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以哀景寫樂情的詩詞
以哀景寫樂情 如:《詩經-采薇》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依依楊柳,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卻是黯然離別之際;雨雪霏霏,冰天坼地的寒冷,卻是征夫回鄉之時。
《姜齋詩話》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 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前三聯寫塞下艱苦的環境條件和緊張的戰斗生活,尾聯卻轉到寫將士奮勇殺敵的豪情,這種豪情也正是全詩的中心。
這樣,我們感受到的,是不畏艱苦、有著鋼鐵般意志的將士形象。這里,所謂的“哀”景,既然是用來反襯豪情,就全然不是悲哀的了。
二、以樂景寫哀情的詩句有哪些
1柳永的《雨霖鈴》“此去今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分析:雖說是“虛設”,但終是美景,但詩人心中卻蘊涵著難以排解的愁苦.
2杜甫《春望》“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分析:這句描寫了花兒含露欲放,鳥兒林間鳴叫,本是賞心悅目的美景,但感時憂國、思家念親的詩人以含情之目視物,物也就生情了.花兒露珠晶瑩,就好象花兒淚聚眼角,飛鳥囀鳴,也好似鳥在驚啼.這就突出了詩人悲痛的深切.
3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分析:這句展現了一片溫暖清新的春天景色,詩人卻因送故人遠別以及故人的遭遇而不安惆悵.可見,樂景寫哀情,更能突出詩人送別朋友的悲傷和對朋友“西出陽關無故人”后生活的關心和同情.
4白居易《長恨歌》中在寫安史之亂起,唐玄宗逃入蜀后對楊貴妃的懷念以及回宮后對貴妃的入骨相思時,就運用了“樂景寫哀情“的寫法.
5《詩經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分析:依依楊柳,美好春色讓人沉醉,卻是黯然離別之際;霏霏雨雪,冰天坼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鄉之時!前者是樂景寫哀,后者是哀景寫哀,而以樂景寫哀情或以哀景寫樂情,可以起到倍增其哀樂的效果。
6 李煜《采桑子》“可奈情懷,欲睡朦朧入夢來。”
分析:無奈之下朦朧入睡,卻見伊人入夢來。這里用的也是“以樂景寫哀情”的手法。
三、以樂景寫哀情的詩句有哪些
柳永的《雨霖鈴》的結尾“此去今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雖說是“虛設”,但終是美景,但詩人心中卻蘊涵著難以排解的愁苦。
杜甫《春望》中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一句,描寫了花兒含露欲放,鳥兒林間鳴叫,本是賞心悅目的美景,但感時憂國、思家念親的詩人以含情之目視物,物也就生情了。花兒露珠晶瑩,就好象花兒淚聚眼角,飛鳥囀鳴,也好似鳥在驚啼。這就突出了詩人悲痛的深切。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中“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展現了一片溫暖清新的春天景色,詩人卻因送故人遠別以及故人的遭遇而不安惆悵。可見,樂景寫哀情,更能突出詩人送別朋友的悲傷和對朋友“西出陽關無故人”后生活的關心和同情。
白居易《長恨歌》中在寫安史之亂起,唐玄宗逃入蜀后對楊貴妃的懷念以及回宮后對貴妃的入骨相思時,就運用了“樂景寫哀情“的寫法。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在蜀地,面對著青山綠水,還是朝夕不能忘情,蜀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在寂寞悲涼的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若人傷心。大自然的美,應該有恬靜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卻沒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內心的痛苦。
回長安后,“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比如何不淚垂”,由于環境和景物的觸發,物是人非,更讓唐玄宗禁不住潸shan然淚下。從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宮的垂柳仿佛看到楊貴妃的容貌,這就突出了唐玄宗由于苦苦相思而產生幻覺的哀痛,這就像柳永所說那樣“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唐玄宗即使滿對良辰美景,那也只是“虛設”,心中卻是難以排解的相思之苦。
四、【杜甫的哪首詩是以樂景寫哀情的
絕句漫興九首(其一)① 杜甫 眼見客愁愁不醒②, 無賴春色到江亭③. 即遣花開深造次④, 便教鶯語太丁寧⑤. 譯文: 眼見得我正沉浸在客居愁思之中而不能自拔,不曉人情的春色卻莽莽撞僮地來到了江亭.即刻讓花兒開放太過輕率,又教鶯鳥歌唱過分地叮嚀. 疑難點注釋:①這組絕句寫在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即代宗上元二年(761).“漫興”,興之所到隨手寫出. ②不醒:沉醉迷惘. ③無賴:不懂人情. ④即:即刻,馬上.造次:鹵莽,輕率. ⑤便:又. 賞析點撥: 這首詩最突出的特點是以樂景寫哀情.杜甫來到成都,在友人的幫助下蓋起了草堂,這里景色秀麗,他在這里的生活也比較安定,但是飽嘗亂離之苦的他并沒有忘記國難未除,故園難歸,所以家國的愁思還時時縈繞在心頭.那么怎樣寫出這種“客愁”呢?詩人把自己的心緒同春色的撩人結合起來寫,在情與景的對立之中,深化他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加強詩的藝術效果.詩中惱春煩春的情景,與《春望》中“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意境相仿佛.都是用“樂景寫哀”(王夫之《姜齋詩話》)則哀感倍生的寫法.所以詩中望江亭春色則頓覺其無賴,見花開春風則深感其造次,聞鶯啼嫩柳則嫌其過于丁寧,這就加倍寫出了詩人的煩惱憂愁.這種藝術表現手法,很符合生活中的實際.仇兆鰲評此詩說:“人當適意時,春光亦若有情;人當失意時,春色亦成無賴”.(《杜詩詳注》卷九)正是詩人充分描繪出當時的真情實感,因而能深深打動讀者的心,引起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