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怎樣賞析詩句“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見唐?于良史《春山夜月》。
這兩句大意是:掬一捧清泉在手,則月影亦倒映手中;撫弄盛開的鮮花,則花香沾滿衣衫。
這兩句描寫“賞玩夜忘歸”的勝事。“掏水”句寫泉水明澈照見月影,將明月與泉水合而為一;'‘弄花”句寫山花馥郁溢滿衣衫,將花香衣香渾為一體。“掏”字“弄”字,既寫景又寫人,既寫照又傳神。水清夜靜,月白花香,春山景物耐人玩賞。“掏水”、“弄花”的動作,顯出詩人的童心不滅與逸興悠長。兩句物我交融,神完氣足,人情物態,刻畫入微。可用來描繪山野月夜之春景,抒發眷戀春事之情懷,更可學習這種人情物態交融一體的筆法。
二、詩詞賞析: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什么意思
這句詩的意思是掬起一捧水,月亮就好象在你的手里了;在花叢里玩得久了,連衣服都沾滿了芳香。
出處:這是唐代詩人于良史的《春山夜月》。 具體解析: 本意是作者在欣賞大自然的美景,并融入到這美好景色中去,物我兩忘。
寓意,或者說禪意,無非是后人自己的感悟和理解。我私下以為,其禪意是說,你只要靜下心來,沉浸到純凈無的境界中,反而會得到另外一些意想不到的收獲或感悟 春山夜月 《春山夜月》是唐代中期詩人于良史創作的五言律詩,為一首寫景詩,收錄在《全唐詩》中。
《春山夜月》主要描寫春夜山中賞月的樂趣,詩人描繪出一幅清幽淡遠的春山夜月圖,流露出一種悠然自得、縱情山水的暢快心情。詩歌開篇兩句交代全篇詩情產生的由頭,寫出“多勝事”是“賞玩忘歸”之因;接下來的六句是對“勝事”與“賞玩忘歸”的具體描述。
《春山夜月》全詩風格清淡閑雅,描摹物態歷歷如繪,極富神韻,尤其是頷聯兩句,物我交融,神完氣足,意境鮮明,妙趣橫生,歷來膾炙人口 詩歌原文 春山夜月 春山多勝事,賞玩夜忘歸。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
興來無遠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鳴鐘處,樓臺深翠微。
譯文 春回大地,萬象更新,滿懷游春逸興來到山中,山中有許多美好的事物,備感賞心悅目,欣慰無比,以至夜幕降臨后仍留戀不已,竟而忘返。捧起清澄明澈的泉水,泉水照見月影,好像那一輪明月在自己的手里一般;擺弄山花,馥郁之氣溢滿衣衫。
游興正濃真是不忍離去,哪管它規程迢迢;幾番下定決心離開,卻又依戀山中一草一木。懷著矛盾的心情,在山道上漫步徐行,這時一陣幽遠的鐘聲傳來,抬頭望那鐘鳴之處,原來是隱于翠綠叢中、月色之下的山中樓臺。
三、春山夜月 閱讀答案
原文 春山多勝事,賞玩夜忘歸。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 興來無遠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鳴鐘處,樓臺深翠微。編輯本段文章譯文 春天的山中有許多美好的事物,自己游春只顧迷戀玩賞,天黑了,竟然忘了歸去。
捧起清澄明澈的泉水,泉水照見月影,好像那一輪明月在自己的手法一般。擺弄山花,馥郁之氣溢滿衣衫。
在山中月下的美景,我還哪里計算路程的遠近呢?而當要離開時,對眼前的一花一草怎能不懷依依惜別的深情呢! 夜風送來了鐘聲,我翹首南望,只見遠方的樓臺隱現在一處青翠山色的深處。編輯本段賞析 可以說,此情此景,再沒有比這兩句更為恰到好處的描寫了:首先,從結構上看,“月”字緊承“賞玩夜忘歸”中的“夜”,“花”則緊承首句“春山多勝事”中的“春”,運筆如環,自然圓合。
其次,這兩句詩寫山中勝事,物我交融,神完氣足;人物情態,栩栩如生。既見出水清夜靜與月白花香,又從“掬水”、“弄花”的動作中顯出詩人的童心未泯與逸興悠長。
所寫“勝事”雖只兩件,卻是點到為止、以一當十。再次,“掬水月在手”,寫泉水清澄明澈照見月影,將明月與泉水合而為一;“弄花香滿衣”寫山花馥郁之氣染上衣襟,將花香一分為二。
一合一分,上下對舉,從字句到意境無不使人倍覺詩意盎然、妙趣橫生。最后,精于煉字。
“掬”、“弄”二字,既寫景又寫人,既寫照又傳神,可謂是神來之筆。 這首詩描寫春天山中夜景的美麗迷人,抒發了熱愛山水的情懷。
開篇點明春天山中勝景太多,自己留連忘返直至夜間,可見詩人一整天都在山里“賞玩”,而正是至夜忘歸,才又意外地欣賞到山中更為迷人的夜景。“月在手”、“香滿衣”,似乎不合常理,但“月在手”是“掬水”所致,“香滿衣”是“弄花”造成,就充滿了奇特的意趣。
夜間山中升起了月亮,花香撲鼻,詩人不禁俯身捧起一掬泉水,泉水映照著月亮,則月亮也便到了手中,花香撲鼻,詩人不禁穿行花叢,盡情撫弄滿枝的繁花,則花香自然滿衣了。這樣的描寫,細膩而生動,精妙地傳達出詩人夜游山景的濃厚興致。
正因夜游興致愈濃,詩人還想再往前行,到更遠處尋覓美景,但又舍不得近在眼前的這些花花草草,正在這時,一陣悠揚的鐘聲響起,詩人循聲望去,一片青瓦樓臺掩映在嵐光飛翠之中,更是令人神往。詩以山間景象引出興致,由近及遠,逐層展開,最終以悠揚鐘聲和翠微山色將詩境進一步推擴,構思精妙,余韻無窮。
從以上的解析看出,前兩句講的是喜歡水、花、草的景致,但掩映在嵐光飛翠中的青瓦樓臺也很美,悠揚的鐘聲不也是美景之一?起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另外,第三句表現了對任何景色,不論遠近、不論是何景都欣賞的心境,對于到處都是美景而不勝收的感嘆;最后,第三句也呈現了景色的由遠及近、由靜到聲、由自然到人工的層次。因此,第三句確實是詩的精髓 詩人完全沉浸在山中月下的美景之中,于是,唯興所適,不計路程遠近;離開時,面對眼前芳菲的花草又不免懷有依依惜別的深情。
這即是詩人在寫出“勝事”的基礎上,接著鋪寫的“興來無遠近,欲去惜芳菲”二句的詩意。這兩句詩寫賞玩忘歸,“欲去”二字則為折入末兩句南望樓臺留下伏筆。
“南望鳴鐘處,樓臺深翠微”。正當詩人在欲去未去之際,夜風送來了鐘聲。
翹首南望,只見遠方的樓臺鑲嵌在一片青翠山色的深處。末兩句從近處轉向遠方,以聲音引出畫面,展現的雖是遠景,但仍將春山月下特有的景致用愛憐的筆觸,輪廓分明地勾勒了出來,并與一、二、三句點題的“春山”“夜”、“月”遙相呼應。
縱觀全詩,“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乃詩之精髓所在,令人嘆為觀止。綜上所述,可見三、四兩句是全詩精神所在的地方。
這兩句在篇中,如石韞玉,似水懷珠,照亮四圍。全詩既精雕細琢,又出語天成,自具藝術特色。
編輯本段作者 于良史,唐代詩人,肅宗至德年間曾任侍御史,德宗貞元年間,徐州節度使張建封辟為從事。其五言詩詞清理超逸,講究對仗,十分工整,詩多寫景,構思巧妙,形象逼真。
同時給予思鄉之情。詩七首都是佳句。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賞析詩句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