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形容“不求回報,默默奉獻”的詩句有哪些
形容“不求回報,默默奉獻”的詩句具體如下: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出處:三國·蜀·諸葛亮《后出師表》三國·蜀·諸葛亮 釋義:鞠躬:彎著身子,表示恭敬、謹慎;盡瘁:竭盡勞苦;已:停止。指勤勤懇懇,竭盡心力,到死為止。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 出處:《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宋代 陸游 釋義:躺在孤寂荒涼的鄉村里,沒有為自己的處境而感到悲哀,心中還想著替國家防衛邊疆。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棵草去。 出自:著名教育家陶行知 釋義:非常高尚,全是付出,不要任何回報。
表達了一種無私奉獻的高尚精神! 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出自:《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唐代 韓愈 釋義:本想替圣上除掉有害的事情,豈肯因為年邁衰老而顧惜自己的老命呢?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
出自:《蜂》唐代 羅隱 釋義:它們采盡百花釀成蜜后,到頭來又是在為誰忙碌?。
二、描寫默默奉獻,不求回報的詩或名言
1、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揮淚始干。
——李商隱《無題》 2、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龔自珍《己亥雜詩》 3、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魯迅 4、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諸葛亮 5、祖國陸沉人有責,天涯漂泊我無家。
——秋謹 6、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 ——** 7、不管好不好,這是我的祖國。
——狄卡杜爾 8、點燃蠟燭照亮他人者,也不會給自己帶來黑暗。 ——杰弗遜 9、磨刀石犧牲自己,把鋒利贈給寶劍。
——佚名 10、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蠟燭,而是一支暫時由我們拿著的火炬。我們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燦爛,然后交給下一代的人們。
——肖伯納 11、當你服務他人的時候,人生不再是毫無意義的。 ——葛登納 12、綠葉絲毫不嫉妒花朵,而且為花朵的美麗勤墾地工作著。
——佚名 13、給予比接受更為有福。 ——《新約全書》 14、一個人不論賦有什么樣的棋,他如果不知道自己有這種棋,并且不形成適合于自己棋的計劃,那種棋對他便完全無用。
——休謨 15、以身許國,何時不可為? ——岳飛 16、我沒有別的東西奉獻,唯有辛勞、淚水和血汗。 ——丘吉爾 17、有的人覺得能夠舍身,能夠用犧牲來對人類表示深切而毫無私心的同情,是一種快樂。
——羅曼·羅蘭 18、只要你曾經盡可能地貢獻出來,就已經值得感激了。 ——屠格涅夫 19、以吾人數十年必死之生命,立國家億萬年不死之根基,其價值之重可知。
——孫中山 20、你自己和你所有的一切,倘不拿出來貢獻于人世,僅僅一個人獨善其身,那實在是一種浪費。 ——莎士比亞 21、自然是偉大的,人類是偉大的,然而充滿了崇高精神的人類的活動,乃是偉大中之尤其偉大者。
——茅盾 22、我不配做一盞燈,那么就讓我做一塊木柴吧! ——巴金 23、我以我血薦軒轅。 ——魯迅 24、一個人無論稟有著什么奇才異能,倘然不把那種才能傳達到別人的身上,他就等于一無所有。
——莎士比亞 25、人們贊美流星,是因為它燃燒著走完自己的全部路程。 ——凌光 26、要找出來我值多少,那是別人的事情,主要的是能夠獻出自己。
——屠格涅夫 27、你們在開始一天生活的時候應該提醒自己去愛他人,應該努力去發現世間美好的事物,那么,從外界的反映中,你將發現一個可愛的自我。假如在你即將離開人世的時候,身邊沒有一個人緊緊握住你的手,這說明你在一生中未曾伸出友愛之手去幫助他人。
——巴斯凱利亞 28、人能盡其才則百事興。 ——孫中山 29、人心公則如燭,四方上下,無所不照。
——薛文清 30、為偉大的事業獻身的人,永遠不會被人們遺忘。 ——佚名 31、我們不能只要有所得,也要有所貢獻。
耀得暗室象白晝一般呢,但至少有些用處,可以使暗室中的人認識到一點周圍的真正情形。 ——惲代英 32、你要記得,永遠要愉快地多給別人,少從別人那里拿取。
——高爾基 33、要重返生活就須有所奉獻。 ——高爾基 34、纖弱的東西捆到一起就剛強。
——英國諺語 35、生的人遠比死的人更須要慈善。 ——阿諾德。
三、"樂于助人不求回報"詩句
"樂于助人不求回報"的詩句有“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1、“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是晚唐詩人羅隱創作的《蜂》中的詩句。
這兩句詩的字面意思是:它們采盡百花釀成蜜后,到頭來又是在為誰忙碌、為誰釀造醇香的蜂蜜呢。
賞析:這兩句詩緊乘“蜜蜂”這一意象,把它象征的“勞動者”意象加以引申、擴大,發出“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的一聲嘆息。同時也提出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已采的百花釀成蜜,辛辛苦苦的勞作終于有了可喜的成果,話鋒一轉,這般辛勞到底又是為了誰呢?
2、“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是晚唐詩人李商隱的《無題》,表面意思是蠶一直吐絲直到死,蠟燭一直燒到成灰才不會流蠟燭油 。第二層引申意思就是現在普遍表現的意思,歌頌老師等辛勤工作的人的辛苦工作、默默奉獻的精神 。
3、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rú)子牛:形容對敵人決不屈服,對人民大眾甘心象牛一樣俯首聽命。
四、描寫不求回報,甘于奉獻的古詩有哪些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無題》李商隱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春夜喜雨》杜甫
落紅不是無情物 化作春泥更護花。——《己亥雜詩》龔自珍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活水亭觀書有感二首·其一》朱熹
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蜂》羅隱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自嘲》魯迅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出師表》諸葛亮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陸游
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韓愈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游子吟》孟郊
粉身碎骨全不惜 ,只留清白在人間。——《石灰吟》于謙
五、形容“只付出,不求回報”的名言有哪些
1、果實的事業是尊貴的,花的事業是甜美的,但還是讓我在默默獻身的陰影里做葉的事業吧。
——泰戈爾(印度) 2、我是炎黃子孫,理所當然地要把學到的知識全部奉獻給我親愛的祖國。 —— 李四光 3、把別人的幸福當做自己的幸福,把鮮花奉獻給他人,把棘刺留給自己。
—— 巴爾德斯 4、夜把花悄悄地開放了,卻讓白日去領受謝——泰戈爾 5、我是春蠶,吃了桑葉就要吐絲,哪怕放在鍋里煮,死了絲還不斷,為了給人間添一點溫暖。——巴金 6、果實的事業是尊貴的,花的事業是甜美的,但還是讓我在默默獻身的陰影里做葉的事業吧。
——印度,泰戈爾 7、大膽是取得進步所付出的代價。——雨果 8、獲取信用是要付出很高代價的。
——杰羅爾德 9、維持一座空中樓閣需付出高昂的代價。——布爾沃·利頓 10、失敗就是邁向成功應付出的代價。
——臺灣長鴻益集團廠訓 11、誰都想得到知識,但誰都不愿付出代價。——玉外納 12、任何時候為愛情付出的一切都不會白白浪——塔索 13、凡事欲其成功,必須付出代價——奮斗。
——愛默生 14、想不付出任何代價而得到幸福,那是神話——徐特立 15、為了高尚的目標,多大的代價我也愿付出——羅曼·羅蘭。
六、幫助別人不求回報的詩句
1、觀書有感二首·其一 宋代:朱熹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那 通:哪) 譯文 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鏡子一樣打開,清澈明凈,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閃耀浮動。
要問池塘里的水為何這樣清澈呢?是因為有永不枯竭的源頭源源不斷地為它輸送活水。 2、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 唐代:李商隱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蓬山 一作:蓬萊) 譯文 見面的機會真是難得,分別時更是難舍難分,況且又兼東風將收的暮春天氣,百花殘謝,更加使人傷感。
春蠶結繭到死時絲才吐完,蠟燭要燃盡成灰時像淚一樣的蠟油才能滴干。 女子早晨妝扮照鏡,只擔憂豐盛如云的鬢發改變顏色,青春的容顏消失。
男子晚上長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對方的住處就在不遠的蓬萊山,卻無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
希望有青鳥一樣的使者殷勤地為我去探看情人。 3、蜂 唐代:羅隱 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 譯文 無論是在平地,還是在那高山,哪里鮮花迎風盛開,哪里就有蜜蜂奔忙。蜜蜂啊,你采盡百花釀成了花蜜,到底為誰付出辛苦,又想讓誰品嘗香甜? 4、自嘲 近代:魯迅 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
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 譯文 交了不好的運氣我又能怎么辦呢?想擺脫卻被碰得頭破血流。
破帽遮臉穿過熱鬧的集市,像用漏船載酒駛于水中一樣危險。 橫眉怒對那些喪盡天良、千夫所指的人,俯下身子甘愿為老百姓做孺子牛。
堅守自己的志向和立場永不改變,不管外面的環境發生怎樣的變化。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問渠那得清如許。
七、贊美不求回報的人的句子
人生的價值在于什么?有人可能會脫口而出:當然是奉獻啦!這樣的回答,不能說不對,但我總覺得好像缺了點什么。
缺什么呢?深而思之,奉獻這一舉動應該是在有所準備之后。人赤條條來到世上,拿什么去奉獻呢?人首先得受到撫養。
受到教育,之后才談得上奉獻,而被撫養,受教育等等本身并不是奉獻。離退休之后,頤養天年,一般也是索取大于奉獻。
即使要拿薪水,還要想些辦法掙錢。就一般人來說,一天就算干十個小時,一生實際工作也不過才十幾年,我國人均壽命就算七十年左右,十幾年不到人生的五分之一。
因此說,人的一生,真正奉獻的時間其實是很有限的。 那么,人生的價值在于索取嗎?還別說,真接觸過持此觀點的人。
他說,你每月掙多少錢,這就是你的價值。我至今仍佩服這些人的坦率和刁鉆,盡管對其觀點難以茍同。
如果說一個人百分之百只索取不奉獻,不勞而獲甚至巧取豪奪,這也算是價值的話,那么推而廣之,人人如此,社會怎么維持和延續?怎么前進?人人如此,你又向誰去索取呢?漢語有個詞叫(吝嗇)有人藉此編了個小故事,說的是吝先生和嗇先生互相請客,一個是用言語描述食物,一個是用手勢比劃餐具。這兩個人誰都不愿意做出奉獻,結果也就無從索取。
所以說,一味索取就等于竭澤而漁,肯定難以持久。 看來,單純說人生的價值在于奉獻,這不符合客觀實際,說人生的價值在于索取,既猥瑣不堪又難以自圓其說。
那么人生的價值在于什么呢?依我看,在于奉獻大于索取。索取與奉獻是對立統一的,不能只看到對立看不到統一。
與常人相比英雄模范的奉獻夠多的了,但就是這些奉獻精神的化身、典型也并不是只奉獻不索取,以至不食人間煙火,而是奉獻得更多、更好、更自覺。我認為可以這樣說,一個人一生中的全部奉獻減去他的全部索取就是他的人生價值 生活中奉獻與索取總是同時存在,有奉獻必有索取,有索取必有奉獻。
奉獻是個人對社會的付出,索取是社會對個人的回報,它們是事物矛盾的兩個方面,二者的關系是辯證統一的。奉獻是索取的前提,索取是奉獻的結果;奉獻第一,索取第二。
人生的價值在于奉獻。在現實社會中,默默無聞地奉獻,不求索取的人層出不窮,如雷鋒、孔繁森,李國安等都是無私奉獻的典型,八十年代戍守邊防的老山前線將士們更是叫響了“虧了我一個,幸福十億人”的口號,他們的行為得到了全社會的理解和支持,在奉獻中體現出了他們的崇高價值,也應該成為年輕人的榜樣。
然而,在現實社會中,只求索取而吝于奉獻的大有人在,他們信奉的人生哲學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一心想的是如何獲取,而不是如何付出。這是腐朽的思想觀念,我們應當堅決摒棄,并且要充分認識到:只有每個人都對社會有所奉獻,社會才能有足夠的資財來滿足個人的需求。
如果每個人都吝惜自己的點點滴滴,或者只求索取不思奉獻,那么社會財富就會枯竭,索取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俗話說:“將欲取之,必先予之”,要想有所索取,就必須先有所奉獻。
一個人向社會的索取,只能隨著貢獻的增大而增大。對社會盡到責任和作出貢獻的人,社會就會給予相應的回報,一般都能得到社會的尊重與滿足。
個人對社會奉獻的越多,社會給予的回報也就越多。奉獻必須大于索取,人類社會才能延續下去。
如果每一個人的奉獻與索取正好相等,社會就沒有剩余的財富,社會的發展就失去了物質基礎,人類社會就會停滯不前,更不用說索取大于奉獻了。 人做一點好事并不難,與人方便,自己方便,縱然是“人不為已,天誅地滅”,一事當前,也應為他人想想。
盡管現在的社會現實顯得物欲橫流,但畢竟是有了大多數人的奉獻才有了如此迅速的社會發展。因此,年輕人在謀求個人利益的同時,應該多為大眾設想,以奮斗為本,以奉獻為榮,在勞動奉獻和助人為樂中體現崇高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