花,就象美麗的春天突然到來。前面四句主要寫景色的奇麗。
“即”、“忽如”等詞形象、準確地表現了早晨起來突然看到雪景時的驚異神情。經過一夜,大地銀裝素裹,煥然一新,此時的雪景分外迷人。
接著四句寫雪后嚴寒。詩人的視線從帳外逐漸轉入帳內。
風停了,雪不大,因此飛雪仿佛在悠閑地飄散著,進入珠簾,打濕了軍帳。詩人似乎此時才意識到,難怪昨夜蓋著狐裘還那么冷。
那些起床后著甲引弓的將士也似乎在喊:“好冷啊!”詩人選取居住、睡眠、穿衣、拉弓等日常活動來表現寒冷,如同選取早晨觀雪表現奇異一樣是很恰當的。讀到這里,讀者也似乎覺得寒氣襲人,仿佛身臨其境。
雖然天氣寒冷,但將士卻毫無怨言。而且“不得控”,無論天氣多么冷,他們也沒有忘記訓練,還在拉弓練兵;“冷難著”,說明盡管鐵甲冷得刺骨,他們還是全副武裝,時刻準備戰斗。
這里表面寫寒冷,實際是用冷來反襯將士內心的熱,更加深刻地表現出將士們樂觀的戰斗情緒。 中間四句為第二部分,描繪白天雪景的雄偉壯闊和餞別宴會的盛況。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詩人用浪漫夸張的手法,極力描繪雪中天地的整體形象,浩大蒼茫,威嚴雄偉。詩人這樣寫恰恰是為了反襯下文的歡樂場面,寫出人們的樂觀精神。
生活環境的艱苦,更能說明將士們歌舞的積極意義。這是藝術創作中常用的一種手法。
第一部分用“冷”來寫“熱”;這一部分則是用“愁”來寫“歡”,表現手法一樣。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筆墨不多,卻表現了送別的熱烈隆重。
在主帥的中軍擺開筵席,傾其所有地搬來各種樂器,且歌且舞,開懷暢飲,這宴會一直持續到暮色來臨。第一部分內在的熱情,在這里迸發傾泄出來,達到了歡樂的頂點。
最后六句為第三部分,寫傍晚送別友人踏上歸途。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歸客在暮色中迎著紛飛的大雪步出帳幕,那水晶一般凍結在空中的鮮艷旗幟,在白雪中顯得十分絢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