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詩詞名: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作者:岑參 朝代:唐 體裁:七古 類型: -------------------------------------------------------------------------------- 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
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 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漢家大將西出師。
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 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幕中草檄(xí)硯水凝。
虜騎聞之應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車師西門佇獻捷。 -------------------------------------------------------------------------------- 【注釋】: 走馬川:又名左末河,即今新疆車爾成河。
輪臺:在今新疆米泉縣境。軍師:似應為車師。
蘅塘退士本作軍師。車師為唐安西都護府所在地,今新疆吐魯番縣。
1、金山:即阿爾泰山。 2、漢家:這里實借漢以指唐。
3、連錢:馬身上的斑紋。 4、行:詩歌的一種體裁。
【簡析】: 詩中抓住有邊地特征的景物來狀寫環境的艱險,從而襯托士卒們大無畏的英雄氣概。運用了比喻、夸張等藝術手法,寫得驚心動魄,繪聲繪色,熱情奔放,氣勢昂揚。
全詩句句用韻,除開頭兩句外,三句一轉韻,這在七言古詩中是不多見的 【韻譯】: 您難道不曾看見, 遼闊的走馬川,緊連雪海邊緣, 浩瀚的沙漠,黃沙滾滾接藍天。 輪臺九月的秋風,隨著夜晚在吼叫, 走馬川的碎石,一塊塊如斗一般大。
隨著狂風席卷,滿地亂石飛走。 匈奴草場變黃,正是秋高馬肥, 金山西面胡騎亂邊,煙塵亂飛, 漢家的大將軍,奉命率兵西征。
將軍身著鎧甲,日日夜夜不脫, 半夜行軍,戰士戈矛互相撞撥, 凜冽寒風吹來,人面有如刀割。 馬背上雪花,被汗氣熏化蒸發, 五花馬的斑紋,旋即就結成冰, 軍帳中,起草檄文硯水也凍凝。
匈奴騎兵,個個聞風心驚膽戰, 早就料到,他們不敢短兵相接, 只在車師西門,等待獻俘報捷。 【直譯】: 你看那荒涼無邊的走馬川,就在雪海的附近,一片黃沙茫茫無際,直貫云天。
剛到九月,輪臺的狂風日夜怒吼不已,其大如斗的碎石,被暴風滿地亂滾。這正是匈奴牧場草黃馬肥之時。
匈奴縱馬犯邊,金山西面煙騰塵飛。朝遷大將揮師西下,征戰中將軍鎧甲日夜不脫,半夜行軍戈矛相碰。
凜冽的寒風吹到臉上字如刀割一般,雪花落在馬身被汗氣蒸化,轉瞬間馬毛上又凝結成冰。軍帳中起草檄文的硯墨也已凍凝,敵人的騎兵聽到大軍了征的消息一定心驚膽顫我一定在軍師城西門等待報捷的消息。
【評析】: 岑參之邊塞詩意奇語奇,或清新雋逸,或雄渾壯美。此詩是寫雄奇豪壯的。
開首極力渲染環境惡劣、風沙遮天蔽日。接著寫匈奴借草黃馬壯之機入侵,而封將軍不畏天寒地凍、嚴陣以待。
最后寫敵軍聞風喪膽,預祝凱旋而歸。 詩雖敘征戰,卻以敘寒冷為主,暗示冒雪征戰之偉功。
語句豪爽,如風發泉涌,真實動人。全詩句句用韻,三句一轉,節奏急切有力,激越豪壯,別具一格。
【作者簡介】 岑參(cénshēn) (715—770),荊州江陵(現湖北江陵)人。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
父親也兩任州刺史。但父親早死,家道衰落。
他自幼從兄受書,遍讀經史。二十歲至長安,獻書求仕。
以后曾北游河朔。三十歲舉進士,授兵曹參軍。
天寶八載,充安西四鎮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書記,赴安西,十載回長安。十三載又作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
安史亂后,至德二載才回朝。前后兩次在邊塞共六年。
他的詩說:“萬里奉王事,一身無所求。也知邊塞苦,豈為妻子謀。”
(《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又說:“側身佐戎幕,斂任事邊陲。自隨定遠侯,亦著短后衣。
近來能走馬,不弱幽并兒。”(《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軍獻上》)可以看出他兩次出塞都是頗有雄心壯志的。
他回朝后,由杜甫等推薦任右補闕,以后轉起居舍人等官職,大歷元年官至嘉州刺史。以后罷官,客死成都旅舍。
岑參的詩題材很廣泛,除一般感嘆身世、贈答朋友的詩外,他出塞以前曾寫了不少山水詩。詩風頗似謝兆、何遜,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
象殷番《河岳英靈集》所稱道的“山風吹空林,颯颯如有人”(《暮秋山行》),“長風吹白茅,野火燒枯桑”(《至大梁卻寄匡城主人》)等詩句,都是詩意造奇的例子。杜甫也說“岑參兄弟皆好奇”(《美陂行》),所謂“好奇”,就是愛好新奇事物。
自出塞以后,在安西、北庭的新天地里,在鞍馬風塵的戰斗生活里,他的詩境空前開擴了,愛好新奇事物的特點在他的創作里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雄奇瑰麗的浪漫色彩,成為他邊塞詩詞的主要風格。 天寶后期,唐帝國內政已極腐敗,但在安西邊塞,兵力依然相當強大。
岑參天寶十三載寫的《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軍獻上》一詩就曾經描寫了當時唐軍的聲威:“胡地苜蓿美,輪臺征馬肥。大夫討匈奴,前月西出師。
甲兵未得戰,降虜來如歸。橐駝何連連,穹帳亦累累。
陰山烽火滅,劍水羽書稀。”這種局面一直保持到安史之亂發生。
岑參的邊塞詩就是在這個形勢下產生的。 《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是岑參邊塞詩中杰出代表。
二、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的意思
開頭五句(你所寫的)寫塞上黃沙莽莽,狂風夜吼,飛沙走石的情景,起到烘托大軍壓境,一場激烈戰斗即將展開時的緊張氣氛,加強了詩歌的藝術感染力!“吼”字用得極生動有力,說是“詩眼”似不為過。
這一“吼”,使我們馬上聯想到這狂風,猶如萬千怒獸,橫沖直撞,奔騰追逐,呼號咆哮,驚天動地。“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當然是一種藝術的考張,不過卻是符合藝術真實的,(關于藝術真實,可與“白發三千丈”、“燕山雪花大如席”參看,簡單地說,是讀者無暇去懷疑其客觀真實性!)因為這樣寫能更好地表現當地獨特的奇異風光,并以此暗示正醞釀著一場猛然的戰爭風暴。
詩筆一轉,寫寫對方。“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對方也不弱!只寫馬肥,卻盡顯其剽悍強勁;只寫遠處煙塵飛揚,也顯示出匈奴進犯之急迫。
描寫雖然短小,但精煉且讓人讀之回味無窮,在明確了匈奴之強悍和軍情之緊急的大方向后,又留給讀者充分的想象空間。這種寫法非常高明,值得我們好好學習(當然,這兩句是在緊接前面那段氣勢磅礴的景物描寫之后,才能充分起到這種作用)!接一句“漢家大將西出師”,則是巧妙地借對方的強大反襯出己方的更強。
“漢家大將西出師”這一句樸素平淡的道來,盡顯“漢家大將”的從容,果敢、鎮靜而又充滿必勝的信心! 接著就著重寫己方將士冒著嚴寒連夜開赴前線途中的情事。“將軍金甲夜不脫”,足見軍情之緊急;“半夜軍行戈相撥”,則是軍情緊急之外,更見軍紀的森嚴:若非聽見不時發出的兵戈相碰的鏗鏘之聲,在此嚴寒漆黑之夜,誰想竟有一支英勇的隊伍在急行軍呢?在這樣漆黑的夜晚,當然看不見這支行軍的隊伍,詩人也不費力去描寫其如何逶迤、浩蕩。
但僅從“戈相撥”一語,讀者還是能真切地感受到這支號令嚴明、士氣高漲的大軍的存在,而且肅然起敬。 “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三句,加上上面“風頭如刀面如割”,皆極言塞上夜行軍之辛苦,主要是為了襯托將士不避艱險、勇往直前的戰斗意志和英雄氣概。
因此,當這樣極力描寫了己方軍力的強大和將士的英勇之后,緊接著“虜騎聞之應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車師西門佇獻捷”肯定己方必勝,才顯得水到渠成,事出必然,把握十分,而非一般泛泛之祝福也! 總而言之,本詩神完氣足,一氣呵成,熱情奔放,音調沉雄,既夸張又真實,能充分表現將士英勇艱苦的戰斗生活和積極激昂的精神面貌,是思想性和藝術性的相當完美的結合。其中有很多東西,是我們在欣賞之余,可以有所教益的……。
三、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中的千古名句是什么
1、名句 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
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
2、原文 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 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
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漢家大將西出師。 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
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 虜騎聞之應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車師西門佇獻捷。
3、簡析 《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是唐代詩人岑參創作的一首詩。此詩抓住有邊地特征的景物來狀寫環境的艱險,從而襯托士卒們大無畏的英雄氣概。
開頭極力渲染環境惡劣、風沙遮天蔽日;接著寫匈奴借草黃馬壯之機入侵,而封將軍不畏天寒地凍、嚴陣以待;最后寫敵軍聞風喪膽,預祝唐軍凱旋。詩雖敘征戰,卻以敘寒冷為主,暗示冒雪征戰之偉功。
語句豪爽,如風發泉涌,真實動人。全詩句句用韻,三句一轉,節奏急切有力,激越豪壯,別具一格。
4、作者簡介 岑參(715~770),唐代詩人。南陽(今屬河南)人。
天寶(唐玄宗年號,742~756)進士,曾隨高仙芝到安西、武威,后又往來于北庭、輪臺間。官至嘉州(今四川樂山)刺史,因世稱岑嘉州。
卒于成都。其詩長于七言歌行。
所作題材廣泛,善于描繪塞上風光和戰爭景象;氣勢豪邁,情辭慷慨,語言變化自如。與高適齊名,并稱“高岑”,同為盛唐邊塞詩派的代表。
有《岑嘉州詩集》。
四、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標題】: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年代】:唐 【作者】:岑參 【體裁】:七古 【內容】:-------------------- 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
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 隨風滿地石亂走。匈奴草黃馬正肥, 金山西見煙塵飛,漢家大將西出師。
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 風頭如刀面如割。馬毛帶雪汗氣蒸, 五花連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
虜騎聞之應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 車師西門佇獻捷。 【賞析】:-------------------- 【注釋】: 走馬川:又名左末河,即今新疆車爾成河。
輪臺:在今新疆米泉縣境。軍師:似應為車師。
蘅塘退士本作軍師。車師為唐安西都護府所在地,今新疆吐魯番縣。
1、金山:即阿爾泰山。 2、漢家:這里實借漢以指唐。
3、連錢:馬身上的斑紋。 【簡析】: 詩中抓住有邊地特征的景物來狀寫環境的艱險,從而襯托士卒們大無畏的英雄氣概。
運用了比喻、夸張等藝術手法,寫得驚心動魄,繪聲繪色,熱情奔放,氣勢昂揚。全詩句句用韻,除開頭兩句外,三句一轉韻,這在七言古詩中是不多見的 【韻譯】: 你難道不曾看見, 遼闊的走馬川,緊連雪海邊, 浩瀚的沙漠,黃沙滾滾接藍天。
輪臺九月的秋風,日夜在狂吼, 走馬川的碎石,一塊塊大如斗。 隨著狂風席卷,滿地亂石飛走。
匈奴草場變黃,正是秋高馬肥, 金山西面胡騎亂邊,煙塵亂飛, 漢家的大將軍,奉命率兵西征。 將軍身著鎧甲,日日夜夜不脫, 半夜行軍,戰士戈矛互相撞撥, 凜冽寒風吹來,人面有如刀割。
馬背上雪花,被汗氣熏化蒸發, 五花馬的斑紋,旋即就結成冰, 軍帳中,起草檄文硯水也凍凝。 匈奴騎兵,個個聞風心驚膽戰, 早就料到,他們不敢短兵相接, 只在車師西門,等待獻俘報捷。
【評析】: 岑參之邊塞詩意奇語奇,或清新雋逸,或雄渾壯美。此詩是寫雄奇豪壯的。
開首極力渲染環境惡劣、風沙遮天蔽日。接著寫匈奴借草黃馬壯之機入侵,而封將軍不畏天寒地凍、嚴陣以待。
最后寫敵軍聞風喪膽,預祝凱旋而歸。 詩雖敘征戰,卻以敘寒冷為主,暗示冒雪征戰之偉功。
語句豪爽,如風發泉涌,真實動人。全詩句句用韻,三句一轉,節奏急切有力,激越豪壯,別具一格。
五、
1.《從軍行》楊炯名句: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賞析:百夫長:泛指下級武官。該句表達了初唐廣大知識分子為國建功立業的共同心愿。
李澤厚說,“當時從高門到寒士,從上層到市井,在初唐東征西討、大破突厥、戰敗吐番、招安回紇的時代里,一種為國立功的榮譽感和英雄主義彌漫在社會氛圍中。”楊炯這兩句詩,是當時士人階層的最強音,有著時代的特色。
2.李白《月下獨酌》名句:舉杯邀明月, 對影成三人。 賞析:在花好月圓的春夜,詩人卻只能和月亮與自己的影子“對飲”而“成三人”,充分說明了他的孤獨寂寞和與現實生活的格格不入,同時也表現出了他的放浪形骸和狂放不羈的性格。
3.杜甫《羌村三首(三)》名句:歌罷仰天嘆,四座淚縱橫。 賞析:最后兩句,讓人讀之泣下。
杜甫是個自視甚高的人,理想遠大,抱負不凡,想望“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但現在國事艱難,自己卻只能以酒澆愁,怎不令人痛苦憤懣呢。
4.《登樓》杜甫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
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 可憐后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父吟。
賞析:全詩即景抒情,寫登樓的觀感,俯仰瞻眺,山川古跡,都從空間著眼。首句的“近”字和末句的“暮”字,在詩的構思上,起著突出的作用。
“花近高樓”寫近景,而“錦江”、“玉壘”、“后主祠”卻是遠景。“日暮”點明詩人徜徉時間已久。
這種兼顧時間和空間的手法,增強了詩的意境的立體感,開闊了詩的豁達雄渾的境界。詩的格律嚴謹,對仗工整,歷來為詩家所推崇。
沈德潛以為“氣象雄偉,籠蓋宇宙,此杜詩之最上者。” 5.岑參《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
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漢家大將西出師。
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
虜騎聞之應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車師西門佇獻捷。 賞析:這首詩是寫封常清的一次西征。
詩人極力渲染朔風夜吼,飛沙走石的自然環境,和來勢逼人的匈奴騎兵,有力地反襯出“漢家大將西出師”的聲威。“將軍金甲”三句更寫出軍情的緊急,軍紀的嚴明,用偶然聽到的“戈相撥”的聲音來寫大軍夜行,尤其富有極強的暗示力量,對照著前面敵人來勢洶洶的描寫,唐軍這樣不動聲色,更顯得猛悍精銳。
“馬毛帶雪”三句寫塞上嚴寒,也顯出唐軍勇敢無畏的精神。詩里雖然沒有寫戰斗,但是上面這些描寫烘托卻已飽滿有力地顯出勝利的必然之勢。
因此結尾三句預祝勝利的話就是畫龍點睛之筆。這篇詩所用的三句一轉韻的急促的節奏,和迅速變化的軍事情勢也配合得很好。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全詩句句用